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区长李梅老公:也许会引起你震撼的一本书 — 《笛卡尔的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19:38:31

也许会引起你震撼的一本书 — 《笛卡尔的错误》

       很高兴,7月初接到了教育科学出版社送来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译本的样书。在去汕头大学参加校董会议的飞机上,又读了一遍,连同原版,我这是第四遍读这本书了。坦白地说,可能远远没有读通,有点感觉而已。

这本书是我推荐,希望能译成中文出版的。在几年以前,当我重新涉足研究工作时,从DANA 基金会推荐的书目中,找到了Damasio 博士写的几本书。由于我对探讨儿童情绪和性格发展的兴趣,我设法买到了他的两本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1994版 和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Emotion and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1999版。看完有一种震撼后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书给我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一些原来习以为常,但是有时又常常困惑不得其解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教育领域里的问题。

2004年秋天,我到哈佛大学参加《心智、脑与教育的学术会议》,在会上第一次遇到了Damasio夫妇。那次会议一开始就是Damasio 和加德勒博士的对话,他们两人分别以神经科学家和教育家身份进行了一次合作性的讨论。会议之后,我们又一起去了Ross 学校参加研讨会,对他们的学识和人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05年Damasio夫妇应邀访问了东南大学,接受了东南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任。他在东南大学做了一场深入浅出的报告。这些都促使我希望把他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

原来是希望上面提到的两本书可以同时翻译出版,这也是Damasio本人的愿望,可是经询问以后,几位专业人士不是没时间,就是认为太难翻译了,不愿接手。感谢我在东南大学的年青同事毛彩风女士应允翻译第一本书:Descartes' Error,教育科学出版社承接了出版的任务。另一本书的进展情况,已不得而知了。当时,我曾应允教育科学出版社,在此书出版时写一篇中文的引言,后终因顾虑自己涉足此领域不久,对此书的理解不够准确,没敢在正式出版的中译版上乱发议论,最终没有实践我对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承诺,为此感到遗憾和歉意。现在才在博客上写就这篇文章,-希望做一点也许是作用不同的补偿。

                出自于对中国现状和发展前途的关切,现在论述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著作已经充斥书市了。其中不乏有见地的,但不少是同一层次,内容风格雷同、不断重复的文字注释。“笛卡尔的错误”这本书却是一本视角完全不同;品味和层次完全不同;细读以后能够引起思想震撼的书。正如在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一本书为《笛卡尔的错误》的书的出版就是这思想转变的标志,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经病学家达马希奥”(引自吕叔君先生翻译的《世界哲学史》525页)。

似乎《笛卡尔的错误》原书已有导言,加之,此书出版十周年时,Damasio博士自己又以“重读《笛卡尔的错误》”为题,写了一篇序,现在已经放在中译本的前面,我再写一篇中文导读的文章似无必要。但我以为并不如此,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目前的思想潮流和Damasio著作的思想和科学基础有很大的差别。对我国读者来说,读这本书可能会因有较大的思想跨度,而感到不易接受,或不予重视。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了,不过写一点自己的心路,也许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起一点导读的作用。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是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在西方的哲学中,他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心智和躯体问题的学者。他继承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使之适应当时科学发展的要求,力求调和机械论和上帝。灵魂和自由的概念。实际上,他把认识客观世界的权力从上帝那里要回来了,这是他对推进科学发展起的重要的、历史性的、积极的作用。笛卡尔虽然提出了灵魂和躯体以及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并且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是他持有极端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和躯体是完全不同的。躯体的特性是可以延展,可以有形状、位移、运动等特性。但是它是被动的;而精神或灵魂的属性是纯粹的思维,它是唯一的,是主动地、自由的。只有思想是自我的本性,所以我们拥有的精神的概念比任何具体的物质都占有优先的地位,更加可以确定它的存在,因为,我即使在怀疑是否我的躯体存在时,我已经能确定我能思维,我能确定我的存在。这就是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表达的哲学思想。      笛卡尔提出的心智和躯体关系的命题和他所持有的二元论的观点,直至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而且是许多人,从哲学家到科学家,从宗教界人士到普通老百姓自觉和不自觉中持有的观点。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 这种背离至少在中国教育界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并没有自觉地发生。尽管指导我们国家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在实际上持二元论观点对待教育问题是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很多人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却很少人研究被施加教育对象的脑是怎样的,它会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吗?它没有发展和可塑的客观规律吗?我常常比喻说,你想要往木头里钉一个钉子,也得看看木板是什么材料的,以便选择合适的钉子和施加合适的力,可是,在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有几个人认真学习过脑科学的基本知识,考虑过学生脑的发展规律,总以为良好的主观愿望,加上(或是)客观的需要就是实现教育的依据。一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认为只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创新型人才就会立即出现。      前一阵,于丹女士关于“我们心智的家园”的演讲和论述,引起了社会上不少人的共鸣,产生了至少是从报刊和电视上可以看到的轰动。于丹女士认为我们心智的家园在我们的先圣孔子那里。我却认为这是在二十一世纪重复西方出现宗教和圣经类似的经历,因为那时人们不知道人类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如何处理,把问题的答案交给了上帝。由于科学的发展,到了17世纪,人们已经公认心智坐落在脑之中,即使是持二元论的笛卡儿,也定位了灵魂和躯体接触的位置是脑中的松果体。于丹女士在二十一世纪塑造了新的类似于圣经的故事题材,并且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不同的是圣经的写作完成在现代科学发展以前,纪录的是神化了的道德高尚的神的语言。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宣传神的人有人供养,至少在表面上可以不计名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挽救芸芸众生。当然,到了现代的二十一世纪,一方面科学已经发展了,另一方面不能要求世俗的人像圣人那样,要赢得说教力,自然就需要动用其他的特长了。      Damasio撰写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以及躯体。Damasio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以致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第二他解决了意识的性质(Nature)问题 。他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脑和躯体,即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象,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象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引起躯体标识机制是先于我们的高级思维而在进化中形成的,它也许就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可惜,在中国关注这一新的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笛卡尔两元论的队伍,这是中国目前教育界对待此类问题的主流思潮。我是学工程科学出身的,自然对Damasio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尽管两元论和还原论的争论还在进行,远未结束,但是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态度总是应该有的吧!

      至少读一读这本《笛卡尔的错误》的书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架起在心智、脑和教育学之间存在的鸿沟上的一座优美的桥梁。 

    发布于2007年07月31日 05:17 | 评论数(41) 阅读数(9476)

评论

Yolanda 109.230.216.*** 发表于2011-10-19 15:13:45

博主太有才了!我学习了sun yat-sen universi 121.33.190.*** 发表于2011-03-16 13:08:57

尊敬的李飞,您好!很想认识您!《应当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待遇水平》说得很好!沉思者 123.235.77.*** 发表于2009-10-07 13:41:18

刚接触笛卡尔的第一沉思录,有个问题始终不懂,“我思故我在”,抛去翻译可能引起的误解,笛卡尔的本意是不否认感觉的基础上引出的这个命题,这是不是在循环论证?halcyon 61.232.0.*** 发表于2009-03-14 17:07:22

您应该也知道作者的另外两本书.

您与的译者是否认识呢?我不是您的学生,是这位译者的学生,他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小巫 61.49.217.*** 发表于2008-11-03 10:40:11

我真是糊涂了,以为填写了网址就能在姓名那里显示,结果没有。还是写出来吧:blog.sina.com.cn/weewitch小巫 61.49.217.*** 发表于2008-11-03 10:07:23

对不起,刚才第一次发表评论,没有操作好,这一次链接了我自己的博客:)。在全国遍地培养“神童”的潮流中,我们这些倡导妈妈们重视儿童全面发展、重视养育孩子情商的呼声,显得极其薄弱和另类。每次来您的博客都会给我很多力量,谢谢您!小巫 61.49.217.*** 发表于2008-11-03 09:51:22

韦钰博士,您好!我一直在关注您的博客,从中学习到不少有益的知识。我在阅读Dr. Damasio的原著,因要写书的缘故,买来汉译本,想对照一下一些专业名词的翻译,结果发现译文中有错误。看到您说您认识译者,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告诉她,再版的时候可以修订一下?韦钰 发表于2008-07-23 16:28:22

我不知道那个图书馆有,我自己是从国外购买的.conni 124.16.7.*** 发表于2008-07-23 15:22:50

老师,您好!我是学认知语言学的硕士研究生.我想写一篇论文,想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一语言现象.由于我的论文必须用英语写,但我只借到了中文书.请问在国内可以到哪些图书馆借到英文原版.谢谢!刘俊廷 159.226.20.*** 发表于2008-07-21 20:04:05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

是这一本书吧?

刘俊廷 159.226.20.*** 发表于2008-07-21 19:52:13

我想买一本《笛卡尔的错误》看看是不是很让人震撼。our420 220.206.196.*** 发表于2008-04-22 04:30:17

偶然google一下笛卡尔到了这,本想搜那本方法导论,看到您对这本笛卡尔的错误十分推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好好读读这本书,就当用来净化在浮躁社会中已经繁乱的心灵吧.

非常感谢!

韦钰 发表于2008-03-19 14:22:59

小杨同学,

请用邮件和我们联系。handsbrain@126.com

小杨同学 61.177.142.*** 发表于2008-03-18 18:43:50

我在写正确认识学生错误思维的价值的论文,很想得到您的一些意见或者是建议。谢谢。我的邮箱是

yangyurabbit@163.com

zhuang1688 发表于2007-08-20 22:30:10

我本来想在网上买的,可惜网络购物太会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标价是2.99美元, 可是如果真的买就得付十几美元.

图书馆多好不用给钱,我找了几个当地的图书馆才找到,吃完早饭我就去取这本书.我想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呆住,不然老师也不会介绍给我们.

教育激情 218.22.65.*** 发表于2007-08-20 12:51:49

笛卡儿,知道.培训时,也常常引用他的名言,但《笛卡尔的错误》一书尚未拜读,经您的介绍,我一定要去读.zhuang1688 发表于2007-08-15 11:16:57

今天看了自己的发言时,我脸都红了; 我没有检查自己的发言就发上去了. 真的很对不起. 以后我发言时,我会多慎重一点.韦钰 发表于2007-08-15 01:34:02

韦氏兄弟,

心智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是发展的道路、方面和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能够上学历较高的学校,心智发展的环境就好一点。哲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我认为是最高级的,很难的科学。

韦氏兄弟 67.68.33.*** 发表于2007-08-14 08:20:10

看得出每个网友对您都十分的尊敬,其实我也很尊敬您, 可我就是不想叫您"老师"呀什么的, 总得我不应该用这种称呼.

我们同姓韦,我不知道能否称呼您"大姐"或"姑姑"之类.

我本人是壮族, 是因为我关心壮族这个民族,所以才冲浪冲到您的网页上的. 据所知, 我们壮族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很多人很难有机会和世界上的精英们(死去的和现在的)交流思想, 我想问一下,你是否觉得未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感受过哲学思想的人是在一种心智未开的状态?

(不好意思,我汉语不好,表达得不好)

韦(男) 67.68.33.*** 发表于2007-08-14 08:07:20

我多年前很喜欢看哲学书,后来慢慢地故意远离那些书, 刚才看完您的文章后我马上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本书, 还没决定要不要买呢!

其实我这几年一直想找时间好好看看心理学的书,因为我正在学习机器人技术,可以就是安不下心,没有学习环境, 我周围的学生太烂了, 如果我选择把东西学得太深的话,觉得很孤独,所以只好随波逐流.

我希望以后能多看您文章,这样也好清心一下我的心灵.

张广斌 210.51.4.*** 发表于2007-08-13 11:24:32

韦钰老师你好,我是一个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出生给我带来完整的生活,让我理解了生活的意义,让我感到生命的神秘和完美,让我重新思考科学和教育的关系。

第一次看到你的博客,感受到你对科学教育的深度思考和无比热心。

很高兴认识你,真的太高兴了!谢谢你!

从生育女儿以后,我接触大量教育的书籍和文章,认识到孩子处于人的原始完美状态,他的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科学有认识的规律,学习有认识的规律,教育有吸收的规律。我对这些规律十分有兴趣,希望老师能够推荐一些书或者文章,谢谢您!

附:《笛卡尔的错误》已经在网上购买

祝愿老师 天天好心情

静寻 210.51.4.*** 发表于2007-08-08 23:42:20

"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宣传神的人有人供养,至少在表面上可以不计名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挽救芸芸众生。当然,到了现代的二十一世纪,一方面科学已经发展了,另一方面不能要求世俗的人像圣人那样,要赢得说教力,自然就需要动用其他的特长了。"

说得好!

《笛卡尔的错误》,嗯,一定是本不错的书。

可泽 发表于2007-08-05 21:17:42

谢谢韦钰老师的解释!您现在对科学和教育的关心和参与令人敬佩。

我非常看重Damasio关于主观感受的研究发现和理论解释,认为这些还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值得重视。

韦钰 发表于2007-08-05 20:59:21

把情绪引起的脑的动机、认知方面的变化,不看作是仅限于脑里发生的过程,而是和躯体因情绪变化而引起的激素系统变化等联系起来,这就是Damasio理论的特点。现在医疗卫生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密切关系,30年以前美国NIH正式成立了神经免疫学的部门。Ireine 203.130.37.*** 发表于2007-08-05 09:43:24

我依自己的理解完全赞同Damasio的观点 ,似乎不应把情绪以及动机等问题理解得过窄。可泽 发表于2007-08-04 22:19:46

我很看重Damasio的研究发现和关于情绪感受的理论假说,但对他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象,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象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不太理解。他这里似乎有对躯体的特异性感觉(躯体标识)也参与了动机的产生的意思。个人认为这种解释存在疑问。因为动机倾向是情绪本身带有的,它在情绪感受中与认知感觉的结合而产生对具体感知对象的需要和动机,好象与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没有直接的关系。躯体标识应该只是由情绪产生的副现象。

也许是我对他的说法的理解存在错误,诚请韦钰老师给些具体的指教。

bedford 发表于2007-08-04 12:05:57

说个和本文没多大关系的话,没想到韦老师也写博客,今天第一次来您的博客,很震惊,因为我感觉在您的博客里充满了清净(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和淡雅,没有自己平日经常所见社会的世俗,感觉自己到了这就变的特别虔诚.感觉就象听一位长辈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很舒服,具体我也不知怎么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总之,以后肯定会常来的,呵呵。

Ted Zhang 218.81.205.*** 发表于2007-08-03 15:36:05

同意脑科学的重要性,但是重视实际的教学或教育过程也正是唯物主义的表现。

韦博士提出“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教养所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是因为影响了我们的脑,脑指挥我们的心智和行为。”,这是没有疑义的。脑科学的发展可以为教育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信息,但是不能取代教育的实际过程,通过这些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而上升的理论和方法。或者说,脑科学是教育的一部分,可能会对教育的其它部分产生影响。

李飞 35.11.37.*** 发表于2007-08-03 00:14:53

应当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待遇水平

  写在前面的话:2006年期间我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学习,与Wanhe有一次闲

聊,至今记得。她说,陈省身教授曾想在南开设立一个奖学金,资助在南开陈省

身数学研究所的优秀研究生10万元,以吸引优秀生源。我未曾去探究是否确有其

事,但却鼓励了我再一次去思考我国研究生的待遇问题,并促成此文,籍此抛砖

引玉。如果您时间有限,请浏览小标题和结束语部分。

  一、贫困的“科研中坚力量”

  中国的科研中坚力量在哪里?大学、科研院所。而在这些研究机构中,谁是

完成科研项目的主要力量,或者说,“真正做科研实验的人”?

  不是教授或副教授,他们的时间早已被无休止的项目申请、评审和学术会议

所占满;

  不是讲师和助理研究员,大学里讲师的重要任务是教学,而科研院所的助研

却很少;

  也不是博士后,博士毕业后愿意在国内“读”博士后的很少(注意到我在用

“读”,很多教授们与我谈到博士后时,基本上都用“读”)。

  不必怀疑和惊讶,研究生才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我曾见过一组数据,

其中提到70-80%的一线科研任务是由研究生完成的。

  教授的缺席、讲师或助研的匮乏、博士后制度的不完善,将研究生推向了科

研的第一线,但绝大部分研究生却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研究生收入主要由两部分

组成,国家津贴和实验室补助。国家津贴大约200-300元,十几年没有变化;实

验室补助差异较大,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裕的实验室补助较多,有的可达千元,

但绝大多数实验室仍在300-500元之间,甚至也有不发放补助的。一般来说,我

国研究生的月平均收入应在500-800元左右。但与当地居民相比,研究生还需交

纳不低的住宿费和书本费,能够用于实际生活开支部分应低于这个数字。而自费

研究生没有国家津贴和医疗保险,而且每年须交纳5000-8000元的学费。研究生

全面收费制度的推行,所有的研究生都将是自费研究生。因此,有钱才能读研究

生,已经不再是藏着掖着的事。如果想通过研究生的收入过一个“体面的、有一

定质量”的生活,更是痴人说梦。为写此文,我用“贫困线 北京 上海 南京”

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中进行搜索,检索到的第一个网页竟然是“月津贴270 博士生

如何不为五斗米折腰”(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756603.html)。

  二、研究生是“正在受教育的劳动者”

  在教育产业化的最初时期,国内盛传一种说法,“大学本科教育已不再是义

务教育阶段,因此想学习就花钱”,于是高昂的学费开始阻挡了求学者的步伐。

金钱买不到知识,但可以买到学习的机会。据说这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机会

的不均等。如今,大学的学费仍然居高不下,但国内的舆论已经开始放弃“想上

学就花钱”的说法,转向“不让一个贫困生止步于大学校园”。

  打住,今天我们讨论得是研究生待遇问题。“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想

要深造就花钱”,这一说法几乎人人都赞同,我也一样,政府不应该再花纳税人

的钱来供养几十万研究生,即使他们算是国家的精英群体(当然,也人会说真正

的精英群体已经远赴他乡,留下来的just so so)。一个完全可以成立的逻辑是,

研究生群体是自己希望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因此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完全是

必要的教育投资。大学本科教育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难道研究生教育产业化

之路还行不通吗?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他们占据了别人不能享受的机会和

资源,虽然这种机会和资源是他们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争取到的。他们就应当花

钱去“购买”机会,而忍受研究生期间短暂的清贫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之一。因为

从表面上看,个人这种行为的最终获益者不是这个国家,而是研究生本人。

  真的如此吗?正如国家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土,国家也需要一支精

悍的科研队伍来保障创新力和竞争力。国家不仅仅要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出售研

究生资源来减轻负担,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竞争国内

的求学机会和资源,确保一支精英的科研队伍。不应该让研究生群体带着“为未

来投资”的心态,忍受着所谓“短暂的清贫”,去承担70-80%的科研任务。提高

研究生待遇不一定吸引优秀本科生,但让研究生群体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一定会

吓跑优秀的人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但这决不是我呼吁提高研究生待遇的唯一理由。既然研究生群体是事实上的

主要一线研究人员,那么承担科研任务的研究生不仅仅是一名受教育者,也是一

名劳动者。如果研究生已经支付了高昂的学费来获取学习的机会,那么就不应该

再剥夺他们作为一名劳动者所应当享受到的合法权益。否则,就存在对研究生群

体的“国家剥削行为”。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学会了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问题。研究生不再是义务

教育,全面收费政策早已酝酿并出台。在我们惦记着向研究生收费的同时,也应

该支付他们作为一个劳动者应当获得的报酬。“正在受教育的劳动者”仍然是劳

动者,既使是学徒也有报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中,协助实验室PI完

成科研任务的博士后和研究生都是有补助的。而按照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细

则,能够用于研究生补助的部分很少。被戏称为“老板”的导师,是无法体恤自

己的“员工”的。我们惊叹于欧美国家年青人的独立意识,却把国内的研究生逼

上了必须依赖父母的困境。关键的问题是,这样合理吗?

  三、研究生待遇的不公正削弱了中国科研的竞争力

  研究生完成了我国主要的科研项目,成为科研队伍的生力军;但绝大多数研

究生的生活低于一般人群,甚至在贫困线以下(少数依赖父母的另当别论)。这

两个存在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政策迷茫相结合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科研的竞争力。

  首先,现有的研究生政策“吓跑”了优秀的本科生。我的大学同学,在美国

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供的奖学金在交完学费和支付正常的生活开支外,

尚有结余。事实上,有许多目前活跃在我国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当初都是依赖于

高额奖学金在异国他乡完成学业的。目前研究生素质的整体滑坡,不仅仅是由于

研究生扩招所致,现有的研究生制度也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其次,研究生作为低廉的劳动力使其无法安心学术研究。我国研究生的“奖、

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非常不完善,基本上是在借鉴本科教育体系,并没

有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到研究生已经是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一

个群体。学术研究,最忌浮躁。研究生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安心于学术的研

究生却越来越少,按时毕业是许多研究生的希望和理想,而项目的进展情况却成

了次要问题。导师动用权力让研究生延期毕业成了当前师生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

之一。我个人了解,研究生不愿意延期的最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如

果理解一个长期处于贫困线下的人是多少渴望脱贫,一个不能完全独立的成年人

是多少渴望独立,我想研究生对延期毕业的抵触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许多导师

不得不妥协于这一点,从而牺牲了项目的进展。

  第三,削弱了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研究生虽然是一个受教育的群体,但

同时也是一个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科研项目虽然是导师申请获得资助的,但

科研项目创新的实践者却是研究生群体。虽然财富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甚至可能

是绊脚石,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研究生是不可能完全发挥其创新能力的。相信这

一点许多人不会反对。我们应当鼓励研究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不必“人为

创造”苦日子。

  四、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不应只是收费!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从1999年就开始初现端倪,直到2006年拟在九所重点

大学进行试运行。改革的核心要点是收费,收费和收费。研究生教育不再是义务

教育,这成为研究生全面收费的最好理由。在收费问题上,我们实现了与国际快

速接轨。研究生全面收费已是大势所趋,培养费由导师承担。但如何保障研究生

的待遇,却很少被提及。收费制度已见雏形,但高额奖学金体系,却只是在酝酿

中;许多国家大多都提供优厚条件让研究生能够独立地支撑自己的生活,但在中

国这一点看起来很难做到。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决策者、导师、甚至研究生本

人,都在漠视这一群体生存在贫困线边缘,而缘由却是因为对知识有更多的渴求。

  我不反对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但同时呼吁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

和研究生薪酬制度等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待遇;呼吁媒体关注生活在贫困线边缘

的研究生。因为,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大学、研究机构和导师的

努力,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实业家都应当成为有力的支撑力量。

  五、建立“非固定研究人员薪酬制度”

  此文在科学网发表后,有网友建议利用科研经费补贴提高研究生的待遇。根

据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问题不在于“有经费的导师可

以多发,没有经费的只能少发”,提高研究生待遇本来就不能搞“一刀切”,也

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只有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的研究生才能拿到薪

酬。关键在于因为没有制度保障,完全凭借导师的性格和品质,体谅学生的多发

一些,斤斤计较的少发一些。近日报道,山东省审计发现高校科研经费仅4成直

接用于课题(XYS20070731),我敢肯定其余的6成中仅有很少部分用于研究生补助。

  因此,应当改革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或追加研究生薪酬基金或者

建立“非固定研究人员薪酬制度”。申请项目时说明需要多少研究生和其他临时

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此项科研任务,提交同行评议,同行专家和二审专家确定是否

合理,在下拨经费时单独划拨用于支付临时研究人员(主要应由研究生组成)的

工资。这样,从制度上保障了参与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待遇,稳定一线研究队伍,

并进一步鼓励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研究生行列,以更高水平创新我国的科学研

究。

  除少数需要国家保护的“冷门”学科外,对于没有科研经费的导师,应当限

制和不允许其继续招收研究生。或者,将现有的“公费”和“自费”改为“有经

费资助”和“无经费资助”,由研究生本人选择。

  六、结束语

  或许,一个更加简单的道理是,每年花费2000多亿用于公款吃喝的国家,应

当痛下决心来保障这样一个群体过着“体面的、有一定质量”的生活,这个群体

完成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