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十一人夏思琪:抗战时教育支出仅次于军费 民国人才辈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9:54:58

抗战时教育支出仅次于军费 民国人才辈出 [复制链接]

雨的节奏

高级会员

.qdsmile {PADDING-BOTTOM: 3px; LIST-STYLE-TYPE: none; PADDING-LEFT: 3px; PADDING-RIGHT: 3px; MARGIN-LEFT: 10px; LIST-STYLE-IMAGE: none; MARGIN-RIGHT: 10px; PADDING-TOP: 3px}.qdsmile LI {BORDER-BOTTOM: #d1d8d8 2px dashed; BORDER-LEFT: #d1d8d8 2px dashed; PADDING-BOTTOM: 5px; PADDING-LEFT: 0.4em; PADDING-RIGHT: 0.4em; BACKGROUND: #f7faff; BORDER-TOP: #d1d8d8 2px dashed; BORDER-RIGHT: #d1d8d8 2px dashed; PADDING-TOP: 5px}.qdsmile LI IMG {MARGIN-BOTTOM: 5p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性别
保密
最后登录
2012-1-21
注册时间
2010-9-12
主题
86
积分
7472
帖子
1564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 发表于 前天 16: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 {MARGIN-RIGHT: 0px}      据南方报业网报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91所遭日军的轰炸,财产损失巨大,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数量也急剧下降,财产损失更高达3,360余万元。
而此时,由于日军占领了中国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ZF因此失去了占全部财税收入一半以上的关税,加上军费开支急剧上升,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一些政界、教育界人士极力倡导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将一切正规教育中断,高中及大专院校停办,师生员工应征入伍,共赴国难。
蒋介石: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
针对于此,蒋介石提出了“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观点:“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陈诚更是直接批驳战时非常教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大计,所谓‘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建国,要强盛,就要培养无量数的人才,以为领导,以为中坚”;“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战争爆发后,国民ZF有计划地将大学迁往内地,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份子、50%以上的中级知识份子和37所高校都转移到了大后方,这是一个奇迹。
但大批来自沦陷区的学生衣食无着,教育部长陈立夫便以个人名义借贷建立了贷金制度,凡经济来源断绝的学生,可直接向学校贷款以维持生活,贷金包括膳食及服装各项费用,并免费提供住宿。这等于ZF向学生无偿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
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ZF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教育部于1938年特地拨经费给国立大学,令其恢复因战争而停办的研究所,恢复招收研究生,并酌情增设新的研究所……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ZF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ZF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大师。由于日军轰炸而被迫迁入云南,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合而成的“西南联大”,不但培养了大批理科人才,也造就了很多文学上的顶尖人物,如汪曾祺、穆旦,翻译家何兆武,还有在美国的国学大师何炳棣、社会学家杨联升等。
1999年中共建国50年之际,给23位科学家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无论是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还是邓稼先、朱光亚等,这些人基本全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单只在1920年代,中国物理学家就取得了14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就,1930年至1933年间,就有16项。
由此可见,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国家复兴和富强的根本。正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见到成效和回报,因此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ZF有无远见、是否负责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