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狠狠爱:参考: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4:21:55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欧阳润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伦理研究》,于2000年立项, 2004年1月结项,其最终成果为专著《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张运来、吴长林、余鑫。现将该成果的基本内容摘编如下:

    一、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伦理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的主流价值导向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0 -1992年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导向的阶段。主要改革政策包括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目的是通过物质刺激调动国有企业经理、厂长、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二是1992—2001年以产权利益为导向的阶段。主要通过上市融资、债转股等实现股份制改造,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2002年至今以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的阶段。通过建立道德、产权和法律等约束激励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在平等公正、有序竞争、诚实守信的体制环境中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目的是构建真正有利于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环境。不难看出,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价值导向已经由原来的重物质轻精神,转变为义利并重、物质经济和精神道德并举的方向;改革路径则由以牺牲非国有经济包括普通公众利益为代价的不平等扶持,转向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发展空间。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以平等、互信、互惠、自由为理念基础的新伦理环境中。

    二、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伦理审视

    纵观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二十余年,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衰退、倒闭。就其深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益失衡、责任失控、经营管理失信等败德问题。反观那些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各种合力的推动下,整体上突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藩篱,初步接受并认同了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要求,从而实现了管理者从义利对立向义利统一的价值理念的转变,提出了诚实经营和诚信管理的经营理念,创造性地发明和弘扬了民主管理传统、制度契约和人本管理等等。二十余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表明:产权是否明晰虽然重要,但决不是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充分条件;产权清晰不等于产权私有,私有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成功;相反,原被忽视的道德因素却随着国有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日益显现出重要性。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的伦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受到伦理环境的影响。企业只有与伦理环境保持和谐的一致,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四个方面的伦理挑战。首先,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的企业伦理提出了挑战。在经济的全球化今天,伴随着资本、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国在市场经济规则、信用机制、道德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与竞争,作为国际贸易组织中的一员,中国企业面临规则、信用、道德以及价值思维的严峻挑战。其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新型发展观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挑战。随着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只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和以往不同,从而面临更多的道德压力。再次,随着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各个市场主体的平等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提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成熟和道德进步,使国有企业面临较高的社会道德预期,从而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公众道德压力。第四,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带来的道德压力。国有企业一方面作为企业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创造利润,另一方面作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杠杆性企业,又必须服从政府政治需要保持政策性稳定,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既有赢利性的一面也有非赢利性的一面,由此,政治与经济规律的差异、赢利组织与非赢利组织的差异必然使得国有企业需要更卓越的道德协调能力。

    四、国有企业发展的伦理责任与伦理目标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与权利不对等的道德责任,或者说高于非国有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践中许多国有企业将义利统一作为公司理念或经营哲学,用以指导处理经济与道德、利润与义务的关系,并对义利内涵进行了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继承与弘扬。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的经济责任为利,社会责任为义,义利统一的企业才是道德的企业。(2)企业之义分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义为守法,中间层次的义为在守法基础上履行较同行企业更高的质量服务和环境保护责任,最高层次的义是毫无功利诉求地遵行良心原则。(3)与此相应,企业处理义利关系的原则和义利统一状态也有三种层次:基础层是义利并存,即谋利不违法,谋义不损利;中间层是义利共溶,即为了谋利而更多地谋义;最高层是义利共生,即谋义不为谋利而利自生。(4)企业义利统一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主要领导人及领导群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推动力、政府道德信用水平、员工道德水准、顾客与合作伙伴道德水准、企业的经营实力和成长阶段以及社会风气等。根据上述企业义利统一思想,关于国有企业是否承担更多道德责任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看法:第一,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由于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使用权利,因而其应当承担看上去多于非国有企业但实质是与资源权利对等的道德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就业、所得税等;第二,由于具有赢利与非赢利的双重属性,因而,国有企业的道德低线是义利并存,即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正义原则,在赢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资源责任,义利共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伦理目标。这既是国有企业应有的道德自觉,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提出来的伦理要求。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的和谐进步,告别义利对立,从义利并存、义利共溶走向义利共生,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

    五、企业道德实力与道德价值

    国内外许多财务价值不错的公司轰然倒下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仅仅用经济指标或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价值,或以此判断公司品质的优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真实不完全的。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综合的价值导向。与发达国家许多长盛不衰的优秀企业一样,同仁堂、宝钢、海尔等许多国有企业成功的根基在于良好的企业道德。良好的企业道德是比经营实力更重要的道德实力。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原则,一贯尊重和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渗透在企业的员工关系、顾客关系、股东关系、融资关系、供销关系、同业关系、社区关系和社会影响之中。企业道德实力决定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优劣,决定企业是否能够与内外利益相关人保持和谐并得到广泛支持与合作。企业道德实力客观地蕴涵在企业的具体活动和结果中,是可以通过民意调查方法量度的企业价值,由顾客忠诚度、员工忠诚度、股东稳定度、供销优化度、融资资信度、同行联系度、社区融洽度和社会美誉度构成。企业道德价值所反映的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集中在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力求经济实力与道德实力的同步增长,并将道德实力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础。

    六、国有企业培育企业道德实力的基本方法

    国有企业改革本质上是对封建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并不意味着也不应该否定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工厂和其他经济组织,长期积累的一系列与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相适应的优秀管理方法和传统。如果说国有企业在管理上要改革,则只是根据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对上述道德原则和管理传统进行扩展和升华。优秀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即是最有力的证明,并且印证出企业道德化管理的可行性。根据优秀国有企业道德化管理的经验,国有企业培育道德实力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企业道德内化的过程,基本方法包括建立:(1)义利统一的伦理化决策机制,将企业的义利并存或义利共生的道德追求融入每一个决策和执行过程;(2)扬善抑恶的激励机制,(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多元德育机制;(4)民主开放的监督机制;(5)以信任为纽带的团队机制。企业道德实力的培育特别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推动力。在发达国家,企业道德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潮流,企业道德价值评估也在摸索之中。期望我国国有企业在道德化管理上得到自觉的理性指导,并引导非国有企业的伦理进步。这既有待于国有企业的努力,也有待于相关理论研究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