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高中英语电子课本:品《菜根谭》,悟“立根仁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3:56:37

品《菜根谭》,悟“立根仁爱”

(35)为天地立心

[原文]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可读作“立根”三章要旨。

不尽:不绝。立命:为自己造命。

为人处世,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绝情寡义,不糟蹋和浪费物力。以上三者做到了,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他人带来利益,为子孙后代创造源源不断的福祉。

这是一段爱心宣言。

“不昧己心”是爱自己,讲自己身心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不尽人情”是爱人,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泛爱众”的理念。

“不竭物力”是爱物,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节用而爱人”的理念。

爱己,爱人,爱物,三者都是爱。

爱即是人性,天地之性。爱心便是天地之心。

《菜根潭》的中心思想在这则格言中点明了:善(爱)主性,性主心,心主身,身主事。内部世界之根就在这里。

“不昧己心”。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请别人帮忙找回来,唯独有一样东西丢了非要自己找,而且只有自己才能找回,那就是良心。怎么知道每个人都有良心?现代的心理检测技术、设备甚至基因技术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睿智祖先从自己、从无数人的生命历程中直悟出来的。人在世间同外物打交道,总是一次又一次失落本性,一次又一次回归本性,回归又失落,失落又回归,来来去去,曲曲折折多了,就知道自己灵魂的出发点、归宿点、平衡点都在同一个心源处,那就是善良的本性——永恒的爱心。

“不尽人情”。中国儒家极看重人性情感的作用,因为情是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交融统一的结果。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但绝不允许寡情、绝情以至于无情。中国人的“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理,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即使做生意,也讲究大家有钱赚,大家有面子。不绝人情,是人的善良本性由内向外,推己及人的扩展或递延。

“不竭物力”。这四个字更有深意。而且把爱物同爱己、爱人并列,合称为天地立心,慧眼独具,令人叫绝。这四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平衡。人的生存、发展和再造都离不开物候、气候等外物环境。一切“物”都与人有着内在联系,是我们立根的土壤。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山林原野,江河湖海、动物植物是人的衣食住行的来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造就人。因此人必须顺适环境,爱护环境。一个把自己的生存根基都破坏了的人是浅薄无知的,是对人类命运的败坏。即使他能自爱、能爱人,也不足以弥补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当后人遭到自然规律无情报复的时候,这样的人只会遭千古骂名。

“为天地立心”,立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爱、爱人、爱物的爱心。

“为生民立命”。既是“立命”,便不是顺命,不是宿命,不是信命,而是自强不息,特立独行,自力更生的造命。“立命”以什么为归依?不是归依于外在的某种功利目标,不是归依于象上帝这样的人格神,而是归依于自己,归依于本体,归依于本体的内部世界,归依于他的善性,他的爱心。每一个人的爱心便是他自己的上帝,无数颗爱心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并且不断扩充,源源不竭,其能量便转化为造命的无穷动力。

“为子孙造福”,讲生命的连续性、良性发展性。这是由爱己、爱人、爱物产生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财富,又可以是爱心永恒的推衍来阐述的,内在逻辑十分严密。时隔四百余年,作为《菜根潭》的研究者,我们对作者深沉久远的爱充满敬意。

(36)仁者爱人 

[原文]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使,便福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从易经系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引申而来,讲仁者爱人的大道理。

意译:仁爱之人是快乐的,是胸怀开阔的,他深植善根,因而得到的福报也厚,喜庆长久。做出来的事功也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踊跃局面。缺乏仁爱心的人心胸狭隘,福缘浅薄,恩惠短促,做什么事都是小家子气,难以做大做强。

如上则格言所述,为天地立心,立天地之心,是立人之本性——爱。爱是人的“心根”。怎么使爱得到滋长,得到扩充,得到升华呢?这需要有能使爱滋长、扩充、升华的智慧。孔子把这种智慧的总称叫做“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朱熹给“仁”下的定义是:“仁,爱之理,心之德也。”

根据孔子“仁者爱人”的论点和朱熹对“仁”的解释,“仁人”便是“仁之人”;“仁心”便是“仁爱之心”;仁德便是以仁爱立身处世的品德,仁学即是阐发仁爱的人学。

水分、养料滋润着树根成长,“仁爱”滋润着心根成长。因此,仁爱是根本智,亦是根本德。植物根深叶必茂,人的仁爱之心宽厚,用以“经营四方”(诗经语),则“福厚而庆长”。

做好事会不会得到好报?肯定会的,毋庸置疑。但这种好报不一定是像人情来往那样投桃报李,而很可能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某位不期而至的人用你曾经帮助别人的同类方式来帮助你。造物主常常这样阴差阳错地安排人生际遇。这是因为内仁者外必义,使接触到他的人感觉到一种“宽舒气象”,从而为他创造一种得助的宽舒氛围。而不做好事的人就没有这种“宽舒气象”,而只有“局促规模”,他也就无缘份享受别人的帮助了。

(37)自爱者自尊 

[原文]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驰哉?

[评注疏引]

意译:贫困之家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穷人的女孩子衣着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虽然比不上富贵人家的艳丽华贵,却自有其风雅气度。饱读诗书的大男子汉一遇到穷愁潦倒时,意气消沉,动不动就放弃自我管束,怎么连贫家那自尊自重的女孩子都不如呢?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这是自爱者自尊的象征性语言,以鲜明的形象隐喻君子气度,颇美。爱是一种自发的行动。是一种纯真的情感,也是一种极微妙的心理状态。爱,一般是双方的,但也有发生为单方面的。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也有许多解释不了的爱。自爱是“仁爱”的第一义。

自爱已不是自发的行动了,它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自爱表现为不求别人看得起自己,首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不求别人施舍怜悯,首先自己要庄敬自强;不求别人敬重自己,首先自己要矜持自重。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宇宙的精华,你是万物的灵长!”康德说:“人是目的。”

人活着,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身心有灵性有爱心,本身就已是大自然的骄傲,不须他求,不须旁顾,不须攀比,生命的一切要素便已齐备,凭什么要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悲自伤?近代学者曾熙有一联:“独立千秋谁与友;自成一家始逼真。”格调高亢,虽凡人不及,其自爱精神却值得认同。

(38)爱是一股暖流 

[原文]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气和心暖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评注疏引]

本则格言借用春和日暖的象征,从情感角度讲仁爱。另有一则内容相同的格言可作注解:“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逢之而生;念头刻忌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仁爱首先表现为一种“超道德”的发自内心而可与宇宙交通的情感。它像春风化物一样,是一股可称之为“古道热肠”的暖流,从人的心根上缓缓地、远远地、幽幽地、汩汩地浸出来,使我们看自己,看同胞,看周围世界都是亲亲热热、和和美美。爱又象春雨潇潇,暖融融、甜丝丝,润物细无声,使世界转眼之间生机盎然。

爱,就是这样一股自己和别人都能感觉到的暖流。一个人有了这股暖流,就喜悦,就快乐,就年轻漂亮,就睿智幽默。失落了爱的人呢?他首先是失去了这样一种“暖”的感觉而代之以“清冷”、“凉薄”、“刻忌”、“阴凝”之感,以至“万物遭之而死”,多不自在!

(39)仁爱是福 

[原文]

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评注疏引]

本则格言借用栽桃李积诗书的比喻,从理智角度讲仁爱。

仁爱是运用智慧(积诗书)救助人、化育人、栽培人(栽桃李),是以福德为基(开福路)。爱人自得快乐,因此爱人是自爱的重要表现之一。施爱的过程充满了幸福感,施爱之后还会持续获得福报。

理智的爱比感性的爱更深刻。

佛家讲的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这样一种理智的爱。

理智的爱不求回报,但得到的回报更浑厚。理智的爱之所以不求回报,是因为他是为了自爱而爱人,而不是为了爱人后得自爱。

回报更深厚,是因为这样做会带动更多的人为自爱而爱人。在爱的海洋里,每一粒水珠每一朵浪花都是暖的。

什么是幸福?有一句话叫“自求多福”。幸福不需外求,内求即可自生。古人讲“为善最乐”,“行善就是福”,“和谐相处便是福”,“心闲方是福”。这里的“行善”、“为善”、“和谐相处”、“心闲”,其内核无不是爱。回到这则格言的标题:仁爱是福。

(40)大仁才能大义 

[原文]

视民为吾民,善善恶恶或不均;视民为吾心,慈善悲恶无不真。故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是谓同仁。

[评注疏引]

意译:把与自己相关的人看作自己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或许会不公平。把一切人都看作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人,爱恨情仇一定是公平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我们都是人类,都要互爱,这才叫同仁啊!

这则格言是讲“仁”与“义”的关系的。

这是仁爱的第二义——互爱,爱人的道理了。“仁”与“义”不是一个意思。《论语》引孔子的话说:“信近乎义”。而孔子认为诚为内,信为外,故“义”是属于外部世界的范畴。董仲舒明确提出:“仁内义外”,义是由仁派生出来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现代已引申为义务、责任等理性原则,当与愿意不违。

一些年轻人把“义”理解为“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抽掉了“仁”主于内的狭义、片面看法。孔子说:“以友辅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为朋友拔刀相助,你把别人砍伤了,自己也违法犯罪,还有什么仁义可言?正确的做法应是以仁辅友,当你的朋友卷进了不该卷入的争斗时,你把他拉回来,帮他纠正错误的一时冲动,这就帮了朋友,就叫义。你没有这样做,还火上加油,害了朋友也害了自己,那就叫不义了。

格言中的“善善恶恶”不仅指是非判断,更是“义”的行为。“视民为吾心”是什么意思呢?是仁其内而义其外,大仁方能大义。大仁,大到什么程度?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有这样博大仁心的人,他施于别人的当然是“慈善悲恶无不真”的大义了。

(41)埋头做好事 

[原文]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评注疏引]

这则格言的大意是:做坏事忌讳隐蔽,做好事忌讳公开。因此坏事公开了为害较浅,而隐蔽着为祸较深。好事张扬功效小,而隐藏着功效大。

做好事为什么要悄悄地、偷偷地做?

因为做好事是内部世界的事情,是修仁爱根本智的必修功课,其价值目标是成长而不是功利。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必能言善道,口若悬河,舌生莲花,只要做事敏捷就行了。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强、坚定、朴实、寡言,这就已经接近于仁了,何须语录陈言万千。与《菜根潭》作者同时代的袁了凡,中年得子,喜不自胜,发愿做一千件好事回报造物主。十年期间做了九百余件了,这时他任地方官的地区干旱歉收,他体察民情,向朝廷申报灾情,免掉了当年赋税。寺中高僧对他说:“你做的这件好事可以顶一百件好事了。”

袁了凡竟因此而获健康长寿,本来大夫认为他只能活50多岁,最后以70多岁寿终正寝。成长的目标是人生境界、快乐心情和健康长寿,是自己一个人独享的。因此做好事只要自己“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就行了,无需张扬。

把做好事张扬出去,是“内事外做”,把自己立根的功课当作事功去做。既然当事功做,别人当然把你做的好事当作公益广告来看待,认为你是为了使个人无形资本升值才去做的。外部世界讲效益,讲效率,讲数据,如果你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承诺,那你是虚假广告,是商业欺诈行为,人家有理由非议你,甚至“欺世盗名”的攻击都找得到借口。这样运作,你做的好事不仅难以收到好的结果,还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伤害自己的身心。

因此,做好事而好张扬的人,从成长角度看是不合适的,从事功角度看是不合算的。

另一则格言指出:“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做好事是积德,厚德载物,成长的功力像草里冬瓜一样在不声不响埋头实干中暗增。别人知不知情,领不领情不要计较,只因那“冬瓜”是你的。

对于做环事的人呢?那就要张扬了,要揭露要公开,免得别人上当吃亏。把做坏事的人亮出来晒太阳,仍是“仁爱”题中应有之义。只不过“晒太阳”的方法还须讲究才行。

(42)做好事要务实、防毁 

[原文]

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爱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评注疏引]

济人利物:帮助人、做好事。德损:有损其品德。毁来:攻击诽谤接踵而来。

这段话是讲见之于事功的仁爱了。从现代社会的情况看,当属大公司、大财团和政府行为。社会性的济人利物,如赈灾、扶贫、助残、恤孤等等公益慈善事业,必须务实,不得浪居虚名,否则德损毁来。人世间只有社会性的好事最难做!正因其难,做这类扶助弱者善事的人,才更值得尊敬——他们是人类爱心的使者。

怎样做才叫“居其实?”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三条:一是量力而行,不可恶性透支,打肿脸充胖子;二是选派得力人才执行到位,言必信行必果,不可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三是要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既然涉足到外部世界,涉足事功,就按外部世界的游戏规则办,在“济人利物”中加强团体与社会的沟通互动,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主体参与社会性的仁爱行动,属于修仁爱之德。仁爱之德亦是经营者修仁爱之智的必然成果,只是先有根本智后有根本德罢了。

(43)为人弥缝短处 

[原文]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评注疏引]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次举行酒会大宴群臣,庆祝平定内乱。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出来为大家斟酒。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堂上的蜡烛,有一人趁黑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许姬乘机把那个人的帽缨摘下来交给庄王,告诉他自己被调戏了。庄王听后忽然大喊:“且慢点蜡烛,今晚痛饮,不拘礼节,请大家把帽缨都摘下来!”酒后,许姬问那调戏她的将军如何处置,庄王对她说:“武将们是粗人,发了酒兴,见了你这样的美人,谁不动心?如果追查治罪,大家难堪,这次庆功宴也就失败了。”那位被庄王宽赦的将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五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救了楚庄王的性命。

这个例子与本则格言要讲的意思相吻合。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缺陷,要善为诱导,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这是仁爱心的具体表现。

(44)创造向善的环境

[原文]

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曲私的人,以名义节气激励之;则天下之人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评注疏引]

熏蒸:熏陶、灌输。名义节气:名誉、道义、气节。陶冶:感动、教化。

这段话的用词如“诚”、“和”、“名义节气”都是儒家用语,但观点却是基督教的。对于欺诈的人,暴戾的人、倾邪曲私的人,儒家是嫉恶如仇的。孔子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讲人有善恶两面,但“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主张爱憎分明。这则格言却讲对“坏人”也要爱。如何理解?

首先,这里引进了基督教的教义,但没有圣父、圣子、圣灵的人格神。西方也讲“两个世界”,那是指天国与人世,通过对上帝的信仰而爱一切人。而我们讲的“两个世界”,是基于本体文化的身心与外部世界,这里只有人性、人格、处世法则,没有天国,没有外在的人格神。这则格言中讲的爱一切人,包括爱恶人、爱坏人是从仁爱的根本智出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善性,通过教化都可以皈依自性、真性。平时我们教罪犯“悔罪”,前提不就是承认“性本善”吗?人本来就是性善的,有的人一时失足了、沦落了,才教他们“悔”。如果本来就是坏人,根子都是烂的,还有什么可悔?既然“悔罪”的潜台词是“你本来就是好人”,那就是说,谁都可以回归本性,谁都可以“成佛”。从本质上看,世界上没有坏人。

其次,这段话讲“入我陶冶”,这是牧师的口气,是管理者的口气。因此这段话可以读作一方父母或一个群体经营者的仁爱之道。作为一个管理者,一个当家人或经营者,对你管辖范围内所有的人,都应当像儿女受父母疼爱那样得到你的爱心泽被。不能因为孩子淘气、调皮或一时失足就嫌弃他、鄙视他、践踏他、凌辱他。这才能“陶冶”属下,否则你会失去“陶冶”资格。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有仁爱心的管理者、当家人、经营者,他应当容得下有欺诈、暴戾、倾邪曲私等各种污垢的人。也就是说,他要创造一个真正有安全感(不整人)、有宽松气氛(能容纳污垢)、能化恶为善(陶冶)、能使所有人发挥聪明才智、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这样一种向善的环境、向上的氛围。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人的善性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引发,而欺诈、暴戾(骗子、强盗)等行为会自然而然得到收敛抑制,甚至不会发生。

45)一言解难是贵人 

[原文]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遇人急难处,出一言劝解之,亦是无量功德。

[评注疏引]

讲一个郭沫若救少女的故事。

1962年10月,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叫“李真真”的姑娘丢下的笔记本,上面提了当天日子的“绝命诗”,扉页上写了一幅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郭沫若立即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李真真。原来,姑娘三次高考落榜,从事写作屡屡退稿,爱情又受挫折,于是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郭沫若耐心地劝导李真真,首先让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接着郭沫若提笔将她笔记本扉页上的那幅对联修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改为:“春在心中。”后李真真知道救命恩人竟是郭老,非常感动,从此振作精神,在事业和爱情上都获得了成功。

平时常常听人说“遇贵人”。什么是贵人?不是有钱、有权的人就叫贵人,而是当你处在艰难困蹇时能够帮助你的人,能够救人之急,帮人之难,解人之惑,拔人之迷的人,不论他是什么地位、什么境况,他就是你的“贵人”。人的一生中能做几次这样的贵人,应当说是一种荣幸,一种快乐。

(4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原文]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易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轻矫其所难。

[评注疏引]

闭:闭塞雍阻,指心结。移易风化:改良不良的社会风气,倡导淳朴善良的民风。反:通返,指返朴归真,回到人的善良本性。

这则格言仍是讲仁爱的第二义:爱人。但其范围已涉及全社会。涉及这样宽泛的事情,要真正获得一点成效,就不仅要知仁,而且要知智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李泽厚先生解释这两句话说:“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谋利、思考的智慧,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之所以常快乐,不仅因为能够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

有志于作“启迪人心者”和“移易风化者”,就需要在“渐通”“渐返”这四个字上用智。这是本则格言对我们的启迪了。

(47)爱物与“终极关怀” 

[原文]

为鼠常留饭,怜蛾须罩灯。古人此点念头,便是吾一点生生之机。无此,即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评注疏引]

生生之机:珍爱生命的念头。土木形骸:用泥土、木头做成的躯体。朱熹曰:“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机,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但本则格言之意不仅仅在护生爱物,而是从双向人生底线,直言内部世界根底的神来之笔了。

走兽飞虫等生命尚且应当爱怜,何况人哪!人在世间,如果连怜人性命这一点“生生之机”都没有,那还是什么人啊!那不是没心没肺的“土木形骸”吗?

作者这里疾呼的,是人类的“终极关怀”。

什么叫“终极关怀”?关怀人的生命,关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能否继续存在,这就是终级关怀。水有源,树有根,人生的根和源九九归一都在生命的存在状况。人首先是一个活体生命,而后才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再而后才是思想、理念的创造者。一位美国冒险家在旅行途中遇到地震,被埋在混凝土中,他一个人竟将一块半吨重的混凝土移开而获自救。一个小孩从六楼窗口摔下来,很多人跑去接小孩,而跑得最快并且救了孩子的居然是那瘦弱的母亲。这都是生命本身的奇迹,不需要用很多弯弯绕绕的道理去演绎。讲仁爱,如果把“人是生命”这样一个最原初、最简单的东西都忘记了,甚至引向“存天理,灭人欲”,要人“杀身成仁”,那就同“终极关怀”相背离了。

天理也好,人欲也好,只要同珍爱生命相冲突,只要背离了“终极关怀”,就是迷误,就是荒唐!

(48)率真迹长存 

[原文]

做人只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还显;存心若半点未净,行事虽公亦私。

[评注疏引]

率真:至情至性,真实不虚。

一个人做人如果真是大仁大义,至情至性,真实不虚,那么他就一定会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他的人格魅力总会被人们所承认,所敬重。一个人如果心根不纯,行事时就难免会公私不分、拖泥带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心一杆秤,斤两称分明,这是生活中反复证明的为人处事道理。

东西方的文明有很多差异,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人品、人格、爱心可以超越国界,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一个真正崇高和伟大的人,不管他国籍如何,政治倾向如何,人类的良知会承认和推崇他的崇高和伟大。不为别的,只因为人类的本性使然。人类如果不这样,就不叫人类——幸而人类就是这样。

(49)降魔只在降其心 

[原文]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邪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评注疏引]

什么叫魔?一个人如果不是善主心,而是恶主心,就叫着了魔。着了魔之后如能在心主身、身主事之前降伏它,最多只是欲念冲动,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人们可以将这种降伏了的欲念冲动当作个人隐私加以容忍。一旦这种魔没有降伏而让它进入了心主身、身主事这两个环节,它就会作为罪恶动机付诸行动,给家庭、朋友、社会带来损害和不良后果。在不良动机付诸行动过程中如果听人劝阻,迷途知返,尚为未晚。如果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那就叫“横”了。

这则格言讲的就是如何应对上述状态。浇树要浇根,正人先正心,正心则群邪退听,外横不侵。而要正人之心,必先正己之心。

其实,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在降自己的魔。处事待人不得当、走极端或者做得欠功夫、不到位,往往就是被心魔所障。谨录《降魔歌》一首,以为本章作结。

我有心魔,掣己之肘。善性稍失,魔性即浮。

我存贪欲,欲取反丢。我好争斗,每斗必休。

我多痴妄,遍种无收。我慕虚荣,祸至福走。

我爱奉承,骗局自陷。我求完美,反致腐臭。

我轻防守,机遇屡失。我迷异性,轻慢朋友。

我疏小节,功亏一篑。我喜轻诺,驱友成仇。

心魔既蛊,大道何留!功成亦溃,遗恨千秋。

日日降魔,韧性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丑。

愿我亲人,直言相督。嘱我同志,为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