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 prime:天空老师诗词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5:18:40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其他例如美术及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诗、画、乐本就是一体的,思维模式大同小异。而作品形成的过程本身,又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细的刻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如果只有形象思维的发散,你会神经兮兮的不正常;如果仅有逻辑思维的禁锢,你就只是一个机器人。而如果将二者适度的把握和掌握,自由运用,充分发挥,那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素质的人,岂止一个诗人的桂冠可以挡的住你,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会驾轻就熟的。
“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平时不注意综合素质的训练,我就是告诉你一万条谋篇的规矩和法则,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说严重点,关于谋篇的修炼,是一辈子的课程,是远超出诗词范畴的概念。
写诗填词技能的本身,实乃末技耳!从诗的框架里跳出去,去思悟事物本身的规律,再回到诗的境界中来,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经常这么反复的修炼,那么对于所谓起承转合的理解,对于谋篇布局的认识,你就可以给我做老师了。呵呵。
好!有了前面一大通认识上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了。按诗词写作的章法意义来讲,上面说的,算是起承转合里的一个“起”吧,呵呵。
下面以近体诗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中谋篇的介绍,在参考一些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个人看法,希望各位给予指正。欲谋篇就得有前提---那就是立意,我们先从“立意”开始谈起吧
一,立意
欲写诗文,必先命意。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这句话,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呢?“志”就是“意”,就是指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心意。你写诗的目的,也是要表达的这个“意”。写诗不是写小说,更不是记流水帐,写诗的主要功能目的就是“言志”。
写诗须先立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块垒就各不相同,所要立的意也是不同的。没有块垒的催动,我们不会去写诗,想去写诗,必然有所立意。
所以,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意象不同。
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那么诗的写作中表达出来的意的格调,有分类吗?有规律可循吗?
有!
我们可以看一下司空图写的《二十四品诗》,那里将诗意分为了二十四个风格品位。现罗列如下:
01【含蓄】02【纤秾】03【悲慨】04【雄浑】05【委曲】06【超诣】
07【自然】08【豪放】09【高古】10【清奇】11【形容】12【沉著】
13【飘逸】14【实境】15【流动】16【绮丽】17【旷达】18【缜密】
19【冲澹】20【疏野】21【劲健】22【洗炼】23【典雅】24【精神】
清代的袁枚还写过一个《续诗品》,写有“崇意、精思、用笔、布格、结响、葆真、……”等等有32种之多,不一而足。皆可做参考,闲来读读,算是增加营养吧。今天我们对这个不做深入探讨,找时间我可以专门介绍这24品诗的解读。大家自己也可以找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
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架构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
上面24品,不是我们都能经常用的上的。我们经常在如下一些立意上考虑:“【含蓄】【豪放】【高古】【典雅】【雄浑】【飘逸】”等,看个人的喜好风格了。
关于立意我先暂时说这些,只是提醒初学的朋友注意如下几点:
1,贵有新意
参考相关的诗话有云:
“凡袭古人句,不能翻意新奇,造语简妙,乃有愧古人矣。“文章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依人”,“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之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古人讥为屋下架屋也”“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切记。
2,切忌意杂
一旦意杂,则诗就不纯了,这里尤其以绝句诗特别要注意。因为绝句诗中只四句,在七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五绝为二十字),你要想表达一个意,已经恨它字少难达意了,如国几意混杂在一起,则让人不知所云而乱成一团了。如果真有几种意都要表达,那就分成几首来连章描写吧,成为系列较好。切忌堆在一首里。
3,所表之意忌讳相碍与犯复
这点尤其针对初学者,诗思不够宽,常犯此诗病。最常见的就是律诗的颔颈二联,上下联的“意”经常是一样的,极易形成了合掌,要注意的。
二,章法(结构)
我们在前面大致说了下诗的立意,如何表现这个意,就需要章法了。而这个表现过程,就是谋篇。
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的结构框架。在文学创作,不论诗、词、曲、赋、骈、散等各种体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结构的。而关于诗文的章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其实,起承转合不仅仅用在近体诗的写作上,填词遵循的也是它的法度,词的上片多为铺垫景色、埋下伏笔,下片多为抒情达意写心绪。词的过片,无疑就是起承转合中的那个“转”。
顺便介绍一下它在在音乐学科领域里的概念。我们看民族曲式结构,其原则之一也是“起承转合”。1,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2,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3,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达到高潮。4,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深谙其法的人,把它看做是个自然规律,理解它、尊重它而灵活运用它。粗知皮毛而一知半解的人,则把它看成是固定呆板的枷锁、矫揉造作形式。理解的深浅是由知识底蕴而决定的,如我们开篇所说的那样。今天这里不做理论探讨,只做其法度的简单介绍。哈哈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有时间在继续。
(二)
一般的来讲,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如果后面再重新来描述景色,或铺垫情绪背景,则使诗意为之一顿。失之流畅,这就难看了。
说到这,我再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诗的每联每句甚至每个字,都要是要为主题服务的。不论是正写反写,不论是用赋、用比、用兴,你都要时刻想着“扣题”。起和承是这样,转和结也一样。
“承”的概念就说到这吧,不难理解的。
三)转
诗的“转”非常重要。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
转的基础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
所以,“转”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在转这里,担当的就是要出头露脸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好好“包装”它,让它精彩亮相。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因为,颔联和颈联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所以,在律诗中,诗意的转是相对平稳的,有框架下的转。转的比较斯文。
绝句,尤其是七绝,转就要格外的强调“突兀”的特点了。七绝的特点与律不同,它不需要那么慢条斯理的含蓄工典。因为绝句字少,所以要想把诗意充分表达好,就要鲜明。在转处,更要使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惊,这样才能达到适合它体裁的应有的艺术效果。
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写七绝,其实就是盖高楼。而转句,就是最高层。七绝的转句往往是和结句配合起来的。有时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至于五绝,前面说了,五绝的要点是四句之间整体的错落感。转的作用另有不同。它重在音节的把握上,必要时,可以考虑用哪种声调更合。
好,现在介绍几种传统的近体诗“转”的方法,给大家参考一下。
1,进一层转法:
就是在转处进行递进式的描写。重要之点是与前面起和承的联系连贯,可以避免转的飞了。这属于比较工稳的转法。
举例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主题是月夜,第一第二句是从正面写的,而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落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此来触动春愁。这类的转法,称为“进一层转法”。
2,退一步转法:
是从题目的本意退一步来叙述。主要是从时空变化上落笔,用时差位差来表现,或者提出一种假设来转。有时可以相当于我们写作文时说的那种“倒叙”等等。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举例  江村即事(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及“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这类的“转”我们称为“退一步转法”。
3,反转法:
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
举例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两句写轻快之乐趣,而转句却忽然写“愁”,对上文进行一反面描写。
再举例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可以看到,第三联起,由喜转悲的变化。
4,扩转法
就是从转句起,扩大描写的范围。
举例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我们主要看这点---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范围境界扩展开来。
四)合
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是第四句,在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我认为。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所以我也举不出什么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例。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余味淡雅,意境悠长。律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有时,律诗的前几联都用来做铺垫性的描写,而把转放在了结联上。对前面的描写做一总的意念上的提升。
但于绝句而言,往往的配合转句而来的。或做一问一答,或做自由发散。不一而足。
就说这些吧,够罗嗦的了,哈!在这里,借用《麓堂诗话》里对章法的一番论述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吧: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着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我们起联起句多去写景,包括后面几联,在写景色时,不要把景色写的太实了。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