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i5与i7的区别:复旦附中:上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2:06:46
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与大学文化的无缝对接
复旦附中:上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 大学附中文化的传播者 ● 国际名牌大学的合作者 ● 多元文化共存的探究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1月05日   第 08 版)

校长郑方贤(左二)在给2011届学生发毕业证书
复旦附中,上海“名中学”之一;
复旦附中,上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复旦附中,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人才摇篮”;
复旦附中,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市级文明单位;
复旦附中,一批世界著名高校频频往来于该校“招生”和与“该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
复旦附中,2001年以来,毕业生连续10年高考一本率超过96%,成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据了解,该校2011年的应届毕业生,有56%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有25%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海外各校留学深造,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普林斯顿、斯坦福、芝加哥、麻省理工、早稻田、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大学升学率达到了“100%”,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与大学文化的无缝对接;
复旦附中,近两年新闻特多:诸如“空降校长”、“首推个性化精英教育”、“名校选修课搬到中学课堂”、“素质教育的样板”、“基础教育论坛”、“学生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基础教育联盟”、“六十年校庆”、“课程建设方案研讨会”、“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签约”等报道频频见诸国内外的多家新闻媒体;
复旦附中,珍藏着这样一个新闻特写镜头:2009年11月13日上午,正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南洋女子中学玉芝图书馆时,45名南洋女中三年级学生正在复旦大学附中上课。通过视频系统,胡锦涛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在申江畔上课的情景。新加坡同学们也看到了胡锦涛主席。通过视频,胡锦涛主席与新加坡同学们互致问好,胡锦涛和同学们一起听取地理老师讲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胡锦涛对同学们说:“人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告诉我们,不同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地域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丰富多彩。” “我希望同学们珍惜在上海学习的机会,多结交一些中国朋友,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为中新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面对成绩,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的说法是:这是对附中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得益于市教委、复旦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传播:
大学附中文化
复旦附中,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双重领导的寄宿制高级中学,校园占地82亩,各类建筑4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21000平方米。建校61年,现有3个学区(国际英文部、国际中文部、高中本部)3个年级,包括海外学生共40多个班级,在校生1500余名。在123名现职教师中,高级教师50余位,一级教师51位,先后有13名教师被命名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数人被作为全国和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千篇,主编或参编、教参、专著数百册,市级科研课题十多项。
复旦附中,始终秉承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素以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学生基础厚实闻名。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的同时,对“基础”的内涵重新研究确定,将教育学生立志报国、持续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关心,正确认识自己,敢于超越自己等,作为“基础”的重要内容。
复旦附中,“理科尖子能吟诗诵词,文科尖子照样拿得出科技创新论文”。2010年9月17日,《解放日报》曾以《素质教育的样板》为题,专题报导了该校“注重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复旦附中,天然的办学优势是具备了著名综合型大学的附属部分和延伸体。复旦大学深厚的文化内涵、教育资源,对自己所开办的附属中学不断地辐射,为附属中学营造 “大学附中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附中学生在自由、宽容,追求创造、追求完美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提升学生素养,提前与大学文化实现对接,铺就了绿色通道。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管理者的智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和“应试教育”,严重地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提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复旦大学有信心有能力种好这块“试验田”,既为大学造就“创新人才”夯实基础,也是大学检验自身教育、科研、学术成果的希望,而最重要的,她代表着国家教育部门“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为此,复旦大学管理层“动足了脑筋”,2009年9月,党委选派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空降”到复旦附中当校长。对此,复旦有人议论:“党委在大学选派这样一个专家、教授且拥有庞大教育资源的人去附中当校长,对他个人而言‘可能是有点亏’,但对复旦来说,这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领导充分看好了在附中培育 ‘通才’的重要,是在‘舍中求得’,说明管理层站得高、看得远、有前瞻意识。”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105周年校庆时有个讲话:“一个没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我们要着重培养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样中国的世界强国地位才能站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主动改革高中教育”,创新者的胆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该怎样转、如何化?对接大学文化,应怎样对、如何接?复旦附中的“大学附中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个难以回答和说清的问题,在郑方贤看来,是这样5个关键词:1.“大学自主招生对‘中学培养多元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在大学自主招生新形势下,重点高中优势有三个:“重点高中的名校效应,丰富的校园生活,学生优异的社会实践或学科竞赛成绩” ;3.“彰显复旦附中的‘大学附中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文理兼通、基础厚实、创新精神’;4.“高校自主招生,为高中生‘自己做主’规划和选择人生成长的道路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让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会去规划,怎样的道路是最适合自己的,继而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 5.“我们要做的是主动改革高中教育,以更符合教育的本义及学生的终身发展”。
基于此,近两年,复旦附中专家、教授牵手治校,学校管理团队通力合作,主要做了两件事:
——校内,一面递次推进课程改革,一面“丰富附中校园生活”
2010年,该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制定了《复旦附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设置了“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践”、“技术与设计”8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并设计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和特选课程四层阶梯递进的课程门类(课程总量达到90余门),供学生自由选修,覆盖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推进“课程建设方案”的建设,该校又将其列为60周年校庆的学术活动之一,举办“课程建设方案研讨会”,邀请市内外30位校外专家和50多位本校教师代表,征求意见和建议。
紧紧围绕制定的课程体系建设 “素质教育目标”, 该校出台了“教改新政”:
■推出个性化精英教育。2010年9月,该校“新规”:“每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35人,学生下午可以自由选择听大学教授的课程,所有高一学生都要寄宿等”。以前,该校每个班级的人数约45人,现在,每个班级控制在35人以内,10个班级被拆分为现在的13个班级。“10个班级‘扩容’为13个班级,对学校的硬件、软件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目的非常明确:希望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被老师关注,上课有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名校选修课搬到中学课堂,让高一学生选修大学课程。“《圣经》与西方宗教传统”、“二十世纪的世界”、“数理逻辑”……这些复旦大学教授的选修课,如今搬到了复旦附中课堂,高一学生可以聆听大学教授的课程。2010年9月开始,从周一至周五,复旦附中学生每天上午以行政班的课程为主,下午半天时间实行“走班制”,可以在学校开出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想修读的课程,其中,很多选修课由复旦大学的教授来讲课。仅体育,学校就开设了11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
■老师给学生做伴,培养学生教养。2010年暑假,学校对学生食堂、寝室都进行了改造。现在,老师不仅在校园内和学生为伴;回到生活区,一些年轻教师则经常和学生一起玩乐,做学生的生活导师。校方解释:“之所有要求所有高一学生寄宿,就是希望每个学生有超越知识的教养”;
■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社会发展和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增强多元文化的生活体验,学校推出了“菁英学生培养计划”, 做了以邀请各界名人来学校讲座,组织学生去西部山区和城市街道社区,利用大学师资、课程和实验室开展创新课程、海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安排,对“菁英”的人选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以能吃苦为“标准”,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校方利用一周“社会实践”的时间,由老师带队,深入到贵阳息烽乌江复旦、重庆西沱中学和上海杨浦殷行社区(街道),参与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校方依据自愿报名参加这一活动的100余名,分为两个批次安排,7月份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题,在学校组织了行前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意识、礼仪、行前教育三个方面。10月份,由3个老师带队,将100余名学生分成三组,深入到上述3个目的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2个点,校方派出3个老师带队,和对方学校的学生一起,随堂听课,住在学生寢室,吃在学生食堂。在日程安排中,有个“跟着学伴回家吃一顿饭”的活动,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国情,切身感受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差异;在杨浦殷行社区(街道)另一组,到社区所在的社保、城建、居委、劳动就业等职能单位和福利院,去感受中国基层政府的运作模式和社区居民生活。另一批次被送有关大学实验室,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实验过程和了解有关项目。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增加对生活内涵的理解,从中受益;
■近两年,该校校园(三个学区)的硬件全部得到“更新”或“升级”。两个暑假,三个学区的实验楼、教字楼、文体楼、师、生寢室、厕所、食堂、校园、校史馆等全部装修翻新,高中本部的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备配套;国际英文部兴建了校舍和达“国际标准”的外文图书馆;改善国际中文部的硬件设施,使其更加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标准。不仅如此,校方还在该部5楼,添置了供留学生在室内加强锻炼的体育设施和开设了一个“多功能”厅,厅内图影、音响等全部配套,可学习可娱乐,为身在异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和相互交融的校园环境。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家长,走进国际中文部,关心的不再是校园的生活设施,而是上升到教育层面上,关心孩子未来在中国的职业选择方向,对孩子该怎样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对校方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校方因势利导,成立了“家校联谊会”,不但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而且通过互联网,也经常和家长们交流和沟通,就连下一周的菜谱,校方也是提前一周在校园和网上公示,让家在国外的家长能提前知道孩子在中国的用餐情况。在高中本部的食堂二楼,校方单独隔出三分之一,据了解,这是根据韩国留学生有吃自助餐的习惯,校方而单独配备的……
现在,置身于复旦附中的学生,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该校越来越像个“小大学”了。
——校外,一面组织开展教育联盟,一面传播“大学附中文化”
2010年9月,以“复旦附中60周年校庆”为契机,“复旦基础教育联盟”在复旦附中成立。主要理事单位成员,来自两岸四地六所(复旦附中、上海复旦中学、重庆复旦中学、台湾复旦中学、乌江复旦学校、上海复兴高中)与“复旦”有着渊源关系的中学。该教育联盟理事单位轮流每年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论坛,为会员单位提供咨询、信息交流、调研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旨在加强各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盟的形式延伸复旦品牌、共享教育资源、传承复旦教育理念,传播复旦文化。在随后举行的“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6所基础教育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通识教育”、自主招生背景下的中学教育改革等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亲自参会并讲话。
2011年8月,由于市教委和复旦大学的支持,青浦区的邀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交流研讨,复旦附中青浦分校项目正式签约。此次该校与青浦的基础教育合作涵盖了三个内容:一是双方共建教师研修基地,青浦区的各高中向复旦附中开放教师培训,复旦附中也向青浦各高中开放教师进修,以利于双方师资队伍的素养提高和专业发展;二是共同将青浦区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建设成为复旦附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基地,支撑复旦附中实践“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办学宗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三是共同建设办学项目,首先是合作开展初中教育,为青浦区的高中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再适度开展高中教育和国际教育,丰富青浦的基础教育内容。
2011年10月,上海杨浦区教育局与复旦附中举行了共建杨浦区复旦附中教育联盟签约揭牌仪式,杨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签约揭牌仪式,杨浦区复旦附中教育联盟由区教育局所属的复旦实验中学、民星中学、复旦附中3所学校组成。该联盟以“合作双赢、务求实效,形成特色,共同发展”为原则,将在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重点建设做强1-2门学科。区教育局同时在区域招生、干部培养、教师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复旦附中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杨浦区委书记陈寅指出:希望通过此次共建杨浦区复旦附中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复旦品牌效应,切实带动区域内相关学校的特色发展。
合作:
国际名牌大学
近两年,复旦附中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速度,学校深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改善教育基础实施与条件,密切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特别是在以德育为核心,夯实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特色型的基础上,倡导的创新教育促进了优秀学生群体的形成。近年来,学校组成的学生代表队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哈佛-麻省理工”数学竞赛以及“国际数学大师杯邀请赛”等数十项国际性中学生高水平竞赛,都表现出色,成果累累,为学校和国家赢得了荣誉。该校的学生除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校的欢迎外,也被国际多所名牌大学看好。
现在复旦附中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名牌学校。市内外兄弟学校前来观摩交流者络绎不绝,该校还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士、俄罗斯、土耳其、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香港、台湾等地的二十二所顶尖学校进行定期交流活动;同时,该校还与ASSIST, ISE等国际交流组织合办交流项目。2010年,该校海外交流项目在原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巩固原先与美国Landon、Sidwell、Friends Academy、新加坡南洋女中、中正中学、日本盛冈中央高等学校、台湾明道中学等姊妹学校开展交流项目的同时,通过上级部门以及校友的牵线搭桥,经过积极地联络和沟通,新建立了3个校际合作关系,分别与澳大利亚Scotch College、法国EABJM以及瑞士Gymnasium Leonhard达成了合作交流意向。并且,该校还正在与其他国家积极洽谈新的友好学校交流项目。
探究:
多元文化共存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走近世界,吸纳多元文化元素,该校以奖学金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每年该校都有超过一百多名学生前往这些海外优秀学校,作整学年或几个月的交流(随班听课、住到“学伴”家里、参与研究),以及短期的游学访问,带回了宝贵的经验和美好回忆。2010学年,该校共组织学生出国13批次,先后有124名学生赴海外参加短期或长期的交流活动。2011学年,组织学生出国9批次,共选派了15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美国Sidwell Friends Academy School & Dalton School;加拿大蒙特利尔——College Saint-Anne de Lachine;美国纽约州——Tappan Zee High School;新加坡、上海、台湾——中学生研讨会;美国夏威夷——全球学生领袖峰会;澳大利亚 墨尔本——Scotch College;日本盛冈——国际教育论坛;台湾明道中学——阅读台湾深度文化之旅;美国普林斯顿——模联大会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老师的带领下,2010年11月30日,该校6名学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参加由其主办的“模联会议”。“模联”是依据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的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会议结束后,师生一行还参观了美国东部的众所名校,感受美式校园的学习氛围。为期两周的行程,让参加的师生们都受益匪浅;2011年4月,该校10位学生代表一行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College Sainte-Anne de Lachine,参加该校15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这是复旦附中与Sain Anne中学自2009年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后,第二次派遣师生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交流活动。2011年7月,该校16位同学赴新加坡南洋女中参加了“2011年特选中学研讨会暨新加坡、上海、台湾中学生研讨会”;2011年7月,该校3名学生生前往美国夏威夷参加了为期2周的SGLI(Student Global Leadership Institute全球学生领袖峰会系列)活动。期间,该校学生申报的能源项目“自行车发电”得以立项。
中学生的眼界在提高,而校领导却看得更远,校长郑方贤一篇题为《关注多元文化的包容共存》的文章引起读者关注,文章对今后20年的高中教育须关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三个方面做了论述;对2031年“名中学”怎样迎接全球变革,作者有了自己的畅想。在认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的叙述中,作者通过图表列举出的具体数据,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和全球化的现象、全球化的结果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在第二个章节,作者在关注多元文化的包容共存的内容中,介绍了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对“文化”二字所下的定义:“文化的概念”、“关注几个观点”。 在第三个章节,就如何构筑国际化培养的平台,教育怎样引领社会发展、目前各国对于多元文化给予高度关注、共性(语言、文化“知识”、地理、人),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据了解,郑校长能站高看远,与他是教授的身份有关,是他知识积累的结晶,在复旦大学担任招生办主任期间,他就结合工作,对以往大学的招生制度改革建言:“高考指挥棒不变,素质教育是空话”、“高考本无错,错的是分数至上的录取手段”等都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的被政府和有关部门釆纳,形成“政令”;他率团积极探索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为促进复旦大学成功实现自主招生开了先河,被教育界和社会誉为“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去年该校60年校庆,国家和上海市委有关领导纷纷为该校题词,对复旦附中的发展寄予厚望。学校领导班子,正在“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中学教育,学习和摸索中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并以职业化的态度开展工作,发展复旦附中的事业”。传播、合作、探究,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复旦附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实践中,在全国率先实现高中与大学文化的无缝对接,这,就是复旦附中61年薪火相传的现代回声!
(陈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