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选择人寿还是平安:中国为什么不把印度放在眼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3:52:51
印度从1947年独立以后,就一直有非常强烈的大国梦,印度总理尼赫鲁就有一句名言:“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大有不成功就成仁的雄心。1962年边境战争, 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挫败,印度十几万人的主力部队在中国四万多边防部队的一个猛冲下溃不成军,逼迫印度全面反思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中国,在不太重要的边境线上,边部部队一般都是战斗力较差的地方部队和非主力的二三线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担任警戒和常规检查的,中国以这样的部队击溃印度九个主力旅并差一点活捉印方的前线总指挥考尔中将,自然严重打击了印度的大国雄心。随着印度经济的起飞,印度终于有钱可以搞军事现代化了,印度把大国化的目标瞄准中国,这也在情理之中,作为手下败将,也许只有打败中国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印度才能重拾自信。

但是中国却很少把印度视为威胁,在中国的眼里,印度虽然吹皮吹得当当响,但是它还没有威胁中国的实力。印度占了中国的阿鲁纳恰尔邦是在英国殖民地时代从腐败的清政府手里抢手的,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中国不是不想收回,而只是不想主动挑起边境战争而已。中国不怕印度,除了中国在朝鲜收拾过印度军队,在1962年边境战争轻松取胜外,也与印度的历史有关系。纵观印度的历史,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在外敌入侵面前,印度人从来就不曾团结起来直面挑战,而是选择了接受或逃避。

溯其源流,印度是从公元前2500哈拉帕文明开始的,这个文明算是印度的土生土长的文明,但是它也是非常短命的。随着原居住在今俄罗斯南部地区的雅利安人的大举南下和入侵,印度土著几乎被残杀殆近。公元前一千多年前,雅利安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整个印度平原陷入了血腥的兼并战争。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强势崛起,随着他们的南下,印度次大陆再次落入外族的手里,伊斯兰教在印度逐渐占了上风,印度教和佛教都全面式微。1526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贵族在印度建立起了莫卧儿帝国。18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逐渐完全成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程,印度完全控制在英国人的手里。英国虽然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它在印度并没有驻扎多少军队,对印度的实际统治,还是印度人,殖民地土著人不仅帮助英国人统治自己的同胞,而且还跟着英国跑到各地去打仗,给英国女王当炮灰。比如在殖民地时你的香港,就有很多印度人当警察,比较有意思的,由于狗仗人势,他们还比华人更有地位。

战后印度独立并不是因为它的实力有多强大,而是因为英国在二战中被打残了,实在没有精力控制印度独立。由于历史上外族的反复入侵和征服,印度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宗教,印度的民族、宗教关系也错综复杂,据说印度的国会开会时,可以听到六十多种语言,更让人惊异的,这六十多种语言分属印欧语印、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世界超过一半的语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分支,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闻所未闻;印度只有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一,但是人口却是中国的百分之九十,三大宗教在印度都有相当影响力,但还有一个印度教保有相当大的份额;印度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但是它仍有超过一半的人不识字,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均衡,虽然它在软件航天方面有相当的成就,它的军队也装备有相当先相的装备,但是它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相当的落后,印度的贫富差距和内部矛盾超乎很多人的预计……

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印度的精英都喜欢沉湎在两个非常矛盾的状态中:有时,他们会盲目自信,认为印度天下无敌;有时,他们又宣染印度受到的威胁,充满了无法遏制的巨大悲情。也正因为 如此,印度的媒体也常常自相矛盾,他们时而自吹自擂,时而又抨击政府对外软弱。外国对印度的任何溢美之词,都会成为这些精英们的兴奋剂。所以当美国日澳欧鼓励印度遏制中国时,印度不仅不担心自己的实力和被人利用,反而象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中国不担心印度,除了地缘上的优势,还有中国对自己的自信:从技术上说,虽然印度进口了很多先进武器,但是因为来源复杂,它们之间有很多软硬件上的整合难题,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战争体系非常困难,一定有很多脆弱的节点,一但战争中重要节点被攻陷,武器系统就可能全面崩溃,作战效力大大降低,印度就可能面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处境;从战术上讲,印度要打中国,需要越过上千公里的荒漠高原,就算印度可以爬过来,以势成强弩之末,中国尽可以从容消灭代它们;而中国一但要打印度,战斗机只需一个俯冲就到了印度的首都,炸掉了新德里和孟买,印度就其本上回到了铁器时代,一百年也翻不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