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石榴树苗木基地: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16-120集)(重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29 22:04:3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16-120集)

净空法师主讲

第116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八面。

【13、当知不取,即是离相。云何方能不取。《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细究此段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者,强制之谓也。此层功夫,诚不可少。不然,无始来取相习气,何能除之。】

佛在《圆觉经》上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是过去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经验之谈。离相的确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它的困难就是妄想执着,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的根太深了,所以我们虽然晓得它是虚幻的,晓得它不是真实的,可是依旧没有办法把它断除。如果不离,我们在佛法修学上就谈不上功夫,当然更谈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修行是无量劫来,决不是一世、二世,是无量世。像佛在《无量寿经》说阿闍王子,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当然非常深厚。供养四百亿佛,在世尊法会当中那个情形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为什麽这样深厚的善根还是不能成就?归根结柢就是离相离见太难了,这也是我们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刚般若》讲到最後,就是教我们不取相,教给我们如如不动。能够不取於相,自然就如如不动。不取就是离相,相要怎麽离法?怎样才不取?《圆觉经》上这一段,是诸佛的经验之谈,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们,一直到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时期,这句话也包括我们在内。要想修行证果,「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这一句就是讲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是实在的,决定是虚妄的,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应当远离。

「由坚持远离心故」,这个关键就在坚持两个字,要坚持到底,决定不能够放松,要坚持远离,远离就是放下。这一桩事情难,难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要想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坚持远离,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个离,离相,这里教给我们有层次、有步骤,这样做起来比较容易。先放下什麽?身外之物。一切虚幻妄境界,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个心也不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是个妄心,「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记住就是不取,就是不执着。我们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心,也是梦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际心不可得,要远离,也就是要把它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远离这个念头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里面也找不到远离这麽一念,这一念也要不得,远离也要远离,也不能有。「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就是所谓彻底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没有东西可放了,自性就现前。「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没有东西再离了,梦幻泡影就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性自然就显露了。细细研究这一段的经义,可见离相功夫全在坚持。坚持就是强制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勉强去做,特别是在初学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们在经文上读过「信心不逆」,那一句话也是初学关键的所在。「不逆」,就是非这样做不可;不这麽做,决定不能成就。这一层功夫,特别是对於初学决定不能少,不然无始劫以来,着相、取相的习气,真的是没法子断。

我们看看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跟着佛修行的人多,虽然经上告诉我们,见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个人见到佛得的利益并不相等。有人明心见性,这是得大利益;有人开悟得定,没有见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断恶修善,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得小利益。都得利益,但是并不相等,这个我们要知道。能够远离的人就得利益,不能远离的人就不得利益。最低限度的利益,我们讲生三善道,不堕三恶道,你也要坚持不做恶事,不造恶业,这才行。坚持五戒,坚持十善业,可见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离开坚持。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五戒十善,佛法无论修学得怎麽样,讲得天花乱坠,来生还是要堕三恶道。

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们看到慈云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他在这个小册子末後,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地狱,念佛的人为什麽还堕地狱?这是叫我们很疑惑的一桩事情,但是它是事实。念佛应当成佛,成不了佛,怎麽可能会堕地狱?这就是口里念佛,心里还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们如果冷静的去观察,造这种罪业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种罪业?我们最常见到的破和合僧,障碍别人修行,这种造业是不知不觉的。有的时候还自以为在修功德,哪里晓得是造罪业?很冷静、很细心的去观察就知道。这部经上讲的「坚持」,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修净土,必须要坚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的去研究,明了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这才有用;换句话说,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改习气而已。

【14、无明我见未断,亦最足以破坏其坚持。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云何能离。《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别寻方便也。】

《圆觉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在《无量寿经》、在《金刚经》上都见到了,所以老老实实依照这两部经修行足够了。我们为什麽不能坚持?为什麽常常还会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就是无明、我见没有破。无明,是不知道事实真相。《金刚经》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诸法皆空,这就是把真相告诉我们。三心是能执着的,诸法是我们所执着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造恶业。这是说明为什麽一般修行人不能够坚持到底,就是无明、我见没有断。

「然则非更於离无明我见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读经,要研究大乘经教;换句话说,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圆觉经》上这两句话,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能说得出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跟离是一不是二,知就离了,离就知了。知是看破,离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这个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离了。「知幻二字,即是离无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别的方法。实在讲,讲到知幻,《金刚经》好。《金刚经》把这一切法梦幻泡影,都给我们讲得这麽清楚、这麽透彻。《楞严》、《圆觉》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们说出、说破了。

【15、《楞严经》曰︰『如来本起因地,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远离诸幻。』正念,即是觉照。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还须向如如上觉照。】

这个意思很深,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对这个理论、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彻,对我们修学愈有帮助。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就可以不要学它,那就错了。第一句话说,「如来本起因地」,这个意思是说,诸佛最初修行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本起因地的时候。人家怎麽成功的?人家是「最初发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们这一点没有做到,我们修行功夫当然就不如他们。「最初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们没发。我们今天发心来学佛,发的是什麽心?我们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保佑我们家人平安,保佑我们健康长寿,我们发的是这个心,这个心不是菩提心。《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尊者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人家发的是这个心。

菩提心的心体,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菩提心,他说了三个。第一个是菩提心的心体,第二个是讲菩提心的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样子,第三个是讲菩提心的心德,就是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本体,本体就是《起信论》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体,它的本体。直心就是这里讲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麽意思?怎样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这里,「我的心很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也讲菩提心,他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诚怎麽讲法?我们每个人「我很诚心」,都以为自己心很真诚。真诚的标准是什麽?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字下了个定义,说得好!跟儒家、佛家讲的都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诚的标准,诚的讲法;你心里有个念头,就不诚。「有念即妄」,这是佛经上讲的。心里头有虚妄,怎麽能算真诚?这是把诚的标准给我们说出,要诚到极处,心里丝毫的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体。「始能远离诸幻」,那当然,所有一切幻都没有了。前面讲虚妄的境界、幻心,离幻也是幻,全都尽了,都没有了。

这个注也注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所谓正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时候就称之为正念。怕大家听了这句话起了误会,以为正念还有一个念,那就错了,正念没有念。无念,是不是叫做正念?无念不是正念,无念是无明。正念是无妄念。这个话很难懂,此地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就是「觉照」。觉就是不迷,我们一般人在无念的时候,为什麽说无念不是正念?他无念,他没有觉,他迷,他心里确实一念不生,但是他什麽都不晓得,那个不是正念。正念是什麽念头都没有,一切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起用,相宗里面讲大圆镜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他方讲到其他诸佛刹土,阿弥陀佛的世界,毘卢遮那佛的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觉,统统照见,彻底的照见,这才叫做正念,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

「须径直觉照真如本性」,须是必须;实在讲,一定是这个道理,一定是这麽一桩事情。直捷了当,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谓相是性之相,所谓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说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它是一不是二,诸法一如,这就是「觉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是虚幻的,相是幻的。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有个标准,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称它为真的;凡是会变的,就称它是幻的,是虚妄的。体性,它不变,体性空寂,没有现相,所以它不会变;不会变的,这是真的。从体起相,那个相会变;会变的,这是虚妄的。真跟妄是这麽讲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个妄相,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不生不灭,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为什麽会变?随众生心就会变了。《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众生心,它就会变。所以,众生的心不变,相就不变了。但是众生都有妄想,那个妄想心,相就随着变了,这是佛教我们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麽?把妄想息掉,你现那个相就真常。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为什麽那麽殊胜?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妄想,所以那个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现,也是唯识所变,没有例外的。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当然就离了。

「由此可见必须先悟如如不动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为这个道理,宗门就采取这一个理论做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禅宗一定是先要开悟,悟後起修。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看经,也不能听讲经,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後,再去读经,再去听讲,悟後起修,这是宗门跟教下不一样。教下先读经,先研究,先听经,然後再去修行,这是两种不同的修学方法。当然宗门里开了悟之後,再听经研教快,而且不会有错误,因为他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非常的快速。但是开悟不容易,明心见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门接引的根性,《坛经》里所说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没有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们走这个路子。中下根人就从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无论是宗门教下,最重要的关键在老师。所以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一开端就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亲近明师。「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大的名,名气大没有用处。明师是明心见性的老师,他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他的教导,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样的老师很难,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老师的教学,一定要负因果的责任。老师是给你指路,如果路指错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错了,他要负大责任,那个不是开玩笑的!像宗门里面公案所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错说了一个字,就是说把人家的方向指错了,这是百丈大师的公案,许多同修都很熟悉的。

这是以前一位法师,人家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告诉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狐狸也很有灵性,过去是大法师。遇到百丈禅师,他变成人形,常常来参加法会,听老法师讲经说法。可是百丈法师知道,知道这个不是人,是个狐狸精。他向老法师请教,老法师就说,「明天我上堂,你把从前人家问你的那句话,你提出来问我。」第二天上堂,他来了,就提出这个问题︰「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它改一个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到第二天,这个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後山去给他收屍,把他火化,他就脱离了畜生身。

所以指导一个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错了,怎麽得了?你自己走错路那活该,没有话说。你把人家的路指错了,这个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样指路就不会错?劝人念佛这个路是决定不错,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十法界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这个绝对不会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劝他学其他的法门,你就要负责任了,那个就不是开玩笑的。这个法门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这一生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师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个路子走错了、指错了,麻烦就大了。我们读这一段,也就晓得修学大乘的难处。参禅不容易,参禅要先开悟;没开悟不能修行,悟後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开悟没有关系。甚至於念佛连教理不明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老实念,肯万缘放下老实念,那就能成功。所以这个法门,古德常讲「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应向不取上坚持」,也就是坚持要放下,什麽都要放下,必须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们念佛人实在讲,要做这个功夫,能够身心世界万缘放下,我们这句佛号得力了,这个要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头打滚,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出头。这一生好难得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遇到出头的机会,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机会。这个机会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坚持的话,那就可惜了!这个机会实实在在是难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这个机缘得来之不易。不但不取,「还须向如如上觉照」,如如是性体,真心本性上去觉照。这一段所讲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纲领、原则,确实是难。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开启念佛往生的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

【16、《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紧功夫,全在圆照二字。】

「《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这是讲到修学,从哪里修起?从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下手。「轮回根本,即是无明我见也。」换句话说,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同修们大家听过《无量寿经》,《金刚经》也快讲完了,《圆觉》、《楞严》过去都曾经讲过,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纵然对於经义不能很透彻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够有少分的体会。

「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是功夫,也是效果。「圆」是圆满,「照」是觉照,「清净觉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体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净觉相。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四见、四相;四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四相是我们现在讲的物质。现代的科学把宇宙一切万相分为两大类: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把它称之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质,物质现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现象。在法相宗所讲的,精神现象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三心不可得,是属於见分,四见。万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讲的相分。於是我们明了,见相两分也是清净觉相,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离,染净两边都没有。为什麽都没有?因为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够照到清净觉相,万法一如,万法平等,《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个时候,净秽平等,生佛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里头没有高下。为什麽没有高下?因为它没有自性,它没有自体,它当体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众生法界,都是因果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你看到这一点,你就看到清净觉相,所以统统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就是平等无有高下,这才见到事实真相。「永断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就叫成佛。佛是什麽?佛是大觉,彻底明白了。

「圆照觉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这一句话,「直心正念真如」怎麽个讲法?什麽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可见得那个念不是心里有挂念,我们常常讲心里念着,其实已经把这个字的意思错会了。那个念是什麽?当下就是。哪有念头?当下就是。中国文字也不可思议,这个念是今心。今心是现在这个心就是的,念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念头,有个念头就是妄念。现在的心就是,就是什麽?就是清净觉相,这才叫做正念真如。现前的心,就是清净觉相。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应当怎麽念?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们想阿弥陀佛,不是!现在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麽?阿弥陀佛是四十八愿。你现在这个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你的心,这叫真念佛。我们讲经说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碍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样念佛,你们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不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会念。你的心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是德,四十八愿是相,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的样子是四十八愿,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众生,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紧功夫,全在圆照。

【17、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後念未生,正恁麽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沈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後念未生,正恁麽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什麽叫圆照?把圆照两个字分开来讲,先讲照。前念灭了,後念还没有生,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就难了,因为我们前念灭了,後念马上就跟着生起来了。前念灭了,後念没生那个时候,那是什麽时候?真心显露的时候。前念是妄念,後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灭了,後面妄念没有生,这是真心。禅宗里修定修什麽?就修这个,参禅就是参这个。我们细心去想一想,这个事情真难。什麽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有一点体会,心地清净,所谓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的人,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办法保持清净心,保持真心。这个时候「一心湛寂」,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清净觉相。凡夫有没有?有,虽有,可惜前念、後念太接近,几乎前念跟後念连成一体,我们的清净觉相永远也出不来,我们的麻烦在此地。由此可知,「照」这个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见。你看见没有?妄心作用。你照见没有?照是真心作用。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实在讲,这个地方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对,你用力也不对,这是圆的意思。「不沈不浮」,这是形容,形容这个境界,「恍如朗月孤圆,是也。」这个境界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着力、不着力都是攀缘;非着力、非不着力,这是随缘,自自然然。前面举古人的例子,古人用撑船,船快到岸了,那个时候用不着力,只要把舵把稳,撑杆的、摇橹的统统都放下,这个船自自然然很缓慢的往岸边上靠,那个境界就是用不得力。这是说那种境界,这是圆的意思。圆修圆证,这种修行叫圆修,证果叫圆证。

「此际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此际」,际是时候,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灭了,後面一个妄念没起来,此际就是指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你真心显露。我们念佛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就叫相应,这是一念相应的相。相应就是真心显露,真心显露,妄念离了,时间虽然很短暂,你能够有一秒钟、两秒钟的受用,就很难得。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时候的心清净无比。这个清净不是修得的,本来清净。「遍体清凉」,清凉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讲轻安自在,这个轻安自在的相已经很粗了,实在讲这个境界自己没有入,体会不到也说不出来。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真心自性显露的时候。

「务须绵密无间,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随顺趋入也。」经文这几个小段合起来这一大段,都是禅宗用功的精华。禅宗里参究怎麽参究法?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念佛人虽然不是用它这种方式,可是理论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明了通达,对於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这种境界现前要能够保持,「绵密无间」,用绵密无间,就跟前面非着力、非不着力呼应了。这个境界现前,你要是感觉到很清凉、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识里去了,你起念头了。清清楚楚,这个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觉,这个时候很舒服、很自在,这就坏了,马上就堕到意识里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依旧还是要保持非着力、非不着力,这样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念在里头,不是入定,不是定。像这样用功,这叫随顺趋入。可见得,这个功夫确实如古人所说:此处用不得力也。这个境界里头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趋入;也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无功用道」,这是入了这个境界。在我们现前,我们的阶段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我们还要坚持,还要用心意识才行,这个是离心意识。因为心意识就是念头,这是离念,离相离念的功夫,我们见相还没有离,一定要坚持。

【18、《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与知幻即离义同。】

「《圆觉经》曰: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这个地方讲的如来,跟《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意思完全相同,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若就事相上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成如来。《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诸佛如来,如来是这个意思,圆教初住菩萨都在其中,他们在「因地修圆觉者」,着重在圆字,圆修。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我们现在知了没有?我们没知,我们刚刚听说,在这个般若会上听说。假如我们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无所有。这个空花就是说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梦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轮回就没有了。你还要超越轮回,超越什麽?轮回没有,你超越什麽?轮回已经没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里头,你以为有轮回。你晓得了,晓得就没有了,所以就超越了。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一切众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麽?生死。有没有生死?没有,决定没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没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这个身体相分也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谁生谁死?没有。生死这个幻相怎麽来的?迷的人执着三心是真的,迷执这个身体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实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没有生死,自己以为有生死。以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实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这就是说明不了解事实真相。後头两句这个结论好!「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个无就是解释前面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无不是造作它才无,本性上无。本性上因为没有妄念,就没有三心。本性里头没有妄相,所以就没有身心世界,那谁受?这底下解释。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则亦不灭,故曰本性无。」本性无有身心,无有六道,无有十法界。这个事与理,前面都说了很多。「发心便应觉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圆觉。」从这个地方,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得法身大士的修学。他们的修学跟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所在。这个不一样,就是经上讲的,他们是直心正念真如,他们是圆照觉相。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明显,这两句可以互为注解。他们的功夫,确确实实是无功用道;也就是说非着力、非不着力。他们确实是随顺趋入,随顺在哪里随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工作里面随顺,处事待人接物里头随顺。什麽叫非着力、非不着力?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样样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随顺趋入,这就是圆修圆觉,就是圆照觉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矣。」他在境界里面所表现的,跟一般人完全没有两样。像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这是当时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每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这一钵饭,出家人一定要为在家人说法,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说。他有问题,要给他解答;他没有问题,要给他嘱咐,这是说法。在家人是财供养,出家人回报他是法供养。回到精舍讲堂,每天讲经说法,这是出家人的事业。所以在事上,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样。因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你要问他为什麽?因为一切相,当体即空。

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就在此地。为什麽凡夫接触这些现相,他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他不知道这些现相是当体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误以为实实在在有。他不晓得事实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麽?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今天学佛菩萨,头一个要学他的观念。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观,头一个我们学这个;也就是说,想法、看法要学佛菩萨,他是正确的。想法、看法正确了,你的说法、做法当然正确,那还有什麽问题?所以跟世间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尘。他们在迷惑,没觉悟,佛菩萨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什麽?教给一切众生怎样生活;然後再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离开这个虚幻,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晓得「生灭幻相,尽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为幻境所转。」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转,佛菩萨不会被境界所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就转境界;你能转境界,你就是如来。前面讲「如来因地修圆觉者」,那你成如来了。刚才讲了,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如来。「与知幻即离义同」。前面引用《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用《圆觉经》的经文,来解释《圆觉经》上「知幻即离」。

【19、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本不生处,即於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观心),以成其不取。於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

「观上引经文,当可了然。」看到前面引用《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不少。「当可了然,径向本不生处觉照,为除无明之妙法。」这个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务须绵密无间」,很自然的、很细心的去觉照。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六根一接触就要晓得,外面境界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你能够提得起这一句,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这讲绵密无间。因为你一间断,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别执着,那你就错了。你能把这个觉照功夫保持住,给诸位说,有个三、五年,你不能成圣,也是道道地地的贤人,就入菩萨的观行位,那个一点不假。

观行位就是通常讲的功夫得力。什麽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转。你在境界里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我们再说一个很粗显的话,你已经改变了命运,你已经不受你命运的支配。凡是受命运支配的,动弹不得的,随境所转。你不被境界转,你命运超越了。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这个功夫,就在生活里面晓得万法皆空、三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重要的纲领,然後自自然然就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除无明极妙的方法。

「本不生处,即於未起念时,向不动处,摄心觉照。」觉照就是禅宗所用的观心的方法。观心的方法跟参话头的方法不一样,观心的功夫深,参话头的功夫浅。那是什麽?观心没有办法,做不到,这才参话头。话头是什麽?就是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教你去观察,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做这个功夫。我们打了一个妄想,不要去理会它想些什麽,注意那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你一观,那个念头没有了,要继续观它到哪里去了?用这种功夫,叫参话头。观心不是的,观心是前念灭了,後念没有生,那个当中是真心,那是观心,所以这个很难。早期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以後人的根性劣,妄想多了,观心这个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师才教人参话头,用参话头的方法来摄心。观心,这当然是最高明的。

「以成其不取」,你能够这样做,你对於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实实在在讲,如果我们对於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会取,不会执着。为什麽?取相、执着是一场空。佛没有欺骗我们,佛不是没有理由的来教导我们,所给我们讲的,教给我们的,全是事实真相。大乘经都是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实相就是事实真相。这是决定可以相信的,决定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想还有哪一桩事情放不下?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告诉你,应当放下,不应当再挂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缘,缘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讲过:万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这就是说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为什麽还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为什麽还要这样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麽?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就是因果的幻相,这个东西不空,所以你还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那个因好,相续相就好。这个相里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个不一样,这就是为什麽还要接着应无所住,後头还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这是一定要晓得的。现在世间人颠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为因果是假的,以为一切现相是真的,这个糟糕!经上常讲颠倒错乱,他颠倒在哪里?就颠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认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认为是空的,他那个颠倒在此地。这一颠倒就造无量的罪业,所现的相续相,那个相就不好,现的是三恶道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现这种相。

「於遇缘时,坚持不取,以圆满其不动,庶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於如如性体得有入处,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这就是见性的意思;也是经上所谓的契入真如,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间人讲,证果、成道,都是这个意思,这是证到佛果、成菩萨道。关键就在「遇缘时,坚持不取」,这句话非常重要。遇缘的时候,你要有觉有照。有觉有照是什麽?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智慧,这就不迷。譬如,遇到赚钱这个缘,你拼命去赚钱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缘不取,不取是什麽?随缘,不去攀缘,要懂这个意思。钱怎麽来的?知道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这是果报现前了。现前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样,你不会把这些钱据为己有、把它存起来,不会了,马上就散掉,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那你钱是不是都丢掉了?没有。你这个地方丢掉,後面又来了,来得比前面还要多。但是总而言之要记住,不管来得多、来得少,要散,这是智慧。不能够聚,一聚就错了,空的,哪里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

世间人不懂得散财,为什麽他不知道散财?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他一定这样做法。而且这个财决定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个财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积功累德。否则的话,那个财实在讲,过去修也不容易,现在得到把它糟蹋掉了,你说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好处,有很多财造了罪业,那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晓得怎样去处理,怎样去运用。心依旧是如如不动,不动不是说不起作用,动静一如,动静不二,那才叫真不动。动中有不动,那是真不动。这个意思很深,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117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九面。

【20、《楞严》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此中所说攀缘心,即是不觉妄动之心。元清净体,乃至缘所遗者,即如如不动之本性也。】

在《楞严经》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诸修行人」是指佛法里面,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一切宗派都包括在其中。为什麽修行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是讲成佛,修行目的就是要成佛。四弘誓愿里面最後一条说︰「佛道无上誓愿成」,目的是成佛。为什麽成不了?这个地方所说的无上菩提,是指究竟的佛果,可是广义来讲,得成菩提就行了。就如同本经里面所说,圆教初住菩萨以上,都是成正果的,我们一般讲正等正觉。大乘经上常讲的诸佛如来,都是包含圆教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华严经》上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都是证果,都是此地说的。他成就不了,修得算是不错,路子没有走歪,就变成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我们一般讲小乘人辟支佛、阿罗汉,变成这一类的,这算是修行不错的。在佛法里面说,没能成正果,算是得了一个小果。在无上正等正觉里面说,他没有成就正等正觉,他也算是正觉,这算是不错的。

底下一句就不好,「及魔眷属」,这是连小乘圣者都不如。什麽原因?佛在下面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段开示对我们的确重要,因为经上所讲的,跟我们现前所接触到的、所看到的,确确实实有不少好心学佛的人,正如此地所说的都变成魔眷属,这是非常的可惜。至於魔眷属是哪一类人?《楞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楞严经》分量很大,一共有十卷,後面的三卷,八、九、十,给我们详细说明五十种阴魔。那个五十是五十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你学佛学错了变成魔,这是非常的惋惜。他的根本原因,「皆由不知二种根本」。换句话说,不仅是魔错了,学佛学变成魔了,现代妖魔鬼怪都有,学佛学成妖魔鬼怪,你说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即使阿罗汉、辟支佛也是错用了心,但是他用的心虽然是错了,他所依据的理论跟方法是正确的,所以他还能成一个正果。如果他依据的理论方法稍稍有一点偏差;实在讲,理论方法哪里会有错误?是他用错了。用的心也错,把方法理论用错了,那就变成魔。

这两种根本,第一种就是「无始生死根本」。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生死死生,到底是什麽原因?为什麽我们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则汝今者」,《楞严经》上这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说的,这个汝是指阿难。阿难是代表我们大众,佛对阿难说,就是对我们说。「与诸众生」,与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学佛不学佛的,只要在六道里面这些众生都包括,他为什麽会在六道轮回?为什麽受这些苦难?「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就是错用了心。什麽是攀缘心?攀缘心就是讲的心意识,法相宗里面讲的八识,八识心就是攀缘心,我们都用的是这个心。如果不用这个心,那就成了无上菩提。用这个心,就永远成不了无上菩提,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八识心究竟是怎麽回事情?这个要说起来非常的深,非常广泛,不但不好懂,实在也不好说。法相宗的经论,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是最多、最丰富的,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微细。简单的讲,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八识它的性质。前五识它的作用,是接触外面的境界,它主要的一个功能是接触。眼识见色,耳识闻声,这是它重要的功能。所以眼不能见,眼里面的识才能见。人刚刚死的时候,他眼睛还好好的,他为什麽不能见?眼识没有了,识离开了。所以虽有眼也不能见,虽有耳也不能听,识离开了。八个识离开有先後不同,眼识是最初离开的,比较起来耳识离开就比较晚,所以虽然他不能见,他还能听。

第六识的功能是分别,我们一见,见到就能够分别,这个是花,这是黄色的、这是绿色的,分别的这个功能是第六识,这是意识;如果没有意识,他能见,他不会分别。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障碍的,我们中国人叫白痴,他就没有什麽分别;换句话说,他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脆弱,他能见,他很难分别。第七识的功能是执着,第八识的功能是记忆。你见了之後,为什麽会记得不忘掉?昨天见到这个人,今天一见面,你为什麽会认识他?那个印象就记忆在阿赖耶识里,第八叫阿赖耶识。阿赖耶叫含藏,像仓库一样,像档案室一样,它把所有的资料都收藏在里面,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资料库会把他拿来对照比照一下,他就认识了。这个统统叫做攀缘心,清净心当中没有这些东西,清净心的功能是自然的。它这个功能,是有先後的,有次第的,这个叫攀缘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用心意识,用妄想分别执着,用这个东西。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想到《华严经》上佛所说的,佛也跟我们讲这一桩事情,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圆觉》里面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跟一切诸佛的智慧、德能没有两样。现在为什麽我们智慧失掉,能力也丧失掉?怎麽丧失掉的?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这个东西,攀缘心。你在一切境界当中,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的本能就失掉了。所以佛法的修学,修什麽?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而已。无量的智慧德能是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修得来的,是本来有的,只是把这个障碍去掉而已。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是因为有障碍,只要把障碍除掉,本能就恢复。所以佛说得很好,佛不度众生,你们成佛开悟是你自己本来的事情,佛没有一点点功劳,没有帮你的忙,是你自己悟的,自己修的,自己证的,佛不居功。

佛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就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了,他要不说明,我们哪里知道?怎麽晓得这回事情?知道这回事情之後,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什麽?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分别、执着都叫做妄想;不分别、不执着,就没有妄想了,那就是自性起作用。我们能够离开一分,本能、智慧就透出来一分。所以这个并不是说我们的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智慧德能才现前,不是的。分别执着减一分,智慧德能就透一分;减两分它就透两分。所以菩萨阶位上,一共有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无明破一品,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是这麽说的。实际上并没有阶位,这个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阶位都是佛的方便说。我们一切众生不晓得事实真相,都把我能够思惟的,能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这是我。西方的哲学家还很自豪:「我思故有我」,我的存在,我存在在哪里?能够想像的那就是我,那就是真我;都落在攀缘心上,都落在妄想里面,他怎麽能成就?这是第一个我们错了,我们错用了心。

第二讲真的,真的,我们不晓得。「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前面说「无始生死根本」,这里是「无始菩提涅盘」,从两个「无始」上看,我们就了解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无始」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往往我们看到这个字,产生了错觉,以为无始一定是很久远很久远,找不到开始,你这个想法就完全错了。「无始」是根本没有开始,是这个意思。根本没有开始,你想想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是假的。如果有始有终,这个事情是真的。没有开始,这才是事实真相。迷是什麽时候迷的?一念迷了。觉悟也在一念。这个一念的时间非常的短暂,真是亿万分之一秒。所以不能说它有开始,说它有开始那是错的,这个话说错了。可是我们确确实实迷了很久,迷了很久是不错,可是事实真相还是在一念当中。这个理很深很深,怎麽深?因为你念念都迷,这个迷的相是断断续续,就像我们看电影片,它一张一张的,是连续相。迷是个连续相,你念念迷,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那一念相应是觉,「念念相应念念佛」。你从那个念念相应,你就懂得无始的意思,无始就是念念的意思。我们麻烦大就是念念都迷。

真实相,前面说过很多遍,整个宇宙,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刹那生灭。刹那有多少生灭?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九百生灭。刹那时间就非常短,一刹那里面还有九百生灭,九百生灭实在讲是佛的方便说;真实说,决定不止。我常常讲,真实讲,一秒钟有亿万次的生灭,那是真相。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观察。我是因为看到光的速度,所以我知道世尊这个九百生灭是方便说,因为九百生灭跟光的速度不能够吻合。但是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还有比光速更快的,光的速度还不是最快的。在过去认为,光的速度是最快的,现在我们晓得,光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光速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一公里光走的速度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一公里很长,我们再把它缩短一公尺,再一公分,再一公厘,你就晓得,那个刹那生灭里头的确是不可思议。所以确确实实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生灭,哪里有开始?所以生灭是同时的,同时就无始,无始就不生不灭。我们的相续相,是每个念头都迷。那个觉悟的人,第二个念头觉了,他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他念念觉,他就成佛了,这是无始的真实义。所以无始、不生不灭意思完全都相同,跟生灭、不生不灭,意思都一样的,这是符合本经前面所讲的万法一如、诸法如义。两个都冠上无始,就晓得真妄是一不是二。菩提跟涅盘都是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觉心是不生不灭,它也没有开始。

「元清净体」,元是原来,本来就清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明白了,本源就是清净的。我们迷了,自性有没有污染?没有,自性永远不会污染。佛在经上有的时候说污染,那是比喻说的,绝对不是真的有染污。真的跟诸位说,完全没有染污;不但觉悟了没有染污,现在在迷位当中也没有染污。迷之中没有染污,为什麽说它作染污?是因为你不知道用它,你错用了心,是这个意思。这一句就是讲的真心,就是讲的本性。

真心本性在哪里?「则汝今者」,没有离开自己,就是在现前,在你身上,「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那就是的,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识」就是前面讲的攀缘心,就是八识。「识精」,识的精华,识的精华就是真心,所以他用这个来形容它。八识,八识是妄心,妄心从哪里来的?从真心来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妄的确是一不是二。「元明」,它本来是光明的,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能,元明是表这个意思。「能生诸缘」,诸缘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它生的,它变现出来的,它能变现。「缘所遗者」,八识缘不到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这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深,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我们用思惟、用想像,能够想到虚空,能够想到法界,这就是心意识的作用。能够缘到虚空法界,能够缘到过去、未来,就是不能够缘自己,那个自己才是真的。「缘所遗者」,你所缘不到的,那个就是的,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

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了解,这一切修行人,为什麽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也就是说,为什麽不能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为什麽得不到理一心不乱?研究教的人,为什麽不能大开圆解?就是因为它用攀缘心,攀缘心永远缘不到自己。如果不用攀缘心?真心就显露,你就见到了,明心见性。什麽人能明心见性?不用攀缘心就成了。只要你用攀缘心,你就没有办法。宗门里面,参禅的人说得很好,说得没错,但是他做不到。他也会讲,教人参禅离心意识参,那就对了。离心意识,离第六意识,不用分别心;离第七识,不用执着心;离阿赖耶识,不落印象,真心就显露了。口里教的是离心意识,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没离!这一念离,就是一念觉,就是一念相应;不离,就不相应。不离是与攀缘心相应,离了是与真心自性相应。

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离四相、离四见。离四相,是离八识的相分;离四见,是离八识的见分,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真正的离心意识。如果还有四相四见存在,要想成无上菩提就不可能,我们念佛的人,要想证得理一心不乱不可能的,功夫用得再好,可以得事一心不乱。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净宗法门跟其他法门果报不一样。其他的法门,用心意识达到最上层的,功夫也只能成声闻、缘觉。但是念佛人有这样的功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上上品往生,方便有余土里面的上上品往生,那个果报怎麽会一样?生到西方世界就花开见佛,时间很短。如果是见性,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世界是实报庄严土。那个完全不一样。从这些地方细细的去观察,才知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净宗法门是同样的功夫,成就的完全不一样,确实是不思议的成就。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是由於这一切众生,遗是忘掉,忘失掉。「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我们用不用真心?给诸位说,什麽时候离开了真心?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眼睛见,我们是用的真心,用的是自性;耳朵听,也是真心,也是自性,天天用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眼见,第一个见是真心,为什麽?你还没有起分别、执着。如果我们细细的去体会,不难明了。我们张开眼睛,第一次看这个看得很清楚,不是什麽都不知道,清清楚楚,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照得很清楚,里面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没有妄想,这个时候是真心。耳听音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我们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时,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我们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起了分别,起了执着,那就错了,第二念就堕落了。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初心就是第一念,能够保持初心,成佛有余。永远保持,念念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觉,第二念才迷了。迷了之後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就变现出十法界。

「枉入诸趣」,在六道轮回里面真叫冤枉!六道轮回从哪来的?自己变的。自己变,自己在受,自作自受。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也没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有了妄想就有十法界,有了执着就有六道,离开妄想执着,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你可不能执着有个一真法界,一有执着,你就到六道去了,哪里是一真法界?

佛这一切名词术语都是方便说,让我们在那里体会他的意思、体会他的境界,千万不可以分别执着。所以佛菩萨都教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离名字,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心缘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见。那个心缘是心里攀缘,是思惟想像,一面听就一面打妄想,这个不行,这个不解如来真实义。读经也是的,老老实实的读。果然能够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不着心缘相,读经也会开悟。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开悟,就是没有能够离相,都是用的攀缘心。果然能够离相离见,不但听佛说法能开悟,看经能开悟,在一切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都能开悟,不定是什麽因缘,让你一念觉了,念念觉,那就成功了。这一段是《楞严经》上的经文,底下是简单的说明。

「此中所说攀缘心,即是不觉妄动之心。元清净体,乃至缘所遗者,即如如不动之本性也。」什麽叫攀缘心、元清净体、缘所遗者,你只要把这三句搞清楚,佛这个意思你都能够明了。这三句在《金刚经》上讲,「攀缘心」就是不觉妄动之心,妄动心就是念头起灭的心。真心不动,什麽东西动?念头在动、妄念在动。一个念头灭了,一个念头就生了,念头生灭不停,是个生灭的相续相。诸位要晓得,这个生灭是不会灭的,但是那个生灭念头里面很复杂,它会变,它不会灭。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就是这个道理,教给我们无住生心。

真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因为真是不动。诸位要记住,觉是不动的,迷是动的,觉性不动,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有许多人学佛求智慧,智慧怎麽求?拼命去研究经教,那能开得了智慧吗?研究经教用什麽心?就用生灭心,用分别心,用妄想心,用这种心去研究经教,别说你研究三十年,研究三百年你也不会开悟。什麽原因?你那个心是迷,不是觉心。

我们再看看,自古以来那些开悟的人,他怎麽开悟的?他用的方法恰恰跟我们想像的相反,他什麽也不研究。他入了定,从定中开悟的。参禅打坐入定,读经念佛也入定。教下里面读经,一生只念一部经,他也不求解义。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的经文很长,一天念一遍,三千遍,三千是个整数,在我们想他应当念了十年。十年念一部经,所以他的心定下来了。遇到六祖,六祖几句话一提醒,他就觉悟了。无尽藏比丘尼受持《涅盘经》,《涅盘经》的分量比《法华经》更长。《涅盘经》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是四十卷,一个是三十多卷。这个经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是三天,三天念一部。也是念了很多年。古大德这些方法我们要留意,他就是一心念,念经的时候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所以他是用念经的方法修定。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律所说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一个妄念不生,这就是诸恶莫作。我念一个钟点,我这一个钟点诸恶莫作;我念两个钟点,我两个钟点诸恶莫作。这就是持戒,是小乘戒,诸恶莫作。大乘戒是「众善奉行」,经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的确是止於至善。读经就是止於至善,那就众善奉行,所以读经,戒律圆圆满满都修了。

读经的时候专心去读,没有一个妄想,没有一个杂念,这是修定。所以读经不能分别经义,分别经义那就错了。我们读经的目的是修定,用这个方法把自己妄念打掉就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就是慧。这个慧在《般若经》里面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我们读经修什麽?修无知。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从无知来的。你得到无知,然後才无所不知;你要是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要想做到无所不知,你一定要先证得无知。

所以读经要会读,会读的人会入定,会读的人会开悟。不会读的人展开经本打妄想,那就完全错了。所以我们把修行,这个读经是修行,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跟我们研究教理一定要分开。读经,那是自己做功夫;研究教理是探讨了解佛法的理论,两者可以并行,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像我们这个讲席当中,这是属於研究讨论,这是求明了经典义理,明白这个道理、方法、境界。但是用功,像我们读《金刚经》,用功的时候,那是所有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是做功夫,做功夫就是修戒定慧。这个一定是两桩事情,要分作两个时间来做。

【21、楞严经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此段更说得明白。即是初发心时,便应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动处觉照,乃不致遗此本明,枉入诸趣,自取流转也。】

这是在《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责备阿难的话。阿难犯的毛病,实在讲正是我们现在犯的毛病。阿难在楞严会上示现给我们看,代我们向世尊求法,所以世尊对他的开示,就是对我们的开示。「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不但我们现前把这个幻相以为是自己,这个身就是代表自己。一切凡夫都把这个肉身、色身当作自己,後头讲「认物为己」,它不是自己,它是个物。这句话含义很深。底下这一句,把它的真相说出来了。「从始洎终,念念生灭」,这一段经文跟《金刚经》的经文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前面经文我们读过,佛以他自己的身相来说明,佛是三十二相,报身。「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说明报身即非报身;後面又给我们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物质上最小讲到微尘,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讲这些东西。世界是微尘组合的,不是真实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讲不但你的身体,连外面这个环境,它都是一个动的,极小的微尘它都是个动相。动的,它就不是真的,因为自性是如如不动。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动的。近代科学家已经知道,没有物质的存在,以前认为有物质,现在晓得没有物质存在。一切现相是什麽?波动的现象。这跟我们经里讲的就非常接近了,确确实实是波动,刹那生灭是波动,波动的现象。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物质称之为四大。四大的真相是皆空,四大说的是什麽?经上用的名称叫地水火风。我们往往看到这四个字,也把它误会了。地是什麽?地是土地、大地,我们把它搞错了,其实这四个字是代表的。「地」是什麽?是一个物体,你能够看得见的,代表一个固体,它有体积。再小,我们看到原子、电子,在高科技显微镜下,还能够看得见。能够看到的,它是一个东西,地是表这个意思。「火大」,我们现在讲带电,它带的阳电,在佛法里面叫做火大,也就是说它有温度。「水大」,它带阴电,它有湿度。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代表。「四大」是说明基本的物质有这四种特性。

所有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所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基本的物质是一个组合的现相。我们今天讲它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变成原子,原子再组合就变成分子,这才形成宇宙、形成万物。无论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这个东西组织的。这个东西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它是一种生灭的相续相。我们看错了眼,把相续看作真实,实际上没有这个东西。这样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看到佛在这个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才能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完全是一种现相。

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森罗万象,看的是什麽?是业因果报的连续相。但是这些业因果报,也是空花水月,也是梦幻泡影。你不执着,没事,心地清净平等,没事;一执着,就有苦有乐,你就有这些虚妄的感受。不执着,什麽事都没有。坏就坏在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是用攀缘心,那就是错用了心。本来什麽事都没有,你自己找的。「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境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讲十法界森罗万象,它的真相就是自始至终是念念生灭,它是个念念生灭相,现在讲波动,这个意思讲得好。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我们错就错在这个地方,不了解事实真相,错了。在这个虚幻的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虚妄的造作。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变了。相是从念头里面生出来的,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讲这个生讲变化,相的变化是识它在作主宰,识是能变,相是所变。佛与大菩萨境界,我们为什麽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是千变万化,这就是说明,一真法界的人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不动,现的境界也就不变,不变就一真。

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十法界里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出十法界。别教佛超越了,那是在一真法界里面。所以藏教佛、通教佛,他还是用攀缘心,他不是用的真心,他那个心还在动,所以他的境界也在动。但是十法界愈往上面去,他的波动幅度愈小,换句话说,他那个境界连续的时候,保持的就愈长久,他的寿命长,他的生活环境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道理就在此地。愈往下面,念头波动的幅度就愈大,相续相保持的时间就短,所以显得寿命也短,环境变化也非常快速,我们讲的沧海桑田。外面环境确确实实也是随着念头在变化,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是随念头转,外面的生活环境也随念头转。

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那佛法修什麽?佛法修的是清净心。无论在什麽环境里,你只要心地清净就能转环境。像我们自己身体,身体也是环境之一,我们的身体不好,身体有病痛,身体有业障,怎麽样改变?修清净心。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这个身体的细胞组织就恢复正常。正常就是健康的,不正常就出毛病了。为什麽不正常?你有烦恼,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妄想执着,把你正常的组织破坏,你就会得许多怪病,是这麽来的。世间人年老常常看医生,你看看哪一个佛菩萨看过医生?你们查《大藏经》,哪个佛菩萨去看过医生,吃过药?没有。为什麽没有?他自己调整了。这个一定要知道。

过去,在民国初年,谛闲法师是我们佛门里面的大德,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一次谛老生病了,印光法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讲经的法师,怎麽可以生病?怎麽现这个难看的相?所以要晓得,他自己调整,不需要找医生、医药,用不着。了解身心都是幻法,离了幻,一切就恢复正常。现在人口头上常说改造体质,改造体质佛法是最高明的。这世间用药物治疗,副作用很多,我看不但改不了,还增长业障,愈改愈糟糕,愈改愈坏。这是说明事实真相,一切众生迷惑颠倒。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这是最大的一个错误。把这个身当作自己,把所有这些现相认为是我所有的,身体是我,一切万物是我所有的。这个念头一起来,这叫执着,六道轮回的境界就现出来。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就是这一个念头出来的。由此可知,如果你不再执着身是我,不再执着一切万法是我所,你就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什麽境界?那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我执没有了,我、我所没有了,但是认为这些境界还是有的,法执犹存。有法执,所以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法界。如果法执也没有了,也不以为然了,《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不以为然,不在意了,那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也没有了,这才归到一真法界。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轮回也是自己造的,我们今天所有一切的受,都是自作自受,这个一定要知道。而後你才不会怨天尤人,自己造作的业因,自己要受这个果报。我们明白佛法,就可以在这一生当中,阶阶的超越。大乘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麽?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放下,放不下!教我们不要分别执着,偏偏还是分别执着,做不到!做不到,教你念佛。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叫带业往生,带什麽业?带着分别执着妄想;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诸位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你就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地方,它跟其他的诸佛刹土不一样。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十法界;不但没有十法界之事实,连十法界的名都没有。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阿罗汉、天人,《无量寿经》上解释得很清楚,这是佛的方便说,随顺十方世界的人来说,实际上他们那边没有。为什麽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虽然没有这个念头,但是断惑的程度并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他都没有这个意念。这个情形,何以十方世界的人做不到,偏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能做到?往往使我们生起很大的疑惑。其实细读净宗经论就晓得,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凡夫决定做不到。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是一切诸佛赞叹的,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介绍西方净土,道理就在此地。

佛说这一段的意思,这是教阿难,也就是教我们自己,初发心就要能够「辨明真妄」。这个开示好!一开端我们就把什麽是真、什麽是妄搞清楚了。凡是动的,就是妄的,就是虚妄的。其实《楞严经》说到这个境界,讲的六结三空,「动」是第一关,第二关是「静」,你住在静上也不行,也是错误的,後面还有「根、觉、空、灭」,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微细。由此可知,出离六道十法界,的确不是容易事情。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劝我们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的功德就圆满了。

可是明白好处就很多,好处在哪里?明了之後就肯舍,肯放下了。纵然有执着,那个执着的程度比从前要淡薄很多,这个对於我们念佛往生帮助就非常之大。过去我们对於身体有很严重的执着,对於自己所有的财物也是执着得很重。现在了解这个,都能放下了;能放下,就能往生。什麽时候往生?什麽时候放下,什麽时候就可以往生。往生自在的,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去。真去得了吗?放下就去得了。为什麽你想去还去不了?你想想一定还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碍。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了,也要彻底放下,还有一样放不下,佛就走了,不带你去了。错过这个机会的人很多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佛教教人,「初发心时,便应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动处觉照。」不动就是清净心,要在生活当中去锻链,所谓是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在一切境界当中去练。练什麽?练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练这个,这就叫真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什麽是错误?见色闻声,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着错了,我们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我要回过头来,我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修行,这叫从根本修。不仅禅宗常提示修行从根本修,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都要懂得从根本修。这是大根大本,根本的根本,就是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再搞分别执着,不要再搞妄想,这就是从不动处觉照。要天天去练,时时刻刻去练。

我觉得现在最方便的一个练习方法是看电视,因为每一个人都看电视,电视上都是假的,画面不是真的,电视画面是连续的,大家晓得这是电波微粒组成的画面,跟佛讲的现相很接近。你了解电视的原理,你观察这个东西,不要被它这个相所动。这个观成之後,有了功夫,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把它看成电视的画面,再也不会起心动念,也不会分别、执着,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然後对於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个帮忙就大了。你真的可以放得下,看破、放下,那个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就是真实的功夫,这样才不至於遗此本明。从这个地方去练你的清净心,练你不动的真性,这样才不至於「遗此本明,枉入诸趣」,诸趣就是指六道轮回,「自取流转」。

【22、觉照亦须摄心,摄心亦非无念,亦非毕竟无相可取。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因此法虽亦是幻,然是随顺真如,与其他动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如持名念佛,得往生净土之果是也。】

「觉照亦须摄心,摄心亦非无念,亦非毕竟无相可取。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佛在楞严会上,一开头给我们讲「最初方便」,这个非常重要。最初方便就是从哪里入门,一定要知道。我最初学佛亲近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对於佛法知道的很浅薄,可是很想学,也很想早一天能够入门。他老人家直捷了当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讲看破、放下。我请教他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布施,也跟《金刚经》讲的完全一样。要真正去做。布施,一般人往往也把意思错会了,以为布施是舍财,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叫布施,那个布施没有用处,无济於事。布施是舍,是放下。把什麽放下?把你的念头放下,把你的妄想放下,那叫真的放下,那才管用。舍几个钱,不管用处。心里还照样打妄想,还有贪瞋痴慢,那有什麽用处?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觉照。觉照在初学的时候要摄心,宗门里面用的这些方法都是纲领。他的功夫有三个层次:从观照入门,觉照就是观照;再往上提升就照住;最高的境界是照见。我们读《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功夫达到最高段,照见了。他这三个功夫,跟我们念佛三个功夫,名词不一样,境界相同的。我们念佛,初步功夫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观照,就是禅宗的观照功夫,往上提升,事一心不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是照见。名词不一样,功夫境界完全相同。但是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念佛人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就看你会念不会念。怎麽叫会念?方法最妙的,无过於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叫会念,这个念佛会念。只要做到这两句,观照就在其中。在位次上讲,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你就入观行位。六即第一个是理即,理是理论,一切众生皆是佛,这是理。像我们现在功夫不得力,虽然学佛,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功夫一点都不得力。功夫得力,就是观行位。观行是功夫得力,观照的功夫得力,念佛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了,这是功夫得力,那是观行位。观行位在其他法门里面,没有什麽成就的,但是在念佛法门里面决定往生,这是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诸位要晓得,入观行位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再往上提升,相似位就不太容易。相似位就是得定,念佛得事一心不乱,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观行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就是万修万人去。

初学,观照的时候要摄心。摄心,换句话说,还是用的心意识。一开头说离心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开头一定要用心意识。《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之後,古时候这些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来解释《楞严》,就是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这里面也有原因的,天台大师的止观是用心意识,没有离开心意识。到明朝交光法师,给《楞严经》做了一个新的注解,舍弃三止三观这种修法,直接采取《楞严经》里面的经义,「舍识用根」。这是《楞严》里面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个说法没有错,没有违背经义,但是太难了,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的。也就是说,他取的方法是离心意识,这个是真难。《楞严经》的注解,从交光大师开始就有新派:新旧两派,旧注容易修学,新注依交光法师的,非常困难!

摄心,摄心当然还是有念,实际上讲,禅宗早年观心,以後用参话头,他还是用的意识心,这是初期要用它。「非毕竟无相可取」,他还是取。譬如离动相,他取静相,虽不究竟,提升了一层,他还是有相可取。

「然凡夫非此无入手处」,这是真的。所以这个境界提升,要逐渐渐次的提升。不依渐次,那个人太少了。我刚刚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跟我说,他说不依次第的,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学不得,什麽人?六祖惠能大师。那个没有办法学的,那个人没有次第。六祖之前,没有看到这个;六祖以後,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也没有看到第二个人。要按部就班,依照顺序来修学,我们才有指望。

「所谓以幻除幻之法门耳」。「因此法虽亦是幻」,这个法就是佛法,佛法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我们没有得清净心、没有见性,要依佛法,见性之後佛法不要了;还要个佛法,决定见不了性。佛在这部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要记住,但是不是现在就舍。现在就舍,那没救了。现在不能舍,但是一定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是真实法,你要用它,不能执着它,这就对了。我们现在过河要船,可是你不能执着船,执着船你登不了岸。一定要晓得,我随时可以舍弃它。到应当舍弃的时候,马上就舍,舍了就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你要是不舍,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们,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就是佛法没有放下,法没有舍掉。「因此法虽亦是幻,然是随顺真如。」这个法虽然是幻,但是它是接近真的这个方向,对於我们的帮助就大了。

「与其他动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譬如我们起心动念,起贪瞋痴的念头,这是最不好的。贪财、贪名、贪色,贪佛法还是贪!不是说我换个对象就没有事了,换对象不行!你贪心没有断。换对象只是报不一样,果是一样的。贪心的果在哪里?在饿鬼道,但是堕在饿鬼道,那个报不一样。就像我们人一样,因是五戒十善,我们得的果是人身;得到人身,生活环境不一样,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这叫报。果相同,得的人身相同,报不相同。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讲,那个报是因为你做的有善恶,你过去修的善多,你这个报就好;你做的恶多,你的报就不好。你得财富,是因为你过去生修财布施多;你得聪明智慧,你法布施多,那是报不一样。贪心的果是饿鬼,报的时候,鬼里头有作鬼王的。我们中国人讲,有作阎罗王,阎罗王是鬼王,鬼里头的总统、帝王,他有大福报。有作城隍、土地,城隍就是县市长,土地是乡镇长,这都是有权位的,都是享福的,不是饿鬼,普通的鬼那是饿鬼。大大的不相同,那个报不相同。学佛贪图佛法的,到鬼里面都作鬼王,果是一样,报不一样。这些地方我们都得要辨别清楚,才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应当怎麽做法,应当怎样修法,这个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得果大不相同。

「如持名念佛,得往生净土之果。」这是最殊胜的,无比殊胜。持名,是执着,执持名号,有分别、有执着,但是这个分别执着得的果报就太殊胜,连一般这些菩萨都不能够为比,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凡夫修行果报,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殊胜,这是一般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比不上。虽然是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凡圣同居土。甚至於造作罪业忏悔往生的,带业往生有两种,里面有一种是造作五逆十恶罪,临命终时忏悔往生,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要是真、恳切,品位也很高。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比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高明。这个诸位在净宗经论里面你能够看到。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这就说明一切诸佛刹土都有十法界,都不平等,唯独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的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一样,西方世界相貌都一样,没有两样的。我们听了怀疑,到那个时候,哪是佛、哪是菩萨都不认识。不要紧!各个人都有神通、都有智慧,辨别得清清楚楚,不会错认。到那个地方,几乎智慧德能完全恢复。实际上,并不是你全部恢复,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如同恢复一样。到那个地方,经上讲的,要十二个大劫才花开见佛,那是没有佛力加持,需要十二劫;得佛力加持,不需要。一切受用、智慧德能就跟佛差不多,不是十法界佛菩萨能够相比的。这个功德殊胜,没有办法能够说得出的。真实不可思议!这里特别提出来,用攀缘心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果报第一殊胜。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118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面。

【23、如如不动,即不生义。不取於相,即无住义。先须觉照本不生(看破),乃能无住(放下)。至於一无所住,便证无生。交互用功,是为要门。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觉、妙觉,皆不外此。故曰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也。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这个理很深。「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我们晓得唯有自性是不动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动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动的;不动,它就不想,想就是动的。经上这两句话:「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是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这两句话,它的意思虽然是甚深,但是也能够浅说。从初住菩萨到等觉、妙觉,也就是这两句浅深差别不同,而分为四十二个阶级。江居士讲,《金刚经》前半部的经义有深有浅,後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也就是只有深讲,没有浅说的。他的说法没错,浅深的界限是见性。後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境界。

此地这个「如如不动」,在禅宗里面讲,是明心见性了,所以这就是不生的意思。「不生」就是涅盘的意思,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不生,当然就不灭,就没有灭,有生就有灭,这是从体上讲。「不取於相」,是从修德上讲。如如不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不取於相是修德。怎样才能证得如如不动?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下功夫,着相心就动了,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不取於相就是无住的意思,由此可知,无住的意思也有浅深差别。

要怎样把这两句都能做到?下面这是教我们方法,「先须觉照本不生」,这就是看破。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世法、佛法确确实实不生;换句话说,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观念转不过来。我们凡夫的观念,看到不动,不动的对面那就是动,总是把这个事情看作两截。佛法里面真正的意思,动与不动是一,那才叫真不动;如果动跟不动分开,这个不是不动。如果以为离开了动,那叫不动,这个境界不是一个好境界。如果没有断见思烦恼,果报在四空天,没有出三界。断了见思烦恼,也只能证声闻、缘觉。佛在大乘经上说这些人堕无为坑,原因在哪里?二乘人虽然我执破了,法执犹存,他执着什麽?动跟不动是两桩事情。动他舍掉了,他心里住在不动,这就错了。比不上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知道动跟不动是一。

这个意思,诸位如果《金刚经》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前面佛说得很好,「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发明这个意思。说「即非」,就说如如不动之体;说「是名」,就是如如不动之相。体一定会现相的,相有没有生灭?相实在讲不生不灭。为什麽说现的相不生不灭?现那个相时间太短,短到我们无法想像。我们稍稍体会一下,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现在科学家已经同意,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现象是什麽?他们知道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佛法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就是波动的现象。

我们从最常见的光波,这个常识现在初中学生都明了,都知道这回事情。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三十万後面再加三个零,三亿;光走一公尺是三亿分之一秒。一公尺有一百公分,光走一公分是三百亿分之一秒。再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诸位就能够体会到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它那个时间太短,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有灭,那个生灭你看不出来。佛在《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从前念《楞严经》,念这一句体会不到,那个当处是怎麽讲法?现在才晓得,佛讲的当处,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它那个生灭的速度。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相,就是这个快速生灭的连续相、相续相,哪有生灭?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觉照本不生。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本不生。这是前面经上讲的,「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是讲到物质最小的,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世界是讲物质之大的,这个大的世界是怎麽形成的?是从小的微尘集聚变现出来的。微尘既然不生不灭,世界哪有生灭?我们讲沧海桑田、成住坏空,那是讲非常非常粗的相,这个说法凡夫会懂。说到真实相,没有几个人懂。真实相你果然懂了、明白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是圆初住的菩萨。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当下就没有了。为什麽?你已经肯定了,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世间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之法。佛在这部经上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无住。无住,你就见到如如不动,你还有住的话,你怎麽能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这个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入这个境界,什麽问题都解决了。真的没事了,真正没事了。

所以经上讲的,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地方只讲无住。无住就好了,为什麽还要生心?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万法皆空」。万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当下即空,了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你所谓能得的全叫打妄想,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一样东西可得。「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麽?就是你现在感触到这个生灭的相续现相。我们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这什麽东西?这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前面说过,性起用它现相。性是真常的,不生不灭的,因此相也是不生不灭。性不会变,相会变。所以佛用方便的说法,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所谓真性、妄相。相为什麽会变?因变,果就是现相。因是什麽?因是妄想,妄想就是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心性现的那个相就起了变化。诸位要晓得,只是相上起变化,性上不起变化。於是有一真法界的现相,有十法界的现相,有我们眼前生活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是识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的这个相有好丑、有善恶、有苦乐,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什麽心?控制相的变化之心。觉悟的人跟我们不觉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所有一切现相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他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变现佛身;应以佛境界得度的,他就现佛境界;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他多自在!这就是所谓自己做得了主。做不了主的,我们的心随着境界转,这个就很苦,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做主的心。就如同佛跟大菩萨一样,在法界当中自己可以做主,生这个心。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於相,你才能做得了主。做得了主之後,唯一的一个事业就是广度众生。成佛、成菩萨之後,自己没事了,完全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破迷开悟。所以《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实实在在达到究竟圆满,如果能够通达,用在念佛的方面,纵然不能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就把标准再往下降,降到凡圣同居土,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决定能够得到自在往生。这个自在往生,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去。否则的话,你《金刚经》是白念了。

底下说的这几句话,这就证实了。「至於一无所住,便证无生。」证无生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无生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怎样才能明心见性?要一无所住。一无所住就是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放在心上。什麽叫取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里有牵挂,牵挂就是取了相,就着了相。一定要让心地清净,一丝不挂,不能有丝毫的牵挂;一定要知道,「先须觉照本不生」。为什麽不需要牵挂?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真的叫妄想,它不是事实。但是这些东西要是放在心上,坏了,你的心里面就有障碍,这障碍叫业障。障什麽?障碍你无住,障碍你证无生,这个麻烦就大了。

下面这两句话非常之好,对我们来讲,我们马上就可以用得着。「交互用功,是为要门」,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这又看破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互相帮助。要不这样用功,就很难契入境界。我们看破,看破马上就要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智慧一定又会提升一个层面,这必然的道理。又看破一些了,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决定不可以说,你看破这个境界,就不肯再放下了,好了,那你的功夫就到此为止,决定不会向上提升。也就是不断的要放下,这个会不断的再看破。譬如法身大士,我们举这个例子,其他都可想而知。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是放下一品无明,他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就是看破;看破之後,再放下一品无明,那又证二分法身。逐渐逐渐,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他就圆满菩提。那个时候,彻照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的性体,说体必定含着有相、有作用,像《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彻底显现了,再没有丝毫障碍,这个时候就证得究竟圆满的无生。

「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菩萨修什麽?就是修这个东西。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总纲领,根本的原理原则,我们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那都是枝枝叶叶上的手段与方法。无论用什麽方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看破、放下」。贯彻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你用的这个功夫叫错用了功,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盲修瞎练。违背这个原理,不管你修什麽功夫,都叫做盲修瞎练。

「从初入手」,初入手是十信位,初入门,「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大乘圆教所列的四十二个位次,「皆不外此」。妙觉就是成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经上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初住以前是正觉;从初住到等觉叫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通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属於正等正觉;妙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问他们修的是什麽?就是这个方法。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後要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用这种功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十一位菩萨们,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是《华严》着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在这个经文上看到,修行人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他的工作行业,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证无生,修证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他的确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佛在本经上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不取於相、就是应无所住。要把无住贯彻到底,要把不取於相贯彻到底,这就叫诸佛。这个诸佛的意思是广义的,广义到什麽程度?你现在开始依照本经的理论方法去做,坚持去做,就是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的去做,你现在就入诸佛位。「则名诸佛」,你现在就是诸佛。我烦恼还没有断,没断你是初入手的佛,初学的佛。你走的这个路子,的的确确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没错!你是刚起步,你就是诸佛,天台大师讲得好,这叫「观行即佛」。

天台家讲六即佛。第一个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什麽?如如不动,那是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理即佛。从名字位这就开始修了,「名字即佛」,我们今天是名字位。名字位,是在这里学习,希望理论、方法、境界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还没做,没有开始做,这叫名字佛,有名无实。开始做什麽?什麽做法?真的看破,真的放下,这是开始做了。怎麽看破法?佛在这部经上教的方法太多太多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是看破。看破什麽?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佛的身,三十二相是讲佛身,佛是举自己做例子。佛身尚且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何况凡夫?佛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这叫看破。看穿这个身相是刹那生灭相。佛在《仁王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刚才跟诸位说的,不止九百生灭,九百太粗了。刹那确确实实亿万生灭,哪只九百,九百太少了。可是从刹那九百来说,这个生灭的相你已经没有办法抓到了。你所看到的,刚刚生就没有了,就灭了。刹那九百生灭,照这个说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也就是说,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二十一万分之一秒,你能够看出来它生灭吗?这个相是很粗的了。如果用光波来讲,比这个更微细,那是一秒钟亿万次的生灭。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的、耳听的,念念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觉照。晓得所有现相,是一个刹那生灭波动的现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你能够这样的看法,这叫观照。你能够这样看法,你怎麽会放不下?愈是放下,那个观照的功夫就愈微细。观照这个智慧生起来了,心清净,观照得更微细了。观照微细,你就更能放下了。这个功夫就是这麽交互用法。诸位要是读《华严经》,你看到那个大菩萨的修行,实实在在讲,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看出他跟平常人一样,生活一天忙到晚,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他也没有参禅,也没有打坐,也没有读经,也没有念佛,他怎麽就成佛了?他怎麽成菩萨了?人家用的那个功夫,我们不知道。人家眼睛看的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什麽也不放在心上,什麽事他照做。前面讲,动跟不动是一不是二,他没有把它分开两截。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得到什麽结果?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人天福报都没有,三途福报。我们前天偶而在电视里看到,外国人养个宠物猪,那很有福报,一家人都照顾牠、伺候牠,非常有福报,福报是牠前世修的。饿鬼道里面去享福,当土地公、当鬼王,搞这些去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知道一切皆空,你就肯放下了。真正做,你是真修行了。真修行,从前看不破,现在我学着看破;从前放不下,现在我学着放下。真干,这就入观行即佛,那不是名字,你是真干了。观行佛,你就「则名诸佛」,这个不是假的。理论正确,方法正确,成就当然是正确的。什麽时候「我」放下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我」,诸位晓得,「我」放下了,我所有的当然放下了。我所有,是这个「我」附属的,我所有的一切统统放下了,这个境界就高,入「相似即佛」。你很像,跟佛很相似了。等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就入初住的位子。由此可知,如果用广义的来讲,你能够闻到正法,「名字即佛」。这是大乘圆顿的经典,你能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听到,你真听懂,真听明白了,名字就入佛位。因为你明白之後,你一定会真做,你由名字,而观行,而相似,而分证。

「一切诸佛,从此经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晓得佛法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为什麽统统是此经出?此经讲的原理原则,无论哪一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理原则。这个经上是给我们讲基本的原理原则,通一切经,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门,所以从此经出。「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无上正等正觉是所证的,一切诸佛是能证之人,无上菩提是所证之法,能所不二,法法皆如,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经所说的。

【24、本经以无住破我,为唯一主旨。全经皆是诠显欲破无明,当不取相之义。後半部说诸法一如,说一切皆是等,即是诠显如如不动义。後更畅发缘生性空之义,是全经之要旨在後半部。】

本经一开端,佛就为我们说明,「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没有一个着相的菩萨。菩萨皆不取相,这是这里讲的不取於相。我们刚才说了,从观行位就开始,一下手就用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的?真的。从哪里见到?本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小乘的四果,须陀洹是初果,刚刚入门。须陀洹着不着相?不着相,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的。须陀洹没有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这就是说明,从一下手就离四相。离相难,非常非常难,我们又何尝不想离相?为什麽离不了?不知道这一切现相的真相,所以离不掉。也就是你为什麽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一场空。这底下是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才是事实真相。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我」是有的,以为一切万法是实在的、真实的,在这里面起了取着,取相、着相,生起这个妄想。这个妄想演变成贪瞋痴慢严重的烦恼,而贪瞋痴慢的习气,可以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堕在这里面,一下去除怎麽能去得了?因此,了解事实真相比什麽都重要。

佛法的修学,知难行易。因为知难,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知难。行易,那真的是修行证果,上根利智的人这一念就转过来了。上一次讲的无始无明、无始涅盘,说明无始是没有开始。刹那九百生灭,哪有开始?就是那一念,一念迷了,迷了以後,念念迷,这个麻烦了。如果一念觉了,念念觉,就成功了!迷觉就在一念之间,那个一念的时间是非常非常短,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你要从这个地方觉,觉了之後要念念觉,在佛门里面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话总懂了吧!可是我们的老毛病、老习气很重,我们有没有一念觉?有!可是一念觉,第二念又迷了,又回去了,麻烦就在此地。第一念觉,第二念也觉,念念接着觉,那就成功了。

这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讲,一定要观行功深。我们观照的功夫要深,天天要做,认真的要做。怎麽做法?就是必须要知道,一切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现相,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说明这个现相怎麽来的。实际上,诸佛菩萨看这个世界是什麽?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连续相。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看电影一样。电视、电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没有相?有相。什麽相?连续的相,刹那生灭连续的相。诸位现在常常看电视,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看电视。看电视你看什麽?你不要去看画面,你去想那个电视,电视画面怎麽成就的?这是我们现在有这个常识,那个画面是线条。线条怎麽组成的?线条是点。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那个画面,画面是无数的点密集在那里组合的,每一个点都不相连,你才晓得这个画面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如此,这就看破了。

这个观念要有,这个观念不能一分一秒没有,念念当中都有这个观念,这叫观行功夫,有了功夫。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已经被我看到了。看到事实真相,哪里还会执着?哪里还会有得失?不但没有得失,哪里有生死?凡夫眼睛里面,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地球有成住坏空。看清楚真相,没有了,统统没有了。这个没有了,就叫了生死。了生死,三界就没有了,三界是世界,「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没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则名诸佛,你就成了佛。

本经确确实实一开端,就是以无住来破我执。我执跟法执,有密切关联的关系。「全经皆是诠显」,就是叙说、显示「破无明」,破无明这是破法执。我法两种执着都破,用什麽?都是用「不取相」。这个意思有深有浅,「後半部说诸法一如,说一切皆是」,意思深了,比前面深得太多。为什麽?是从性体上来说明,完全依据性体来说;自性的体、相、作用。体如如不动,相也如如不动。诸位一定要细心去体会,要懂得相是怎麽发生的,相是怎麽样一个现相。了解它的真实相,我说一切相是如如不动的,你就懂得,你就能够体会。

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一切皆是」是什麽?一切皆是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是自性,一切皆是如如,一切皆是不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动,动是连续的相。譬如我们看电影,电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是动的,到银幕放映机後面去看看,那个底片是不动的。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的,哪一张动了?没有一张是动的。底片没有动,银幕有没有动?不动。你要明白这个,这才是真正的义理,你看到真相了,真相,放映在银幕上也没动。你感觉动,是你的错觉。

我在前面曾经举过比喻,现在速度最快的飞机,飞在天上,一个小时飞一千多公里,我们用照相机去照它。我们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门,你去照那个飞机,清清楚楚,没动。飞机有没有动?没动。我们说没动,人家不相信。你看到那个东西是什麽?是它一点一点的连续相,确确实实没动。不相信,你用电影机去照,看看底片动了没有?没动,确实没动。所看到的动,是一张一张画面的连续相。凡夫心粗,没有看到真相。诸佛菩萨那个心很细,看到的是如如不动,所以一切皆是,诸法一如。这个意思深了,没有像前面浅的意思了,确实愈说愈深,愈说愈真实,诸法实相。这都是说明、显示「如如不动」的意思。

「後更畅发缘生性空之义」。一切法的变,缘起就是讲变,法相宗所说的「唯识所变」;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实在讲,心想就是识,想就改变原来的样子。说实在话,想什麽就变什麽,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佛这个法门,也是根据这个理论,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不就变佛吗?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这是第一殊胜的法门,叫你直捷了当去想佛,去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为什麽成佛?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阿弥陀佛,你将来就变成阿弥陀佛;你想极乐世界,你的生活环境就是极乐世界,想什麽就变什麽。所以千万不能有恶念,不能有贪瞋痴,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有这种想法,变出来的境界就很不好,变的是三恶道的境界。

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从心想生。你的身体健康不健康?问你怎麽个想法。常常想着身上有病,这个人怎麽会健康?佛法道理,从心想生!他天天想病,他当然会生病,愈想愈多。如何叫自己不生病?想佛、想菩萨。你看看,哪一个佛菩萨生病?想个半年、一年,一身的毛病都没有了,体质改变了。不要看医生,现在医生医德好的不多,都骗人。也不要吃药,假药很多。把你的观念改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真的从根本上改变体质。可是最究竟圆满的,身都不想它了,那最高明,没有身了!知道这个身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你还有什麽毛病?凡是缘起的,都没有自性。这个性是讲体,都没有自体。体决定是空的,是空寂的,缘起性空。「全经之要旨在後半部」,前半部教我们离四相,後半部教我们离四见。见是什麽?念头。念头也不能有。

【25、演说者,若不达後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受持者,若不知从後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也。】

「演说者,若不达後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这是讲《金刚经》的难处。所以《金刚经》不能全部贯通,前半部你就讲不好。它的中心、主旨在後半部。可是讲前半部,如果引用後半部的经文来解释,到後半部就没得讲了,这也是个苦恼事情,这是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法师很头痛的事情。因为它前後是照应的,所以讲前半部涉及到很深的意思,只能把後面略略提出来轻描淡写一下。不能把後面精彩的意思统统说出来,说出来,到後面叫犯下,下头没得讲,这是讲这部经的难处。世尊在此地是教给须菩提尊者,如何接引众生,如何开导大众,告诉他这个纲领,为人演说要记住这个原则:「如如不动,不取於相。」

「受持者,若不知从後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这部经从头讲下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看破、放下不知道交互的用这个功夫,你就没有门可入。所以一定要懂得看破、放下。古德为我们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境界很粗很粗,跟《金刚经》来比,相差太远太远了。但是不知道义理精深之处,听了祖师这两句话的劝告,依旧不相信,依旧不能够依教奉行,还要造业。这原因是什麽?对於祖师这些话,了解的深度不够。要是真正深度的明了,决定不造业。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这个现相,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的相续相。你造恶业,必定受恶报。

世间人也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麽会不如意?有没有再深入的去观察一下?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是十跟一的比,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诸佛菩萨用的什麽心?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所以一切众生见到佛都顶礼膜拜。他的因广,我们造的这个因太窄小,所以果报就小,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八九。还是一个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

古圣先贤教训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话讲得很明白、很清楚:我不喜欢的,不可以用这个心态对别人。世法里头,因缘是多生多劫结下来的,不是一生一世。缘是生生世世结的,结善缘就得到大众的拥护;结恶缘是三途苦报,这就是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在世间,说实在话,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名闻利养全是假的,财色名食睡一场空。所以明了之後,你才懂得什麽叫「入观」,进入观照;也就是在我们眼前,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这样功夫才得力。

【26、观诸法缘生,即是观诸法空相。相若空时,岂复有取。则如如不动矣。】

「观诸法缘生,即是观诸法空相。」缘生是什麽?就是业因果报,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因果循环永远不断。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才明白佛在经上所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两句话的意思懂了。菩萨因为事实真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起心动念造因的时候,他一定是纯善无恶,他的果报圆满。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随着妄想分别执着造业。造作的恶业,这个恶的果报现前,後悔来不及了。所以你能够观察缘生,观察生灭相续,这就是观察到诸法空相;这个空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统统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讲心,心不可得;诸法皆空,那是讲相,身体是色相,色相也不可得。

「相若空时,岂复有取。」彻底了解,你还取个什麽?你还执着什麽?你还牵挂什麽?彻底放下了,如如不动的真性就现前,明心见性。怎麽明的心?怎麽见的性?《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只要不取於相,心自然就明了了。因为你取相,取相是无明、是烦恼,把你那个本来明的心,变成无明,不明了。今天我一切放下,一切都不取,本明的心恢复了,这是明心见性,这是彻底解决问题。

一八三、观法缘生

经【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何以故』。问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所以然有二。(1)因何而不取。偈语前三句已足答释。(2)何以能不取。则须全偈方足答释,而归重於第四句。】

「何以故」,这是徵问,「问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佛教给我们「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什麽要不取於相?要明了不取於相所以然的道理。因为你真搞清楚了,你才不取;你没有搞清楚,佛教你不取,怎麽可能不取?

「所以然有二。(1)因何而不取。偈语前三句已足答释。」为什麽不取?这首偈子前面三句,说明因何而不取。因为一切法是假的,一切法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他发现了,他取不取?他照取。他为什麽照取?诸位要晓得,他是看到当然,没有懂得所以然。这个事实的相他看到了,但是为什麽会有这个现相,他不晓得,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还是照取。这就是说明,科学家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古代的宗教家,印度古老的宗教也很了不起,他们修定,有很深的定功,定中境界里面他看到六道轮回,定中境界他能够看到地狱、能够看到非非想天。这个能力是今天科学家比不上的。六道里面的情况,他很清楚、很明白。他造不造业?照样还造业。为什麽造业?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佛出现於世,才把六道轮回所以然的道理,它怎麽来的,怎麽形成的,怎样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佛才把它说清楚。

「(2)何以能不取。」这个问题重要,怎麽能够不取?「则须全偈方足答释,而归重於第四句。」要解答如何能够不取,这四句偈要完整的,特别着重在最後一句。要常常作如是观,不能中断。你要一断了,观照就失掉。失掉怎麽样?你又胡思乱想了,你的老毛病、老习气又现前了。前面讲得清楚,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个观照。

【2、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无他」,没有别的。你为什麽做凡夫?「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就错在这个地方,以为一切有为法是真实的。哪些是有为法?二百四十页有个表解。一切法:心法八个,八心王,八识;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分成五十一类,五十一法;色法十一个,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这个地方不仅是物质,还包括现相,比物质的范围还要广大,有十一类。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类,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人所谓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但是有这些事,是抽象的观念。因为前面这三大类它摆不进去,特别给它另外列一类,叫不相应。跟心不相应、心所有法不相应、色不相应,虽然跟它们不相应,跟它们统统都有关系。合起来一共九十四有为法,有为法里头九十四大类。这九十四大类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这九十四类。这就知道一切有为法,包含的是多麽的广大。

佛法也是有为法,凡是有为就是有生灭,有生灭的现象。我们把这些东西当作实在的,当作真实。对於自己的身执着、贪爱,身外之物患得患失,都以为是真的,不知道身心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这四个比喻,告诉你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电」是比喻它生灭的快速,那个速度很快,像闪电一样,所以是刹那生灭,它不是实在的,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能够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自自然然就放下了。可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的确是愈迷愈深,永远在六道里面打滚。这是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真正可怜!六道,佛菩萨看是假的,梦幻泡影。这就好比我们清醒的人看一个人做恶梦,在恶梦里头受苦,好可怜,统统是假的,但是他那个苦是真在受,他不知道那是假的。相是假的,受也是假的,可是他不知道假的,他那个受是真难受。这是说明凡夫生活的状况。

【3、入门初步,先须深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不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障身。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矣。】

「入门初步,先须深观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简单讲是身心世界。《金刚经》前面佛举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佛身。佛这个应化身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说身心世界,一切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真相是什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六个比喻当中,是以「梦」为主。「幻」,变魔术一样,那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泡沫,都不是真实的。「影」是影相。

「莫不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祖师这两句话,把六道众生生活的状况说尽了。可是我们在六道里面,听到祖师这两句话,依旧是茫然不觉。听到了,又好像懂;其实懂了没有?完全不懂。不懂还自以为懂,这就糟了,你永远都不懂。

「果能常作如是观」,常是不可以间断,这样才能看破,常作如是观才能看破。看破之後,当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後要紧的,还要提起来,那个时候的提起来,跟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就得大自在。放下要没有提起,就落空了,就变成消极。在世间,就到四空天去了;在出世间,就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堕偏真涅盘,不起作用。所谓是有体无用,不起作用,这也是过失。大乘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所以他能跟佛一样的大自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动跟静是一,这就是入一真法界。我们把事情都分作两边,就堕在十法界里。什麽叫一真?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初次跟印宗见面,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五祖将衣钵传给他,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对他非常的敬仰。那时候他还是居士,没有出家。就向他请教:你在黄梅那麽久的时间,有没有听说五祖讲「禅定、解脱」?意思就是,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是怎麽讲法的?而惠能的答覆,也没有解释什麽叫禅定,也没有说明什麽叫解脱,他只说:「禅定、解脱是二法」,在印宗观念是二法,禅定、解脱是两个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个答覆非常明显,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六祖住一真法界,印宗住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由妄想、分别里头来的。有妄想分别,在十法界;如果再有执着,就变成六道。完全没有执着,还有妄想分别,超越六道。由此可知,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还有妄想,都还有分别,因为他们都在十法界。如果真正到「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他就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与大菩萨心地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才万法皆如,一切皆是。

为什麽还有不是?动了分别就不是,就不是一如,就不是皆是,你有分别。为什麽没有分别就是一如?诸位要晓得,有了分别,你动了妄念,起了妄想,你着了相,你错了。你没有分别、执着,一切万法确确实实是一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如,佛跟众生是一如,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是一如,怎麽是一如?它的理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它的事都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不是一如吗?你没有看到这个所以然,你不懂得,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怎麽会一样?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你就打了妄想,你就起了分别,那就真的不一样。

佛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清清楚楚,就是如同古大德说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那个一斤重的黄金很小,寸金。十斤重的黄金,大概差不多了,能够有这麽高了。我们统统用同样成色的黄金,做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一直做到阿鼻地狱的相,摆在面前,你说一样不一样?一样,都是艺术品。同样价值,不能说这个佛像价钱高一点,那个地狱相、鬼相价值差一点,没有!分量一样,称一称一样重,都是高度的艺术品。同样价钱,那不是一样吗?事实真相如此,你要在这里面分别执着,那有什麽法子!被你自己搞乱了。十法界、六道,是你的妄念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

你要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谁骗你?自己骗自己,没有人骗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在骗自己,所以叫你可怜悯者。别人骗你,那个不能算你可怜;自己骗自己,才叫可怜!「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什麽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里面高段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佛门里面常讲三贤十圣,这是讲十圣。始是初地菩萨,终是等觉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次位,统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可是在经上我们又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普贤菩萨要劝他们念佛;到初地以上不要劝了,他自己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不要劝。三贤位次虽然看到高位菩萨修这个法门,他还不知道所以然,所以还不是死心蹋地老实念。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要去教化他们,要去帮助他们。所以真正讲老实念佛,是地上菩萨才真老实。

到这个境界了,为什麽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对於《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念得熟是真的,《无量寿经》是不是真明白了?有问题!果然真明白,你就老实念了。还不老实,换句话说,经念得很熟,不甚明白。为什麽?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你没有老实念,你还没有真干,没有入观行位。所以真正明白,不简单,地上菩萨了,这个时候才一心求生净土。你要问什麽原因?原因很简单、很清楚,从圆教初住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要修行多长的时间?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是这个说法,不是讲从我们今天算起,不是!三大阿僧只劫是讲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果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要修一个阿僧只劫。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这麽长的时间,这是在一真法界,不是在十法界。十法界以前修的那个时间不算,十法界的时间要算上去,《华严经》上讲那是无量劫,哪里是三个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你要晓得,从什麽人算起?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菩萨算起,这麽长的时间。可是他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缩短了。这些人生到西方世界,实报庄严土,九品往生。

文殊、普贤为什麽要去?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我们从这三大阿僧只劫上去观看,愈往上面的位次愈难,时间愈长。第一个阿僧只劫是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是七个位次,第三个是三个位次。由此可知,等觉要成佛,恐怕一个位次就要一个阿僧只劫。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天就圆满了,他为什麽不去!西方世界一天可以成佛,在华藏世界要一个阿僧只劫。所以文殊、普贤赶紧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观经》上告诉我们,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十二个大劫就花开见佛。十二大劫跟阿僧只不能比,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麽快速,大家抢着去。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119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二面。

【4、《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於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世尊大慈,今教人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令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暂现幻相。实则生即无生。全然乌有。】

「《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於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这两句是《圆觉经》的经文,告诉我们,以攀缘心决定不能证得佛果。这个地方讲的轮回心,就是前面所说的攀缘心;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心是轮回心。因轮回心,这才生轮回见;也就是你的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个见解就是轮回见。可以说,这两句不但把六道众生说尽了,而且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严格的来讲,都是轮回心、轮回见。

「如来大寂灭海」,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其实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来大寂灭海,但是这个轮回心、轮回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所谓是带业往生。如果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没有法子,决定达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终不能至」。这也说明,西方世界是非常的特殊,的的确确不可思议,正是经上所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才晓得极乐世界形成的原理。即使等觉菩萨,如果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这是不思议的法界。

「世尊大慈,今教人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我们都是用轮回心,都是轮回见,要怎样能够契入如来所证的境界?这部经好!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观「诸法缘生」,这种修行的方法,可以破轮回心、破轮回见。怎麽观法?前面讲得很多、很详细,我们必须要记住,要认真去做。

「初不必强息妄念」,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很多,不必勉强去压它。勉强去压,诸位要晓得,压不住的。愈是想把妄念息掉,妄念愈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必勉强,只把精神着重在作观上,这样就好。「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念佛也是如此。许多念佛的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以前不念佛的时候,好像妄想还少;学了念佛法门之後,愈念妄想愈多,这个妄想是不是念佛念出来的?对於念佛生起恐惧的念头。这是错误的,不了解事实状况。妄念多,平常就是这麽多,因为不念佛没有发觉,没有发现。现在想念佛,想修清净心,这才发现,并不是妄想是你念出来的,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发现而已,原来就是这麽多。因此,我们要懂得,妄想发现不要害怕,佛号老实念下去;妄想再多,都不要去理会它,也就是根本不要管它。念佛可以跟打妄想同时并行,没有关系,只要不理它,这个妄念慢慢就会少。妄念少了,就证明你念佛的功夫得力。这是初学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历,不但现在人有,古人也有,都要从这个地方经历过。所以我们知道就好,不要勉强去压制它,用不着。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这就是世尊在这一会上,教人降伏其心的方法。《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请教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二个问题:妄念要如何去降伏?「云何降伏其心?」那是妄念、念头。这一小段,两个意思都具足。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观诸法缘生,就是你的心要安住在哪里?安住在观照诸法缘生。在一切有为法里面,观察它刹那生灭,观察它业因果报循环,你看这个,你就看到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跟经上讲的一样,梦幻泡影,这是业因果报循环生灭的现象。「露、电」是形容生灭时间的短暂,它不是常住的,刹那生灭。你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个地方,观察事实真相。

「令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暂现幻相。实则生即无生。全然乌有。」乌有跟有无的「无」是一个意思,完全没有了。可见得这个没有,不是一切法都是空无的,所有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有即是无,有即非有,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诸法如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相空掉之後,你才看到无,不是的。就在现相上观察,这个现相确实是空寂的,是乌有的。现相是怎麽回事情?这里说得很好,「不过缘会暂现幻相」,缘是因缘,无量的因缘,非常复杂的因缘,繁琐的因缘,因缘聚会现出这麽一个现相。现相现的时候,就是它灭的时候,生灭几乎是同时的。因为生灭是同时,生即无生,灭亦非灭,生灭是一不是二。这才见到事实真相,然後你才懂得生即无生,无生即生。这是智慧,这叫做观照。

【5、对境遇缘,不为所转。应於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观之。虽极小事,顺逆时事,皆以如梦幻泡影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印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是久久,此心渐觉空空洞洞。於一境相,渐能无动於中。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念佛时,亦觉踏实些。】

「对境遇缘,不为所转。」我们今天遇到境界,遇到一些人与事,都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你为境缘所转。通常我们将这两个字分开来说,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我们常讲的,对人、对事、对物。遇缘,人事环境;对境,物质环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起了分别,起了执着,你起心动念了,你就被境缘所转。换句话说,是外面境界作主,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这叫凡夫。六道凡夫如是;界外的,以六道为界限,界外的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也被境缘所转;不过他们转得轻,我们转得严重。也就是他们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但是很微细,我们是非常的粗重,这才现六道轮回的境界。

怎样能够突破这个境界?这下面教给我们,「应於一切境缘上」,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面对的总是人事物;我们用这三个字,就把你所对的境界全部包括在其中。你面对这个境界,学佛的人应该怎麽去做?学佛怎麽学?修行怎麽修?这里教给我们:「极力作意观之」。这个极力就是强制的意思,坚持的意思。自己一定要勉励自己,要坚持自己,要作意观照。可见得初学,我们没有离开心意识,心意识叫我们堕落,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为什麽堕落?心意识在作祟。如何能够解脱?还要靠心意识。《楞严经》上,佛把意识说之为罪魁祸首。我们搞六道轮回,无量劫来受这麽多苦难,它是罪魁祸首。到将来我们修行证果,超越世间,它也是第一个功臣,它的功劳也是第一大。它只要变过来就行了!怎麽变法?观照,让我们时时刻刻想到《金刚经》上这一首偈就好。像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里头才起心动念,就想到佛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常常这样的观想,人事物,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都是梦幻泡影。这样一观察,你那个分别心就淡了,执着心也就松了,这就是好境界。让你的心真正恢复到平静,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

「虽极小事,顺逆时事,皆以如梦幻泡影等道理印之。」这就说明,我们的观照要相续,不可以中断。如果一中断,你的烦恼、习气就现行。为什麽一定要坚持,要勉励自己?我们修行人,其中也有一些人明白这个道理。明了之後,他为什麽还不能成就?前面我们讲的「看破」跟「放下」,他真明白了,看破了;看破为什麽还放不下?没有用坚持的功夫。这是我们初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一定要坚持到底;也就是说,看破了马上就要放下。已经把这个事实真相搞得这麽清楚,还要执着干什麽?已经知道分别执着是错误的,完全错了,就不应该再犯这个毛病。所以看破、放下要坚持到底。

再小的事情,都不能放过。哪些小事情?穿衣、吃饭,我们天天做的这些小事。穿衣,梦幻泡影;吃饭,梦幻泡影,没有一样不是梦幻泡影,没有一样不是业因果报的循环、生灭。这个循环就是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幻相。能变的业因是缘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所变现的幻相,哪里是真的?哪有可得?所以一定要记住,「生即无生,全然乌有」,确确实实是一场梦。《金刚经》上这六个比喻,以梦为主,它是个梦境。所以要用这四句偈来印证,仔细观察它是不是梦幻泡影?是不是如露如电?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印之。」道是道理,梦幻泡影这个道理来印证。前面这个印证是讲世间法,这一句是讲佛法。为什麽把佛法也看成梦幻泡影?经文前面有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也是缘生的。这就说明,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现身、说法,他怎麽现身的?众生有感,他才现身。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是感应道交,感是因,应是果,可见得佛法不离因果、不离缘生,佛法也不是真的,也是梦幻泡影,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佛菩萨清楚、明了,所谓大作梦中佛事,兴建水月道场。建道场,道场是什麽?道场是水中之月,水月道场,水里头月亮你能抓得到吗?可见,人家建道场是什麽心态?空花水月。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是什麽心态?大作梦中佛事,梦幻泡影,那个心多清净,一丝毫的妄念都没有。这个妄念就是讲的分别执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

无论是顺境、是逆境,这个地方「顺逆时事」。人事环境不管是善人、是恶人,善人是顺境,恶人是逆境。初学下手,都要把它看成梦幻泡影,把时间看成如露如电,你这样看法,这个看法是决定正确的。所以要坚持,决定不能放松,慢慢把它养成一个习惯。习惯成自然,你这才能契入如来大寂灭海;如来大寂灭海就是真如本性,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用功的方法,在一切法门里面的确是第一,没有比这个再妙了。直捷了当,中间确确实实没有委曲之相,直捷了当,这叫真用功,功夫决定得力。观照决定不能够放松,决定不能够中断。「如是久久,此心渐觉空空洞洞。」你这个心慢慢就空了,什麽东西空?你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慢慢就没有了,就空了。

「於一境相,渐能无动於中。」在境界里面,在所有一切现相里面,你渐渐能够如如不动,这个不动就是不被外境所转。外面境界无论它怎麽现,自己很清楚,是梦幻泡影,与自己毫不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认为外面境界与自己息息相关,没这个事情,毫不相关。不相干,你自己去攀缘它,那叫自找麻烦,本来就不相干。佛与大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境界与他相不相干?还是不相干。唯有真正不相干,才有感应道交。要是有丝毫攀缘心,那个应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快速得不得了,就是因为佛心清净,所有一切现相与他都不相干,他才能够随缘自在。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功夫稍稍得力,你要问怎样才叫得力?於一切境缘当中不动心,功夫就得力了。一切人事物的环境当中,真看破了,真放下了,心里头不再有这些东西,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还没有放下,心里头还有这些牵挂,还有这些分别执着,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样子,是心里头乾乾净净,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真的从心里头放下了。这个时候,心里空空洞洞,空空洞洞是指这个境界。

「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这个时候看经,以前看不懂,现在看经看懂了。从前看,看不出意思;现在看,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诸位想一想,那个无量义是从经上生起来的吗?不是,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经是缘,我们这个根遇到这个缘,清净心里面生无量义,就明白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禅宗的教学确实有它的理论根据。它的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一样。禅宗一入手,就是训练清净心,一味求清净心。禅宗用这个方法,所以不读经、不听教,讲经说法他不听。一天到晚教你用什麽功?用观照的功夫。古时候用观心,以後祖师大德改成参话头。他的原理原则都是从《金刚经》这两句话来的;「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从这两句来的,这是宗门用功的原理。几时到心清净了,也就是不为外境所转,这个时候才读经、才听讲。所以他读经、听讲,很快就开悟。教下天天读经,天天听讲,听了一辈子都不开悟。宗门功夫得力的人,听讲、看经没有不开悟的,道理在此地。

「念佛时,亦觉踏实些。」有这样的素养,也就是心地清净的人,念佛的时候很容易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最低程度的得功夫成片,功夫好一点的就得一心不乱,回向往生,没有一个不生净土,这是对我们念佛往生很大的帮助。这样的人修净土,对於往生确确实实自己能够感觉到有充分的把握。

【6、如如不动,是说性体圆满显现。初住以上,不过分分现,谓之分证觉。若信位中,仅得其彷佛,所谓相似觉也。无论相似分证,乃至圆满显现,皆由不取相来。相字、不取字,其义意深广,贯彻到底。相则无论空、有、双亦、双非,皆摄在内。其总相,则我法二执也。】

「如如不动,是说性体圆满显现。初住以上,不过分分现,谓之分证觉。」经文上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自性、是真心。「性体圆满显现」,是如来究竟果位上的事。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要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这就是成佛之道。修学的功夫,要跟它相应。跟它相应,就是要与不动相应,也就是一般讲与禅定相应,戒定慧三无漏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教的什麽?总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是以定学为枢纽,戒学是手段。般若的方法,有没有离开戒定慧?没有。戒是方法,方法无量无边。般若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用这个方法。用看破帮助放下,用放下帮助看破,这两样辗转相辅相成,这样就得定。定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向如如不动这个目标去精进。初住菩萨见一分真性,所谓「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或者说之为「证一分法身」。什麽是法身?如如不动就是法身。一直到等觉位,这里面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分证觉。无明破一分,就现一分,现什麽?现如如不动的境界。破两分,就现两分如如不动的境界。如如不动愈来愈深,愈来愈广,这叫分证位。

我们现前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在底下这一句:「若信位中,仅得其彷佛,所谓相似觉也。」从初信到十信,这十个位次没有见性,虽没见性,但是向见性这一条路走,没错。确实是这一条路,确实是这个方向,没有偏差,没有错误。方向跟目标是什麽?就是看破、放下。他确确实实是走看破、放下的路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他走的这个路子,这就是十信位。这十个位次叫相似觉。这个地方是讲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是什麽境界?我们不能不知道。佛在本经告诉我们,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但是他自己没有觉得他证须陀洹果。确实证得了,而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就是把须陀洹果放下了。放下,他才能更进一步去证二果。如果自以为证得须陀洹果,那好了,就终止在这里,不可能再上去了。证得这个位次,不以为然。江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讲,「大而化之,不以为然」,这两句话讲得很好,没在意!

而须陀洹的境界,佛在一切大乘经上说,见思烦恼里面,见烦恼放下了,舍弃了。见烦恼,三界总共有八十八品,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凡夫都把身当作我。初信位的菩萨等於小乘的初果,决定不会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也就是说,不会再把这个身看作是我,这是第一个要放下的。身不是我,是什麽?是我所。我所是什麽?我所有的。像这件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是什麽?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把身体看作这件衣服一样。虽然还有执着,那执着就太轻了。今天我所有的,人家要是要的话,脱下来就送人。这很简单,就是看得不那麽重,看轻很多了。由此,舍身就很容易,舍身也不会痛苦了,身见放下了。

第二个「边见」。边见是两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他放下了。边见一放下,诸位想想,那就归到一。虽然没有证得万法一如,但是有一点气分,不再执着两边。为什麽不执着两边?两边都是假的,有什麽好执着的?譬如世间人执着真的、假的,真的、假的都是假的,都等於零。我们常讲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全都等於零。所以真正聪明人入了这个境界,刚刚入这个境界这两边舍弃了,他心才平静。如果还有真妄、邪正、是非放在心里头,这个心怎麽能平静得下来?这叫边见,边见放下了。

「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成见为什麽有两种?一个是因上的,一个是果上的。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这两种成见全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实在讲没这些事情。第五种「邪见」。前面这四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这四大类全是错误的看法,全是看错了,这四大类里面不能包的,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就归纳到邪见上。所以见烦恼,见惑有五大类。

这五大类他统统放下了,证须陀洹果。这个在修行人来讲,功夫真正得力了,入了相似位。如果在念佛人功夫上来看,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得事一心不乱,比功夫成片高多了,得事一心不乱。再给诸位说,功夫成片里面,高段的,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这个生死自在,我们也可以说往生自在,他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可以去。想站着去,想坐着去,都随心所欲。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何况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不好修,真难!但是你要是懂得般若,就不难。你懂得般若,可以讲理一心难,事一心对你来讲就不难了。如果你不懂般若,事一心对你也非常困难。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个不难,那真的叫万修万人去,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生方便有余土,这个位次就高了,往生当然自在。所以前面讲,念佛也觉得踏实,踏实是自己非常有信心。这是信位当中,仅得其彷佛,所谓相似觉。这个分证觉、相似觉,都是天台大师讲的六即,天台说的六个位次当中的。

「无论相似分证,乃至圆满显现」,这个圆满就是究竟觉,「皆由不取相来」。可见得「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两句,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如如不动是理、是性、是目的;不取於相是方法、是功夫、是成就。就是用不取於相的方法,去证如如不动之理。方法是事,事跟理相应,向着如如不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精进,这叫相应。

「相字、不取字,其义意深广,贯彻到底。」「贯彻到底」一句,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都是由不取相而来的。「相则无论空、有」,这是把所有一切现相,归纳为空跟有,有相、无相。「双亦、双非」,亦有相、亦无相,非有相、非无相,这就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相都包括了,「皆摄在内」。「其总相,则我法二执也。」把所有一切现相归纳到最後,归纳到它的根源,就是「我、法」两种执着。诸位要晓得,我执就是执着,法执就是分别,两种同称妄想。所以大乘法里面常常说,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说到它的根源。

【7、一切不着,乃为不取。不取亦不取。则离之又离,得无所离,即除幻矣。於是如如不动之性体全彰。觉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观一切法,是在境缘上用功,是修慧。】

「一切不着,乃为不取。」这是为我们解释不取於相的深义。「着」是心里面的分别执着,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挂念,心上挂念着;挂念就是执着,就是取相。「一切不着」,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世法不放在心上,佛法也不放在心上,这才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决定不能证得。念佛的人,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决定达不到这个目标。为什麽?你心上摆上一个一心不乱,已经就坏掉了。一心不乱拿掉,才真正得一心不乱。所以,名字相不能着,心缘相不能着。心缘相是攀缘,常常念着,这个不可以。心要空,心要寂,心要清净。

「不取亦不取。则离之又离,得无所离,即除幻矣。」佛教给我们不取,如果我们执着一个「不取」,我样样都不取,那你已经取了。你取了什麽?你已经取了「不取」,你已经着相了,你已经着了「不着」。「不着」也不着,「不取」也不取,这就常讲的放下了;放下再放下。我已经再放下了,他就教你还要放下。为什麽?「我已经放下了」,他没放下;「我已经放下」,这个他没有放下。只要有一念,你还没有放下。必须一直到没得放了,真没得放那才成就,功夫才得力。「得无所离」,就是说没得再放下了,你就离了虚幻。这个幻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你离了。离了之後,你的真性就现前。

「於是如如不动之性体全彰」,彰就是彰明的意思,就是现前。这个境界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一心是功夫,功夫到极纯熟的时候,理现前了,所以叫理一心。理是什麽?如如不动。如如不动的真性现前了。所以净土的理一心跟禅宗的明心见性,境界完全相同,只是用功的方法不一样。禅宗用参禅的方法,净宗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样,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同。教下把这个境界称为「大开圆解」;见性,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了,「如如不动之性体全彰」,这个性体里面有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现前,这叫大开圆解。

「觉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觉照的自性本定,本来不动,这是修定功夫的原理。为什麽要修定?为什麽用这个方法?理论的依据在此,自性是如如不动。禅宗用的观心,就是观照,他这个用功宗门里面常讲「从根本修」,在本源上用功就是从根本修,他们用观心的方法。

「观一切法,是在境缘上用功,是修慧。」这是照见,照的功夫。两种功夫都是佛门修行里面的根本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到最後就是这两个方法,一个修定,一个修观。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定里面有观,观里面有定。定跟慧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开来,那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修定会开慧,修观会得定。「观」,我们在一切现相上,一切境缘上,看它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这是观。现相怎麽来的?观察它「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是观察一切万相存在的实相,我们走这个路子。理事都清楚、都明白了,我们放下了,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放下是定,岂不是观里头有定!观是慧,你真正明白,彻底了解,这是智慧,放下就是定。

前面一个是修定,只从如如不动本源上去修定,如如不动自性里头什麽也没有。所以得了定之後,晓得一切万法的真相,他也明白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学。所以佛法里面修定,不是死定,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宗门里面常常讲,什麽时候会开悟?定慧均等的时候开悟了。慧多定少,定多慧少,都不能开悟,定慧均等就开悟了。这个道理在哪里?诸位一定要记住,都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如」的道理。定慧不等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悟,二法不会觉悟,一就觉悟。定慧等了,定慧是一,《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定如慧,慧如定,万法一如,定慧一如,这就入境界。宗门是这个道理,教下也是这个道理。

《金刚经》不是《法华经》,《法华经》不是《楞严经》,你能开得了悟吗?大开圆解没有分。为什麽没有分?分别、执着,打妄想。几时你看一切经都是一个,你就悟了,你就入进去了,《华严》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二就是一如。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是二法,你永远不得其门而入。你哪一天忽然悟了,佛法跟世间法是一如,你就入进去了,你就开悟了。所以六祖那一句话,那个意思不可思议,无限的深广,他给我们讲,「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们想想,根本的道理在哪里?因为你二,二是分别才有二,执着才有二。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哪里来的二?万法一如。世间人为什麽过得这麽苦?就是不知道万法一如,不知道一切皆是。他在一如、不二里面起分别,在分别里面起执着。每个人分别不一样,每个人执着不一样,於是就发生冲突,冲突里面就斗争,就互相残害,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变现出六道三途的苦报,是这麽来的。

我们在《金刚经》里面,把这些事理都看清楚了,佛都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仔细想一想,一点都不错,这才感佛之恩。事实真相虽然就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无量劫到今天没看出来,经佛这麽一点,我们才醒悟过来。悟後起修,起修的秘诀就是要坚持,坚持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就是真正幸福美满、自在快乐。不但现前你能够做得了主宰,你在整个大宇宙里面,你自己可以做主宰了,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外面境界,佛来,动不了你;魔来,也动不了你。从这一段,我们也对於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这两句话的意思更深一层的了解,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知道这是行门两大总纲。

【8、『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梦如幻等说。须知如梦如幻,正谓诸法之相本空。亦正谓诸法之性一如。可见如是一言,实含有一如皆是意味。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即是观一如皆是也。】

这个文意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显。「如是」就是偈子里的「应作如是观」,这是如是两个字的意思。从表面上,「如是」是指前面六个比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一切有为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法都包含在其中,要把它看成梦幻泡影;把它的存在,看出如露如电,这就是诸法之相本空,这是观相。相空了,诸位要晓得,性就显了。我们今天为什麽不能够见性?我们把相当作真实,着了相。着相,就不见性。离开了相,性就见到了。「性」是什麽?性是如如不动的空寂之体。

你晓得万法皆空,再深入一层去体会,诸法之性一如。诸法在相上讲不一样,千差万别;性上讲完全相同,都是空的。不二法门从哪里讲的?不二法门不是从相上讲的,相上千差万别,怎麽会一?从性上讲的,从理上讲的,理上讲确确实实不二,不二就是一如。经文上所说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万法一如,万法一如就是法法皆是。法法是事,皆是什麽?理。理是一个,法法皆是一个理。诸法是现象,森罗万象,现象不一样;可是森罗万象的性是一样。你从一切现象里面见到它的性,性是一个;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样我们才懂得,经中祖师《语录》里面所讲的不二的意思。六祖讲的不二,也是依经上说的,《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金刚经》上讲的不一不异,就是不二法门。「不一」,一切法不一,是从相上讲、从事上讲,不一就是多;「不异」,就是没有两样,那就是一,一是从理上讲、从性上讲,是一不是二。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不一不异」这一句经文,他指出这句经文是般若的总纲。这句话要是真的懂得,真的明白,这部《金刚般若》你就能全部贯通,你就没有障碍了。《金刚经》所有一切解说,都离不开「不一不异」的总纲领。此地「如是」两个字意思很深,实实在在含有「一如皆是」意味。

「观一切法如梦如幻」,这是教给我们修学般若下手的办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於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知识分子,用这个方法最为契机。对知识分子,教他老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说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你教他用这个方法,观察一切万法现象的来源,观察这个现象的存在,到底是存在、不存在,他觉得这个很有道理,这个很符合现代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他能接受;接引知识分子,这是最殊胜的方便法。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看到一切法存在的真相,再深入一层观法,就见到一如,就见到皆是。「一如、皆是」就是从事上见到理,这个理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观「一切法如梦如幻」,那是观它当然之事,进一步是能够发现其所以然之理,这个就深入,就透彻了。所以才晓得万法一如。

「一如」,自然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皆是」,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现前了。说老实话,皆是。皆是什麽?佛与大菩萨对於九法界众生,为什麽要那麽慈悲?我们晓得世间人,大家所佩服的、所敬仰的一些所谓艺人,牺牲奉献,这是值得社会大众所佩服的、所敬仰的。你仔细去观察他,他为什麽那样认真努力勤奋的在工作?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名利都拿掉了,谁肯工作?没有人肯工作了。如果没有名利,拼命在那里工作,人家说:「这个人是傻瓜。」诸佛菩萨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为什麽在十法界里面这样的牺牲奉献,认真努力在工作?这是佛讲的大慈大悲。慈悲心从哪里生的?就是从「一如、皆是」里面生出来的,自自然然的生出来。「一如」,给诸位说,一切万法跟自己同体。「皆是」,一切万法皆是自己,不是别人。这就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皆是,无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无条件,没有话好说的,无条件。父母照顾子女是有条件的,他是我的儿子,我才照顾他,他不是无条件的。如果不能体会、不能契入一如皆是,「无条件的」,那是有名无实,不可能的事情!唯有契入一如皆是,那真的是无条件,无缘大慈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9、《圆觉经》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於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此中一切视同梦幻而无之。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坏即是不动。】

这一段是《圆觉经》里面的经文。生死跟涅盘,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把它看成两桩事情;生死是生灭,涅盘不生不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两桩事情。凡夫从相上看,有没有看到事实真相?没有看到。只看到相的表面。凡夫是生死相,佛与大菩萨是涅盘相。如果真的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生死跟涅盘不二。所谓是「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惑,菩提是觉悟。觉跟迷好像也是对立的,这个对立都是看表面,没有深入的仔细观察,仔细观察,它是一不是二。

怎麽会观到一?我们用这个经上的话来说,生死的现象、涅盘的现象怎麽形成的?都是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生死是染的业因,涅盘是净的业因,或者说生死是违理的业因,理是什麽?如如不动,违背了如如不动、自性理体造的业因,涅盘就顺着如如不动、自性理体造作的业因。违顺不同,违的是自性,顺的是自性;离开违顺,自性是一个,怎麽不同!觉的是它,迷的还是它,所以违顺不二,觉迷不二。迷什麽?迷自性。觉什麽?觉自性。深入一观察,才晓得他们变现出来的果,有业因就变果,现相!违自性的,现生死的相,六道众生生死的相;顺自性的,现涅盘的相。佛与大菩萨不生不灭,是一真法界的相,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你看它的业因果报,果报就是现相,同一个原理;你再看这个现相的存在,都是刹那生灭,没有两样。你才看出这个事情是一如、皆是。极不一样的、对立的,你从这个现相的原理跟存在的事实去观察,一如、皆是,这才知道不二,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真正觉悟了。

「犹如昨梦」,生死涅盘,佛与大菩萨来看那是一场梦。生死要离,涅盘要不要离?当然要离。如果不离,生死离了,住在涅盘里面去了,这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不能见性,还是迷。这就是说世间法舍掉了,出世间的佛法他没有舍。《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涅盘是佛法,也要把它舍掉。舍了之後,出离十法界。舍了之後,回头再看看,就像昨天晚上做的梦一样。生死是六道,涅盘是四圣法界,六凡四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的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想想从前那个境界、修学,就跟一场梦一样。

梦醒了,醒了以後怎麽样?「无起无灭」。生死哪一天起来的?什麽时候起来的?什麽时候断掉的?涅盘是什麽时候起来的?什麽时候离开的?没有!这是我前面跟大家讲的「无始」的意思。佛经上讲「无始」,是根本没有开始,这个意思很难懂。为什麽说没有开始?因为生灭同时,你到哪里去找开始?《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那个起灭,从哪里去找?那个速度太快了,就以《仁王经》上佛所说的,我们已经抓不到;不但我们抓不到,我们想都没有办法想。《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从这个说法,我们就能够体会观察到,它生灭是同时的。既然是同时,就无起无灭,不生不灭。一念迷是不生不灭,一念觉也是不生不灭。你就晓得起灭不二,就是生灭不二,这是真的事,这不是理想,不是假设,是事实。不二是事实,不是理想,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

「无来无去」,既然刹那生灭,哪有来去?来去之相也了不可得,来去不二。「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得失不二,取舍不二,都归到一如皆是里面去了,这是说外面境界,你所证的。下面一段是讲能证的。由此可知,所证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前面经上所讲的「万法皆空」。世出世间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证的如是,能证的也不例外。

後面这半段是讲能证,然後才晓得能所都不可得。「所」上,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法皆空。能证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三心不可得;《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证。能所俱不可得,这就是说「能所不二」。所有一切法到最後统统归起来,都归到不二法门,归到不二就是回归到一如,回归到皆是。我们才晓得,诸佛菩萨为什麽那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有它的根本,它从那里生出来的。所以,你入这个境界,一定是大慈大悲,你是真相搞明白了;真相没有搞明白,天天叫大慈大悲,怎麽叫也叫不出来。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120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三面。

【9、《圆觉经》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於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此中一切视同梦幻而无之。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坏即是不动。】

「《圆觉经》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如果我们明白当中的一句,其他的都能够迎刃而解。它是一个道理,一个原理,所以我们特别就生死涅盘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你懂得之後,然後你才晓得,起灭(起灭就是生死)、来去、得失、取舍,都是空的,确确实实都是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你所执着的、所取的这些。

下面是讲能证。「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能证,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两句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平常佛门里面讲的修学的纲领。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止,而生心就是作。这里说「无作无止」;换句话说,把无住生心也否定掉了,也没有这个。由此可知,无住生心是对什麽人说的?对十法界里面的人说的。十法界里面的人没有离相;换句话说,他没有离执着,没有离分别。六道没有离执着;他要是离开执着,六道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离分别;离开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

给你说「无作无止,无住无灭」,这是什麽境界?实在讲,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我们曾经用古人的比喻,像船靠岸,那个时候叫「无功用道」,什麽都不能用。有一念止、一念作,都不行,那都错了。这是十法界里头,佛教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开十法界,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有这个念头就错了,正是六祖在《坛经》里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你有个作,有个止,有个住,有个灭,还是有一物,那不是无一物;换句话说,你的心还是不清净,还是有污染,还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里确确实实没有。

佛法里面用功,不是止持就是作持。特别在戒律上,这个意思就更清楚。大乘戒、菩萨戒是作持,小乘戒是止持。「止」是什麽?就是禁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一切都不,这是止。「作」是什麽?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许许多多叫你要去做,「三福」里面,佛教给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做,你不能说我不做,你不做就犯戒了。止持,你要是做了就犯戒。在行持当中不外乎「止作」,在观门里面不外乎「住灭」,所以这四个字,把整个佛法修行的纲领统统都包括在其中。事上有,理上没有,因为这些法都是缘生之法,所以要晓得,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着它。不但我们在六道要用,决定要遵守,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这是止持;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决定要做,这是作持。

一定要遵照佛的教训去做,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着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要离相。为什麽?离相才能提升。如果不离相,照着佛的教训去做,你得到的是福报,不能出三界,所以学佛修的是来生人天福报。你要想超越三界,你就不能执着;要做,又不能执着,这样才能够超越。超越六道,这就入四圣法界。入四圣法界,当然你不执着了,但是还有分别;到那个时候连分别也不要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分别的妄想,比执着的妄想轻,执着的妄想很重。所以都给你说真话,真话是「无作无止,无住无灭」,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

「於此证中」,这个地方讲的证,是法身大士一样的。最低的证是圆教初住,因为这个时候超越了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无能无所」。一真法界用功,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无功用道」,因为他们心都是清净的。一真法界,「你是初住菩萨,他是二住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不就是有分别、有执着了吗?他们的功夫确实有浅深,但是都没有分别,功夫深的人没有分别,功夫浅的人也没有分别。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为我们凡夫说的。在他那个境界里有没有得说?没得说。为什麽?没有分别,你说什麽?没有执着,你说什麽?说这些话,是对有分别、有执着的人说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有这些名词?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言语,说话多累人,多麻烦!

在一真法界彼此交换意见沟通,那是电,我们今天讲用电、光,用这个。彼此都有他心通,六通都具足,哪里还要开口说话?不需要!在我们六道里面,高级凡夫都不用言语来沟通意见。经上讲的色界四禅,二禅天叫光音天。你们晓得「光音」是什麽意思?这就是说,初禅还有言语彼此讨论,二禅以上不要说话了,用光。光行吗?行!十字路口,红绿灯不就放光吗?不需要交通警察:「你这边走,你停住,你不可以走」,多麻烦!光一放,你就晓得,红的光一亮,你就不走了;绿的光一亮,你就通过,那不是光在说话吗?二禅天以上,不用言语。言语的能力很有限,而且听的时候还容易听错,还把话曲解了。用光、用电,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不会产生错误。愈是往高级的,哪里要用这麽笨的方法?现在我们逐渐对於这个状况能体会了。

譬如,我们执着在这个文字书本上,佛的经典流传到今天,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几个大房间都装不下,你说多笨重,多麻烦!现在电脑发明了,诸位晓得,一个磁碟片全部佛教资料都在其中,进步到这样,再往上进步,连磁碟片都不要了。这才知道愈往高级去,我们今天科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明,佛菩萨那个科学技术,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要用这些硬体的笨重东西,他们不要。所以,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个证,我们要晓得,证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但是在他们有没有这个意念?没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能所就没有了,哪有能证、所证?有能所,诸位就了解,一定落在意识里头,一定落在四相四见里头。证果,谁证果?我证果了,我相不就具足了?我证了须陀洹,我证了斯陀含,四相具足,没有这个道理。经文前面讲,须陀洹已经没有须陀洹这个念头,他真正证得须陀洹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

「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我们讲修行证果都是佛的方便语,方便语是不是讲假话?不是的。确确实实有这个事,但是在人家心里乾乾净净、若无其事。可是我们要不加以分别执着,我们对这个境界就一无所知。所以佛说法,他基本的原则:依二谛说法。什麽叫「二谛」?一个是随顺众生的常识,给你讲你才会懂、你才会体会,随顺众生这样说法,叫俗谛;随顺佛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相,叫真谛。佛说法,这两种方法交互来运用,真谛讲的你听不懂就讲俗谛,俗谛听懂再给你讲真谛,让你把俗谛舍了,你能够契入真谛,这是佛讲经说法度众生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在《金刚经》上也处处都显示,像末後这一段,这是最重要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二谛。不取於相,俗谛;如如不动,真谛。你仔细去观察,这个经文里头都符合这个原则。然後你才能看出佛讲经说法的善巧方便,我们形容他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契入更高的境界。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到这个地方都是《圆觉经》的经文,这一句做为总结。为什麽前面给你讲「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为什麽讲没有起灭,没有来去,没有得失,没有取舍,没有能证所证,这是什麽道理?这两句话说出来了。所以这两句话,决定不能没有,因为一切法性平等。有起有灭不平等,有来有去不平等,平等就是不二法。有能证、有所证,有能有所那是二法,哪里是平等的?统统都归到不二法门。「不坏」,就是不灭的意思,不灭就是不生。一切现相,现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真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体,体当然它有相,当然它有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说是有体没有相、没有作用,这是决定讲不通的。相会变,决定不会灭,佛法讲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个地方说出来的,从这个理体上讲的。

「此中一切视同梦幻而无之,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坏即是不动。」这是江味农居士将这一段经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注解。《圆觉经》这一段经文,可以拿来注解这个地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两个讲法是一个意思,统统是梦幻泡影。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不取於相,就是前面经文里面讲的无住生心。平等就是自性,自性是平等的,就是真心。诸位要晓得,不平等是妄心,起了妄念就不平等。离开一切妄念,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同一个自性变现的,哪有不如,哪有不是的道理?所以平等就是真如。用两个如,第一个如是「性」,第二个如是「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决定没有两样。中国古德为了这两个字不太好体会,做了一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金就是第一个如字,是体;做成器,器是有样子、有形状的,形状是第二个如。这个我们容易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着了相,金就没有了。我们叫一个人「你去把黄金拿来」,他看到一大堆金器,这里头没有黄金,所看到的是金镯子、金链子,没有一样是黄金。这是什麽?着相。比喻我们六道凡夫着了相,没有见性。如果你真正通达,原来相就是性,你要拿黄金,哪一个不是?

禅宗,学生开悟了,老师考他,拈取一法来,他随便拈一个,老师点点头,对!给他印证,那就是。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这是真正见到如如。到如如的时候,这个心清净了,心平等了,心里头一念不生,才真的见到。没有见到,假装不得的。人家问,自性在哪里?他在地下捡一片树叶比一比,老和尚点头:没错!我们也去捡一片树叶比一比,行不行?不行!他是真见到了,我们没见到,我们学不来的。现在学禅的人,拿到古人的《语录》,人家怎麽比法,我也来怎麽比法,结果比的都不像,不是见到那个境界。所以禅宗的承传弊病很多,你不是真正明白人,往往被他骗了;还有一个「密」,也容易骗人。所以,妖魔鬼怪渗透在佛门里头,宗门跟密教渗透得最多。唯独「教」里头他渗不进来,为什麽?教要讲经,你讲错了人家马上听出来,这个很不容易渗透进来。尤其没有办法渗透是净土的经典,这个他没有办法。魔也讲阿弥陀佛,也劝人念佛,他就是佛了,他就不是魔,魔就变成佛了。教下,假的东西不太容易进来,禅跟密是最容易的。不坏就是不动。《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讲首楞严大定,自性本定,「首楞严」就是不坏的意思,是属於自性本定。

【10、无为者,无所作为也。若无所为,妄何能除,真何能证。凡何能转,圣何能成。故无为法,须从有为法做出。故曰『应作』也。应明了者,是以无为法为目的。借有为法作路径,若只认无为,舍弃有为,是自绝也。】

「无为者,无所作为也。若无所为,妄何能除,真何能证。凡何能转,圣何能成。」无为跟有为的意思,要辨别清楚。无为跟有为不是对立的,这是佛法的关键,一定要明了。不是对立,就是六祖讲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有为、无为要是二,那就不是佛法,这就变成世间法。佛法是觉,世间法是迷,由此可知,二法就迷,不二就觉,这是整个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关键的所在。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要把它分作二,无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这个解释得没错,如果真的要是无所作为,好了!我们也不要修,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定,什麽都不要干了,这样子我们的烦恼能断吗?无明能断吗?菩提自性能证吗?你就把佛的这个意思搞错了。佛法里面这个无为意思深,不是世间法的概念,是教你断恶修善,心里头若无其事,那叫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才行!不是偏在一边,世间人讲「为」是一边,「无为」是一边,总是偏在两边。所以菩萨走的是中道,不落两边,两边都是障碍。经上常用河流来做比喻,两边是两边的岸,你那个船走的时候,靠着岸就被障碍住,就行不通;要走到河道的当中,畅通无阻。两边不着,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故无为法,须从有为法做出。」这是真正佛说无为的意思。「故曰应作也。应明了者,是以无为法为目的。借有为法作路径,若只认无为,舍弃有为,是自绝也。」这个意思深!所以大乘,尤其是圆顿大乘法、一乘法,通常是不跟初学人讲的。为什麽?怕初学人听错会了意思,那个麻烦就大了,佛在经上讲,破戒的人好救,破见的人没救。你《般若经》要是听错会了意思,一切皆空,那什麽都没有了,杀盗淫妄都没有了,什麽都可以干了,这糟糕了!这是佛没法子救的。就怕听到一切都没有,一切都空,那就错了。所以大乘法特别交代你,「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事实,这个我们也讲得非常透彻。因果不空,所以你要断恶修善,这才是个正理。

世出世间这些现象,凡夫执着有,坚固的执着;佛与大菩萨们看到,没有!看到这是什麽?梦幻泡影。那个梦有没有事?有;有相,有相有事,没有实体,不是没有相。我们晚上作梦,睡觉醒过来,那个梦中境界还很清楚、还能记得起来,怎麽会没有?有,相有,作用有,体没有。这样说法,进了一步。彻底究竟的说法,那就是这经上讲的,相也没有,作用也没有,体相作用都没有,这是《圆觉经》上这一段讲法,那是完全事实。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个大菩萨是地上菩萨的境界,圆教地上菩萨的境界,确确实实没有。一切都没有了,体相作用统统都没有了,我们要问:佛跟这些地上菩萨,以我们的见解分别执着来说,佛讲的十二个位次,从初地到十地十个位次,等觉一个位次,佛一个位次,这十二个人他度不度众生?普度众生。他不是不度众生,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那个感应,到底是有为还是无为?给诸位说,有为、无为都没有,这是真的。为什麽会有感应?因为是一体,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平等性显现的,它是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是自然的,没有意思在里头。

在前面这个阶段,我们讲三贤位的菩萨,其实来说,在一真法界里面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自性的感应道交,都没有分别执着。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天台大师讲的藏教佛、通教佛,贤首大师讲的,贤首讲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在十法界,没有超越十法界。十法界的这些佛菩萨,众生有感他有应,那是他在初发心时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说话要算话,所以他有这个能力,众生来求他,他要不来的话,那背信,这个不可以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是愿力,是过去生中的宿愿,宿世的愿力。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已经不是愿力,完全是性德,就是自性的本能,比那个愿力还要高,所以称之为无缘大慈,没有条件。十法界的愿力还是有条件的,为什麽?因为从前发了愿,还有条件在。到一真法界,什麽条件都没有了,自自然然的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意思,无为真的是目的。

「无为而无所不为,无知而无所不知」,这两句话合起来讲,就是一般人赞美上帝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不是从外头来的。现在我们的本能失掉了;佛说了,就是妄想执着。佛法教我们修什麽?除妄想执着而已。除妄想执着,还是要从有为做起;换句话说,还是要从妄想执着做起,用妄想执着把妄想执着打掉,这是佛法教学第一个阶段的手段,我们要懂得。所以要「应作」,你平常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学都是有为法。到开了智慧之後,这就契入到无为。到了无为之後,还要不要有为?还要有为。为什麽?有为来表现他的无为;如果没有有为,无为法就落空了,空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那就是他示现的无为法。释迦牟尼佛就是个好例子,在这部经上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它是无为法,它无为表现在有为上。无为表现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在工作上,表现在应酬上,那叫真无为。无为不是什麽都不干;什麽都干,心里头乾乾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心是无为,身口是有为,就是这个意思。

【11、修有为法而不着,便是无为,除此别无所谓无为法也。涉有而不住有,观空而不住空。虽终日行六度万行,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由此可知,不取法,当从不取非法做出。即非,当从是名做出。不执着,当从不断灭做出。无实,当从无虚做出。】

「修有为法而不着,便是无为,除此别无所谓无为法也。」如果你是错解了意思,那叫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那个不叫做无为法。无为是有为法里头不执着,心地乾乾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这就是无为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你要学习,会学的能够契入一点,有一点功夫,你在生活上会得真正的幸福快乐,会得真正的自在,那是真实的受用。世间人要是不懂这个,他所有一切享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一般世间愚痴人,看到世间大富大贵生起羡慕的心,这是只看到表面。真正大富大贵的人,他幸不幸福?不见得!你深入一层去观察,他有他的苦。你贫穷下贱,你有你的苦,他有他的苦,他的苦并不比你差,你们两个要是仔细比较一下,我看不分上下。你有你的乐,他有他的乐,你的乐可能超过他的乐,他的苦可能比你更苦,有什麽好羡慕的?这是真实话。位子愈高权力愈大,愈容易堕地狱。一个念头错了,一桩事情错了,要多少人受害,那个业因就堕地狱。你没有这个权力,没有这个位子,你天天起瞋恨心、骂人、恨人,不会堕地狱,你没干多少坏事!人家一个错误的决定,就不得了,他要负多大的责任。如果他心不清净,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怎麽可能不造业?

所以现在人愚痴,跑去竞选,这真叫莫名其妙!从前人,人家来请你作官,听说的时候,赶快逃。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许由,诸位念过古书知道,请他去作皇帝,他跑到深山里去,找不到了。刘备请诸葛亮请了三次,他绝对不会出来竞选,什麽原因?知道这个责任太大,答应出去干这个事情,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怕事情做错了要负因果责任。我们佛法讲因果责任,他们那些人讲对历史负责任、对群众负责任。如果不负责任,你去做,没有一个不堕落的。你现在不管怎麽样,好像炫耀一时,没有几年就往三途去了。你要是看到这个现象,你才晓得这是多悲惨的事情,哪有值得羡慕的?

财富,财富是你的吗?不是。那个财富是从你面前过一下,就像流水一样。在你面前过一下,你有机会去处理它,你处理得适当,你修福;处理得不当,你造罪业。祸跟福,一念之间。中国人造的「祸、福」,字很像,差不多,要不注意就把福看成祸,祸看成福,要很仔细的去辨别。我们中国古代这些老祖宗真有智慧,这是外国人比不上的,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

这个修学法,实在讲就是《金刚经》教给我们观行的纲领。我们在生活上,像佛,早晨起来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待人接物,样样都要认真做,样样都要负责做,对人、对事、对物尽忠职守,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修善,不为自己这是断恶。诸位要晓得,为自己就是恶,这是一般初学佛的人没有办法理解的。哪个人不为自己?为什麽为自己就是恶?念了《金刚经》就晓得。为自己,增长我执。《金刚经》教你要破四相、破四见,你起心动念为「我」,你还能破得了吗?道理在此地。所以它那个善恶的标准,是十法界的水平,十法界里面是恶,十法界上面是善;一真法界是善,十法界是恶。你起心动念有个「我」就不行,就是恶。起心动念有个「我」,你出不了六道轮回,着了我相。起心动念都为国家,为民族,为一切众生,行不行?不行,还是恶。这个恶在哪里?这个可以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为什麽?你着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一定要做,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连那个众生的相也不着,这是《般若经》上给我们讲的三轮体空。我天天在做,不着我相;我为一切众生做,不着众生相;我所做的这些工作,也不着这些工作的相,这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意思是什麽?就是做而无所谓。江味农居士讲:「大而化之,不以为然。」你这个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无为的,这个心就无为。所以在事相上是无所不为,心里面是无为,这叫真的无为法。

「涉有而不住有,观空而不住空。」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晓得,真性是空的,性体是空的,万法也是空的;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是事实。佛法也是空的,佛法也是缘生的。如果住空就坏了,这又住到一边了。哪些人住空?学佛的人住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目标是赶紧证得涅盘,那个涅盘是空,偏真涅盘。佛在《楞严经》里面把他那个境界说出来,也就是把他错误的地方说出来,这个其他经上说得很少。他说阿罗汉偏真涅盘的那个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佛要不说出来,我们以为阿罗汉的涅盘还真了不起,他入了般涅盘,哪里晓得是内守幽闲,还是法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依旧在妄想的圈子里。他搞无为法,他什麽都不干,所以佛说「堕无为坑」。毕竟他还有善根,在无为坑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不长久,在我们看起来也相当长久,两万大劫。两万大劫之後,他会後悔,他会再出来。辟支佛比阿罗汉善根厚,一万大劫。佛讲的这个数字,这是极限,就是最长是这麽长的时间;也有善根深厚的,他很快就离开,就觉悟了。但是最长就是这个数字,小乘阿罗汉两万大劫,他就会回小向大;辟支佛是一万大劫。这是出世间的,走错了路子,着了空。

世间里面没有能力超越三界,要是把佛法学错,也住了空,那个麻烦就更大。四空天,四空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寿命多长?八万大劫,比阿罗汉长太多了;换句话说,堕在那个地方八万大劫动弹不得,住在无为法里面,一点作为都没有。等於好像大家在一起修学,在一块用功办道,他退出去睡大觉,什麽也不干了;这一下睡,睡了八万大劫,可能别人已经成佛,他还在当凡夫。所以佛把这个事情列在八难之一,学佛有八大障难,生到无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难。生到无色界天,你什麽作为都没有了,这是住空。

底下举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怎麽做法。「虽终日行六度万行」,这一句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佛菩萨每天用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世间这一切人,无论是什麽人,无论你是什麽身分,什麽样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万行。只要你会了,你的生活就是的。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说得很详细,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就是他们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为我们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万行,统统是菩萨。家庭主妇管一个家,家庭主妇菩萨。他那个修行统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华严》上是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没有一个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业上作佛。

「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为;终日涅盘是无为。涅盘从哪里做出?从六度万行、讲经说法这里做出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聚集在一堂,我们展开经本在这里,这叫讲经说法,这是讲经说法模式里面的一种,实在讲,讲经说法的方法无量无边,这只是无量无边法里面的一种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种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全是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大乘法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把它做到,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行,让我们周边人看到、听到,这都是属於讲经说法。所以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这就是终日做,心里面若无其事。若无其事就是涅盘,涅盘是无作。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叫真无为。

「由此可知,不取法,当从不取非法做出。」非法是空,决定不执着空相,执着空是大错特错。大乘经上佛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像芝麻一样大,就是着一点点小的空都不可以,那个就大错了。执着有不要紧,不怕执着有,就怕执着空。所以,这是要从不取非法做出。「即非,当从是名做出。」即非是讲空,从哪里做起?是名。《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讲得太多了。凡是讲即非,譬如这经上讲:「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即非」是从性上说的、是从理上说的;「是名」是从事上说的、是从相上说的。从哪个地方显这个理?从事上显理。从什麽地方见性?从相上见性。可见得,不能不要事,不能不要相,事相离了,理、性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这才教给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事实真相是即非,你住就错了,因为有事相,所以有是名,你生心就对了。生心不着空,无住不着有,空有两边不住,这就对了。「不执着,当从不断灭做出。无实,当从无虚做出」。「无实无虚」,这也是《金刚经》上重要的一句话,无实是体,无虚是相。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去修学无为法;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这是佛菩萨的生活;换句话说,怎样过真实的生活,真实、幸福、美满、自在、快乐的生活,你懂得这几句的意思,你就都能做到了,这是大圆满、大自在。

【12、乃至无圣无凡,即从有圣有凡中见。此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无住之旨,於是乎圆满。而其枢纽,即在观法缘生,如梦如幻。了其皆空,所以无住。故学人最要方便,『应作如是观』也。】

「乃至无圣无凡,即从有圣有凡中见。」无圣无凡是事实,有圣有凡是假相,若不从这个事相上,你怎麽能证到这个事实?我们把整个佛法分三个阶段来看,六道是个阶段,四圣是个阶段,一真法界是个阶段。无圣无凡是一真法界,有圣有凡是十法界,不从十法界逐渐向上提升,再突破超越,你怎麽可能到无圣无凡?所以从有圣有凡中去见。「此谓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应无所住」,这个无所住,是生死涅盘都不能住。「无住之旨,於是乎圆满。」才能真正达到圆满。无住,不能说无住一边,两边都不能住。住生死就是六道凡夫,住涅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聪明,两边不住,这才是佛讲无住的真正意思。

「而其枢纽,即在观法缘生,如梦如幻。了其皆空,所以无住。」究竟圆满的两边不住。枢纽就是关键,这个关键的所在,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清楚。「观法缘生」,「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凡是缘生之法,就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是什麽一回事?我们现在很清楚的明了,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这个现相到底是真是假?刹那亿万生灭。你说是真是假?不止刹那九百生灭,九百生灭是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不止!真实相是刹那亿万生灭,你说它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讲梦幻泡影是事实,它不是比喻。你把它看作比喻,你已经看错了,你没有体会到真正的意思,事实上确实是梦幻泡影。

我们从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把大乘经许许多多名词术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像经上讲的「无实」,《金刚经》上说得最多的「即非是名」,这意思我们透彻了。虽然透彻了,好像我们现在还不太自在,这是什麽原因?我们还没有做功夫。譬如,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我们现在研究地图,这个路已经很清楚、很熟了,还没有开步走。你得开步走,一步一步接近,那个味道就不一样,感受就不相同了。所以现在知道之後要做,怎麽做?在生活上去做。在生活当中改变我们的观念,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观念改变了。什麽观念?从前错误的观念,分别、计较、执着,这里头搞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烦恼得不得了!现在这个念头改变,万法皆空,若无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你不懂这个道理,这个事情天天重复在做,做得讨厌,会厌倦的。你现在明了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麽会厌倦?何况晓得,我现在天天在做的,是修六度万行,我现在每天这个生活,原来是在行菩萨道,是契入大涅盘,他怎麽不快乐?

整个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在生活任何一桩事情,都显示出究竟圆满的佛法。《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讲的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的时候圆满具足,我吃这一口饭的时候圆满具足,那才有味道!并不是整个佛法要在一生当中每一面都是,不是!每一点都是究竟圆满的佛法,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部经上讲「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现在我们要紧的,就是要怎样去做?要在生活当中体会《金刚般若》,那就是法味无穷,法喜充满。所以「如梦如幻」是事实,绝对不是比喻,要了解它。它的意思就是万法皆空,体是空的;刚才讲了,相也是空的,作用也是空的。空一定在「有」当中显示。有是什麽?我们日常生活是有。所以无住,这真的是无住。

「故学人最要方便,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观,是我们开头初学的人,这是讲到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下手?要从这里下手。佛法在修学上,教下常讲「观行」,这个总纲领是两个字。「观」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你对於宇宙人生是怎麽看法,我们讲宇宙观、人生观。《金刚经》教给我们,诸佛如来的宇宙观、人生观决定正确,没有一点偏差,究竟圆满的宇宙人生观,你要常常作如是观,把你的观念改变过来。观要行,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要行。要在有为上显示出无为,在有相处显出无相,从事上去显理,从相上去见性,这是行,这叫真正修行。底下这一段说得更好。

【13、不废有为,不碍无为,自然而然,遮照同时。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

「不废有为,不碍无为,自然而然,遮照同时。」这四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过日子?怎样去工作?如何度过我们这一生?这四句话就太好了,菩萨生活。「不废有为」,有为法我们要认真去做。「不碍无为」,一定要学佛跟大菩萨一样,无为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怎样显示无为法?在有为法当中。譬如,无为法是讲真的,有为法是假的,假的里面显示真的,离开假的也没有真的,有真才有假,在这个真假里面做到不二,佛法修学的目的就达到,永远向不二的目标上去走就对了。大乘经论上教给我们,不但是听经学教,实在讲日常生活当中都离不开这个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原理要用在生活上,我们心才清净,才乾净,真的叫一尘不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了相,人家来问︰「法师,这个东西是什麽?」你一句话不说,装得像个木头人一样,那行吗?那不行!这是个纸片,那你不就又分别执着了吗?对,在分别里面显示不分别。怎麽显示?你叫它做纸片,你怎麽说,我随顺你的说法;自己心里乾乾净净,确实没有执着。不会说这是一张纸片,这是什麽颜色,确实没有,我这里是无为,跟你们沟通的时候是有为;因为是你的执着,随你的执着而执着,随你的分别而分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相处就皆大欢喜。众生在迷,佛菩萨悟,迷悟可以处得很融洽,这就是在有为里头显示出无为,决定没有计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所以佛菩萨跟众生相处,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这些人说法,无论是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妖魔鬼怪都有,释迦牟尼佛都接见。问什麽,佛都点头都好,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行善好,你作恶也好;你上天堂好,你堕地狱也好。为什麽都好?梦幻泡影,哪是真的?都是假的。但是迷人、执着的人,他不好受。天堂、地狱苦乐的感受不一样,那是他的迷执,其实有没有?没有!迷执里头产生的现象。佛为什麽不帮助他?佛观机,你的缘没成熟,跟你讲你不相信,听不进去,那就随顺,你喜欢怎麽做,你就怎麽做。哪一天你苦头吃够了,想回头,想觉悟了,佛一定来帮助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肯回头,不必去找他,找他是找麻烦,找他是增加他的罪业,谤佛、谤法、谤僧,他会造更重的业。不能接受,佛菩萨走得远远的,不让你造重业。能够接受,佛菩萨一定马上就来,不来对不起你。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懂得,佛菩萨是这样接引大众的,我们跟大家相处也就明了了。

每个人的业因,那个缘非常复杂。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外教徒毁谤佛教,骂佛教是魔鬼,我们听了也很欢喜。我们欢喜的是什麽?他阿赖耶识里头已经有佛,他将来一定会成佛,虽然毁谤造罪业,他要受那个恶报,恶报受完之後,他回归正法,他会成佛的。所以我们不跟他一般见识,「他骂我,我也骂他,我要报复他」,没有!他骂我,我到旁边笑一笑,很欢喜,他将来会成佛。他不知道这个前因後果,我们看得清楚。三宝种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很清楚、很明白。

「不废有为」,有为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照做;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一定要按照世间法去做。按照世间法做,世间法妨不妨碍佛法?不妨碍。诸位要记住,它决定不碍无为。我们深深感觉得它对我们有妨碍,那实实在在讲,不是外面境界妨碍,是你自己妨碍自己。你自己要分别、要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有障碍?「妨碍我用功」,你用的什麽功?妨碍你盲修瞎练是真的,你要是真用功的话,决定不会妨碍的。真用功,我们在《金刚经》上得到,《金刚经》教给我们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谁能障碍你?没有人障碍你。人家骂你,我不生气了。为什麽不生气?我放下了,我不接受!他为什麽会生气?他受了。他骂我,我接受了。他骂那个人,为什麽你不生气?他骂他,不是骂我,我没有接受,他接受了。人家骂我,我没有我,我是空的。到无我,你就不接受,不接受你就不会生气,你就放下了。所以看破放下,什麽人能障碍你?没有人,只有人帮助你。人家赞叹你、毁谤你、侮辱你,统统都是帮助你。《金刚经》上讲的,忍辱波罗蜜怎麽修成的?没有人侮辱你,你忍辱波罗蜜怎麽修得成?人家来侮辱我、糟蹋我,阿弥陀佛!他帮助我,我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要是明了,确确实实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障碍你,除非你自己障碍自己,那没有法子。「自然而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遮照同时」,「遮」是定,「照」是慧;遮是自性本定、如如不动,照是一切明了、觉而不迷,同时的。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四句偈就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佛法极深的经典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愈是深奥就愈是平常;而且跟诸位讲,愈是简单愈是容易,不要看极深奥的东西一定很难,那你就错了。在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讲宇宙人生大道理,讲得最究竟、最圆满的,那个书叫《易经》;「易」是简单容易。所以佛法最殊胜的法门,最简单的是一句「阿弥陀佛」,但人不相信就没有办法了。千经万论到最後总归结,归结到一句阿弥陀佛,多简单、多容易!要把这一句阿弥陀佛讲清楚,释迦牟尼佛四十九还没有讲完。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归结,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

我们在这部经上也读到,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也详细跟我们分析过,依照《金刚经》的方法修行,到最後把真实的要领告诉我们,就是一个定慧。「定」就是放下,「慧」就是看破,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两个方法交互运用,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个方法。我们在前面详细说过,没有别的法子。这是总原则、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你不会成就,你决定得不到受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跟这个原则相应,你一定得受用。

为什麽到最後还要回归净土?我在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用《金刚经》的方法,突破了六道,再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你已经成佛了,你是诸佛如来一员。但是从圆教初住到如来的果地,四十二个阶级,这里头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成究竟圆满佛。要多长的时间才能修成?佛讲要三大阿僧只劫,要这麽长的时间。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普通人讲的,是对法身大士讲的。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个位次。这就是说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四十位修成的时间要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他才是等觉菩萨。等觉修成佛果,要照前面那个样子来看,比例来看,可能也要一个阿僧只劫才能够圆满成佛。因为愈往後面愈难,时间愈长。所以这些人聪明,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个时间缩短了。这些法身大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得清楚,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太快了,恐怕一劫都不需要,马上就成佛了。这是为什麽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

诸位要想一想: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什麽时候你才能够突破十法界?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摆在面前。你什麽时候能够突破六道?突破六道,见思烦恼要断掉,你才能出得了六道;尘沙烦恼再破掉,你才能出得了十法界。我们学佛修行不是这一生、这一世。《无量寿经》上我们读到,阿闍王子他们一个小团体五百个人,佛说得很清楚,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那个亿,印度人讲亿没有标准的,不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万万叫亿。印度人,百万也叫亿,十万也叫亿,到底他是用那个标准,我们不晓得。我们就算最小的,十万叫亿;四百亿佛,一亿是十万,那是四千万尊佛。四千万尊佛,一个人出世,不见得每一生都遇到佛;你才知道过去生中修行时间之长,我们看恐怕不止三个阿僧只劫。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才知道出头难。

为什麽修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习气、毛病不断。一轮回,一投胎,修行的功夫完全退掉了,退得乾乾净净,每一次都要从头来,你说这个多苦!虽然累积一点善根福德,它不管用,这个成就就大难大难了!我们想到《弥陀经》上讲的,造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业,这个人觉悟了,回过头了,真正念佛想求生净土,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带极重罪业,下品下生。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假设没有佛力的加持,他要多久突破十法界?十二大劫。这经上讲的,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换句话说,不得阿弥陀佛威力加持,在西方极乐世界单靠自己修行,十二劫他就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那跟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千倍、万倍都达不到这个境界,这才知道西方世界殊胜。

《观经》上讲的四土、三辈、九品,讲的时劫,都是随顺我们说的。为什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受用,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你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你就晓得。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有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赞叹,就代表一切诸佛的赞叹,佛佛都赞叹,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就是说明为什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可以突破十法界。突破十法界就是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最後统统要到极乐世界去。

今天不管他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参禅也好,学密也好,我们都很欢喜。为什麽?将来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过我们去得早,他去得很晚,这我们很清楚,我们直截了当就去了,他还要搞到华藏世界,然後遇到文殊、普贤再劝他去,我们到那里早就成佛,你怎麽这个时候才来!我们清楚,他不清楚,他迷惑颠倒,不肯相信这个法门,这是业障深重。实实在在讲,他修其他的法门,能不能突破六道、突破十法界,太难太难了!老实讲,许许多多的人,道理都没有搞清楚,他用功,实在讲用功的人我们看得出来,你功夫到什麽境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不深入经藏,没有办法知道境界,所以理论、方法、境界都要清楚。所以最高的东西、最深的东西,一定是最简单、最容易的,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以为高深的东西都是很难的,很难的东西决定不是最高的,最高明的东西一定是最简单、最容易的。黄念祖老居士讲经常常用照相机做比喻,他说高级照相机又要对焦距,又要设温,那是一大套的学问,照出来三十六张,未必能照出一张好的东西出来。他说那个不是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是傻瓜照相机,不懂得,按一下就张张都漂亮,张张都好,那才是最高明的东西,最好的东西。

「一切众生,无论利钝」,这是讲根性,无论是根性利的、根性钝的,「皆可随顺而入」。《金刚经》讲的是最高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你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就在你现前生活上,你马上就可以用得上。「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开经偈里讲的话,没错!《金刚经》嫌深了,是深了一点,可是讲清楚了,也就很平常了。难在哪里?很不好讲清楚,难在这个地方。净土法门这一句阿弥陀佛,懂不懂都没有关系,只要肯老实念就行了,所以那个法比这个法更高,更简单、更容易!成就比这个更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依照《金刚经》这个法门,还是要念佛归净土;不归净土,还是不行。证得圆初住的菩萨,还要搞三大阿僧只劫,哪有净土这麽简单、这麽殊胜?

「此之谓真实义。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这四句偈,两句一偈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精华之所在,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六句你真正掌握到,《金刚经》全经掌握到了,世尊二十二年讲的般若你也掌握到了,四十九年讲的一切佛法也掌握到了,总不出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