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剌杀训练视频:八仙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7 13:33:18

八仙传说

(2011-04-25 08:34:27) 转载标签:

八仙

杂谈

分类: 修道一得



介绍一:原名钟离权,出身于将门之家原是东汉时一位将军,父亲钟离章,是位大将,因为北征匈奴有功封为燕台侯。据道书《列仙全传》和《历代神仙通鉴》说,钟离权交要诞生之前,有一位巨人走入卧房,自称是上古的黄神氏,应当托生于此。立刻卧房里光如烈火,一位大仙就降世了。他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降生后接连七天不哭不食,然后便跳起来大叫道:“身游紫府,名书玉京!”紫府玉京是玉皇大帝的宫城,意思就是宣告自己是上天的神仙。

后来这位少爷长大了,当了谏议大夫。不久羌人造反,朝廷看他奇才神勇,就命他挂帅西征。但这位一降世就名列仙班的将军出师不利,带着两万士兵刚开赴前线,就被羌人趁夜劫营,杀得丢盔弃甲。钟离权单骑落荒而逃,什么神通也没发挥出来,最后倒迷了道。也是吉人自有天相,他在密林中遇到一位和尚,领着他走了几里,见了一座庄院说道:这是东华先生成道的所在,将军可以在此歇息。于是钟离权回心向道,东华先生传授他长真诀、火符内丹。不久他又得到上仙王玄甫传授的长生诀,在崆峒山得到玉匣秘诀,最后成了仙人。等到经过太上老君的推荐,被玉皇大帝封为太极左宫真人,这位将门之后就正式名列仙班了。

 

 

介绍二:原复姓锺离,名权,后改名为觉,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全真道派尊其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锺离权神诞之日为四月十五日。相传诞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生下后不哭不食,第七日跃然而起曰:身游紫府,名书玉京。及长,为谏议大夫,奉诏北征失利,军士尽散。锺离权独骑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长生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等。后入华山、入崆峒山,见老君,赐号云房。唐时,度化吕纯阳后,应诏升天,被封为太极左宫真人。锺离权与吕洞宾间有关神仙之道的问答,有《锺吕传道集》传世。宋钦宗靖康初封为正阳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又褒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锺离权自称「天下都散汉锺离」,后人破读为「汉锺离」。锺离权逭双髽髻以传道,手摇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风。


 

 


介绍一:八仙中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曹国舅,因为这位皇上的小舅子本无仙风道骨,原是一个无法无天的花花太岁!一种较体面的说法是,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兄弟,名景休。其弟叫景植,是个依仗权势恣意妄为之徒,皇上常常训诫他,然而他毫不悔改。后来二国舅非法杀人,被包公审治伏法。大国舅深以为耻,便隐居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道。这一天,汉钟离、吕洞宾来了,问他:“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大国舅道:“养道”“道在何处?”国舅指了指天问:“天安在?”他又指了指心。钟、吕二位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认识本来面目啦?”于是授以秘旨,嘱其精炼,没多久就功成道满了。
关于曹国舅的身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在《包龙图神断公案》中记述如下:
曹国舅系宋仁宗朝之大国舅也。时有广东潮州府潮阳县秀才袁文正,携妻张氏,往京赴试。二国舅贪张氏姿色,邀袁生夫妇入府,绞死袁生,要迫张氏。不从,蓝幽深房。袁生魂诉包公,包公准究。时大国舅虑二国舅杀袁生之事被包办,乃令告知二国舅,务将张氏置死以绝后患。二国舅令投张氏下井。张氏逃逸,太白金星化作老人途遇大国舅,误以为包公,投呈诉冤。大国舅接呈大惊,罪以冲道,执铁鞭击之。疑其已死,弃尸僻巷。张氏醒后,往诉包公。包公廉得其情,诈病,赚大国舅来府问疾。包公令张氏出诉,遂将大国舅长枷监禁。又作假书骗二国舅来府,令张氏面诉冤情,遂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暨仁宗亲来劝释。包公不从,即令将二男舅押赴法场处决。仁宗颁诏,全赦天下罪犯。包公领诏,令开大国舅长枷。大国舅释回,自称死中复生,遂入山修行,得遇真人点化,引入仙班。
在后来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身着红官袍,头戴小纱帽,脸上涂着豆腐块,活生生的一个小丑知县模样。当八仙装扮整齐出场的时候,人们只是把曹国舅当成一个可笑甚至可爱的小丑,至于他的高贵门弟和恶少的行径,倒早已淡忘了。
八仙的故事普及之后,民间的庙会扮了他们的形象来娱神,贵人们的筵宴上扮了他们来祝寿,八仙的形象服饰与戏剧就挂上了钩,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的行当也就挪到了八仙身上,这样扮了起来才觉得五花八门,煞是好看。

介绍二: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相传神诞之日为八月十五日。因其弟景植不法杀人而伏罪,曹景休耻见于人而隐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经锺离权与吕洞宾之度化,曹国舅得还真秘旨而修道成真,并由锺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

介绍一:八仙中何仙姑据说是广东增城人,他的父亲叫何泰,家世不详,仙姑出生的时候,顶有六毫,这种异相很令人费解,除此之外看不出其他特异之处。直到十九岁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道士,送给她一只桃子并且说吃了这桃子,以后会度化成仙的。她拿到手即食之,从此不饥不渴,并且能够预言吉凶祸福。
还有一种说法,说她住的地方叫云母溪,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梦见神人教她“吃云母粉,可以身轻不死。”她照着做了,从此娇颜常驻,身轻如燕,常往来山谷之中,朝出暮归,回来时总要带些给母亲吃,而且语言异常。这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会认为是吃云母粉得了什么疯颠病,但在那时却被人当成了仙姑。那正是武则天临朝的时候,武则天听说了仙姑的名声,派使者召她进京。没想走到半路,她突然失踪了,使者只得无功而返。等到吕洞宾的传说风行天下的时候,有传说就把他和何仙姑连到一起,说送给何仙姑桃子的道士就是吕洞宾。何仙姑从此加入了八仙之行列。

 

介绍二: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名琼,永州零陵人。相传神诞之日为四月初十日。十三岁时,入山采茶,遇吕洞宾。后又梦见神人教饵云母粉,遂誓不嫁,往来山谷,轻身飞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归来侍母,后尸解仙去。





介绍一:又称为铁李,原名叫李元中,又有人说李凝阳,还有人说李孔目,还有人说他叫李洪水,小名拐儿。至于他的时代更是其说不一。一种说法是隋朝人,一种说法是唐玄宗、代宗时代人。《列仙全传》里说他曾与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人了。但《历代神仙通鉴》则说他本是远古之神,曾经在黄、炎之前当过人王。这些事本来就难于查考,假如世上真有那么一个姓李的拄着铁拐的乞丐的话,估计最早也不会超过隋、唐两代。而乞丐也不会有什么“元中”的雅号,至于“凝阳”,那不过是道士们顺着正阳、纯阳编下来的,更与乞丐无干,所以铁拐李称做“李洪水”妥当。
但李洪水的事迹实在不够辉煌,简略得很,据《续文献通考》记载:隋时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这样还是道士们编的故事更易流传,也容易为人津津乐道。

据说,民间李凝阳即李拐儿生得本来很魁梧,是个很体面的伟丈夫。虽然善于修炼之术,但还未得到真道,便跟随老子和宛丘先生学道,隐居在砀山的岩穴之间。这一天他接到老的请帖,请他一起去游华山。他便把躯壳留在洞中,元神出壳。临行前叮嘱一位新来的徒弟说:“如果七天我的元神还不回来,你就把我的尸壳焚化。”为什么要焚化呢?道家认为人的魂藏在肝里,魄藏在肺里,元神出游时魂要跟着,魄却留下看守躯壳。过七天元神不返,躯壳就要腐败,所以要烧掉。李凝阳的元神逍遥自在地去游山逛水了,徒弟却要看守着躯壳不能离开,怕是一离开就成了虎狼的点心。
无巧不成书,到了第六天,徒弟的哥哥跑来说是母亲病危想见他一面,让他赶快回家尽孝道。这徒弟恪守师命,又坚持一夜。到了第七天,师父还未回来。一直等到晌午徒弟等不及,便一把火烧了尸首,跑回家去看望母亲了。到了傍晚,李凝阳才赶回洞府,但出来进去寻找不见尸首,只好自认倒霉了。李凝阳没了魄的躯壳,飘泊无依,已经有些流落街头乞丐模样了。这时见到林子中一具饿殍,他便饥不择食地从囱门中钻了进去。跳起来之后觉得有些不对劲儿,这才知道饿殍是个跛子。急忙来到水边照一照,只见自己的尊容: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形极丑恶。
他正惊讶之间,只听背后有人拍手道:草脊茅檐,窗毁柱折,此室陋甚,何喜获丰收寄寓!李凝阳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子。他急忙想把元魄跳出,老子又制止住他道,真道应该在表相之外求得,不可只看相貌。只要你功行圆满,便是异相真仙。这一番说教使李凝阳死心塌地地不想换躯壳了,老子便给他一只金箍束住乱发,又给他一根铁杖拄着瘸腿。他又用两手揉眼,把眼眶揉得象两个大窟窿,于是自号李孔目,而人们常忽视他这特征只注意那条拐腿,所以便叫他铁拐李。

 

 

 

 

 

介绍二:李铁拐,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洪水,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神诞之日为七月初十日。《混元仙派图》称其为吕洞宾的弟子。传称李凝阳应太上老君与宛丘先生之约,魂游华山。临行,嘱咐其徒守魄(躯壳)七日。无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归,遂于第六日化师之魄。李凝阳游魂于第七日回归时,无魄可依,即附于一饿殍之尸而起,故其形丑陋而跛右脚。后封为东华齐阳启元帝君。





介绍一:韩湘子本名韩湘,在历史上确有某人,他便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侄孙。在现存的《韩昌黎集》中就有韩愈给他的三首诗,一首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二首是《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这三首诗都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这年韩愈官居邢部侍郎,由于他上表谏阻佞佛的宪宗迎接所谓“佛骨”进京,触怒龙颜,颁下圣旨,要把他处死。幸赖宰相崔群、裴度谏救,总算免云死罪,后被贬斥到荒远的潮州云作刺史。韩愈在南下赴任的途中,韩湘起来相送,当时正走到蓝关,韩愈便写了那首《左迁至蓝关》的诗。
韩湘在四年后进士及第,姚合曾给他写过一首诗,题名叫《答韩湘》。诗中说:
子在名场中,屡战不败北。……昨闻过春闱,名第吏部籍。三十登高科,前途浩难测。韩湘其实是个名利场中的人,到后来他官作到大理寺丞,其实并没学道成仙的事。韩湘子
韩愈的子侄中倒是另有一位学道的。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下这样一段:韩愈有一位疏从子侄,从江淮来京。他年纪不大,韩愈就让他到学院中随子弟们读书。这位侄少爷在书院中只管捣乱不读书,搅得别人也不得安生。韩愈便在佛寺中单独给他租了间屋,让他读书。没过几天,佛寺中的管事又来告状,说他狂率。韩愈听后很生气,便叫回他责怪道:“市井中的小民总还有一技之长自谋衣食,你每日胡闹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这侄子却回道:“我也有一技一长,只是您不知道罢了”。便指着阶前的牡丹说,您想要它开什么颜色的花,不管青黄赤,随您说吧。这棵牡丹本是紫花,经过这侄子用了法术,竟开得红白间错,最奇怪的是花上还有一联韩愈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这个侄子后来又回江淮去了,临别时赠诗一首道:举世都为名利役,吾今独向道中醒。他时定见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
这首诗中的“冲破秋空一点青”,在后来的韩湘子故事中又得了发挥,说韩湘子的前身本是一只得道的青鹤,所谓一点青,与一只老猿为侣,逍遥于山林之中。后来,他们求见吕洞宾,吕洞宾给他们两枚铁丸说:“你们吃了可立即死去,投身为人,然后我度你们为仙。”老猿不肯服铁丸,而玄鹤则吃了,于是投生人世,成了韩愈的侄子。后来,吕洞宾果然兑现诺言,又把韩湘度为仙人。吕洞宾又把汉钟离考验他的十试照样对韩湘考验一番。韩湘子既是吕仙翁的徒弟,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八仙中的一员。韩愈曾有一首《徐州赠族侄》的诗云:
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等到后来韩愈被贬走在途中,正在凄凉疲惫之时,韩湘冒雪而来。韩湘对他道:“您不记得牡丹花上的诗句吗?那正是预言今日之事啊。”韩愈再问此地地名,正是蓝关,这才相信韩湘是仙人。
韩湘子成为八仙的一员,最早见于北宋刘斧撰辑的《青琐高议》里面载:“韩湘,字清夫,唐韩文公之侄也,幼养于文公门下。”侄孙变成了侄子。韩愈问他所学,他执笔写下一首诗:一壶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倾刻花。诗中逡巡酒意为一逡巡间便可酿成的酒,顷刻花则是一转眼便开放的花。这两套法术从此成了韩湘子故事中不可少的内容。

介绍二:名湘,字清夫,传为韩愈之侄孙。韩湘神诞之日为十一月初九日。相传韩湘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后登桃树堕死而尸解登仙。韩愈官拜刑部侍郎时,宾客盈门,朋僚宴贺。韩湘子劝韩愈弃官学道,韩愈则勉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湘子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宾客,数斗不竭。又以盆覆土,开花两朵,上有金字之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以谏迎佛骨事,贬谪潮州,别家赴任,途经蓝关,值大雪,马惫于道。韩湘子冒雪而来。韩愈问其地,即蓝关,嗟叹韩湘子预言之灵验。后韩湘子护愈抵任,复随愈移袁州,最后度其叔韩愈入道。



介绍一:他在八仙中的座次,是不应该排在第二位的。按全真教的说法,他是纯阳真人,号称吕祖,只是因为传说他的师父是“正阳真人”钟离权,所以只好排在第二位。吕洞宾可以说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这不仅是因为全真教把他“祖师”,还因为他在民间的影响最大,传说最多。钟离权是靠师父的关系被拉进来的,而铁拐李、何仙姑则是吕洞宾的门徒,曹国舅是吕洞宾和汉钟离共同度化的,一度与八仙有些瓜葛的刘海蟾也是吕洞宾的弟子,八仙中互相有师徒关系最多的就是吕洞宾,其次才是汉钟离。而别的几位或是自然度化,或是毫无师承。由此看来,八仙这个小团体,极可能就是以吕洞宾为核心,发展成神仙团体的。吕洞宾名岩,唐懿宗、僖宗时人。但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还很难说。古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少,但都是宋以后的书,唐朝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唐代宗、德宗时人沈既济写了篇传奇小说《枕中记》,说的就是现在为人们熟知的“黄梁梦”的故事,里面有位老道士吕翁。宋朝人把这吕翁说成是吕洞宾,但那只是附会,连作者沈既济也意料不到的。但北宋初年确乎有了吕洞宾的传说,不过在民间传播并不很广。到了北宋后期,吕洞宾的形象开始有些眉目,但仍传闻不一。关于他的籍贯,有的说是九江人,有的说是岳阳人,还有说他是蒲人的。他的身世也说法各异,有的说他在唐懿宗时进士及第,当过县令,赶上黄巢造反,他才入山求道。但更广泛的说法是他屡次考进士都落第,这才看破红尘,成了道士。当吕洞宾成了有名的神仙之后,他的家世也被传说得显赫起来,据说他的祖父吕渭曾官至礼部侍郎,父亲吕让当太子右庶子和海州刺史。甚至还说他醒来是唐朝的宗室,只是因为武则天在杀李氏子弟,他才改为吕姓,携妻而遁,当了神仙。民间传说里吕洞宾身高八尺二寸,淡黄面皮,三绺髭须,顶头华阳巾,穿着白长衫,系一条黑布带,长得与张良、司马迁相似,尤其更象乡里间的饱学不得志的秀才。他考了二十三年进士都没得中,显然没有什么显赫的门第和有力的后台。因为他的童年时就已熟读经史,涉猎百家,学问是不成问题了。在四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又命他去应考,他心中虽然很不情愿,但到底还是去了。他到了长安,在酒店中遇到一位道士,就是云房先生汉钟离。然后汉钟离又让吕洞宾做了一个黄粱美梦。汉钟离用梦境破除了吕洞宾的功名利禄之心,使他决心求道。但汉钟离又十试吕洞宾:

一试----汉钟离对吕洞宾说:你的骨节未完,志行未定,若想成仙,还要等几辈子。说完就告辞走了。吕洞宾怏怏而归,到了家中,发现家中人全都死了。洞宾毫无悲戚状,就去买棺材,但再回来一看,家中人又全都安然无恙了。

二试----洞宾元旦出门,门口有一个乞丐恶言要求施舍。洞宾给他钱,给他物,乞丐仍索求不止,而且谩骂不休。洞宾面无怒容。乞丐又拔出利刀相向,洞宾反加礼敬,索性敞开怀让他刺。于是乞丐大笑而去。

三试----吕洞宾到市场上卖东西,价钱说定,买主又翻悔了,只肯出一半价钱。洞宾毫不争执,连那一半钱也不要,扔下货物就走了。

四试----洞宾夜中读书,忽然来了个绝色佳人,窈窕万态,调戏百端,洞宾则是坐怀不乱。

五试----洞宾牧羊于山中,遇到一只老虎。他以身挡虎,保护羊群,老虎也随即掉头走掉了。

六试----洞宾在市场上买到一些铜器,回到家中发现全变成了金子。于是他寻访到卖主,全部退还。

七试----洞宾家遭劫盗,无以为主,只得躬耕自给,忽然在锄下发现很多金子,洞宾以土掩之并无所取之意。

八试----洞宾外出,正赶上春潮泛滥,他乘舟渡河,行到河心,风涛掀舞,而洞宾端坐不动,置生死于度外。

九试----他在市上遇到一个卖药的道士,自言吃了他的药十日之内必死。洞宾便买下吃了,居然无恙。

十试----洞宾独坐一室,忽见无数鬼怪,有的打他,有的要杀他,洞宾不为所动。又来了几十个夜叉押着一个血肉淋漓的死囚,哭号着:“你前世杀我,现在要偿我的命!”洞宾喊道:“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便索刀寻绳,准备自尽。忽听空中一声大笑,诸鬼匿形,一上降下一人,正是云房先生汉钟离。吕洞宾所谓“十试”传说,明显地受了一些佛教故事的影响,就是考验吕洞宾是否消除了六根,一切皆空。经过了这么一番考验后,汉钟离才正式接受洞宾为徒弟,传授了一些灵宝要法,给他吃了仙丹,又教给他火龙真人的天遁剑法。等到他功成圆满,再次来到人世的时候,已是北宋初年了。而这正是民间开始出现吕洞宾传说的时代。

介绍二: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吕洞宾落第后遇锺离权,锺离于炉上煮黄粱饭,授枕予洞宾睡,梦见自己进士、当官、升侍郎、成亲、为宰相、被诬害、获罪、家破人亡、穷困潦倒……,倏忽醒来,黄粱犹未熟,方知贵不足喜,贱不足忧,人世间不过一场大梦。遂弃家拜锺离权为师,入终南山修道。



介绍一:关于八仙中蓝采和的记载,倒比纯阳祖师还早一些。在五代南唐沈粉写的《续仙传》中就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行踪。他是一个真正的乞丐。《续仙传》说他不知籍贯何处,家世如何。他常穿着件破蓝衫,腰上系一条三寸窄的破带子,一脚著靴,一脚光着,手里拿着讨饭用的拍板,他的拍板与众不同,大得出奇,竟有三尺多长。他每日就打着拍板,唱着“莲花落”在市街上乞讨。他很机敏,别人问什么,他随时就编出词儿唱着回答,而且非常诙谐,经常把人逗得捧腹大笑,所以他走到哪里,孩子们就跟在哪里。这样传说一直流传着。蓝采和有时似狂非狂,他讨了钱来,就用长绳穿上,拖在地上接着走。散落了,他也不回头,碰到穷人就全部赠送。有时喝醉了,他就边打拍板边舞,唱道:跳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哦。
蓝采和这种人世无常的歌咏在五代那变乱年代并不罕见,但出于一个乞丐口中,就带着“仙气”了。蓝采和所唱歌词多率性而作,皆神仙意,但传留于世的仅此一首。据说蓝采和周游天下行止不定,其实那正是流浪汉游历常事。他的面容总是不变,有人小时候见他是那样,等到了老了再看蓝采和依然如故。可是后来他走到濠梁(在今安徽风阳一带)时,在酒楼上喝得大醉,忽然传来云鹤笙箫之声。他便飘升到半空中,在云中扔下破衣烂衫和拍板,然后冉冉而成仙云了。

介绍二:唐代的隐逸。据《续仙传》、《太平广记》称,蓝采和常衣破蓝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蓝采和常行歌于城市乞讨,手持大拍板长三尺馀,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均为神仙脱世之意。后得锺离权之度化,乘云而去。






介绍一:他比直前面几位神仙来,真实性就大多了。他的事曾载入《唐书·方伎传》中,只八仙中唯一“名留青史”的。张果老最早载于李亢的《独异志》。书中说:张果老先生,不知岁数,出于邢州。被唐玄宗接进宫中,甚是礼敬,问他什么都知道。当时宫里有个道士叶静能,一次张果老不在时,玄宗问他:“果老是何人?”叶静能答道:“我是知道的。但我说完就得死,所以我不敢说。如果陛下能让果老救我,我就能活。”玄宗答应了他。叶静能道:“张果老是天地初分时的白蝙蝠精。”说罢便七窍流血倒在地上。玄宗便恳求张果老救活他。果老道:“这小孩子太饶舌,不惩罚他,天地间的事就都让他搅坏了。”张果老最后经不住玄宗一再恳求,用水喷他的脸,使他复生。张果老其它的传说,老百姓一般不大感兴趣,觉得有趣的是张果老和他的驴。张果老倒骑驴,不仅成了谚语,也成了他的典型形象,这位老神仙玩世不恭、滑稽可笑的模样是很传神地表达出来。神化的驴自然不同凡驴,据《太平广记》中说这驴是一张白纸剪的,不用的时候折起来放在小箱子中,既不用饲喂,又不用掏牲口圈费。及至要出门了,便取出来用水一喷,于是化为一头白驴,可以日行数万里。倒骑驴的古人倒也有一位,那是北宋诗人潘阆。潘阆狂放不羁,好骑一头驴子游逛,有人赠诗夸奖他的才气说道:江城卖药常将鹤,古诗看碑不下驴。他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流俗,就曾经倒坐在驴屁股上,据说潘阆与张果老还有一点牵扯。潘阆因为一件案子的连累,曾装成和尚进了中条山,而中条山却是张果老几百年前隐居的地方。

介绍二:姓张,名果,唐代道士。曾隐于中条山修道。自称生于尧时,浑忘甲子。相传神诞之日为十一月二十三日。张果老常骑白驴,日行数万里。歇则叠驴,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之中。乘则以水噀之,复成白驴。唐太宗、高宗均曾征召于他,均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