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标牌图片大全:“80后”新教师的特征对学校管理的启示-天山园丁-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9:57:28
“80后”新教师的特征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
“80后”   新教师   特征  学校管理   启示
[摘  要]
面对“80后”新教师(本文中特指生于“80后”,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日益增大并逐渐成为主体的现实,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80后”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提出了如何改进学校管理的具体建议,以实现“80后”新教师成长和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双赢。
我所在学校的教职工总数有215人,专职教师185人。其中,“80后”新教师14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8.84%,占教师总数的80.00%。这些“80后”新教师基本上都是近4年中骤然增加的。当“80后”新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体后,作为“70后”管理者的我,一时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在管理上遇到挑战。我常常不理解更看不惯“80后”新教师身上的许多“毛病”,经常为他们身上缺失“80前”几代人做人做事的精、气、神而苦恼异常;而“80后”新教师也经常为“60后”、“70后”教师不断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而郁闷。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新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80后”新教师身上到底有哪些共性特征?学校管理者应如何根据特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和回答的问题。然而,当前,国内对”80后”新教师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个别报纸、杂志的报道。诸多报道中指责、抱怨“80后”新教师的居多,提出针对性建议的鲜见。其中,《中国经营报》曾以“‘70后’认为‘80后’在工作中的典型特征[1]的调查很有借鉴意义。调查结果如下:

为了验证上述调查,我曾连续三年对参加我市招聘教师“80后”大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面谈,然后又在2008、2009两年对共194份(语文42人,数学32人,英语38人,物理23份,化学17人,思品15,历史10人,地理9人, 生物5人,计算机2人,心理1人。)“80后”大学生简历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方向
具体问题
调查结果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对教师职业认识
1、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崇高性的有认识
194
100%
0
0%
2、对教师责任大、任务重、压力大等问题有认识
0
0%
68
100%
对教育过程认识
3、即将开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为了展示自己
194
100%
0
0%
4、即将开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0
0%
194
100%
对自身发展认识
5、或多或少谈到对同学优点的赞美或学习
0
0%
0
100%
6、明确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和改进办法
1
0.005%
193
99.995%
如果排除应聘大学生对于就业难的恐惧而有意美化简历的因素,调查还是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一些牲。自2005年来,我努力地从“80后”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人际交往、博客文章、娱乐活动以及面对面的沟通中探寻思维特征、精神诉求、行为方式、优势劣势。在这一过程中,我对他们的了解愈多,认识益深,理性的分析逐渐代替了感性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开始从研究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改进学校管理,以适应”80后”新教师的成长需要。当然,我的研究只是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个体学校为样本进行的,文中所言仅为一家之言,期望谨以此文唤起学校管理者对“80后”新教师的关注而已。
一、是展示的过程还是学习的开始?
案例:前面简历分析数据显示100%的大学生认为走上讲台就是展示数年寒窗苦读成果,很少有人认识到它更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在我充当面试官的三年来的无数次面试中,应聘的“80后”大学生注重突出自信、强调特长,呼唤舞台有多大,贡献就有多大者众多。当他们真正走上三尺讲台后不久,面对问题学生束手无策而恐惧走进教室、面对新型人际关系倍觉复杂而苦恼不已、面对繁杂工作而不堪重负很快成为多数人的情感体验。当对自己的高期望遭遇到现实的低成就时,当辛勤付出而回报似乎遥遥无期时,“80后”新教师开始整日焦虑以至夜不能寐,激情渐失以至自我怀疑。“我适合做教师吗?”“我能成为优秀教师吗?”成为共同的疑问。
分析:“与初次踏进学校的儿童一样,初次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们,既好奇又充满各种幻想,都试图理解自己的新环境,都试图在即将到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得出色。但是,与新生认为自己‘求知’生涯正式开始的想法不同,新教师往往认为,‘初次讲课’并不预示着一个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而而是充分展示自己‘本领’的机会。殊不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经历很多困难,需要掌握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2]然而刚刚走上讲台的“80后”新教师显然对未来的学习认识不足,对将要面临的困难预见不够。当他们从风平浪静的学生时代跨进激流涌动的教师生涯时,不管泳技如何,都被寄予了作为教师的各种正式和不正式的期望,即使一只旱鸭子也被当作勇敢的水手;不管心态如何,都被赋予了作为成人的各种能承受或不能承受的责任,甚至一位柔弱的女子也必须成为巾帼英雄。而“80后”新教师多为独生子女,自小至大多受到爷爷妈妈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众星捧月的待遇,一路顺风者多逆流而上者少,期望速成者多甘于渐进者少,关注自我者多欣赏他人者少。当他们带着自信和热情走上教师岗位,第一次真正脱离父母的越俎代庖独立面对困难时,对于工作之初遇到的现实与想象间的巨大反差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期望得到关注却不能木秀于林于是自我封闭,渴望速成但却接连失败于是轻易否定自己,充满热情但似乎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变得沮丧。几种情绪在开始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中始终纠缠着“80后”新教师,让其苦不堪言,甚至严重至逐渐丧失对职业前景的希望。
启示:“校长是新教师成功带入学校环境的关键人物,但目前很多校长在这方面的意识和努力都很不够。显然,校长是希望新教师成功的。大多数的校长在开学时会为新教师安排职前培训,并打算为新教师提供随时的支持。遗憾的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这种好的意图就被其他更迫切的行政事务所遮蔽,现今的有些新教师培训,也往往只是流于形式。”[3]无论工作多么繁忙,“80后”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的管理重心主要放在三件事上。第一、坚持把开学初的培训的重点放在培养他们树立终身学习观,意识到成为一名新教师不是一个数年寒窗之后的展示,而是一个新的学习的开始上。结合他们遇到的案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在开学初的一个月、考试前后等容易遇到挫折的关键期亲自和”80后”新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其倾诉,赞其优点,再次强化只有学习才能缩小与他人的差距、才能赢得别人的关注、才能让热情物有所值。再忙我也坚持要在关键期雪中送炭,关键期的谈话多次让“80后”新教师沮丧的、焦虑的甚至是濒临死亡的心恢复了生机,焕发了活力。错过了这一帮助他们度过危机的关键期,事后亡羊补牢往往事倍而功半。第三、整个“80后”新教师的工作初期,都要求全体管理者、老教师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宽容他们因经验欠缺而出现的错误,看到他们高昂的热情与无私的付出,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是不是一个善于从他人、从失败、从进步中汲取营养的学习者上。对于刚刚工作的“80后”新教师不比结果比学习是我们学校的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几年实践下来,我们发现“80后”新教师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是相当强的,一旦他们学会学习就会具有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就能大大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
二、做高尚的蜡烛还是幸福的小草?
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所有学校对师德的最基本要求。“说起教师隐喻,什么‘园丁’啊,‘蜡烛’,‘灵魂工程师’啊,又都说腻了,听惯了,也就需要推陈出新。于是,说教师像‘学者’,成为‘学者型教师’;‘象专家’,成为‘专家型教师’;像‘研究者’,成为‘研究型教师’。通俗一点,也就是‘象母亲’、‘像父亲’、‘像哥哥姐姐’、‘像朋友’等。”[4]上述隐喻所体现的价值观具体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求教师能早到校晚离校、多讲奉献少提报酬、顾全大局舍弃小我……。对于“60、70后”的教师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做不到,至少也能对能做到者表示肯定,对管理者的说教以沉默回应。但“80后”新教师却不然,“当今社会,哪有只讲义务不管权利、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只讲集体不顾个人的?房价高了、看病贵了、养老难了,哪一样不要真金白银呢?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不都要以人为本吗?所以,我不想做、也做不了高尚的蜡烛,那么我做一棵幸福的小草行不行?”是一种普遍的共识。如果管理者非逼着他们当蜡烛,往往好心没有好报。当面顶撞算是万幸,一不小心上了互联网的“强市论坛”哪可不是玩的。
分析:“80后”新教师的成长环境中充满了关于人的价值要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要看重眼前利益所以有付出马上要有回报、要追求享受生活所以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强调价值多元所以幸福的小草也应得到尊重的言论。所以当管理者的要求影响其利益,干扰其生活时,他们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师德水平不高往往成为管理对这种不满的评价。事实上,他们也许不同于前辈甘于将自己一生无私的奉献给教育事业,但这并非因为自私,只因为他们比前辈更懂得权利与责任的二元关系、更重视工作与生活不可偏离、更理解教育事业的公共使命。对教师的要求由置于神坛之上到走下神坛,由无比苛求到平常对待,想做幸福的小草之想法不仅没错,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教师也有追求,也需要到关爱、尊重和发展,求点个人利益说明他有上进心;教师也有个性,也需要排解情绪,有点脾气发点报怨显示他心理健康;教师也有不足,也可能失败,有点毛病犯点错误预示着他在成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看似高尚,实则忽视了教师也是人这个事实。这样,“80后”新教师才能成之为人,才可能出现高尚的蜡烛与幸福的小草共存,幸福的蜡烛和高尚的小草齐飞的景象。
启示: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师德观、结构观和评价观上有所改变。就师德观而论,学校在师德教育时变要求教师做高尚的蜡烛为从幸福的小草做起。既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又尊重付出就要有回报;既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容许教师耍点个性讲点时尚;既推崇集体主义,又鼓励关注家庭生活。“凡是教职工的父母、岳父母、公婆、配偶、儿女、过生日,在学校的工作可以安排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请半天亲情假,亲情假不计入教师考勤考核。女教师怀孕期间,如上班时遇到大风、大雪、大雨天气,为保证母子安全,教师可请亲情假至恶劣天气好转,此假期不计入教师考勤。”摘自学校《全面教育质量管理手册》的这段关于请亲情假的便是明证。“可以管不住孩子但绝不能赶走孩子、可以管不好孩子但请不要伤害孩子、如果你能做到不赶走不伤害那就坚持不放弃”的“三不”师德标准更可说明。相对于“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不是更现实一些,更人性一些呢?于结构观而言,学校希望的结构是有大量的幸福的小草和少数的高尚的蜡烛。我校在培养教师时,明确提出学校尊重理解一些教师只想做合格教师的愿望,同时学校也鼓励支持一些教师努力成为名师。健康、家庭、性格特点等都可能影响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预期,只要达到了的合格标准,又何必强求所有教师都成为名师呢?幸福的小草和高尚的蜡烛价值或有大小但却缺一不可,就像生物界要有鲜花也要有绿叶有狮子也要有小白兔一样,只有这样学校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最大化。对评价观来说,注重对教师的多元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如先进评选新增“草根文化奖”、“建言献策奖”等奖项,教学成绩评价把绝对值和发展值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主要看进步大小,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幸福指数调查,每次教职工大会都要由教师演讲……创造一切机会让教师show自己。多元化的评价让不同类型的教师百花齐放,发展性的评价让不同水平的教师充满自信。因为如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正在我校变成现实。
三、迷信权威说教还是相信理解沟通?
案例:”80后”新教师的骤然增多使学校培训工作任务异常繁重,每学期教研组内一次达标课、全校范围内一次研讨课,每人一次就有近百节;班主任论坛不得不举行、校本教研论坛必须要搞、供教师发表论文的学报一定要出……没有哪一项工作不重要。没想到哪些付出很多得到微乎其微的老教师没有怨言,反到是这些活动的受益者怨声载道。更有趣的是,只要不是自己或上或发言总这是当主角吧,参加活动就是负担甚至是形式主义;或如果自己成了主角哪可就希望学校组织的规模越大越好、级别越高越妙。呜呼哀哉!!真是岂有此理?以“这也是为了你好”起头的面对面地苦口婆心地说教、以“如果不”出场的声色俱厉地大会小会批评、以“我当年”开始的以身说法,这些以往一用就灵的法宝对”80后”新教师不再起作用,不屑一顾无动于衷阳奉阴违是其一贯的策略。
分析:学校传统的做教师思想工作的方法一是会议教育,教职工大会、青年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教研组会议或是一言堂或是榜样就是力量;二是个别谈话,由校长、书记、主任等轮番上阵晓之以情动之以礼;三是胡萝卜加大棒,对好的表扬对差的惩戒或是批评一番再鼓励一下。不可否认这些法宝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老教师的作用。但这些基于管理者权力权威和制度刚性权威的对话对于生在民主时代长于自由天地的”80后”新教师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看似平等的对话实则是一次次身份的“PK”。“你是校长你有说的权力,我是员工我有听的义务。至于我做不做那就是我的事儿了。”代表权力暗示着权威的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走入教职工的内心世界。至于受“严师出高徒”、“要做忠诚的螺丝钉”、“先有苦才有甜”等教育熏陶而成的当今管理者,或是出于我当年是由于具备勤奋吃苦、谦虚谨慎、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才成为管理者的情结或是出于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情绪,对”80后”新教师指手画脚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甚至是恶习。
时过境迁,”80后”新教师逐渐开始张扬个性,靠所谓的权力派头、等级摊派、制度强制已经成为穷途末路,法定权威和强制权威开始显得苍白无力。我的地盘我做主一时间成为”80后”新教师做人处事的情感诉求。心智简单、情绪冲动、做事感性,对说服性与影响力权威的接受超过了法定权威与强制性权威。仔细阅读“图一”与“图二”[5]即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图略)
对于“80后”来说,说教俨然已经渐渐失去了意义,他们不仅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校长,更需要一个善于沟通和理解他们的校长。多数时候他们是懂道理的,只不过他们需要的只是沟通而已,这往往和我的认知相反。
启示:缩小双方心与心的距离,消除双方心与心的隔阂,需要改善双方的沟通。一是沟通角色的变化。变说教者为倾听者,由谁来说比由谁说什么更重要;变判断者为体验者,和他一起体验喜怒哀乐比马上告诉他是非对错更重要;变指导者为参与者,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比直接告诉他答案更重要。沟通角色的变化,让”80后”新教师感受到了尊重、体验到了平等、学会了理解他人,哪些自外而内的灌输与命令、哪些试图通过说教要表达的道理通过这种变化达到了“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二是沟通的方式要变化。传统的沟通方式的阵地不能丢,信息时代的沟通方式不可少。试想,一个信息时代的校长,如果连什么是“郁闷”、“拽”、“High”之类的”80后”新教师的通用语言都不懂怎么能和他们畅快沟通。试问,一个信息时代的校长,如果连QQ、FTP、VCM、博客论坛都不会使用,怎么能走进”80后”新教师的心灵世界。在“80后”新教师的无形的逼迫下,如今的我会用QQ和他们聊天、用FTP与VCM与他们互传文件、利用博客评”80后”新教师的课、还时不时地在网上给他们的博客灌点水以表示我很关注他们。当然,我也喜欢他们给我的博客灌水。三是沟通态度的变化。沟通也是生产力,对“80后”新教师来说甚至是第一生产力。在沟通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他们中所存在问题,十个中大概有七到八个实际上并不是问题,只是缺少沟通而已。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渐渐消除了言多必失的顾虑,慢慢改变了庄重威严的模样,悄悄减少了高大全的说教。真诚多了,微笑多了,实话多了,和谐也多了。
沟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沟通使我学会了理解、宽容”80后”新教师,对一些发生在他们身上而我们不能理解的观念和行为,不再轻易上升到师德角度上纲上线。我不会强迫他们改变,更多地是表达我的看法,告诉他们我不赞成但容许存在。相信他们会解决好,即使如果解决不好也相信他们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压力就是动力还是激励才是动力?
案例:“有压力才有动力”的价值观似乎并不适用于“80后”新教师。由于应聘简历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动”的宣言屡见不鲜,再加青年人要成长就要压担子的管理思维的作用,学校经常给“80后”新教师压担子。当班主任、上公开课、参加各类活动,有什么事儿总是想到他们。“80后”新教师也希望得到锻炼展示的机会。然而,重担来临时,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推三阻四;必须承担时,希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承担,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碰到失败则怨天尤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成为一种常态。以公开课为例,许多上公开课的“80后”新教师或毫不在乎只准备一两天就敢全校展示、或上课不是投影没试好就是U盘出问题、再不然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可气的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希望能得到鼓励,而且“80后”新教师的这种情感还异乎寻常的持久和热烈。“大事小事都要表扬,份内的事也需要表扬,表扬谁不表扬谁,表扬多了会不会翘尾巴?”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严重的困扰了我。
分析:就“80后”新教师的成长历程而言,“421”的成长环境,注定了他们是“典型的草莓一族,外表光鲜,但承压能力差,我们必须时刻小心照顾他们的情绪,因为他们太轻易崩溃了。”[6]别指望他们会忍辱负重面对压力面不变色心不跳,时不时的来一点小小的鼓励比大段大段的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更有效。“而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从小被呵护被关爱的经历,使他们很难形成一种反思自己的不足的思想,甚至别人提了意见也听不进去。”[7]别指望在你的循循善诱下他会谦虚谨慎地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们宁愿把你直来直去的批评当作一种特别的激励。当我花费了极大的心思试图诱导某些“80后”新教师主动找出自身的缺点时,他们一句“我知道我有许多缺点,但我不清楚,还是校长你来说吧!”便是铁证。
以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强调奉献谦虚的多,鼓励平等张扬个性的少;强调违规惩戒事事担责的多,关注鼓励肯定事事有权的少。由于担心翘尾巴,所以很少表扬人;即使要表扬人,也得有突出的贡献才行。老教师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但“80后缺乏吃苦精神、志高气傲,个人英雄主义过强,团队能力差,学习心态不端正,过于浮躁,缺乏敬业和职业精神。”[8]的特征注定了他们没有耐心等待未来的表扬而是需要眼前的肯定;也注定了他们不会过多考虑要求表扬时领导是否会顾虑“教师受了赞美会不会忘乎所以,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了?尤其是年轻同志更是轻易赞美不得,他们才工作几年?赞美多了容易翘尾巴,妨碍了他们进步。”[9]这看起来这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挑战,实际上却是变革的契机,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性的解放,民主意识的觉醒。。因为”80后”新教师特别需要激励而迫使我不得不专门阅读了领导学、管理学中有关激励的内容,结果不仅使我对”80后”新教师需要激励有了正确的认识,还激励了对学校管理中的激励进行了全面的变革。
启示:在我阅读到的几乎所有关于领导力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激励列入学校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谁都懂得激励的重要性,可激励什么样的人、激励什么样的事、用什么来激励、多长时间来激励等具体的问题确实让人困惑。“领导得不能只依赖组织内正规的奖赏体制,它提供的可选择范围极为有限。毕竟,职务升迁和增加工资的机会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犯那种认为人人都只会对金钱动心的错误。虽然薪水和资金的增加对于认可个人的贡献是必要的,但是表示赞赏的方式还有很多。”[10]学校的管理由重约束向重信任、由重结果向重反馈、由重高度向重密度转变。第一、信任教师并明确目标。我们提倡不放弃一个学生,也倡导不放弃一个教师。教师出现问题重在指出努力的方向而非进行惩戒、面对难得的培训机会也会选择让一些表现一般的教师参加、经常性地告诉教师学校对他的期望,这一切都贯彻了一个核心的想法,那就是我们信任每一位教师都是有潜能取得进步的,这正如学校的共同愿景“尽展人生潜能·共享成长喜悦”所言。第二、及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具体反馈。如今,学校每周的周报都有“成绩与表扬”、“问题与改进”两项,学生发展发展部每天都有“德育督查简报”,质量督导部定时发布“质量分析报告”,教师课程部定期编辑出版学报,各分校每周召开一次教育教学反馈会议,这些举措使工作中的教师不断地明确努力的目标,了解自己在工作大局中的位置,不断地自我矫正,减少压力和焦虑,增加彼此的信任。“那些对于自己工作一无所知的人,与那些遭到了批评的人一样,在自信方面遭到了重创”[11]这极大地改变了我以往只注重对优异者表扬和问题者进行批评的两种极端的激励方式。第三、增加表扬教师的密度。相对于以前一年一次只有开学典礼才举行隆重表彰,现在学校降低了激励的标准,增加了激励的次数,改变了激励的方式。哪些看似平凡工作、貌似微小点滴进步会得到认可,随时随地向教师说声“谢谢你”,在工作中、生活上走近教师而让“领导得不应该和教师走得太近”的做法远离我们、教师节和元旦领导亲自给每位教师书写贺卡。这些激励方式尽管简单,但却是最有力度的奖赏。也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中,众多的”80后”新教师上进心强、责任心强、团队意识强,成长的枝繁叶茂。
五、忧虑读书还是鼓励“闷搜”?
案例: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学校每年都提倡教师读书并给教师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但是,当学校要求教师每人每学期撰写一篇读后感并由学校编辑成册以推动教师读书时,能够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的少这又少,即使上报了很多也是从网络上下载后稍加修改而形成的。学校免费提供的图书往往也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一身尘埃。但是,新教师对于网络却情有独钟。可以说是积极撰写书面教学反思者少,热情发表博客文章者众;静心读教育理论书籍者少,关注网络流行消息者众;主动与领导、同事交流沟通教学困惑者少,相信百度、谷歌搜索信息者众;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健身活动者少,喜欢网络聊天、听音乐、看电影者众。如何引导”80后”新教师多读书和减少“闷搜”成了一对矛盾,沉甸甸地压在管理者心头。
分析:一方面,“对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自己(或身边的同事)不读书或不怎么读书(尤其是教辅外的书)已经不是罕见之事了,‘教书而不读书’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也有调查显示教师并非不愿阅读,也并非真的不读书,但是阅读的质量和读书水平并不理想,对于教师这一非常需要读书的职业来说,的确是个问题。”[12]另一方面,新教师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所用的时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07年搜索用户分布图”显示有62.3%的用户年龄段分布在20-30岁之间,即“80后”所在的用户群组所占比例最高。这些青年教师每天用在网络上的时间累积至少在2个小时以上,而“70.4%的教师每天读书只在一小时之内,两小时以上的仅8.7%。”[13]“80后”新教师不愿读书或是不能读书方面固然和教师工作繁重、学校重视不够、应试教育束缚、信息来源多元化、社会浮躁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外,另一方面也和”80后”新教师的特征有着必然联系。否则,没时间读书怎么就有时间上网?一篇《“80后”的十大通病》中认为“成天泡在网上,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和“不问问题,相信百度和谷歌的权威,多数人喜欢用搜索引擎思考,将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智囊。”是他们的两大通病。而哪些经常运用搜索引擎的人们甚至已经达到不记忆任何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案的“三不境界”。这已经成为”80后”新教师工作、生活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这样的现象,尽管我不喜欢,可他们有着自己的理由。《“80后”:我们的幸福生活在哪里》一文写道: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潮扑面而来,我们眼花缭乱,必须要迅速吸收、消化、排毒、恢复,没有什么精神导师的指引。各种媒介抛给我们真真假假的信息。新闻里整日播放着让时代蒙羞的事件。‘大人’和书本早已不能解答我们大多数的问题。他们凡事都习惯独自分享和承担,但在内心深处很渴望交流和沟通。他们集浮躁、迷茫、孤独、自信、自卑和无奈等情绪于一身。有时他们会觉得自己非常优秀,但当遇到真正的挫折时,他们又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很容易怀疑自己,放弃事业。“也正是因为这种集自信和自卑于一体的矛盾情绪,让‘80后’渴望交流却难以向别人敞开心扉。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属于闷骚型的。有时候很想跟别人聊一聊,但总怕自己这么主动会让人家觉得奇怪,而且我说了他们也不见得会理解,这样反而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是真的有问题不懂的话,也是直接去网上搜索更方便、准确。问别人很麻烦,而且他们也不见得很清楚啊。”[14]
的确,网络让我们的阅读、学习更加方便,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过多依赖网络是不行的。课堂教学里精练的语言、温情的幽默、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教法都必须依赖于日常积累,师生交流时察言观色、眉目传情、心灵互动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教师成长中不仅需要网络快餐更需要专业的书籍提供系统、深入的营养。
启示:第一、管理者建好、学好、用好信息技术。如果说阅读是老教师的主要学习方式,那么利用网络学习则已成为“80后”新教师的主要学习方式。虽然我也不想承认这一现实,但它毕竟是现实。如果利用QQ、E-mail、Ftp等网络软件传递资源已经大行其道,但管理者还依赖于会议、书面传达;如果运用博客、QQ群等网络平台聊天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但管理者还只钟情于面谈。管理者是不可能获得进入“80后”新教师队伍的通行证的,走入他们内心,真正获得他们认可。目前学校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带头参与部门网站建设、个人博客使用、教师QQ群沟通,用网站办公、用博客评课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种工作习惯。第二、让读书和“闷搜”走进教师的精神世界。以往学校购置图书集中在教育类图书方面,种类和目的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为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并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今学校在选择图书时,也把是否是网络上走红的图书当作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明朝哪些事儿》、《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请给我结果》、《世界是平的》以及几米的系列漫画等网络流行图书一经购置广大教师也争相阅读。通过这种途径我们打通了阅读图书与网络“闷搜”的通道。这样,读书和“闷搜”不是冤家,却成伴侣,读书和“闷搜”不再相离,而是相融。第三、让鼓励读书与提倡使用网络齐飞。改变了以往管理中只注重读书面阅读而忽略网络阅读、只统计书面心得而忽略博客文章的管理思路。转而提倡教师把读书心得、教学反思及时发表在网络上,对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及时统计并予以奖励。发表网文必须不断读书,读书之得需要借助网文一吐为快。两者互相促进,再加上制度保障,教师们书读得多了,“闷搜”水平也高了。我校的日志短短一年中由全市58所中小学排名倒数跃升到排名第5,数量由几十篇达到3000多篇,教师博客日志中有很多是原创的精品文章,丝毫不亚于书面文章。在读书用网两相宜的过程中,随着老师们一篇又一篇博客文章的出炉,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反思和写作水平都提高了,读书和用网也实现了互补和促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生命的传承是一代影响一代,一代培养一代。根据“80后”新教师的特征改革学校管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反思,是反思后的传承、合作、成长和分享。管理者面对“80后”新教师不必总想着限制其思想、改造其习惯、消磨其棱角;“80后”新教师面对管理者亦不能无视其人生经历、蔑视其“老套”做法、反抗其合理要求。若是双方致力于拆除封闭的篱笆而进行真诚的沟通、致力于摒弃无谓的指责而开始相欣赏、致力于远离无声的暗战而尝试彼此合作,那么“80后”新教师必将会早日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发出属于他们的时代最强音。那时,作为不同时代的教师,我们就能完成生命和事业的传承,实现了生命和事业的双赢,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参考资料:
[1] 、吴悦/《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中国经营报》,2007.07.13,B5版。
[2]、 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4。
[3]、(美)布洛克(Brock,B.L),(美)格雷蒂(Grady,M.L.)著,孙章化,罗慧芳译/《校长如何指导新教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译者序。
[4] 、 陈桂生著/《师道实话》(增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2。
[5] 、吴悦/《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 -《中国经营报》,2007.07.13,B5版。
[6] 、王圆圆/《如何管理80后》 -《管理学家》,2007.09。
[7] 、吴悦/《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中国经营报》,2007.07.13,B5版。
[8] 、吴悦/《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 -《中国经营报》,2007.07.13,B5版。
[9]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27。
[10] 、(美)库泽斯(Kouzes,J.),(美)波斯纳(Posner,B.)著:李丽林,张震,杨振东译/《领导力(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
[11] 、(美)库泽斯(Kouzes,J.),(美)波斯纳(Posner,B.)著:李丽林,张震,杨振东译/《领导力(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
[12] 、尤炜/《洞见:透视当前教育问题》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43。
[13] 、谭南周、金志明、李伦娥、柯昌万/《老师:想要读书不容易》 -《中国教育报》,2001,04,20。
[14] 、彭颖/《“80后”网友依赖搜索引擎:不记忆也不思考》 -《中国青年报》,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