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隆沉香手串价格:亚洲冷战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2:17:43
同在欧洲一样,二战结束前后美苏在亚洲也经历了一个从合作到对抗的过程。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就中国问题达成妥协,美国牺牲中国的利益,以外蒙独立和恢复苏联1905年以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而换取苏联早日对日作战。由于这个协定是在国民党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的,罗斯福还承担了说服蒋介石接受的义务。在美国的周旋下,1945年春天,蒋介石基本认同了雅尔塔协定,因为斯大林回报他的似乎更为丰富:承认国民党的权威和——最少是暗示——承诺不帮助中共夺权。
  为什么美国积极促使苏联承认国民党政权,盖迪斯认为原因之一是美国“希望斯大林用他的影响去限制毛泽东”。Russell D.Buhite在《美苏关系在亚洲》一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过美国的这种策略:罗斯福希望中国统一在蒋介石的亲美政权之下,以此为前提和平解决国共矛盾,他认为达成此目的的办法就是取得苏联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保证,因为得不到苏联援助的毛泽东比较可能向国民党妥协。因此从1944年夏天起,罗斯福就积极地拉拢蒋介石和斯大林。迈克•沙勒在《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中讲到1944年赫尔利在代表总统出使中国的途中先到莫斯科,要求苏联保证不向中共提供援助和鼓励之事时,他也这样分析到:罗斯福认为美国人如果能够依靠俄国人去支持蒋介石或至少使他们保持超然态度,就可以说服中共不在中国奉行积极的革命路线,与此同时,蒋介石会感到比较安全,可能就此准备接受和共产党人的某种有意义的妥协……达成一项解决方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罗斯福担心如果内战真正爆发,俄国人也许会油然兴起援助满洲的念头,中国陷与内战的局面也会对战后亚洲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什么斯大林承认国民党政权,盖迪斯分析道:首先,斯大林认为中国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须的工业无产阶级,而国共合作也在1927年证明失败,因此他对中共的前途缺乏信心;其次,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冲突,既然获得远东利益,也就不妨迎合美国,支持蒋介石;最后,斯大林认为国民党更有可能实现雅尔塔协定,他甚至希望一个亲苏的国民党中国将成为对美国以日本为中心的军事基地的缓冲国。
  总之,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所确立的美苏在中国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但是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他们都认同国民党政府在日本投降后将重新统一中国。然而日本投降后国共立刻开始对东北的争夺,继而爆发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又出人意料的取得胜利,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美苏调整既定政策。
  在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中美苏的“合作”政策第一次显示出与现实情况的不相适应。控制中国东北的苏联悄悄地支持中共,默许中共军队大量进入东北并把缴获的日本武器转送给中共军队。而美国则派出空军与海军帮助国民党把部队运送到东北,同时派马歇尔将军使华调停国共矛盾,企图建立一个“国民党领导的联合政府”。盖迪斯认为苏联对中共的支持是意识形态使然,而美国的行为则反应了美国人对苏联通过中共控制中国的恐惧。马歇尔使华的目的就是“寻求一切机会解决国共矛盾,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可能导致苏联控制中国的方案。”
  到1947年,马歇尔德调停显然已经失败。杜鲁门政府开始转向“楔子战略”,准备接受一个反苏的共产主义中国。盖迪斯分析了这种转变的原因:(1)杜鲁门政府认识到深陷混乱的中国事务只会带来无尽麻烦;(2)华盛顿的官员不认为共产主义国家能在苏联领导下团结一致,铁托对斯大林的背叛就是证明,而中苏之间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毛泽东很可能成为亚洲的铁托,这就是“楔子战略”;(3)以凯南为首的国务院策略专家认为美国阵营失去一个中国并不会打破世界均势,因为包括德国和日本的防御圈就足以遏制苏联的扩张。
  但是中国共产党却是最终与苏联结盟,宣告了美国“楔子战略”的失败。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杜鲁门政府未能阐明其政策,由于国内政治特别是援蒋的院外集团和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妨碍了其政策的贯彻。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杜鲁门政府命令司徒雷登大使断绝与中共的非正式会谈而把中共推向苏联。
  但是盖迪斯认为这些解释“仅仅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到毛自己对同美国合作的可能性与有利性的评价。”他指出最近公开的中方资料显示“如果毛泽东曾经有过与美国合作的希望,这些希望也似乎在1946年初即马歇尔调停地第一阶段就结束了。从此毛就认定美国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障碍……”盖迪斯接着从毛的角度解释了中国为什么弃美择苏:“首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毛确信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苏联的工业成就令毛印象深刻,……他在苏联体制中看到了能够使他的国家告别贫弱的办法。……第二点原因是毛感到被美国抛弃和欺骗。……他对杜鲁门政府继续支持蒋介石极为不满。他不相信马歇尔调停的公正,因此同时美正帮助蒋把军队运到满洲。……第三点原因是随着中共胜利在望,毛越来越相信美国会在中国进行干涉。”
  而毛为什么会担心美国的干涉,盖迪斯又作了一番分析:“首先,毛不认为自己的国家处于世界的边缘……因此他的结论是美国绝不会让他的傀儡蒋介石被推翻而坐视不管……第二,毛对于美国政府的运作方式缺乏了解,……他把一切美国显要的言论――无论是东京的将军们,还是国会里的右翼分子,或者是援蒋集团刊物上的狂热社论,都视为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最后,斯大林也反复向毛灌输美国干涉的可能性……。T1835,p.63-64
  总之,盖迪斯认为中国与美国逐渐走向对抗的主要责任应由中共来负,美国无论怎样行为都难以阻止中共积极地与苏联结盟。他提到中共对南斯拉夫的尖锐批评,对美国领事沃德将军的监禁,认为这些都是毛在向苏联表示绝不做亚洲铁托,而1949年6月30日,毛发表一边倒的讲话,中共就主动地而非被迫地加入了苏联的阵营。
  随着中共取得内战的胜利,苏联的对华政策也逐步变化,从袖手旁观到与中共结为军事同盟,从坚持雅尔塔协定到与中共签订新的同盟条约。1949年6月底,刘少奇秘密访苏,受到苏联的热情接待。斯大林对待中共的态度为何转变,盖迪斯列举了几条解释:“他从未放弃世界革命的信念,他现在意识到世界革命可能不仅通过苏联而且要通过另一个共产主义大国的领土扩张才能实现。他对与西方世界发生战争的恐惧使得“间接战略”成为需要:因此有必要让中国领导亚洲。最后,斯大林愿意让中国在远离苏联的地方进行一定的扩张,卷入周边矛盾,从而使中国不过分强大。”
  但是盖迪斯又认为这些解释把斯大林假定为冷静的和精明的,这与斯大林同中共客人的谈话中流露出的感情洋溢并不一致。他提供了另一个解释:斯大林“把中共的胜利视作他的革命的年轻时代的某种回报,也可能令他确信他在1927年前关于国民党可以用来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策略是正确的。同时盖迪斯也认为中共对莫斯科事事服从的谦恭态度,不作铁托的忠诚保证是斯大林对中共从不理睬转变为与之结盟的重要原因。
  1949年底到1950初,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代替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友约》,宣告中苏正式结为同盟。盖迪斯对毛访苏的叙述有一些不实之处,例如,他认为毛到达苏联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才提出进入实质性问题的商讨。但是沈志华根据俄方最新解密档案写就的《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与结果》讲到毛抵苏当天即与斯大林进行了第一次会谈,提出订立新的条约取代1945年条约之事,遭到斯大林拒绝,两人不欢而散。盖迪斯又写道“周恩来终于携正式条约出现”,但沈志华的同一篇文章中也讲到1950年条约的文本是由苏方拟定的,中方仅仅稍有改动。T1835,p.68-69
  总而言之,盖迪斯对中苏结盟的基本看法是中国是主动方,苏联是受邀方,这与苏联把同盟关系强加给他的东欧邻国不同,反倒与西欧与美国的结盟相似,中国因为恐惧美国的进攻而倒向苏联,西欧因为恐惧苏联的进攻而抓紧美国,两个同盟都是建立在对某种进攻危险的不切实际的假想之上。他还指出因为想象中的恐惧而采取行动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
  日本投降后,原来打算登陆日本的美国军队转而登陆朝鲜,与苏军划三八线为界各占朝鲜一半,1950年以前美苏两国对朝鲜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互相驻军对峙到彼此撤军脱身的变化。无论如何,到1949年底,“双方似乎都不打算在这个岛上竞争”,但是与中国的情形一样,当地局势的变化使得美苏的既定政策难以维系,一场朝鲜南北两方的内战先后把美国和中国卷入其中,成为冷战史上的第一场大热战。
  盖迪斯对于1950年以前美苏对朝鲜政策的解释的基本出发点是朝鲜地位的边缘性。他认为美苏在二战后迟迟不从朝鲜撤军的原因不在于朝鲜战略地位的重要,而在于要限制对方。这种以彼方军事存在为己方军事存在充要条件的模式成为冷战历史中的常见模式。然而朝鲜地位的边缘性以及其战后局势的混乱最终决定美苏要寻找机会从此地脱身。苏美各自扶植金日成与李承晚为自己的代理人后,就先后于1948年底和1949年中撤军了。
  可是金日成与李承晚并不象苏美一样满足于维持三八界的现状,他们都想要统一朝鲜,而他们的行为也终于改变了美国的“脱身政策”。盖迪斯认为这种边缘影响支配中心的模式正是帝国的一个特征,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他反对这样的观点:朝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替代品:因为在冷战中心的欧洲进行战争太过危险才把战场选在边缘地带。他认为战争的爆发和升级并非是某一方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各方根据变化的形势作出反应,各种反应相互冲撞所导致。
朝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过去一直是个谜,甚至1950年6月究竟是谁先跨过三八线也多年说不清楚。而冷战的结束,大量原始档案的解密,使得这个问题有了答案。盖迪斯认为苏联要为韩战负主要责任。因为金日成和李承晚都对统一有心无力,没有苏联或美国的支持,他们谁也不可能发动全面战争,而结果是苏联给金日成开了绿灯,而李承晚得到的则是黄灯乃至红灯。 
  至于斯大林为什么允许金日成发动对南朝鲜的战争,盖迪斯认为斯大林在欧洲遭到抵制后,又在亚洲看到了革命的无限希望,例如中国和印度支那。但他为什么又把战场选在了朝鲜呢?盖迪斯继续回答道,因为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将成为反苏的军事基地,而1950年的中苏条约又使苏联将在几年内丧失在满洲的特权,为此斯大林开始思考亚洲东北的新安排,同时这种安排又必须是不会引起美国强烈反应的。而此时朝鲜似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机会。

 

  盖迪斯认为使得斯大林认为机会来了的关键就是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一次讲话,他公开的把南朝鲜和台湾排除在美国的太平洋环形防御圈之外,表示美国将避免卷入亚洲大陆的军事冲突。这就使斯大林放松了与美国发生冲突的警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年1月19日斯大林再次收到金日成武力统一南方的请求。在此之前苏联曾多次拒绝北朝鲜类似的请求,而这一次斯大林邀请金日成到莫斯科讨论此事。4月金访苏,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干涉和将迅速取得胜利,终于得到斯大林有条件的许可。斯大林表示苏联将不会援助北朝鲜,因此武力统一之事必须先得到毛泽东的认可。金接着密访中国,设法取得了毛的同意。
盖迪斯认为毛同意此事有两个原因,一是金向毛夸大了斯大林对他的支持,二是毛正计划攻打台湾,而斯大林的态度也从开始的反对转变为艾奇逊讲话后的支持,毛担心自己在朝鲜问题上的保守会令斯大林在台湾问题上也谨慎起来。之后金又向斯大林夸大了毛支持此事的程度,使这一场战争终于排上了日程表。 
总而言之,盖迪斯认为苏联对朝鲜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批准金日成的统一计划后,还派军事代表帮助他进行具体的战争准备工作,包括捏造南朝鲜首先攻打北方的谎言。事实上,在朝鲜战争初期苏联对北方的军事支持很是积极,而随着美国的参战和北方由胜转败,斯大林才越来越谨慎,甚至几乎要放弃北朝鲜。北京在这一阶段对苏联和北朝鲜的计划的了解程度还不清楚:金日成在访华期间曾婉言拒绝中国的援助,此后毛似乎就不再关心朝鲜,而专注于国内事务和解放台湾的计划。中国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就像美国和南韩一样惊讶。
而紧接着就轮到北朝鲜和苏联大吃一惊了,美国并未象他们设想的那样坐视不理,而是坚决迅速的站到南韩一边。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华盛顿官员尚还记得1931年日本占领满洲和1938年慕尼黑会议的教训,他们认为如果这些行为得到及时制止,二战就不会爆发。而金日成的行动,二战结束后第一次公然的对一个国际承认的国家的侵略,这就像珍珠港事件一样足以使美国抛弃既定的政策。
美国对北朝鲜的战争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进行的。为什么具有否决权的苏联没有派代表阻止美国人的提案?盖迪斯认为这是斯大林避免与美国作战的一种策略,因为战火如果烧到中国境内,1950年的中苏条约将把苏联也卷入战争,而联合国的旗号或许可以约束美军的行为。T1835,p.76
盖迪斯提到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朝战是在美国的诱导下发生,从而为美国官员已经决定的重整军备计划提供借口。他们的依据是1950年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丢失中国”和苏联原子弹轰炸成功后重新评估基本政策,1950年4月底完成NSC-68,其中把国际共运描述为合作性的全球运动,因此抛弃凯南遏制战略中所强调中心边缘的区分,并且建议把军费增加三倍,以挫败他们反复宣称的“苏联阴谋”。杜鲁门在朝战爆发之时反对这一提议,但不久即同意,随着美军加入朝战,NSC-68被付诸实践。但是盖迪斯认为这种观点缺乏充分的证据,不能成立。T1835,p.76-77
1950年10月朝鲜第三度发生令世人震惊的事情——中国参战。此时朝鲜战场上的优势已从北朝鲜军队转入南朝鲜与美国的军队手中,美军已跨过三八线,向北最远推进到鸭绿江边。但是盖迪斯不认为美军对中国边防的威胁是中国参战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改变毛泽东对朝鲜冷淡态度的事件要追溯到6月27日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宣布阻止两岸任何一方的统一行动。盖迪斯认为毛泽东把美国的这一举动理解为对中共新政权的公然敌视由此感到美国侵略的威胁从朝鲜、台湾、菲律宾、印度支那四面而来,并且似乎决定要在朝鲜半岛与美军决一雌雄。他的依据是7月毛就开始在东北部署军事力量,8月取消攻打台湾的计划,并曾在8月4日说,若美赢,则必犯我,因此必须援朝,但尚须等待时机。T1835,p.78-79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周恩来屡次警告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有人据此认为毛并不想参战,是美方不顾中方警告导致力中美战争。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周恩来的外交辞令只是为一直想参战的毛制造出兵借口。盖迪斯认为两种解释都不完全对。他的观点是:美国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后毛即开始备战,但是国内对于参战的意见不一和苏联在援助事宜上的出尔反尔使毛难以轻易作出最后决定,而北朝鲜即将崩溃的前景和斯大林持续地向毛施加压力是毛最终下定决心的主要因素。他的观点来自他对中国参战的决策过程的理解:9月29日金日成向斯大林求援,10月1日斯大林要求毛派一支志愿军支援北朝鲜,10月2日遭到毛的拒绝。10月5日斯大林再次劝说毛出兵,毛在10月7日答应将来而不是现在会出兵,10月9日周恩来访苏,表示中国处境困难,难以出兵。10月13日斯大林命令金日成撤离北朝鲜,但是当周恩来得到斯大林空军支援的保证后,毛也在10月13日决定立即出兵,斯大林马上收回对金日成的指示,但是盖迪斯所描述的这些事件在学术界仍有争论。T1835,p.79-80
比如,10月2日毛发给斯大林的电报,就有俄方和中方的两个不同的版本,盖迪斯采纳的是俄方版本的说法,而中方版本的内容正好相反,是毛决定参战。沈志华认为俄方的版本不是从中国发出,而是罗申直接发给斯大林的,其中转述了毛的意见,而中方的版本由于某些原因在当时并未发出。关于苏联对于空军援助的承诺,盖迪斯的叙述也太含糊,根据沈志华的研究,在周恩来访苏期间,斯大林虽然保证将出动空军支援中国军队,但明确表示将推迟出动,毛泽东是在确知没有苏联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坚持出战的,同时要求苏联空军在两个月到两个半月内出动,而斯大林在确定中国出兵后,决定把出动空军的时间提起,但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入朝作战。这使得毛再次犹豫,18日才最后决定19日晚入朝作战。
盖迪斯从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止中共统一台湾是中国参战的初始原因出发,认为中美之间的战争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避免得,他认为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进攻南朝鲜的行动只是为美国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提供了一个机会,即使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安排也同样可能发生。因为随着中苏结盟,国务院放弃台湾的政策越来越遭到国会内外的攻击,中国大陆已经丢失,台湾的战略地位益发显得重要,杜鲁门政府对台湾的政策逐渐转向,将台湾纳入太平洋环形防御圈只是迟早的事情,而这就必然与毛泽东解放台湾的计划发生冲突,因此战争难以避免。

综观盖迪斯的论述,不难看出他认为毛泽东要对中美对抗负主要责任,而意识形态的因素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拒绝与美国合作,主动加入苏联阵营,中苏结盟使美国改变以不管台湾诱使中共中立的政策,转而阻止中共解放台湾,从而使得中美战争在所难免。从正统派把冷战责任归于苏联一方,到修正派反省美国自身的政策,再到新冷战史的学者重新为美国开脱责任,这好象是一个轮回。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使得具体的历史事实越来越清晰,但是解释历史的方式却没有那么容易改变,冷战史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