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甲乙成板的:"中国智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8:05:47
"中国智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您积极参与了吗?
',1)">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不少。"中国智慧"该出手时就出手,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您为社会管理做过什么?您觉得,怎样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欢迎讨论]


转型期风险与机遇并存 "中国智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风险与机遇并存,转型期社会管理考验"中国智慧" 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深入推进的新任务
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的现实要求,这也是大量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收入分配等民生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协调,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和社会断裂,集中投射,释放于社会层面,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能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决定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发展前景。如何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和谐稳定,是人们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
胡锦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总书记为何用三个"最大限度"为社会管理创新定调?
三个"最大限度"要求干部多做化解群众矛盾的工作,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总书记提出的"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给我们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指明了方向,激发了热情,增添了动力。没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各级党组织要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超前做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带着真心与真情,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到细心又耐心,万不可大而化之和简单处之,多做化解群众矛盾的工作,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真心跟党走,让人民群众与我们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把三个"最大限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细节中,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才称得上扎扎实实
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必须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遗憾的是,一些领导干部,要么无视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进程,要么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中束手无策甚至错上添乱,正因为在社会管理理念和行动上的滞后,我们看到强拆"杯具"、"跨省追捕"轮番上演,"雷人"官话、面子工程粉墨登场…要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必须把三个"最大限度"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细节中,用三个"最大限度"的标准衡量公共机关的每一项工作,考量公共权力者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才能称得上扎扎实实;那些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或根除。
"诚意+技术"培育出社会管理智慧之花 俯下身去倾听,群众会告诉大家怎样才能管理好社会
相对于"管理",老百姓更需要的是"服务",俯下身去倾听,人民群众会告诉大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管理服务,怎样才能管理好社会。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首先要跟群众交朋友,倾听群众的心声,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光"车下去","身下去"还不行,"心下去"才最重要。二是变"灌输"为"协商",与群众坐下来一起协商,一起讨论,形成体现多数人意愿的决策,是群众工作的新内涵。三是在解决社会矛盾,研究发展问题上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改变"为民作主"的传统思维,创造"让民作主"的条件和氛围。四是社会管理者要送温暖更要"送公平",群众更需要公平的发展机会,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以公平为主线的社会管理必然会得到群众拥护。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何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服务"这个词在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论述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分量
我们党是依靠人民取得了全国政权的,是依靠人民在风云变幻中处于长期执政地位的,作为执政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但要做好"管理"这篇文章,更应该集中力量做好"服务"这篇文章。总书记从执政党的本质特征出发全面阐述了"服务"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服务的对象、态度水平、质量效果还是从服务长远目标看,总书记说"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一论断为新时期执政党怎样为人民服务注入丰富内涵,也对建设责任型、效能型、服务型政府提出更高要求,形成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服务"观。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核心是人,千难万难,读懂了"人",这篇文章就不难
要创新,就必须针对一些变化了的实际,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创新应对之举,也不可能系统性地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到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比如,不同利益群体增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代表各自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念、旨趣共识等,他们彼此打交道,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从具体利益到价值观念的碰撞。如何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主流价值引领,协调各方利益,增进社会共识,亟待作出科学的回应。千难万难,读懂了"人"这篇大文章就不难。
决策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磨刀不误砍柴工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何信号?
有的地方政府和领导一味追求效率,误认为风险评估费时费力很麻烦,甚至扯来扯去,影响办事效率,干脆不搞评估或者让评估走过场。诚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但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评估工作实质上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做好了,重大决策的实施,就会有群众的广泛支持配合,决策实施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前期评估工作没跟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全,自然会影响决策实施的进展和效果,工期耽误了,钱浪费了,效率没了,还影响到当地官员的"乌纱帽"。
 

社会管理领域五大"跷跷板"
从党的十六大确定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方向,社会管理被明确列入政府的目标职能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社会矛盾的日趋复杂,使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刚性需求,也在催促着社会管理快点儿"硬起来"。然而,原有的社会管理力度却未能同步提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跛脚也一直没能跟上。种种发展不平衡、政策法规不配套,导致当前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五大"跷跷板":
一、谈及社会管理问题,基层政府部门最多的抱怨是:办事无"腿"、说话无"嘴"、执法无"权"、调控无"手"。[详细]
二、近年来,我国社会领域立法成果可观,对调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有裨益。然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法律越完善、标准越高,客观上导致被侵权者越多,矛盾纠纷、冲突越多,公众的不满也越多。[详细]
三、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政府好像可以从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了,但是从实践看,社会管理只有主动紧跟经济生活步伐,社会才能稳定和谐。看似纯粹的经济事件,最终无一不衍生出社会管理事件:企业停产、减产、倒闭,必然带来职工失业,诱发欠薪;经济复苏,"招工难"接踵而至……这令"企业经营问题让企业自己去解决"、"政府不应干预企业事务"的观点再一次受到挑战。在劳动者集体协商制度尚未建成、集体维权行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政府的这一只手还真的难以放开。[详细]
四、一些意见领袖、文人墨客,在拿国际先进范例作对比,批评中国文体明星、企业家缺席公益事业的时候,很少把自己摆进去。一些专家学者可以很起劲地"联名上书"、写博客、发微博,但当政府就某项政策法令、社会管理事务公开征求意见时,却未必愿意"掺和",认认真真地贡献智慧,除非相关部门专门邀请,或者聘任为顾问,或者购买他的服务,把"公众参与"变成职务行为。[详细]
五、网络之所以具有"眼球经济"的特点,就是源于网民会因一个热点事件快速聚合,又因另一个热点转移而快速解体。被监督的单位只要给个不咸不淡的回应,"硬扛"几天,网民没有新的证据,没了新"段子",风波也许很快就会过去。当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被当作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被寄予重望之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遭遇相关部门不"接招",网民如之奈何?[详细]
我看"社会管理创新"
林伟:我注意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不论是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都反复强调社会管理,这一概念先后出现在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语境下。而在政府职能定位中,"社会管理"则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相并列,成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无疑标志着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正在成为政府改革的最强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近又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建议,这不仅体现了中央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日渐明晰的工作思路。
大别松涛:社会管理既要见实效,也要见长效。见实效就决定必须立足当下,解决表现突出的社会矛盾和反映强烈的群众需求。比如,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这是针对当前"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管理服务难度增加、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剧、弱势群体阶段性增多等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同时,社会管理也要见长效,这就决定必须抓住社会管理的心理基础和技术趋势,进行长远谋划。
闫华:社会管理的方式不应是"管理",而应该是"服务"。更准确地说,社会之管理本质上就是社会服务。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领导干部最根本的一点是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搞好社会管理工作。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是职责所系,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天然职责"。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服务,服务,再服务。
★投稿信箱:opinion@peopledaily.com.cn
更多话题
·怎样看各地GDP"翻番潮"?幸福如何一起翻番?
·国务院"开门炮"给力粮食生产,如何不懈怠?
·东西部"争夺战"能让农民工走进"春天里"吗?
·城市发展"满城挖"?搞建设如何让百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