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银杏树价格走势:记忆法(全 脑王)00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5 18:33:50

记忆法(全 脑王)0002
::“汉字矩阵式全脑记忆”的核心价值 

作为国内记忆技术领域内的一项原创性突破,“汉字矩阵式全脑记忆”的核心价值表现在:

   一、一组汉字(即中文发音类似或相近的汉字群)对应着一个数码区间,同一个数字可以用多个中文字来代替。比如数字00直接对应着汉字“洞、灯、鼎、冻、登、钉”等。这么多的代码字是否都要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你只要记住与之相对应的声母和韵母,就从根本上记住了哪些字对之相对应。

   二、由于将汉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作为编码元素列入编码范畴,一个汉字可以直接代表两位数字。比起两个汉字代表两位数字的编码,虽然在开始学习时需要一个转换和熟悉的过程,但掌握之后将可以成倍缩短编码长度。比如10个数字,只需要5个汉字就可以完成编码,进而串接成一句具有中文含义的语句来记,并且在“七正负二”的限制之内。

   三、与同类一字双数的编码相比,本编码充分考虑了声母与原来阿拉伯数字发音的对应关系,使刚接触此编码的学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

   四、只要熟悉了10组声母和10组韵母,就能迅速编排出10X10的中文汉字100矩阵。只要拿出《新华字典》稍加熟悉,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调出相对应的汉字,形成矩阵心象结构。

   五、利用汉字的粘着性组词方式(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在相对固定了200个汉字后,即可迅速组合出中文10000个场景词。举列,比如95是“锯菊”,42是“射蛇”,那么9542,就用“锯蛇”,一个人正用大锯锯蟒蛇,4295就是“射菊”,一只箭射中了一盆狮子头菊花,花瓣飘满一地。或者,蛇缠在菊花上也可以,蛇的舌头就是一朵菊花也可以。当然,这只是一种普适性的临时组合方式,完全用这种方法组合新词并无十分必要。比如8548,用这个方法我们会用“捕鲨”或“补纱”,其实在汉语的词语库中,“菩萨”也是对应这个数字,如果可以记住的话,日后应固定在“菩萨”这个词比较好。

   六、利用200个基本字,选择其中一个做为字头,可以联想到具体的地点,进而找到100个固定的地点桩。比如50,选择“红”为代表字的话,可以想到莫斯科的“红场”,香港的“红墈体育馆”,法国巴黎的“红磨坊”等具体地点。这种利用汉语发音形成的大脑格式化区间,是最符合中国人使用的矩阵记忆工具。并且随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丰富,此矩阵可以进一步扩充。

   七、利用这套汉字矩阵,你可以方便地编制你的100个固定的人物编码,比如姓“罗”“刘”“柳”“楼”者,本身就与数字69对应,你应当可以轻松地找到若干个你熟悉的人物。个别比较稀有的姓氏,你可以舍姓而找名,用一个姓名中含有该字的人物来填充,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物形象,你可以自行做强制性指定(要注意与已编码的人物进行区分,以免混淆)。(注:多米尼克自己使用的多米尼克数字系统,其实有很多他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只是他为了编码的规整,而找了名人的名字来代替罢了。)

    八、可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任何部分,比如对联、诗句、词句、成语、歇后语、俚语俗语以及名言警句甚至是方言土语都变成信手拈来的语句桩。从而让你建立起庞大的井然有序的桩子库,记忆海量的资讯。

    总之,利用这套编码系统,可以帮您解决:(1)100组地点桩(因为该组同音字可以让你联想到若干个地点);(2)一百套动作或道具;(3)100个人物编码;(4)海量的桩子库。

    利用“地点加人物加动作”或者“主谓宾”式的组合结构,就可以确定1000000个动作场景。一步到位地解决你的数字和地点编码问题。事实上,对于普通的记忆爱好者,利用双重组合建立起10000个场景编码,已经足以解决学习中的地点桩或数字编码难题了。

::记忆系统,就是你的列车群组

自行车能载几个人?

    摩托车能载几个人?

    小轿车能载几个人?

    面包车能载几个人?

    中巴能载多少人?

    大巴能载多少人?

    一节火车车厢能载多少人?

    一列火车能载多少人?

 

    如果是100列火车的列车群组呢?????

 

    记忆技术的核心,一是想象是否丰富以及联结是否迅速,二是记忆的定位系统,也就是用于联结的桩子是否足够多并且井然有序。

    记忆新手看前者,记忆高手看后者。

    定位系统有如交通工具,能装载多少货物完全取决于交通工具的性能。一个人在记忆训练上最终能取得何种成就,取决于他所使用的记忆定位系统是否科学。

    定位系统的问题不解决,注定只能在初中级阶段徘徊。所以,真正的高手,都在建设自己的“记忆宫殿”。

    一万辆自行车连接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列车编组。

 ::(原创)记忆杂谭之:记忆术与刀 

经常有网友来问:

    “我最近才接触记忆法,很想学会这门技术,来提高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但是又担心会耽误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您是否能给点好的建议,请指点一二。”

    大家有这种想法或担忧,其实是再正常不过。希望不会因为练习记忆术而荒废学业或影响工作,乃是人之常情。

    有这种担忧的网友,请您考虑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您是一位樵夫,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砍更多的木柴,结果发现柴刀锈迹斑斑,根本不能使用了,现在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当然是找块砺石,先把柴刀磨快。只要条件允许,最好的结果是把刀磨到吹毛断发的锋利程度,比倚天剑、屠龙刀、绝世好剑更牛。

    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相信人人都懂:

    只要刀够快,砍柴省力,工作效率自然就高,就算因为磨刀会用掉一些时间,减少了一些产量,但这部分损失都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弥补回来。

    记忆技术就是你在学习的路途中劈山开路的最重要的柴刀之一。

    学习其实真的很象在荒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劈山开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就象身后的路,待学的知识则是面前的未知的世界。有了一把锋利的刀,才可以让你前行的路减少更多阻碍。

    柴刀不磨不块,技术不练不精,在这个磨和练的过程中,必然会花掉一些时间。所以,选择使用一把怎样的刀是很重要的:对于有志于丢弃“自然记忆”的钝刀而希望拥有“超强记忆”的利刃的朋友来讲,一定要在心理思想上有所准备,明白必须腾出时间来磨记忆的刀锋。如果连最基本的练习记忆的时间都腾不出来,连磨刀的动作都不愿做的话,那是不要指望记忆技术能够真正帮到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习惯的力量往往不容忽视:在练习记忆术的过程中,面对新刀和旧刀,人的意识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处境。用旧的方法肯定顺手,下意识地就会做,但效率不高,而新的方法在开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效率大多数时候也不会太高,这样难免会让人一不留神又回到了原来的习惯中去。回到记忆法来,虽然头脑的确学过了,但思维的惯性却下意识地让你继续使用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来记忆知识。最终的结果,是令自己怀疑记忆术这个玩意是否真有实际作用,是否真能在学习工作中运用。所以,在这点上尤其要注意。否则,在新旧两种习惯的争锋中,人往往习惯于向旧的作法屈服。

    总之,如果你是切切实实地在学习和实践记忆技术的话,学得多比学得少要好,学比不学要好。只有先认真地去学习记忆技术,最终才有可能掌握记忆技术。

    一旦真正地掌握了记忆技术,你就会在许多关键的时候比您的同学、同事、朋友们表现得更为卓越,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多出很多的机会。

    对人生来说,有很多先人一步的机会,自然比没有任何机会要好得多。而你只要抓住其中一到两次机会,就足以令命运走出平庸的轨道了。

::如何训练你的记忆能力?

德国阿尔根比尔记忆力和创造力研究协会主席克劳斯科尔布,是参加伦敦世界记忆冠军赛的第一位德国人。他介绍的以下锻炼方法将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增强专注力的训练。健忘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记忆力差。比如你到了厨房却想不起来干什么,这与思想不集中有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进行增强专注力的训练。

方法1:

把打乱的动物名称的字母按顺序排列准确。例如Cat(猫)、Elephant(大象)、Horse(马)、Deer(鹿)等。

方法2:

站在窗前向外看。仔细观察窗外各种景物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将你看到的情景在脑海里重新浮现出来。

提高处理信息速度的训练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是迅速处理信息。一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一般从30岁起开始下降,但通过经常锻炼可以使大脑保持活力。

训练方法:随便拿一篇英语文章,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个字母找出来,例如把T找出来。这种练习重复得越多,就越能提高处理信息的速度。

感觉存储训练所有的刺激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接受的,感官会把接受的刺激暂时存储1/4~2秒钟,然后储存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没有遗忘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就会被各种对你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信息塞满,以致我们难以作出理智的决定。所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刺激的感官训练上。

训练方法:拿一张明信片看5分钟。然后把看到的信息与熟悉的情况或人员联系起来,那么你就能更好地记住这些信息。

短时记忆训练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信息上,那么信息就会存到短时记忆里。如果继续注意,它才能转变为长时记忆。

训练方法:在高速公路行驶后,把看到的各种路牌记在脑子里。然后在休息时回忆一下所看到的路牌上的内容和标志,在哪里可以加油,哪里可以打电话等。

数字记忆训练使数字有一定的规律:把数字分成两位或三位一组,例如把8352437分成8352、437。

运用算术规则记忆:如4312560可记作43=125=60。4868756可记作486=87=56。

寻找相似的数码:把数字与熟悉的信息联系起来。例如把413815中的41与鞋号相联系,38与服装号联系,15与门牌号联系。

数字图像:把数字与物体联系起来。如

0:鸡蛋。

1:蜡烛。

2:天鹅。

3:三叉戟。

4:四叶草。

5:手。

6:大象。

7:旗帜。

8:麻花。

9:蛇。

再如把546记作:用手采摘大象吃的四叶草。

演讲记忆训练人们可以借助轨迹方法记忆文章、购物单或一篇演说的重点。

训练方法:仔细观察房间里的物体,例如桌子、沙发、壁柜、落地灯和窗户等,把这些物体富有想象力地与一篇演说的要点联系起来,在每一个物体上“确定”一个提示,然后作报告时,在脑子里把房间里的东西过一遍,再把相应的要点调出来。

思维按摩训练这是一种克服思维和学习障碍的简单方法。锻炼适合各年龄段的人,可使锻炼者通过运动和触摸调动潜能。

方法1:

用拇指和食指从上到下轻轻按摩整个耳朵。这会刺激400多个与大脑和身体相关的穴位,增强注意力、听力和短时记忆力。

方法2:

用两只手的手指触摸眼睛周围的穴位,可促进额头的血液循环,消除记忆障碍,增强长时间记忆力。

 
::记忆杂谭之:记忆容量公式 

本文应网友要求而发。一家之言,难免浅陋,恳请同道高手指点斧正之。

    数月前,在本博客的副标题处是一个乘法公式,我称该公式为“记忆容量公式”或者“记忆能力公式”:

    记忆的能力(容量)=记忆方法的宽度X记忆策略的高度X记忆实践的深度

    上述公式包括了三个变量:记忆方法、记忆策略和记忆实践。记忆的能力就是这三个值的乘积。

    记忆方法:不同的记忆内容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掌握的方法越多越全面,在记忆实践中的适应性就越强,也越能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举例来说,记英语单词最少要用到6-8种常用的方法,比如象形法,谐音法,词根词缀法,等等。总之,采用何种方法最简便有效,何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而现在某些记忆培训机构,则净干些误人子弟的事,教学员记忆之术,专门选几个可以转换为图像的单词作例子,比如“钉破”、“俺不能死”、“爱你摸”等等,教学员一律用谐音转为汉语,然后转换为图象。结果怎么样?因为方法单一,最终也因为大脑疲劳及厌倦心理,导致了记忆效率的低下。现在市面上不止一套记英语单词的套装软件,自然是良莠不齐。至于是好是坏,大家可用“记忆方法是否单一”去评价之。或者用自己学习后的实际效果来确认。

      记忆策略:策略其实就是运用记忆方法的技术。当我们面对一项具体的记忆内容时,到底是选择一种特定的记忆方法,还是选择数种记忆方法来组合应用?如何确保这样的一种选择,最终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借用一个别人提出的概念来说明。记忆技巧包括了“代码”、“地点”、“部位”、“影像”、“谐音”、“串连”等等,那么在记忆扑克牌时,我们就面临着一系列的策略选择:

    第一,是否需要用代码法?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都清楚。因为不通过代码转换,单纯记花色和数字的话,人类的大脑处理起来很快就会乱成一团。

    第二,具体选用哪种代码?有关扑克牌的编码方式,光在本人的博客中就罗列过不止六种。具体选择哪一种作为自己的首选,这也是记忆策略的内容。编码的方法越多,选择空间自然就越大。而要想记扑克进入高深的境界,达到又快又好,唯有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编码方式才行。长于视觉的人以采用象形编码为宜,长于听觉的则不妨采用谐音编码,长于空间概念的可以采用地点编码。

    第三,确定了编码之后,确定常用的地点线路也需要选择。

    第四,在线路上如何入置扑克牌的图象,比如一个地点放一张牌,还是两张牌,甚至是三张四张牌,都需要确定下来。如果是为了提高记牌的效率,自然是每一地点放置的牌数越多越好,但这个多也有一个限度,并非可以无限增加。所以有必要确定自己最适用的数目才行。如果您能够象世界排名第一的BEN一样,为两张牌的扑克组合确定了2704个图像的话,在一个地点上放四张牌是完全可以的。

    第五,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如果需要将一副牌从头到尾地背下来,而且需要从中任意指定某一个序号要求答出牌的花色点数,那么,就非得选择“地点法”或“部位法”不可。否则,用“串连法”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可见,策略是因目的而动的,策略为目的服务。

    总之,策略的实施是一个取舍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短到只是几分之一秒。一旦你在若干选择项中确定了其中的一种,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数种,有舍才会有得。如果妄想把每一种编码都记得滚瓜滥熟,最后只能一无所得。

    在竞技场夺魁的人,往往不是那些通才,而是把一招两式练得滚瓜滥熟的人。唯其专精,唯其成功。

      记忆实践:记忆实践就是实际中的记忆训练。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学会了记忆的策略,如果不身体力行的话,最多成为一个记忆研究的理论家,而不会是一个记忆力拔尖的顶级高手。

    特别地,记忆的方法其实是从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记忆方法,其实只是纸上的理论,也许对他人有用,却很可能并不适用于你自己。至于记忆策略,更多地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反刍、消化、吸收、提炼,最终才成为自己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要企望可以直接把别人的策略一成不变地搬过来自己使用。

    在这三个变量之中,任何一项的值的增长,都有利于总体记忆容量的扩充。所以,一定要注意三方面同步平衡地发展,做一个“方法全面、策略有效、持续训练”的三好学生。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项,就算其他两项做得再完美无缺,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0。

::记忆杂谭之:不要做书本的奴隶

《记忆宝典》光盘问世后,得到了不少记忆界好友的关注,除了中国大陆的网友,也有来自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甚至是西欧马德里城的网友。

    在这些网友当中,有大学教授,有在校学生,有公务员,有家庭主妇,更多的是中国记忆力训练网上神交已久的会员。大家对于记忆之术的热情对于开发大脑潜能的专注,着实令本人感动。

    然而,也有个别网友,问出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其中颇有趣味的一句就是:“我干嘛需要这么多书?这么多的图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

    博主在此忠告大家:书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变成了书本的奴隶!

    书本是为人的学习服务的,人千万不要反过来被书本所奴役,不要因坐拥书山而身受其累。否则,就跟古代笑话中那对父子一样,人不骑驴,反而要气喘吁吁地抬着驴子招摇过市惹人笑话了。

    要想在记忆力上有所精进,势必要向古今中外的记忆高手学习,除了参加培训班听老师讲课,除了与同道好友交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看书学习,到图书馆借书,到网络上找电子书找教学视频。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有一套《记忆宝典》光盘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无论从金钱还是时间上来讲,同那些手中没有光盘的人相比,至少已经节省出不少找书的时间和购书的金钱了。

    一位西安的网友,要我给他推荐几本书。以下是我建议的一部分:

    想了解“记忆术”在西方世界2500多年的养成史,不能不看弗朗西斯.叶茨的《记忆之术》;

    要全盘了解西方通用的“major system”的形成,可以看李庆安博士的《破解快速记忆之谜》;

  少讲理论、注重实践、附录练习资料丰富的记忆书,当属叶瑞财博士的《超强记忆》;

  对在校初高中学生来说,要解决学习课程的记忆问题,不妨看杜有志的《ZYD超级记忆法》、王维的《实用记忆》、王洪礼的《记忆法宝》、王怀中的《中学生高效记忆法》等;

  想消除对于快速记忆,超强记忆的认识误区,可以读肯尼斯·西格比教授的《聪明记忆王》;

  想破解记忆魔咒,想知道如何记忆英语单词,不妨看台湾陈光的《超强逻辑记忆法》、《吸英大法》,而戴忠仁的《下一个比尔盖茨的必修课》、蔡炜震的《MMS记忆管理》、张耀宗的《快速记忆王》《职场快速记忆王》等台版图书,各有其独到的价值,或曼陀罗训练法,或思维导图的运用,好吃亦有营养。

  此外,美国人布鲁诺·弗斯特、日本人高木重朗的同名书籍《记忆术》,虽然是一二十年前出版的老书,却绝对称得上是精品之作,极具实用价值,很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至于八届世界记忆冠军奥布莱恩.多米尼克以及托尼巴赞的系列书籍,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要学好和精通记忆术,只读两三书是完全不行的(充其量可以入门而己)。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至今还没有一本学贯中西、融记忆术精华经典内容为一体的记忆学巨著问世。为求全面,为避免挂一漏万,最好的办法就是博览群书的笨办法,别无其他选择。所以博主建议最少要读十本以上,而且必须是确实有价值、在内容上可以做到互补的记忆书。如果都是些内容互相重复的书的话,读再多终是无太大益处.

       对于聪明的读书人,坐拥书山是一种幸福。

   对于愚笨的读书人,坐拥书山是一种灾难。

    的确,在资讯泛滥的信息时代,如果不懂得取舍,如果不明白哪些书有用还是无用,哪些书可看可不看,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地驾驭手中的学习资料,自然就会被太多的书本所迷惑,陷入知识的汪洋大海惨遭灭顶之灾。学其它课程如此,练习记忆术也是如此。

    手中有很多资料,你要做的事情只是取舍二字而己。

    手中什么资料也没有,你要做的事情将会比这多出很多:跑图书馆、跑书店、在网上搜索、向他人求助......

    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如果您想自家的笼子中有那么一只鸟的话,可千万不要以为林子里的鸟有很多,其中必然有属于你的一只。没有一只傻鸟,会自动地飞到你的笼子里来,也没有一套资料,会无端地从天上掉到你的书桌上。

    换个角度看,假如一个人专注于记忆力的学习和训练的话,就算不考虑所花费的金钱,光是因为减少了找资料这个环节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已经足够让他的记忆力突飞猛进了!

::记忆力修习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自然级):点式思维。

    第二重(入门级):线性思维。

    第三重(高手级):平面思维。

    第四重(宗师级):立体思维。

   

    点式思维是正常的人都有的。比如你讲“苹果”,听的人心中就会浮现出一种“红色或青色的、咬下去很脆、味道很甜或酸甜、圆形”的水果。

    当初学记忆术时将一个图像与另一个图像相连接,就是点对点的作用.比如把一根筷子插穿苹果,或者想象筷子变成柔软的面条绕在苹果上。等等。

    看到一个物品,听到一个概念,可以让你联想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物品或概念,这就是点式思维——点对点的思维。

    别看它简单,却是整个记忆思维的基础——连接。缺少了这种最基本的连接,任何高级的记忆系统都发挥不出作用来。

 

    线性思维则主要是水平思维和垂直思维。通过水平思维,从“苹果是水果”这一角度发散,可以想到“菠萝”、“龙眼”、“桃”、“梨”、“香蕉”等你所熟知的水果;从“苹果好吃”,你可以想到“麦当劳的炸鸡翅”、“全聚德烤鸭”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味特色食品。通过垂直思维,你可以从“传说或故事”这一角度,想到“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威廉。泰尔”和“白雪公主”,顺着“白雪公主”这一支深入挖掘,可以联想到“皇后—巫婆—扫把—哈里波特—扫把—飞行—飞机—螺旋桨—电风扇—电视机—DVD—光碟—面包圈—蛋挞......”。这种纵深式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线性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逻辑”,比如因果关系等,二是“顺序”。没有逻辑,万事万物将变得不可理喻,而人脑对于不能理解的东西,记忆效果往往很差。而没有顺序的话,记忆的提取同样将成为灾难。人类头脑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最少需要两个因素交叉,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

     平面思维,或者叫矩阵思维或网格思维。通常有纵横两个座标。比如我们看到的“多米尼克系统”就是,其一是人物,其二就是动作或物品。另外,如汉语的“一字双数拼音编码矩阵”亦是,其一是声母,其二是韵母。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有限的200个要素,依次组合出10000个场景,用来记忆数字,或者作为记忆的桩子。

    两种思维方式交叉运用的结果,就是把你现有的掌握的知识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思维之网.任何一个知识概念,都可以在这张网上找到一个交叉点。不过,这个知识之网在没有经过格式化之前,虽然有机,却是一个无序的集合。换句话来讲,它不能作为你的记忆工具运用在记忆术上。所以,由平面思维衍生的记忆矩阵是一种较高级的记忆系统,我称之为专家级系统。

    记忆术中的平面矩阵事先必须经过格式化。这个格式化的过程就是记忆要素编码的过程,主要是当事人的主观指定(即之前讲过的“记忆术编码就是自定义”)。只有在经过思维格式化的矩阵之中,每一记忆要素才可以找到唯一而且明确的座标和位置,不会和其他资讯混和在一起无法识辨。

 

    立体思维是具有三个维度的记忆座标体系。在记忆术的发展史上,卡米罗的“剧场”、利马窦的“记忆之宫”,布鲁诺的“剧场记忆系统”就是这种记忆思维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这样的记忆处理系统,可以动辄记忆数万或数十万项数据。记忆的当事人,在回溯一件事情一项资讯时,其思维犹如在一个个主题公园中自由纵横穿行,只需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编码有序搜索,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唯其立体,唯其井然有序,唯其超大容量,唯其取用自如。所以我称之为宗师级的工具。在当代,怕只有马来西亚的叶瑞财博士建立了这种近似庞大的记忆体系了。

 

::"记忆与思维"通用几何模型问世:记忆界划时代的突破!

记忆不能离开思维,思维也少不了记忆。作为人类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记忆与思维其实是一对连体婴,并且是彼此必须互相依赖才能存活下去的连体婴。

    当我们进行记忆的时候,思维是如何运作和参与到记忆之中的?当我们思维的时候,又是如何从记忆中提取资讯的?

    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这两个问题,对于一般的记忆术修习者而言,多少显得过于高深和专业。所以,博主另辟蹊径,从数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反而以一种简洁而直观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洞穿了二者的内在关联。

    任何记忆术的初习者,只要用半个小时来学习这个简单的模型,就可以对于记忆与思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在日后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绕弯子、犯错误、浪费宝贵的时间,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用最简单、最有效的路径抵达记忆术的巅峰。

    正如“太极图”可以把“道学”以简洁的图形直观表达出来,而六爻八卦可以把整个“易学”的内容清楚地阐释一样,“思维与记忆”模型则清楚明白地揭示了“思维与记记”二者之间彼此依存彼此互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这个模型实质上揭示的是“记忆之道”,在这个模型当中,古今中外所有的“记忆方法”、“记忆技术”、“记忆策略”都已经包括在其中,并且具有各自的位置,彼此间有着清楚明瞭的关系。

    换言之,“思维与记忆”模型将把人类大脑思维与记忆的整个系统整合熔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把它提升到“道”的层次。明白了这个模型所蕴含的意义,就从根本上全盘理解了记忆和思维。

    在这个神奇的数字模型中,以下种种的方法、技术、理论和应用,居然都可以用一个基本的原理来破解。甚至是初看起来彼此完全不相干的概念或理论,原来都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1.古今中外的记忆术原理、方法和技术
  2.英国德波诺的“水平思维”和“垂直思维”技术

  3.中国许国泰的“魔球理论”(信息交合技术)

  4.日本今泉浩晃的“曼陀罗思考技术”;

  5.英国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技术;

  6.英国多米尼克.奥.布来恩的“多米尼克体系”;

  7.中国王洪礼的“数序形象挂钩法”;

  8.中国王进收的“科学记忆法”;

  9.中国倪新威的“抗干抗快速记忆法”;

  10.英文单词的记忆;

  11.扑克牌记忆;

  12.二进制数字记忆;

  13.十进制数字记忆;

  14.万年历的记忆;

  15.抽象符号的记忆;

  16.兼容任何专业领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所有思维框架。

 

  当然,这个模型完全可以作为“记忆学”课程的提纲或目录,用它来有条不紊、不重不漏地讲解整个《记忆学》体系。

 

  博主的话:

  这个模型,是在原有的“中文全脑记忆矩阵”的基础上扩展而来。但一经扩展之后,已不限于是一种单一的记忆技术,而是成为一个“融技术和原理为一体、以中文语音为平台”的、最适用中国人使用的、强大的记忆学体系了。

  为保护知识产权,防范网络上肆无忌惮的抄袭行为,加上仍在进一步的完善当中,经慎重考虑,暂不公布此模型的图片。

  它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公诸于众。

::记忆术离全日制学校的课堂还有多远?

任何网友如出于推广记忆技术之良好愿望转载本博客文章,请注明文章详细出处(本博客链接)。

       如转载博文却故意“不注明文章出处”甚至偷梁换柱据忽悠网友者,均视同于窃贼行为。BS!

+++++++++++++++++++++++++++++++++++++++++++++++++++++++++++++++++++++++++++++

       “如果从小就有幸接触到记忆法,并且把记忆术有效运用到学习当中的话,考个清华北大可能真不是什么难事。”这是许多网友发自内心的感叹。许多正在求学途中的学生朋友和学生家长,如果接触记忆法有一段时间而且有所领悟的话,应该会相信此言非虚。

     叶瑞财博士的子女会考成绩,一个考取10科A,一个考取9科A;王进收老师的两个女儿双双考上北京大学,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管其他记忆专家或名人的子女的表现如何,但这两个亮点已足以令我们对记忆术的作用抱持正面的期望。

    告别学校生活已经10多年了,这些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记忆术至今没有走进全日制学校,却是一成不变的现实。尽管一度令我莫名其妙,仔细想来,却也并非偶然。

    原因不外乎三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左脑型人才占据了中国各级教育部门的绝大多数关键的座位,他们自然难以认识到右脑教育的优势,更不用讲全脑学习了。就算其中有个别人看到了全脑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整个教育体系的人比起来,根本无力撼动这个庞大的机构,并左右其决策。屁股决定脑袋,在地球上是一个通用的公理。

    (二)记忆术原产欧洲,在中国的推广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真实被社会广泛认知则更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此外,记忆术的本土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宣传推动和普及都不到位,所以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这门技术。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和广电媒体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认识、接触和了解了记忆这门技术。假如没有互联网和电视媒体的宣传,广州的新思维和大思的知名度,绝不可能高过二三十年以前王维他们的锦州记忆力学校。新思维他们的上万元的天价课程,将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三)中国的记忆术仍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还在磨合。很多技术仍在发展当中,未能十分完善。事实上,记忆术就是心像术。《记忆有一座宫殿》中讲得一针见血:“心像记忆术,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定法可循的学习之道。教导心像记忆法的人,都是给一些原则,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至于实际最重要的如何构建那些记忆之宫,记忆之宫里的陈设究竟如何,并不多加指导。这是因为心像记忆法强调每个人的记忆之宫都应该由他自己来建构,所以如果拿他人太详细的例子来当范本,反而有违原则,不利于自己记忆之宫的发展。”

    窃以为这第三点,也就是技术上限制记忆术不能进入教室的主要原因。因为学校里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科目和课程,记忆术由于不成熟而被拒之门外,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校需要的是一种普适性的教育,记忆术因为前述原因,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因素,所以一直不被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比如记数字,看过所有的记忆课程都在讲110数字编码,但连这一点也是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两位数的编码尚且如此,试问编制三位数编码,岂不是更多流派,更多截然不同的自定义?很多修习记忆术到了瓶颈阶段的网友经常问我,“某某大师背字典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某某名人为什么可以蒙着眼睛背下几十个乱七八糟的车牌号?”“某某高手究竟有多少条记忆路径?”等等,其实这个问题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相:“除非你是一名职业的记忆术练习者,否则你很难进入神奇的境界,真正在记忆术上有所修为。原因在于,由于通用记忆系统的缺失,学习者根本无法通过有效的学习获得必须的技术,而是要靠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摸索和建立一个专属于个人的有效的记忆系统。对于那些在校生,每天应付数理化文史哲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来钻研记忆术呢?”

    记忆至今停留在“记忆术”“记忆法”的阶段,至今没有看到一门系统的“记忆学”问世,也没有令人信服地把记忆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用技术有系统地整理归纳出来,并且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我想,只要记忆未能进入道的层次和境界,就难以令人信服地成为一门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学问。很明显,如果不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它将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推广和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预期在短时间以内,记忆术要全面开花地走入全日制公立学校的教室和课堂,很可能仍然是一个大大的、未知的问号。

::[老王忆论] 记忆的常态 

 倾力搜索、收集和浏览了一通有关记忆力记忆法记忆术的资料,感觉是应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值得看的差不多都看过,然后知道天底下“太有才”的人原来是不多的——在中国,真正研究和原创的人特少,专门编书抄书的人特多。在众多的记忆书中,记忆法的基本原理大抵是差不多的,真正有独创性的内容则实属凤毛麟角不可多见。

    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有关于记忆法的培训广告此起彼伏,QQ上网友们在为记忆的术法道你来我往。世界很热闹。开心的人开心着,赚钱的人赚着钱。感觉上当的人继续上当。记忆术亦真亦幻。

    新手们带着疑问接近记忆术,一方面从情感上想从记忆术中获益,一方面却理智地抱持一种否定和怀疑的心态惴惴不安。在疑虑重重之下耗费着学习的时间,不知收益最终有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什么记忆界人士都在背诵《道德经》?无它,老子八十一章,文章短小精悍,篇目清晰耳。

    大师们传授的背《道德经》的方法,估计很多人是知道了。有用吗?有用。对所有的人有用吗?未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读国学读经书,是用不着把通篇文字倒背如流的,这不是常态。大师们能够把道德经五千言倒背如流,同样不是常态,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表演。所以,这种特殊的方法,同样不是记忆的常态。试想想,如果连原文的意思都不理解,却硬要人利用着谐音转换为图像来生吞活剥,这也不是读书和记忆的常态。

    没有理解的记忆表演是可以的,没有理解的学习是恐怖的。

    别看公开课上那些人的表演很厉害,别看世界记忆锦标赛上的成绩很吓人,其实那也不是记忆的常态。因为这些人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练记忆,这是人家的职业。世上既然有三百六十行,所以不可能人人把时间耗在专业的记忆训练上,记忆训练不能成为大多数人的专职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要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不要追求象2004年的刘翔一样跑得快,也不要想象自己能象BEN一样记忆力牛气冲天。或者象郎朗李云迪那样成为钢琴高手。

    什么是职业的记忆人士?就是他们可以把几乎全部闲暇时间(甚至是全部可利用的时间)放在记忆的训练上,靠这行来吃饭。这是他们的常态,可不是你的常态。在你没有选择要进入这个职业性的行当前,一般情况下你很难达到神话般的境界。不用想别的,想想国家队每逢大赛前封闭集训三个月那种事情,你就明白职业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

    能记住路径,而且要记住路很上每个点上的内容。如果不是为了表演,真的需要这样辛苦吗?考试要求我背下每篇课文的内容,但考试并不要求我背下整本语文书中全部课文的目录。前者是常态,后者非常态。所以,如果不是要表演的话,就省点力气吧,减少记忆路径的时间,把这些时间运用在学习其他的知识上,也未尝不可。

    记住每个单词的拼法、读音和释义是必要的,但真的有必要去记住整本单词书中单词的顺序吗?前者是常态,后者则是职业人士的需要。不要去追求职业人士的境界,只需在常态下比竞争对手高出一头,就已经获得很多优势了。

    虽然人类的头脑有很大的潜在能力,但你不要过多地企盼自己可以把记忆力提升到原来50倍以上。用最保守的观点来,你真地能把记忆力提到到原来的3-5倍的话,你已经赚大了,能真正达到原来的8倍10倍,你已经足以傲视群雄无敌于天下。很简单,就算你只能用原来33-50%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以往的记忆量,那已经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数字也罢,扑克也罢,姓名头像也罢,记忆这些内容都不是学生学习的常态。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身在职场的人士,其实大家更需要的是“见招拆招”的反射式记忆能力,而不是“指哪打哪”的超级精准的记忆能力。

    前者才是大家学习记忆术的常态,后者不是。

   
::记忆技术两条道,你选哪条走!? 

在上下五千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记忆术与速读术与中国人无缘。除了四百年多年前,一名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利玛窦先生,在江西南昌昙花一现地表演过记忆术,留下了一册名为《西国记法》的象记法小册子,在当时的士大夫当中引起过一阵小小的轰动之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确实没有“记忆术”、“记忆法”的影子。

    但是,翻开历朝历代的正史,中国古代却从来不乏高效学习的好手,《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有记载东方朔、班固、陶渊明、欧阳询、韩愈、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等人,不外乎是“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读书十行俱下”,“每读辄数行同尽”,“日诵千余言”,“日记数千百言”“一过目终身不忘”,全部是一等一的速读快记专家。在《元史》《明史》《清史》中,亦有关于赵孟頫、王世贞、熊廷弼、顾炎武、戴震等名士的类似记载。

    所以,客观的表述应为:在古代中国,并不缺少拥有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技术的人,只是缺少成型的、可以用来传授的速读速记的技术和课程。

    快速记忆和快速阅读,应该是人类大脑固有的本能,一般人不具有,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己。总之,那些出于机缘、努力而无意中悟出了其中玄妙的中国古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动一时、博闻强识的神童、学者、文豪、宰辅,从社会底层进入了上流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实在是不难理解的必然。

    今天的我们自然是无从去考证,为什么记忆术不是产生在中国?我想,这也许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许和华夏民族的国民性有关,也许和中土的学术习惯有关。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儒家的意识中,一直是反对“机巧”之术的,记忆术很类似于这种机巧类的东东,不被推崇和发扬光大亦在情理之中。

    忽略利玛窦氏的昙花一现,记忆术与中国的交集,只有区区数十年而己。记忆术在中国的大面积普及,大致起源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王维、梦真、王极盛、曾宪礼、王洪礼、王进收、倪新威、杜有志等人,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

    最近三五年来,更多地是这样一些机构和名字充斥在媒体:叶瑞财+卓忆学+超强记忆。新思维+林楚旭。大思+张杰+王茂华。超脑力+谢华。而这些人,多多少少可以和一个发源于英国的智力比赛项目联系起来,还有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家伙,Tony Buzan。

   凭良心讲,对于令无数中国人趋之若鹜的“世界记忆锦标赛”,不过是英国人借以捞钱的一个工具而己。去该比赛项目拿到过“记忆大师”或“世界记忆冠军”头衔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人就变成了学习上的高手。相反,去这个比赛拿到奖牌的,恰恰是那些在过往的学习当中成绩平平的家伙,当他们拿了奖牌之后,学习大多还是和以往相比没有多大变化。说得更难听一些,我没有看到哪一位世界记忆大师荣誉加顶后,轻而易举地就利用他们高超的记忆技术去考个牛津剑桥哈佛之类的名校让我们这些非大师记忆术爱好者瞠目结舌顶礼膜拜叹为观止一下,却照无例外地只是看到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开记忆培训班狂捞真金白银。

    我想,个中的原因,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竞技型的记忆术,对学习的帮助效果有限。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可以考个名校为他们的培训项目贴金镀银的话,我相信有眼光的人是不会拒绝做这件事情的。

    一位网友说得好,记忆术在三十年以后,很多地方居然还是在王维那个时代划的圈圈里打转。从骨子里讲,从对记忆术的研究、领悟和贡献来讲,锦州记忆学校堪称九牛,而某些记忆培训机构只是一毛而已。

    为什么这样讲,当前某些记忆培训机构的所作所为,太重商业利益,丧失了起码的师德,“传道授业”谈不上,甚至连“解惑”也做不到。

    很多参加过记忆培训班,特别是“天价培训班”的学员,花了数千元人民币,学习十天半个月,到头来却只学了一些基本的方法,根本无法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运用。于是大呼上当,要么否认记忆术的作用,要么怀疑讲师们没有倾囊相授,要么是认为记忆培训只是商业骗局。

    诚然,记忆现场的表演不可少,这是招生的需要。但在神奇效果的背后,也要给学员实实在在的东西,让他学过之后受益。不能让他们看到的是表演性的记忆技术,然后教给他们的仍然是表演性的、竞技型的记忆方法。收了学员的钱,就要保证能让学员把记忆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培训方应有的良知。

    所以奉劝看到本文的学生或家长,如果你在某个记忆培训班上看到了神奇的记忆技巧演示,记得快,记得准,倒背如流,过目不忘,你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记忆术的神奇功效。但是,千万不要看到演示的神奇,就盲目地去参加记忆培训班。至少,你在交出白花花的银子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对方培训的内容,到底是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因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虽然记忆术的起源是相同的,但目前至少有两个分支:“竞技型记忆术”和“学习型记忆术”。

    竞技型记忆术——以参加世界记忆锦标赛为目标,以拿世界记忆冠军或获取“世界记忆大师”头衔为目的。

    学习型记忆术——以运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为目标,是一种追求实用,基于古希腊记忆术传统本源的记忆之道。

   

    我们不妨来分析比较一番,看看二者有何不同吧:

    第一,适用人群。通常而言,前者主要是职业竞技型记忆高手,后者则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的学生(也包括一些参加成人考试的职业人士)。虽然不乏在校学生参加世界记忆锦标赛的,比如WTSYWK等人,但这终归不是主流。而众多家长花钱送儿女参加记忆培训班,绝大多数不会是冲着要子女日后专门靠教授记忆术作为职业而来的。

    第二,需要处理的记忆资料不同。世锦标赛的记忆资料,主要是比赛所设的十个竞技项目,数字扑克人名头像虚拟事件等,而学生要面对的,则是语英数理化史地生物等种种学习课程。

    第三,训练和复习时间,前者作为职业选手,肯定可以腾出大量时间重复单一的训练项目,而后者每天要学习不同科目的新的内容,很难花过多时间在某一具体的记忆内容上。

    第四,专业化程度。前者为提高竞技水平,可以自行或借助背后的团队开发一些竞技性很强的记忆技巧,设计记忆模型。后者学业繁重,根本不可能花费同样多时间在一个单一的项目之上。

    第五,效果衡量要求。前者要求涉及到快速、准确和大数据数量。后者则以准确为主,能在考试时的规定时间内回答出考题答案即为合格。

    第六,系统化的记忆系统。对于专业竞技人士,当然要求“以点带面”,把N多的零散资料系统的回答出来。比如记住100幅扑克牌。或是60000个圆周率。而对于学生而己,更多地要求是一种“点对点”的应急式反应型记忆。

    第七,竞技型选手,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获得比赛时超乎神奇的短期记忆效果。但这种短期记忆要变成长期记忆,照样需要必要的复习。学习型学员,侧重于记忆的有效性,不一定超快,但要求记住了不容易遗忘。。

    第八,理解和运用方面。竞技型选手,可以不必担心每天要面对新的知识内容。因为他们面对的记忆资料是已经固定的简单的。比如数字,扑克,面孔等。但学生则不同,他们要学会自己消化,面对每天新的学习内容时,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分解、转换、串联、组合、图象化、加上合理的复习。等等。用跑步来做比喻。竞技型选手,是在专门的跑道上,每天复习同样内容,为的是在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上做到最好,而学习型选手,则是那些学会技能后,需要在知识和学习的深山老林,独自披荆斩棘自行开路的人。柴刀也好,电锯也好,挖掘机也好,或是炸药,这都是他们通过学习掌握的开路工具。他们脚下没有平坦的橡胶地面,但是,他们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学习的路上,一路自行地解决问题。

::人与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谓之读书。

    第二种境界谓之看书。

    第三种境界谓之观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336页解释“读书”:(1)出声地或者不出声地读;(2)指学习功课;(3)指上学。这里我们取第一种。小孩子进入学校,无一不是从跟着老师学发音开始,大声地朗读,背诵,从懵懂无知,慢慢地学识丰富、渊博。但是,这种最习见的方法,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缺乏效率的学习方法。

    看书,是只用眼睛看,而不发声的阅读技巧。这里的不发声,既包括了嘴巴不张开不读出声音,同时也包括心中没有默念。更准确的表述是:“看书=默读+无声思维”,只是口中和心中都没有声音发出,不会激发大脑的听觉中枢的时候,才算是进入“看书”的境界。传统的右脑快速阅读法,大抵可归于“看书”一类。

    所以,“速读”和“快速阅读”的提法,我认为都是不够准确的表述,因为有了“读”,便难免在口中和心中发出声来,不如称“快速看书法”为宜。

    观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宋朝朱熹有《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观书”一词的最好注脚。

   看书只是就事论事地看局部内容,用人眼机械直觉地去感受,而观书加入了用眼的方法,所以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其用眼的方法,就是我们俗称的看三维立体图画(3D图)的平行法,视像焦点其实是被人为的放置到了要看的书本、物品、人物、景色之后。观书法,也就是在《10倍速影像阅读法》中,保罗.席利所说的摄像焦点法。

    此外,在日本古代的剑术大师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中有专门地区分过“看”与“观”两种用眼方法的异同,不过,他是把这种技巧运用在剑道的“武学”上,而不是读书学习的“文学”上。

    这是老王关于“观书”的数学表达式:观书=默读+无声思维+摄像焦点用眼法(平行法)。

::温故知新:曾经发布在“中国记忆力训练网”的帖子 
  

学习型记忆爱好者的三项基本挑战 

快速记忆是所有热衷于参加Tony Buzan的世界记忆锦标赛的人士们的话题。在这十个项目里,比如二进制数字,比如扑克牌,比如人名头像,对于以学习为应用目的人来讲,其实用性令人质疑。

    中国有十多位世界记忆大师吧?请问:有哪位高手,在时过境迁之后,至今依然可以牢记自己在世界记忆锦标赛上曾答对过的竞赛题目的内容?

   倘若有网友能荣幸地碰到那些以“记忆大师”自称的高人(无论是真货还是山寨版),都不妨按这个方法,试试该命题的真伪。

    快速记忆是竞技型记忆,与绝大多数人需要的高效实用学习型记忆,同源但不同道。都来源于古典记忆术,却走的是不同的路子。竞技型也罢,表演型也罢,不是说这种记忆术不能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而是说它们选择的记忆对象,往往与我们的需要背道而弛。高效而且实用的学习型记忆,其目的在于能够长久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深奥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全部可以解决。只有它才能当饭吃,才能最广泛地应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

    所以,对中小学生等应用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实用型的高效记忆技术,绝不是快速的竞技型记忆技术。

    竞赛就是竞赛,学习就是学习。虽然记忆术可以用于竞技,也能用于学习,其基本原理相通。但一旦运用到具体的领域,必然有所侧重和区别。就象一块铁,做成钥匙后主要的功能就是开锁,做成菜刀后主要的功能就是切菜。“朴散则为器”,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功用。

    在任何竞技领域,并非优秀的选手全部可以成为一流的教练。当然也不排除明星成为名教练的这种可能,但是,更多的名教练在年轻时,很多其实只是普通的选手。

    所以,对于学习需求型的记忆爱好者,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关注世界记忆锦标赛。有那份心力,不如用心地挑战一下以下几个项目,绝对会比记扑克牌更有学习上的实用价值。

    如果你可以想出一套轻松实用的方法把圆周率背下至少1000位,最多2000位,顺背、倒背、从中间任选一个数字抽背都能够做到丝毫不差的话,恭喜你!——从此,你将可以骄傲地面对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任何学科中那0-9等10个可恶的数字,把它们轻松地踩在脚下!(记住,能记住1000位,最多2000位就已经足够让让你充分领会记数字的秘诀了!除非是想去破吉尼斯记录!否则多记无益。有多余的时间,不如用来背单词更功利一些。)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愿意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把老子《道德经》这种深奥古僻、洋洋洒洒超过5000字的古文一字不差啃下来,从第1章背到第81章,从第81章再背回第1章,任选一个章节序号,可以一字不差流利顺畅地背出该章文字,而且可以解读出每章每节的正确含义,那么再次祝贺你——你已经解决和突破了记忆术中最困难的关卡——文字记忆。从此,你无论是作为学生走在朝向高考的路上,还是作为职业人士考取各种资格证,你将比你的同学们(或竞争对手)多出一张确保致胜的王牌。(文字记忆是一门精细而全面的深层次功夫,他会逼迫你把以往学到的各种记忆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把你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所以非常折磨你的大脑,强烈推荐之!)

 

    如果你愿意让自己牛上加牛,可以从英文的2000高频词开始,背下5000甚至10000高频词汇,把它们全部按序号克隆到大脑中。那么,英语学习,同样会成为你的一种乐趣,甚至是轻松的游戏。(再次提示,如果可以把英文单词玩转自如,那么从此以后,对于任何抽象的,深奥的,毫无含义的记忆符号,你将建立起你自己的一套解读、编码和转换的技术体系。一通而百通。)

 

    继圆周率1000位之后,博主在二十余天内,每天两三个小时,算是把记忆《道德经》切切实实地实践了一遍。除了一字不差地记住文字内容,而且做到了对原文意思大致做到了准确理解。有了文字在心,每天自然可以把玩于心,不怕它不变成了自己的营养。

    只要在未来的时日里坚持适时复习,我保准这辈子都不会忘掉老子这八十一章内容了。原来,只要狠下心去练,没有什么不可以搞定!(之前数年光想不练,惭愧!)

    记得一位大师曾宣传过他自己“只用4天时间就背下《道德经》”,我原来觉得或许是在吹牛。仔细一想,其实也不无可能。以职业人士的敬业,加上每天十小时左右的工作量,其实是可以逐字逐句分析完这五千多字,转换为右脑图象的。当然,是否真正做到了全盘彻底的消化,从文字记忆到内容理解都令人信服,我等不得而知。今天在书店,又看到另一位以记忆专家自居的作者,说他可以在五天内为学员讲完如何记忆《道德经》一样,其实还是宣传。教归教,学归学,二者可以同步完成,但不一定同步实现。

    以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古文功底,我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象你我这种头脑正常但不一定是天才也不会是傻子的人,正常情形下至少需要两周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把《道德经》背熟记透。请记住,文字记忆的要求是四个字——“一字不差”。

    当然,天才另当别论。而天才的经历并非常态,已非凡夫俗子所能复制。在此不再赘述。

::明白方法很重要,驾驭方法的策略更重要

有一个老渔翁在河边钓鱼,旁边有一个小孩看他钓。
老渔翁技术纯熟,所以只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就钓到满篓的鱼。渔翁看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

小孩摇头。

渔翁诧异的问道:“我送你鱼,你为什么不要呢?”

小孩说:“我要你手中的钓竿。”

渔翁说:“你要钓鱼竿干吗?”

小孩说:“一篓的鱼,我三天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鱼竿,自己可以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渔翁笑着说:“光有钓鱼竿也不行,还得学会钓鱼的技术。”

渔翁不但赠予小孩钓竿,还将钓鱼技术倾囊相授,小孩道谢而去。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教记忆术的培训机构,“授人以鱼,却不授人以渔”,专教记忆方法不讲记忆技术。这的确是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对于学习记忆术的人而言,鱼就是我们需要获得的“记忆能力”,鱼竿好比“记忆方法”,而钓鱼的技术,则是“灵活运用记忆方法的技巧”——记忆之术。

记忆的方法名目繁多。市面上有很多以“记忆”为主题的书籍,里头罗列了太多的方法,但方法必须正确运用才能产生实效。记忆术,就是驾驭记忆方法的技术(或艺术),或者可以称之为“记忆的策略”。

从科学角度看,记忆术可以理解为“记忆的技术”,它可以按步就班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艺术角度讲,可以理解为“记忆的艺术”,有时它可以脱离传统的框架,有创造性地发挥个人的天份,创造出更具实用价值的记忆技巧(比如多米尼克体系、BEN的数字编码体系之类)。

很多人都知道《三十六计》,但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计谋,如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来选取、组合及应用,却是最难的部分。记忆策略的应用也一样,要想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地,只能来源于刻苦的记忆训练实践以及个人思考体悟。

所以,光知道系统的记忆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有灵活运用方法的策略。——有此二者形成的合力,才是记忆力。

 
::关于英文字母转化为图象的多种途径 

学习记忆术最忌讳的就是思维僵化。特别是概念转换为图象上,许多初学者往往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一条道走到黑,“在一棵树上吊死”。

    以英文字母的记忆编码为例。大家都知道第一步是把26个字母分别变成与之相对应的图象。

    方法其实不止一种:

    其一:首字母法。比如用Apple(苹果)来代表A,用Hat(草帽)来代表H。


 

    其二,谐音法。利用发音与该字母相似的单字来代替。比如用Bee(蜜蜂)来代表B。

 

     这是我们在许多记忆术译著中经常看到的。英美国家的记忆训练书籍,大抵是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

 

    作为说汉语写汉字的中国人,在当下的社会中暂时是离不开英文字母了。所以同样存在如何记英文字母的问题。不过,中国人向来讲求策略,所以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其三:象形法。用尖帽子,人字梯或者艾菲尔铁塔来代表A。用超市货架来代表E。

 

 

    其四:会意法。用扑克牌来代表A。用侏儒代表W(念起来有点象“大不了”)。

 

    其五:中文谐音法。用鸡代表G。用恶斧代表F。用梯子代表T。

 

 

    总之你可以从以上各种方法中选择你最拿手的一种,就好。

 

    一般来讲,如果是用于现场表演,特别是蒙着眼睛做听记表演时,建议采用直接谐音的编码(即第五种),效果相对会好一些,边看边记的情形下,区别不会很明显。当然,熟能生巧永远是自然的法则,用熟了,不论采用其中的哪一种编码方式,只要形成了条件反射后,实战效果大抵是差不多的。

:: 50字解决万年历记忆的年份代码 

左脑处理汉字编码,右脑激发场景记忆。

定位精准,形象直观。

比单纯的右脑图像记忆,效率至少高五倍。

 

(博主声明:凡转载本文者,务请注明“脑王原创”及加上本博客链接。请勿恶意剽窃,望好自为之。)

 

è提杖闻铁床

(场景:鲁智深提着禅杖,将铁床闻了又闻,看是否有生人睡过。)

è红叶出浓烟

(场景:红叶堆积在地上焚烧,散发出股股刺鼻的浓烟)

è姝丽展身体

(场景:妙龄少女展示着她婀娜多姿的身材)

è掌门叠长虹

(场景:少林掌门炼神功,用长虹彩电叠积木)

è月出冷鼹鼠

(场景:月亮初升,寒气逼人,鼹鼠冷得瑟瑟发抖)

è泥砖损敌掌

(场景:手持泥砖砸伤敌人,令其手掌血肉模糊。)

è门贴脏红叶

(场景:大门上贴着一枚粘了污泥的红叶子。)

è徐宁腌酥梨

(场景:金枪手徐宁的业余爱好,腌制糖醋酥梨。)

è战神踢帐门

(场景:全身戎装的战神一脚踢开中军大帐的帐门)

è铁窗明月心

(场景:纵始身陷囹圄,内心却仍如月亮皎洁明亮)

::也说“中文数字编码”和“中文数字桩”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世间万物的概念都可以用方块汉字来表述。汉字,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种语言符号,一种文化图腾。

    中国人搞记忆术,时间不长,至今仍处于模仿跟风的阶段,远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境地(别的不说,看多少人趋之若鹜地报名参加拖泥·不沾的世界记忆锦标赛,以背几串数字和扑克,博得个MEMORY MASTER后即以此为虎皮收徒敛财,不难体会到功利的肤浅)。适合中国人的记忆术,不但要与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字贴近融合,解决与汉字汉音兼容的问题,而且要充分地把汉字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有把方块汉字这个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疙瘩宝贝研究透了,充分发挥它区别于西方字母文字的优势,让它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记忆领域当中实践运用,才不枉汉字有着全地球最具延续性的传承,上下五千年一直走到现在。

    关于记忆对象,大多数人都会认可“图象好记,文字不好记”。所以,一张嘴就是“要记住,先把资讯转换为图象”。结果怎么样?记不多的资讯时,还可以显出某种效果,记得多了,就是一大堆相似的图象在打群架,反而令人困惑。

    举个例子,背《道德经》,出于表演的需要,很多人都不得不记住八十一章的页码。估计99%的人都跳不出这个习惯的怪圈:采用“配对联想”来解决,把代表数字1-81的图象同与之对应的81个页码图象一一进行奇像联想。这样他需要进行八十一次一对一的联想处理,再加上若干次复习来强化记忆。我自己最初也是这样处理,但是在发现了汉字的美丽之后,我找到了更为简便的方法——采用汉字编码,把相关信息集成后做成跟唐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借助几个简单的地点和组合式图象场景(或曰意境想象),10来分钟就记得滚瓜滥熟,几乎是一劳永逸。

    再举一例,是关于记日历的。多米尼克在《叫我记忆王》一书有写,方法是把1-100的数字分成七组,放到七个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来以此确定不同年份所对应的数值。同样的,在用他们这种方法记忆的时候,感觉浪费太多脑细胞。最后,我用汉码压缩法来记,又是轻轻松轻解决了。

    这两个例子,当然都是关于数字的。要引出的话题则是:只要对汉字进行某种形式的编码,在汉字和数字之间建立对应的规则,汉字就具备了“数”和“序”的内涵。不论是字、词还是句子,就能与数字对应起来,自然也能起到序列引导的作用,作为桩子来用。

    世间万事万物,大凡有序者皆可作为记忆桩来用。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起源,虽然屡经变化,仍具有“声形兼备、简洁凝炼”的特色,只要适当地加上一点点想象和创意,就不难为每一个汉字,每一个中文词汇匹配与之对应的心理图象——不但可制作成“汉字的数字编码”,更可做出“汉字数字桩”。(老王强调一句:就算你无法象马其顿方阵和闲云几许两位高手一样对甲骨文和汉字源流发展深有研究,一样可以为每一个汉字赋予直观的图象。毕竟,强化记忆力有想象力和个人逻辑即可,专精的汉语文字学基础并非必要条件。如果还不理解我的话,呵呵,多看几遍《西国记法》第六篇)。

    从字形入手,把复合型汉字拆散成更小的单元,一个字也可以代表数十位汉字。

    从字音入手,若干读音相同的同音字,都可以对应相同的数字,从而使汉字数字编码具有多样化的选择性。而汉字有平仄四声的音调,为进一步做编码的区分提供了条件。

    从字义入手,利用汉字强大的拼词造词功能,可简单地组成新词,以常用3000来字,已足以一个人应付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和工作。汉字特有的离合词功能,使中国人做汉字图象矩阵时,象拼积木一样容易——随便就可以造出新词来,而且见词知义。(举例来说,汉字——不说你也明白是什么意思。字汉——一个身上纹了很多文字的魁梧大汉。)

    从理论上讲,有多少种汉字输入法,就具有多少种数字化汉字编码。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输入法要力求重码率低、键位布局均衡度好,但它还是无法做到完全均态分布,有很多键位组合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汉字。

    而汉字编码并不拒绝重码,但要求有均衡的覆盖度:每一组编码下,至少可以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汉字。

   

    如果把“数字编码”上升到“定位桩”的层次,则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

    单纯作为编码时,只要设计一套转换规则,可以压缩,可以还原,就算是适用了。因为在用作编码时,可以取长也可以取短,或以短组长,所以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而作为桩子时,则必须有更多考量:一是齐整美观,具有连贯性,能全面覆盖在预定的区域。要求各组编码较均衡,重码度离散度较好,没有空白区域。举例讲,如果是编三位数的桩子,就必须有切切实实的1000个代码。二是代码要有图象,可以供右脑处理。而且容易记住和容易提取。否则,就不适合作为桩子来用。

    如果不是用于竞技比赛,我们没有必要记住全部编码,但必须记住其转换规则,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利用现成的编码表协助记忆和学习(比如,你可以借助某种转换规则,把某个历史年代的8位数字,压缩为2-4个字,甚至1个字。)在学习上,只要你记住了代码,能够把代码还原,不会在考场上丢分,这个记忆策略就是有效和可行的。

    但是,用作桩子的代码,则必须按顺序准确无误地记住,——因为我们需要依赖这些熟悉的定位桩(或称信箱、挂钩、资料柜等),去记忆更陌生的资料。所以,必须能简单地提取才行。所以在运用上,编码可以是单向使用,而用作桩子时必须能做到双向转换。


发布!请看第二楼!
运用这个方法,用50个字搞定,编码长度缩短一半。十句话,每句五个字,联想成一个特定的场景,挂在十个数字挂钩上。花一个小时可以背熟,实现顺背,倒背和抽背。
蛋—羊鱼隔炉嘘……羊和鱼隔着烤着鸡蛋的火炉互相嘘嘘。
衣—破球鞋插笋……衣服上挂着一只破球鞋,鞋子里插着竹笋。

鹅—针杀虾雪球……白天鹅用钢针杀死龙虾后插在雪球上。
山—亨砸蚌油漆……山顶上,大亨用石头砸河蚌,蚌里流出油漆。

寺—刘秀剪瞿颖……寺庙里,刘秀用剪刀剪断瞿颖。
t舞—袜中(肿)脚受伤……跳舞的人袜子肿得老大,肯定脚受伤了。
路—我钻叼皮狼……路上,我用钻头钻一头口中叼着羊皮的狼。
漆—盾砸裂大锅……一个盾牌砸下来,砸裂了装满油漆的大锅。
耙—喷炸弹杀猪……农夫耙地时,地里喷出了炸弹杀死了猪八戒。
酒—巷子妖吞球……卖酒的巷子里,人妖表演吞篮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