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思还说里约有信心:法句(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18:35:29

 无慢无希望,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为众而说法。

复有四种法是大智相,应当受取,所谓:

远离自高轻他,无骄慢故;

弃舍利养、恭敬、名闻,无希望心故;

于无明暗障众生中,唯悲愍故;

尊重恭敬为其说法。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38页A14-19行

  师有二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众生。何等善法?谓身、口、意善。《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469页B11-13行

 若有已学者,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不应生轻蔑。

若有已学众生,于彼应作至极尊重;若未学者,应令彼等入学,亦不应轻蔑之。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40页B6-9行
      “'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
    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增一阿含经》——
  
 教导以渐,不行暴逸。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六卷2页A10行

  所有技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1页B18-19行
 
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等心摄受不随偏党,不为法悭不作师倦,不于彼所求于供养,彼乐修者亦不遮止,为令增长福德众具故。未解义令起,已解义令增,疑者为决,悔者令觉,随时为说甚深要义。同其苦乐心无增减,有犯罪者等心教诫,有时呵责、有时赞叹,疾病救疗为除忧患。于下念、下精进、下智慧不起轻想,随宜为说系念境界,随时教授堪忍不恼,于等于胜修胜供养。修习悲心不掉不动,成就戒、见、威仪、正命,和颜平视先语问讯,常修善业不为放逸,以如是法教于徒众亦自修行。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大正藏》第三十卷953页C1-13行


 菩萨有四事行,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等为四?

一者不瞋恚;

二者常恭敬于人;

三者不淫泆;

四者意纯淑。

是为四事,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

《须真天子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五卷101页A29-B3行


  云何教诫?略说五种:

有罪行者制;

无罪行者听;

若制若听法有缺减者如法举之;

数数违犯者折伏与念;

不浊不变淳净正向,若制若听法,真实功德爱念称叹,令其欢喜。

是名略说菩萨五事教诫,所谓若制、若听、若举、若折伏、若欢喜。

《菩萨地持经》卷第三,《大正藏》第三十卷905页C9-14行

  
菩萨清净说法,前后略说二十种:

一者,时;

二者,顿;

三者,次第;

四者,相续;

五者,堪耐;

六者,欢喜;

七者,欲;

八者,喜;

九者,劝;

十者,不毁;

十一者,应;

十二者,文字具足;

十三者,不杂;

十四者,如法;

十五者,随众;

十六者,慈心;

十七者,安心;

十八者,哀愍心;

十九者,不自誉毁人;

二十者,不依名利。

是名菩萨为他说法。

《菩萨地持经》卷第三,《大正藏》第三十卷905页A2-9行
   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骄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经世不绝。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5页A23-26行


  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骄慢。《优婆塞戒经》卷第四,《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53页A22-23行

  

欲教余,先自教。

《佛说治身经》,《大正藏》第十七卷740页A8-9行


  当自克修,随其教训;

己不被训,焉能训彼。

当自克修随其教训者,如人习行,备具诸行,戒、闻、施、慧以自庄严,念定三昧,尽诸有漏,然后乃得训诲一切,其闻法者自归,笃信不怀狐疑,是故说曰当自克修随其教训也。

己不被训焉能训彼者,如人修学素无善师,无有将导便致踬碍,遇善师者能自修责,必获所愿无事不克,犹如善御马将随马良善,善者育养,恶者加捶,然后乃知善恶有别,方之贤愚亦复不异……如人出行必求良祐,意欲所至无愿不获,是故说曰当自克修随其教训,己不被训焉能训彼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一,《大正藏》第四卷723页B29-C14行


  达己净不净,何虑他人净?

愚者不自练,如铁钻纯钢。

达己净不净何虑他人净者,己自清净亦能使彼行清净,己行不均焉能使彼得清净行,是故说曰达己净不净何虑他人净也。

愚者不自练如铁钻纯钢者,愚人所习终日不穷,一日所造坠堕永劫,虽遇贤圣不蒙济度,犹铁钻纯钢,功至不可获,是故说曰愚者不自练如铁钻纯钢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四卷743页C20-28行


  净身三业,净口四过,净意三业。自成十善,教他十善。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大正藏》第十二卷994页A15-16行


  先自正己,然后正人;

夫自正者,乃谓为上。

先自正己然后正人者,夫人修习,自守为上,昼则教诫,夜则经行,孜孜汲汲终日匪懈,然后训诲众生安处大道,如佛契经所说:佛告均头,如人己自没在深泥,复欲权宜拔挽彼溺者此事不然,犹人无戒欲得教诫前人者亦无此事,广说如契经。如器完具所盛不漏,人神淡泊堪受深法,亦能教化一切众生,其闻法者莫不信乐,是故说曰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一,《大正藏》第四卷723页B12-22行


 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五,《大正藏》第十卷185页B27-C1行


 若见众生邪命自活矫诈贪求,先以自身住于正命,复令众生安住正命清净法中。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大正藏》第十九卷537页C27-29行


 若见众生违背正道行于邪径,自安正法复令众生住正法中。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大正藏》第十九卷538页C1-2行


 若见众生无惭无愧,不知恩报断灭善根,便以惭愧而自庄严,知恩知报修诸善根,复为众生说法开示令具惭愧,能知恩德圆满善根。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大正藏》第十九卷538页B6-9行


 一切众生堕诸恶道,皆由不离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是故我当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为他说法令住善者,无有是处。《十地经论》卷第四,《大正藏》第二十六卷148页B5-9行

  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24页B12-13行


  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何能令人寂?

是故身自善,能令彼行善;

自身得寂灭,能令人得寂。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4页B19-22行


  行于恶业者,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他则不信受。

若恶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则为甚难。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语。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二十六卷98页C5-9行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4页A28-29行


 云何能令他人欢喜?先当自净身口意业,发誓精进善学法义,常多思惟成就智慧,然后教他令生欢喜增长善法。若不如是,不能令他于彼义中分别解说。应如是住、如是念、如是学。何以故?若无智慧即非善学,尚不自知况能教他?《大法炬陀罗尼经》卷第五,《大正藏》第二十一卷683页B24-29行
  
 尊重师长,义利安静。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五,《大正藏》第三卷379页B23行


  于一切处尊重师长。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卷741页C2-3行


 从他求智慧,应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从他求智慧,应舍身命。舍者为智慧故勤心精进恭敬于师不惜身命。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115页C13-15行


  爱重于教师,亦如爱父母。

《诸法最上王经》,《大正藏》第十七卷866页B3行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佛弟子轻易其师,恶意向师并道德人者,其罪云何?

佛言: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恶意向师、道德人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宁持万石弩还自射身为痛否?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与其师者,痛剧弩射身也。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之人。道德之人,当视之如佛,不可嫉谤。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正藏》第十四卷753页B14-22行

 
 常念师恩。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四,《大正藏》第十二卷299页C15行

 
 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第五,《大正藏》卷第十三896页C17行


  善哉随师教,获得善念生;

奉于教诲师,当一心供给。

《菩提行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45页C5-6行


  随师所教论义字数及尔所心念,若受法者心无谄曲不惜身命,昼夜恭敬始终无异。虽能如是,犹不报师所益论议智慧之恩。是故弟子应离谄曲心,舍贪惜身命,破于骄慢。

若师轻蔑及以敬爱,心无有异。当生深爱心;第一恭敬心;应生父母心;应生大师心;应生善知识想;应生能为难事想;应生难报心。

若师听则受,所常行事不须师敕,余事则相望师意随事而行。师所爱重随而爱重,不应因师求于世利。

莫求师赞叹,莫求名闻,但求智慧法宝。

师有谬失常应隐藏,若师过衅若彰露者,当方便覆之。师有功德称扬流布,深心爱乐听受持解,思惟义趣如所说行。

求自利、利他者……莫为垢弟子,莫为衰弟子,莫为无益弟子。无如是等过,但住善弟子法中。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115页C22-116页A9行


 世间愚恶人,不念恩在己;

从师学技术,而反陵诬之。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二卷165页A28-29行
  

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2页C25-26行


 自学善法,学已教人。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50页B25-26行


 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71页B28-29行


  菩萨当学于三法……又复应当亲近三法,何等三?

离搏捶打;

不说他人云是卑贱;

怖畏众生而为作救。

《大方广三戒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一卷700页B5-9行


 习者虽贪,学习布施;

习虽犯戒,学习护戒,复不于戒而自贡高;

习亦恚相,学习忍辱;

习为懈怠,学习精进;

习为乱想,学习一意;

习者无明,学习智慧。

《十住断结经》卷第二,《大正藏》第十卷980页B1-5行


 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大正藏》第二卷200页A16-18行


 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大正藏》第十卷192页B9-11行

  
所学若无厌恶则心无疲倦,若无疲倦则求诸经艺、医方、技术、礼仪、法则皆无疲倦。无疲倦故则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间宜法。世间法者,方俗所宜随世间心,世间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众生,随宜而引导,善解世间事,深有惭愧心。

随宜引导者,于上中下者各有所宜。

惭愧者,自耻所行名为惭,因他生耻名为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见他而愧。世间法中愧为先用。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大正藏》第二十六卷67页C19-28行


 若有疲厌则于世间技艺、经书、田作、工巧诸求财利因缘则无所获,是故应于世间技艺、经书等无有疲厌,以堪受故能知义趣。作是念:世间经书以义为味,若人善知经书义味则于世间法悉能通了,能通了故则能引导上中下众生。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大正藏》第二十六卷68页B20-26行


  遍知世间事,自利亦利他;

若能如是者,说名善方便。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卷104页A20-21行


 为度众生故勤求世间、出世间法,心不厌倦。

《菩萨地持经》卷第九,《大正藏》第三十卷941页B15行

 
 求善无厌,多闻无量。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页B16行


 修善无足,多闻无厌。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大正藏》第十一卷473页B18行


 学一切法而得一切无障碍智。《菩萨地持经》卷第三,《大正藏》第三十卷904页C11-12行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

宁解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诵广学不晓义理,亦复不了味义、句义,犹如有人多负草木至百千担,正可劳苦无益时用,是故说曰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也。

宁解一句闻可得道者,如昔有士多贮财货饶诸谷食意欲远游,便以家谷粜之易宝积珍无量,后复以珍宝多易好银,意复嫌多便以好银转博紫磨金,意复嫌多持以好金转无价如意摩尼宝,所愿毕果终不差违。此亦如是,虽多学问不解句义,解一义者所获必克,是故说曰宁解一句闻可得道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二,《大正藏》第四卷724页C19-725页A5行


  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534页A3-4行


 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

受谛能诲彼,慧然不复惑。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59页C16-17行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59页C24-25行


  信不染他,唯贤与人;

可好则学,非好则远。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0页C12-13行


  贤夫习智,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思令不扰。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0页C11-12行


  稊稗害禾,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成收必多。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0页A1-2行


  少欲好学,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世上所称。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1页B25-26行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59页C10-11行


 于多闻者常行亲近,于智慧者咨问善恶,自于所行常行正见。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页B14-15行


 有三种听闻法者: 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

二、唯能领受不能任持;

三、能受能持。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三十卷349页A29—B2行


 从他听时,具十六事:

一者,时听;

二者,乐听;

三者,至心听;

四者,恭敬听;

五者,不求过听;

六者,不为论议听;

七者,不为胜听;

八者,听时不轻说者;

九者,听时不轻于法;

十者,听时终不自轻;

十一,听时远离五盖;

十二,听时为受持读;

十三,听时为除五欲;

十四,听时为具信心;

十五,听时为调众生;

十六,听时为断闻根。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3页B29-C7行

 
 善学无犯,畏法晓忌,

见微知著,诫无后患。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0页A3-4行

 
 咄哉何为寐,螉螺蚌蠹类,

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创,心如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59页B15—22行

 
研精学问,弃捐众恶。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七卷584页B12行

 

师徒之义贵和以敬;欲多弟子当务义诲。

《佛说孛经抄》,《大正藏》第十七卷733页B8行


 有二种师及弟子,教授教诫相违之法,谓诸弟子不能堪忍教诲语言及师倒见习行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大正藏》第三十卷347页B19-21行


 重法及法师,亦舍于法悭,

教师勿卷秘,听者勿散乱。

于此有四种法能生大智应当受取。于法及法师中,应当尊重亦舍法悭;随所闻法,随所习诵为他演说;若有乐欲法者,教师勿为卷手秘惜;听者勿散乱,谓莫有异欲。

《菩提资粮论》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38页A8-13行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者给侍所须;

二者礼敬供养;

三者尊重戴仰;

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

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

一者顺法调御;

二者诲其未闻;

三者随其所闻令善解义;

四者示其善友;

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大正藏》第一卷71页C17-26行


  我应善供给,一切诸众生;

不望彼供给,自利利他故。

云何为自利?若贵供给则失法施功德,若不贵供给者则得法施功德。

云何为利他?若贵彼供给而教令读诵者,彼则生念:师直以世利故而教诲我,不以法故。是人若以是心供给师者则不得大利,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师者则得大利,是名利他。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115页C4-12行
   
欲达诸法,常离恶师,远诸邪学。夫邪学者,非真正道。

《十住断结经》卷第二,《大正藏》第十卷976页A16-18行

   学无同伴侣,又不得亲友,

宁独守善行,不与愚人偕。

《法集要颂经》卷第二,《大正藏》第四卷784页B9-10行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法句经》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59页C4-5行


  学不得善友,不与己等者,

当坚意独住,勿与恶共会。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大正藏》第一卷535页C15-16行


  当敬同学,当持同学作兄弟。

《佛般泥洹经》卷上,《大正藏》第一卷161页C8-9行


  先自正己,然后正人,

夫自正者,不侵智者。

夫人习行不唐其功,毕竟其学不辞劳苦,以己所信平等无二,勤加精进日有新业,附近明智不亲弊友。夫人有智皆由明哲,成人之慧非师不克,是故说曰不侵智者也。

《出曜经》卷第二十一,《大正藏》第四卷723页B23-28行


 生当行净,求善师友;

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法句经》卷下,《大正藏》第四卷572页A23-24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