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56400性能怎么样:阿尔希波夫:苏联援华首席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2:20:17

阿尔希波夫夫妇

  阿尔希波夫(1907——1998),苏联人,1950年至1958年率苏联专家组到中国工作,担任中国政务院(后改国务院)经济总顾问。“中苏友谊奖章”获得者。

 

  入围理由:上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工作8年,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作出巨大贡献。1958年,中国政府以周恩来总理名义授予他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1984年,率苏联政府代表团访华,积极推动两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92年担任俄中友协名誉主席。他对新中国建设事业和中苏、中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中国的故事:

  阿尔希波夫生于1907年5月1日。20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中国政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工作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面临艰巨任务,阿尔希波夫受周总理委托,来到百废待兴的辽宁省鞍山市、抚顺市,解决当时最迫切的重建钢铁企业和国防企业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他的足迹踏遍中国长城内外、大江两岸、南海之滨,深入到一百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他的心血,他的汗水,与中国建设者一同浇铸、挥洒在工地和车间,共同度过了那些既有喜悦、快乐,也有烦恼和忧虑的日日夜夜。因此,在他回国前夕,当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亲自为他颁发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时,他的心已经有半个留在“第二故乡”中国了。

  在中国工作期间,阿尔希波夫处处为中国着想,日夜操劳,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政府聘请苏联专家方面,他主动帮助中国考虑,聘请什么领域、什么专业的人才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最为需要,而在物色援华的专家、顾问方面,他也是想方设法保证来华的专家都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他十分尊重中国同志,他也要求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尊重一起共事的中国同事,平等待人,决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保证苏联援华项目的顺利实施,他同中苏两国专家一起视察过很多工矿企业和重大工程,亲自过问,具体指导。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博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共有156项,全都得到苏联的援助和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到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援助合同撤走专家时,这些项目完成130多项。作为专家组的“总领队”,阿尔希波夫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的。

  1958年回国后,阿尔希波夫先后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席、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即使在中苏关系最坏的时期,阿尔希波夫也总是念念不忘中国和他的那些中国朋友。为使中苏关系恢复正常,阿尔希波夫通过各种方式做了不懈的努力。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政治风险,多次向苏共领导人安德罗波夫、雷日科夫、戈尔巴乔夫等提出建议,试图让中苏关系尽快得到改善。

  1982年后,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开始启动。就在两国政府之间就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问题进行多轮政治磋商之时,1984年12月,阿尔希波夫率先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苏联政府副总理"的身份访华,揭开了两国高层正式互访的序幕。其间,他受到陈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亲切会见,并同中国政府签署了新的中苏贸易协定,为改善两国关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此后,阿尔希波夫又为恢复中苏两党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在他的推动下,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首次访问。第二天,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阿尔希波夫经常说:“回到中国,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1996年春,89岁高龄的他再次访华,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他颁发的“人民友好使者”纪念章。其间,他在北京西郊看望了老友薄一波,还在大连的公园里种下一株小松树。离开时,他边走边说:“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了。我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我的心一半在俄罗斯,一半留在了中国。”

  1998年2月28日,91岁的阿尔希波夫在莫斯科辞世。新华社专门刊播消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逝世。”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位老朋友。至今,莫斯科的一些华人仍然常到特罗耶库沃公墓,为他献上花圈或摆上鲜花。一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官员,还拿出自己的津贴,为他修葺了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