excel怎么输入数字: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17)拓展自由主义的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1 22:58:39
                                      

        耶勒鲁普的获奖评语是“他那多样而丰富的蕴含了高超理想的作品”。

                                     拓展自由主义的空间 

          译    名: 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生卒年月:1857、6——1919、10
          国    籍:丹麦
          代表作品:《明娜》
          获奖评语:他那多样而丰富的诗作,蕴含了高超的思想。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之时,丹麦作家吉勒鲁普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那年由于战事正酣,未举行颁奖仪式,丰硕的奖金只是悄悄地通过邮路寄给了获奖者。

          这是一种遗憾。

          无论怎么说,是战争的邪恶导致了欠缺圆满的结果,不过此时的吉勒鲁普已经到了“油灯将尽”之时,对于发生的一切似乎并不在意。

          吉勒鲁普于1857年降生在丹麦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3岁丧父,是她母亲的堂兄把他抚养成人。在这个家庭中,他受到了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创作经历始于1878年,那年他21岁。当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扛着他的长篇处女作《一个理想主义者》到出版社去展示自己的理想时,编辑们对这位年轻人的这部沉沉的作品惊叹不已,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正是从这时起,他的创作激情如狂潮般汹涌,直到1917年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黄金的树叶》问世。这40年间,他共创作诗歌、小说、戏剧等30多部。

          最有影响的作品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红山楂》、《日耳曼人的门徒》、《漫游的岁月》、《布伦希尔德》、《明娜》、《牺牲之火》等。这些作品就像一杆杆猎猎生风的旗帜,标志着吉勒鲁普思想发展的历程。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源于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开拓者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作者通过一个理想主义者表明了他自由主义的立场.而这个立场在他的诗集《红山楂》中,更明确地标识出来。  《红山楂》是吉勒鲁普诗歌创作中的精品,是海涅、雪莱、拜伦浪漫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由发挥。

          十九世纪末期,当神学耀武扬威地在欧洲大地上日夜巡逻的时候,人们的精神被牢牢地禁锢在教堂之中,思想僵化成为文艺复兴以来的一次社会大冰冻。

          毫无疑问,自由主义的出现为打破这种僵局,解放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吉勒鲁普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形成有生气的讨论问题的文学景观,凝聚突破文学桎梏的力量。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思想家、文学家的热烈响应,一时形成了一场强大的文学运动。

          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借用了这个词,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从而,自由主义在中国臭名昭著。记得毛泽东在他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用这样的口吻批评党内的一些同志:“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等。

          中国的情况终究与西方世界不同,吉勒鲁普也不是毛泽东所批评的那种人,他在运用自由主义文学与基督教的斗争中,显得光明磊落,而且他的态度也十分坚决。这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日耳曼人的门徒》中,该作品通过青年牧师约特从信奉宗教到背叛教义的描写,反映了丹麦人冲破宗教束缚,崇尚奋斗精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吉勒鲁普接受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体现。

          从这里可以看出,吉勒鲁普不仅是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者,也是创作上的自由主义者,他兼收并蓄,唯我所用,使当时许多光辉的思想从他的笔下走向了读者。

          他的代表作《明娜》是他的思想和才华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描述了发生在家庭女教师明娜和两个青年之间的一段纯真而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由于抉择失误,明娜婚后饱尝痛苦,最后惨死于精神病院。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对一段情感履历的探索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在抉择面前的无奈和盲目。

          正如叔本华所言,抉择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而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望,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艺术作品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或“无”境界。依据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和东方佛教学说,吉勒鲁普还创作了《牺牲之火》等一系列出世作品。

          从前期的自由主义到后期的东方神秘主义,吉勒鲁普这种飘忽不定的思想转变,是好是坏难以评说,但作为一个文学家对各种思想的融会贯通是必要的。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只能导致文学上的停滞不前。

          瑞典文学院这样评价吉勒鲁普:“他是一个诗人,采撷了全部鲜花;他是一个精灵,孜孜不倦的寻觅,直至到达印度神秘世界的真正领地。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深邃思想,他廓清真理和生活迷雾的富有理想的努力,与他艺术家的本能达到了水乳交融……正是这充满激情的思想,对于人类心灵的丰富知识,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以及独特的诗歌技巧,才使他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

           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终于带到了吉勒鲁普的头上,理由是:  “他那多样而丰富的蕴涵了高超理想的作品。”

          吉勒鲁普部分作品年表
          1878年  发表处女作《一个理想主义者》
          1881年  出版诗集《红山楂》
          1881年  发表论文《遗传与道德》
          1882年  出版小说《日耳曼人的门徒》
          1884年  发表诗体悲剧《布伦希尔德》
          1886年  发表五幕历史剧《圣茹斯特》
          1887年  发表戏剧诗《塔米里斯》
          1889年  出版代表作《明娜》
          1910年  出版作品《漫游的岁月》
          1917年  出版《黄金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