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工作原理:“泡捞一族”的幸福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11 17:30:49
“泡捞一族”的幸福生活www.chengdu.gov.cn   2010-10-25   来源:成都日报

  □龙德瑛

  盐市口直到现在,都是成都人气最旺的商业区,但退转去几十年,它还要风光--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都在它的地盘上,没有谁可以与其争锋。每月的15号,东郊国防大厂的工人发了薪水,都涌向盐市口。盐市口有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是色、香、味俱全的各种美食,还有全成都最著名的人民电影院。当然,也是小偷扒窃的好地方。所以当时有民谣曰:盐市口,真热闹,缝纫机,上海表,抖抖绸缎毛呢料;电影院,演电影,机枪大炮(指越南片),又哭又笑(指朝鲜片);谭豆花,香又香,牛肉煎饼下醪糟,就是害怕掉包包。

  民谣里提到的谭豆花,是盐市口一家很有名的面馆,就在人民商场对面。牛肉煎饼在盐市口和东大街的拐角处,那个醪糟,就是著名的金玉轩醪糟店,在青年路口。

  上世纪70年代,我招工进厂了,每月工资18.5元,上缴家里15元,私房钱只剩3元5。当时人民电影院的电影两角五分钱一场,竟成园的回锅肉三角钱一份。如果3元5都拿来作零花钱,还是很富裕的。不过那时每个人的收入就只有工资一项,要想穿戴光鲜,就得勒紧肚子,成都人幽默地将此自嘲为泡菜坛子里捞手表,称为“泡捞一族”。我们一起招工进厂的十几名女孩子,很快都成为“泡捞一族”,总想将这点钱攒起来,凑成一个整数,托人到上海买丁字皮鞋和毛涤裤子。

  当时,我们最爱去的就是盐市口。盐市口人民商场最有打捞价值的,就是布料柜台的“节节布”。节节布就是一匹布卖剩下的布头,长短剩多少是多少,整卖。因为布料的长短不好安排,打折的幅度很大。我们用“套裁”的方法,轻易解决了布料不好安排的问题。比如一节布头只有8尺,就和一个小个头的伙伴搭起买,做一件中袖衬衫、一件无袖短衬衫。一个夏季逛下来,我们都有了一两件好看的长、短袖衬衫,而价格几乎比别人便宜一半。

  逛商场逛累了逛饿了,总得找个地方歇脚吃饭噻。到哪个馆子吃饭又便宜又不掉价呢?很快,我们就把目标锁定在人民商场对面的谭豆花。

  谭豆花的豆花面,熟油辣子红彤彤的,豆花白嫩嫩的,葱花绿莹莹的,碗底有细细的大头菜颗颗,面上有香喷喷的油酥花生米,还未入口,已是满口生津。最关键的是好吃解馋还不贵,一角二分钱一碗,面吃完了,再喝碗免费的面汤,口渴的问题也解决了。

  于是,每次进城,我们都很默契地去吃谭豆花,边吃还边调侃:捞手表的方法有很多种,何必拘泥于一个泡菜坛子呢?

  金玉轩的醪糟我们有时也去光顾。一角五分钱买碗醪糟蛋花,碗底是几个糯糯的汤圆粉子,碗面上漂浮着雪白饱满的醪糟颗粒,间杂着金黄的蛋花,真个是金玉满碗,爽口醉人--金玉轩的来历原来如此啊!

  花衬衫穿在身上,谭豆花醪糟蛋吃进肚里,时不时还进人民电影院看场电影,快乐之余,我们忽然感到这么久以来,有点亏欠家里的人。应该给家里人也买点什么东西,让他们也高兴高兴才对。买啥子呢?我们是“泡捞一族”啊,还要艰难打捞120元一个的上海表啊!我们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溜达,忽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抬眼望去,街边一间不大的铺面前,一口平底煎锅前,几个黄酥酥的煎饼正被油炸得吱吱地响,街边五六个人排成一溜,都等着买呢。我们问排队的人:这个煎饼好吃不?排队的人很不屑地说:咋个不好吃呢?外酥内嫩,咸鲜微麻,盐市口出了名的牛肉煎饼都不晓得嗦!

  再一问价格,嗬,比谭豆花贵,2角钱一个!可是作为礼物买两个回去,还是很拿得出手的噻。我毅然掏出6角钱,买了3个。伙伴们也纷纷慷慨解囊。

  第二天上班大家碰了面,个个满心欣喜,感慨万千:没想到几个牛肉煎饼,带给父母那么大的快乐!伙伴小珍一席话,更是让我们一个二个笑弯了腰。小珍说,我们婆才颤哦,拿起个煎饼就到隔壁张婆婆那里去显扬:这是我孙女给我买的,盐市口的牛肉煎饼哦!你看这个女娃子,逛了半天盐市口,自己没舍得吃一口,忍嘴带回来给我吃!边说,边分了一半给隔壁的张婆婆吃,弄得张婆婆的孙儿回家就挨了顿骂:你看人家比你还小,吃个虼蚤都要劈个脚脚回来孝敬老人!你呢你呢?你给我带过啥子东西回来呢?枉自带你一场!
图书、电影、牛肉汤

   □曹素云

  四川省图书馆老馆在城守街,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大多在省图书馆度过,而我去省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就是大名鼎鼎的正科甲巷,正科甲巷走完后,再横过大科甲巷到城守街。我爱阅读多种书报杂志,看到精彩的名人轶事、格言警句,实用的科普常识或保健常识,宇宙探索的设想等等,总要摘抄下来。由此,我也常到大科甲巷上的小烟店,花两毛钱买一支圆珠笔和一个小的记事本。因为那时我没借书证,凭本人工作证可在阅览室看,但不能带走。当年在这里阅读也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本书常常看到最精彩处,却有两页没有了,某杂志最想摘抄的科普或保健知识篇,也被人撕走了,唉!唯有一声叹息。

  但这也不全怪撕的人,当时书报杂志太少,凡“封资修”的书籍、歌曲、戏剧等全封冻,不仅是好看的书籍,就是一些好听的老歌也禁播,新的各类佳作寥寥几无。当时人们精神食粮之匮乏,现在难以想象。

  由于经常去,与那里的管理人员熟了。记得一次我向一位负责人流露出想办一个借书证的想法,他悄悄叫我下次在单位开个证明来,不久我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一个红塑壳的省图书馆借书证,这在当年还是为数不多很洋盘的事儿。在省图书馆,我先后借回家看了《中国通史》《史记》《三国志》蔡东藩先生《历代通俗演义》以及一些中外古典名著,这些书都是有证才能借出的。可以说省图书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我永远忘不了她!

  我耍了朋友后,我们休息时也是省图书馆的常客,并且经常到大科甲巷的青年宫电影院看看电影,《卖花姑娘》《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主要欣赏其美妙的交响乐,看看纪录片《兄弟的中国人民的使者》等,当时电影就只有这些!但这真是一举三得,我们何乐不为呢?

  男朋友是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者,看完电影出来往右拐,在大科甲巷面馆买几个白馒头,再笔直走出去上红星路三段一家成都有名的牛肉馆,叫上一份“双份牛肉汤”,这汤清炖得又浓又香,下馒头真好吃。要不就是上红星路四段的包子店,叫上两笼包子(包子馅又瘦又嫩又香又多又可口),两碗海带丝肉汤,这真让人大快朵颐,想起来就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