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海的女艺人:邓小平南巡广州的讲话(1992年1月29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30 20:12:11
邓小平南巡江西的讲话(1992年1月30日)

1月30日,邓小平乘坐的专列沿浙赣线从湖南进入江西境内。下午3时40分,火车徐徐驶进鹰潭车站。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在这里迎候。

邓小平走下火车,满面笑容地同毛致用、吴官正等一一握手。他一边沿着月台缓步而行,一边和毛致用、吴官正谈话。

毛致用在湖南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接待过赴湘视察的邓小平,并陪同至韶山等地参观,所以,邓小平同他很熟悉。

邓小平一见到毛致用就关心地问:“你来江西几年了?”

毛致用说:“快4年了。”

对吴官正,邓小平也熟悉,他问吴官正:“你是从武汉来的,来几年了?”

吴官正答:“5年多了。”

江西是农业大省,邓小平十分关注江西的农业发展。他问:“江西去年的年景怎么样?”

毛致用说:“年景还好。1991年农业全面丰收,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5%,工业总产值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03%,实现收支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2元。改革的步子是这些年来迈得最大的一年。

邓小平听了很满意,连声赞许说:“那好。”他对农民增收感到欣慰,说:“农民收入702,那不简单。”

接着,邓小平又关切地问:“去年遭灾了没有?”

毛致用回答说:“遭受到比较严重的旱灾,但农民积极性高,所以仍是一个丰收年。”

吴官正说:“现在的问题是粮食压库严重,库存有180亿斤。”

邓小平说,在粮食问题上,江西是作了贡献的。你们有困难可以向中央反映,你们有这个权利。对江西,中央要照顾一点。

邓小平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早在三年困难时期,江西人民节衣缩食,艰苦奋斗,调出大批粮食支持全国。1958年到1959年度外调了95亿斤大米,1959年至1960年度又调出14亿斤大米,同时还补上库存118亿斤,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增加库存的省份之一,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这次邓小平又旧事重提,说明党对作出了贡献的地区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邓小平对江西解决粮食压库问题的关心和支持,使在场的省委、省政府负责人深受鼓舞。

邓小平对江西的情况很了解,他说,水旱灾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土保持不好。要坚持把植树造林搞好,否则没希望。他问:“你们植树造林怎么样?”

吴官正说:“这几年我们每年造林600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03%。”

邓小平听了连连点头,说:“那好。”

虽经长途乘车劳顿,邓小平却毫无倦意。他兴致勃勃地听取了毛致用关于江西在治理整顿期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情况汇报,高兴地说,治理整顿这几年,改革开放做了不少事。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就不会有这么顺利。

邓小平思路清晰,谈兴甚浓。他说,改革从农村起步,刚开始时有些同志想不通,存有疑虑,有的人还害怕是资本主义。但我们,既不给他们戴帽子,也不搞批判,做出成绩让他们看。后来认识逐步统一了,几年就都执行了。那时安徽有一个搞“傻子瓜子”的,收入上百万元,许多人反应强烈,主张动他。我说动不得。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涉及到一个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改革开放政策要稳定,不能变。1984年以来的几年,经济上得快,是一个跳跃。农民收入多了,电器也进了农户,农村盖了许多新房。要看到这个作用,没有这个跳跃,治理整顿不会这么顺利。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强调,稳定发展我赞成。但是,只要能快一点还是要争取快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放得更一开一点。不能胆子没有了,雄心壮志也没有了。有机遇能跳还是要跳。

这时,站在一旁的邓楠插话说:“这个观点,老人家鼓吹了一路。”

邓小平接过邓楠的话,问毛致用、吴官正,我讲得对不对?

毛致用说:“您讲的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搞快一点。”

邓楠又说:“老人家对江西很有感情,在车上不停地讲到江西。”

邓楠的话引起了邓小平对昔日苏区生活的回忆。他深情地说,我对江西是有感情的。他指着毛致用、吴官正说,我在江西呆的时间比你们长。当初,我在瑞金当过县委书记,那是几个人推举的,后来中央认可了。那时苏区的工作,兴国是第一,瑞金是第二。

沧桑几十载,弹指一挥间。1992年,距邓小平离开中央苏区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在邓小平的记忆中,当年苏区的斗争风云依然历历在目,苏区的干部、群众和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心。

是的,邓小平对江西很有感情,这一点,江西人民有深刻的感受。1991年9月,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60周年,他应江西省委、省政府这请,欣然命笔,书写了“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题词,缅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对江西人民寄予厚望。

鹰潭是江西东部一个新兴的城市,这是解放后邓小平第三次来到这个这里了: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赴京复出工作,就是从南昌乘车来到鹰潭,次日转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车,离开江西到北京的。

1985年2月14日,邓小平偕同王震乘火车去广州视察,途中曾在鹰潭车站停留。

如今的鹰潭市,已建成为全国重要的铜业生产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赣东大市场开始形成。新建的火车站宽敞明亮,面貌大为改观。站外的街道拓宽了,两旁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望着站内站外的巨大变化,邓楠对父亲说:“您记得吧,我们以前也到过鹰潭,是从南昌用小车送来的,从鹰潭乘火车回北京。”她指的这个日子,就是1973年2月19日和20日。

邓小平接过邓楠的话,风趣地说,我有“三个专”:从北京到江西是用“专机”送来的;从鹰潭到北京是挂了一节车厢,“专车”送去的;在301医院住院,一个人住一层楼,也是一个“专”。邓小平谈笑间把自己在政治上曾经遭受过的磨难一带而过,他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引得在场的人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就这样,在鹰潭火车站边踱步边交谈,一晃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邓小平没喝一口水,也没有坐下休息,在月台上时而信步,时而驻足,与毛致用、吴官正侃侃而谈。

就要上火车了,毛致用、吴官正依依不舍地对邓小平说:“我们大家都希望您老人家在江西住段时间。”

邓小平挥手向他们打着招呼,满面笑容地说,等你们更发展了,再来麻烦你们。

随后,他和毛致用、吴官正握手告别。列车一声长笛,驶出了鹰潭站,向上海方向疾驰而去。

第七站,上海

1月31日,邓小平到达上海。

上海之行,是邓小平南巡的最后一站。

这时已是农历的腊月,到处是一派节日的景象。邓小平要在这里同上海人民一同欢度新春佳节。

2月3日晚,农历除夕之夜,邓小平满面春风地出现在上海各界人士齐聚的迎猴年新春晚会上,向大家致意,向上海人民问好。

2月7日,春节只休息了三天,这年的春节连续三天晴好,2月7日这天突然转阴,天气特别阴冷。邓小平不顾天气寒冷出发到他特别关注的浦东考察。这天,邓小平一行先到南浦大桥,高兴地让在场的记者拍了一张全家福,接着就来到南浦大桥工地。在模型前,邓小平听取了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的介绍后,转身想看一下建设中的杨浦大桥雄姿时,发现百米高处有正在施工的工人,于是扬起手向桥塔上的工人致意。这时,在场的工人和百米桥塔上的工人一齐报以热烈的掌声。

2月8日,邓小平在上海市委负责人黄菊、吴邦国的陪同下,夜游浦江,在饱览黄浦江两岸璀璨景色的同时,他专门就选拔、培养、使用年轻干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说,干部培养体制上要后继有人,各个梯次上都要有。要解放思想,这是解放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胆子要大一点,人无完人。他语重心长地对在座的几位市委老同志说:“年轻一点的同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的就没有吗?老的也是那样走过来的。要从基层搞起,就后继有人。”

2月10日,晴空万里,阳光和煦。邓小平、杨尚昆一行来到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中外合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视察。

上午9时许,两辆大客车徐徐进入贝岭公司大门,驶向公司的主厂房——硅片制造部。车门打开,邓小平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早已等候在厂门口的干部职工面前。

在听取了公司情况的介绍之后,邓小平饶有兴趣地开始视察生产线情况。当他看到一台首次引进到国内的IC生产关键设备大束流离子注入机时,对这台高科技的设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边听边问:“它们姓资还是姓社?”片刻,他意味深长地说:“它们姓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引进为我们所有就是姓社。”

紧接着,邓小平分析了苏联这个原来经济技术较发达的国家,由于闭关自守而导致落后最终解体的例子。他还对为提高上海贝尔的程控交换机国产化率而配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相关部件生产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

按原计划,视察后与公司、仪表局负责人合个影就该上车走了。但临上车时,邓小平看到大楼前聚集了很多年轻技术人员,就主动走过去向他们鼓掌示意,并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

测试部女大学生周剑锋见到邓小平就热情问候:“邓爷爷好!”

质量部女研究生华剑萍怀着崇敬的心情说:“您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

邓小平微笑道:“这不好说吧!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很多事情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

杨尚昆问大家:“你们是什么学校毕业的?”

“华东师大。”

“复旦大学。”

“外语学院。”

年轻人一一作了回答。这时,有人插话介绍,他们都是大学生!

邓小平高兴地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21世纪靠你们年轻人。”

站在他旁边的杨尚昆大声重复道:“21世纪靠你们了。”

年轻人同声回答:“请放心,我们年轻人会把中国建设好的。”

12日上午,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邓小平一行驱车来到闵行开发区,听取了闵联公司总经理鲁又鸣介绍开发区的发展情况,视察了闵行开发区的建设情况。

随后,邓小平来到马桥镇旗忠村。旗忠村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到1992年时,其经济实力、农民新村的建设等方面已居全市郊县的前列。

车队驶进旗忠村时,首先映入邓小平眼帘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排排别墅式农民新村。他问马桥镇党委书记王顺龙:“你们发展这么快,靠什么?”王顺龙回答:“靠你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邓小平又问了一句:“是这样吗?”听到肯定的回答,邓小平舒心地笑了。

当车队在旗忠村小学门口停下时,旗忠村的小学生们吹起了鼓乐,跳起了迎宾舞。看着这些正值花季年龄的孩子们,邓小平格外高兴。

这时,一个小孩摇摇摆摆走了过来,不知是谁说了声“过来让爷爷亲一亲”,陪同的吴邦国抱过孩子,邓小平亲切地上前吻了吻孩子。离开操场返回时,邓小平两次停下来回头向在场的旗忠村民和小朋友招手,依依不舍。

2月18日是元宵节,谁也没想到,晚上8时不到邓小平会在这天晚上出现在万家灯火的南京路上人流如织的中百一店。邓小平来这里逛商场,并在文具柜台接受马桂宁的服务。为他的小孙子购买了铅笔和橡皮。

逛商场是邓小平一到上海就提出的要求,据他身边的人介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一直有逛一次商店、当一回顾客的愿望。这天他终于遂了十三年的宿愿,所以很激动,步履也显行特别轻盈,对商场里的顾客、营业员频频招手,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在铺面商场时,顾客知道邓小平来了,都想一睹伟人风采,所以显得比较拥挤。有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抱了一个约2岁的孩子拼命往邓小平身边挤,警卫人员把她挡出去,她刚退出去又往前挤,如此三进三出。中央警卫局孙勇局长被这位妇女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破例网开一面把这位妇女让进了2米圈内。这位妇女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抓起孩子的小手拼命向邓小平招手,用这质朴的动作来表达一位普通市民对自己所热爱的领袖的真诚感情,倒是邓小平见状,紧走两步,凑上去吻了吻孩子的脸。

邓小平准备离开中百一店时,南京路六合路口已站满了市民,当邓小平走出店堂时,市民们热烈地鼓掌欢迎。这时,邓小平的心情也很激动,他一边招手一边快步迈下台阶,并对扶着他的警卫说,让我朝前走几步。但警卫出于对邓小平身体和安全的考虑,把他劝上了车,上车后,邓小平从开着的车窗向人群挥手告别。

第八站,南京

2月20日下午3时,邓小平从上海返回北京途中,在南京火车站停留。

听说邓小平要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负责人沈达人、陈焕友等来到火车站迎候。

当邓小平走下火车时,沈达人、陈焕友立即迎上前去,向小平同志问候,并向小平同志拜个晚年。邓小平笑着点头,高兴地和大家握手说:“年已经过喽!”

沈达人、陈焕友请邓小平到休息室坐坐,他说,不坐了,我们一边散步,一边交谈吧。

沈达人、陈焕友说,看到您在上海、深圳的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我们很高兴。

邓小平问,你们听到哪些感到高兴?

沈达人、陈焕友回答说,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对外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重视科技……。

邓小平说,要抓住时机,搞得快一点,把经济搞上去,步子可以快一点。

接着沈达人、陈焕友简要汇报了1991年江苏经济方面的情况,当汇报到江苏经济1991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数时,邓小平说,江苏条件比较好,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如果江苏和其他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不比全国平均数高一点,那全国和其他地方就更不行了。当沈达人汇报科技兴省的情况和灾后生产恢复较快、社会稳定、经济稳定时,邓小平说,好嘛!当沈达人、陈焕友汇报说,1991年全省三资企业办了一千多家时,邓小平说,是嘛,外向型经济没有坏处。说到这里,他加重语气,我就怕丧失时机。要抓住现在的时机,搞得快一点。

在交谈中,邓小平问,现在还有没有人怕政策变?

沈达人、陈焕友回答说,有一段时间,部分同志,主要是农民怕政策变,经过宣传解释,现在都消除了顾虑,感到不会变。

邓小平听后强调说,不能变,政策变不得。

在接见结束时,沈达人、陈焕友对邓小平说,看到您身体很好,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

邓小平说,在深圳、上海,一路上住得好,吃得好,休息得好,心情舒畅,看来还可以多活几年。

沈达人、陈焕友说,欢迎您明年到江苏来过年。

邓小平高兴地说,再说吧!这几年苏州、无锡没去过,那里的菜好。

沈达人、陈焕友再一次诚恳地说,欢迎小平同志来!

3点25分,列车开动了。

邓小平站在窗口,亲切地向大家挥手再见。

第九站,安徽

2个多小时后,5时55分,专列驶入安徽蚌埠市火车站。

身穿雪花呢大衣、系咖啡色围巾的邓小平,缓步走下车厢。

对于安徽,邓小平有着较深的了解,战争年代,他曾指挥千军万马在这片淮海大地上英勇奋战过。改革年代,他领导的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从这里打开的。在这次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还提到了安徽的农村改革,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

和前来迎候的蚌埠市负责人一一握手后,邓小平一边同他们沿月台散步,一边询问道,去年你们这里受了大灾(即1991年华东大水灾),至今还能看到一些受过水灾的痕迹,现在恢复得怎么样了?一旁的蚌埠市委书记徐景仁、市长诸宗智、市委副书记胡德新等回答说,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灾区正在迅速恢复生机,特别是通过抗洪救灾,党群、干群、军民关系有了改善,人民群众由衷地说,还是社会主义好。

邓小平说,这就是坏事变好事嘛。

当听到蚌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发展、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邓小平很高兴,频频点头。

徐景仁说:“这些成就是在您设计的改革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人民群众衷心地祝愿您健康长寿。”

邓小平笑笑说,都是靠大家干出来的,是老一辈革命家集体的功劳。

邓小平问,蚌埠是什么时候解放的。

蚌埠的负责人回答,1949年1月20日,淮海战役的胜利,带来了蚌埠的解放。蚌埠人民时刻铭记先辈们的光辉业绩。

谈到淮海战役,邓小平感慨地说,当时仗打得很艰苦,我们的武器装备很差,淮海战役的胜利,一靠毛主席指挥正确,二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