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话骂人怎么说: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7:56:31
一. 水稻抛秧栽培的发展与现状
(一)发展简况
抛秧是指育成秧苗后改插秧为抛秧的一种省力种稻方法。1958年,浙江省永康、缙云等县农民为了战胜早春低温阴雨,实现早播、早栽、早分蘖要求,运用“密播、早育、短龄、带土、带肥”等5个相关环节,采取手栽、摆栽或抛栽的水稻栽培新技术,结果抛栽取得了三省(省秧田、省劳力、省成本)、二早(早发、早熟)、二增(增产、增效)的明显效果,但限于该项技术用手工铲秧、掰土等过程较费工,抛栽本田除草困难,阻碍了扩大应用。
60年代初期,日本稻作科技工作者试用纸筒培育秧苗成功,结合手工抛撒自然入土,具有返青快、分蘖早,稳产高产等优点。7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来我国传播此项育秧技术,在其影响下,中国农科院和广东省农科院先后引进此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后因播种工序烦琐,纸筒秧盘一次性使用成本高,而且根系在纸筒内不易外伸,出现窝根现象较为严重,秧龄又不能太长,加上当时还没有最适于抛秧本田应用的高效除草剂,导致该项技术也难以推广应用。1975年,日本学者松岛省三与丸井加工公司合作研制出塑料孔盘,每盘孔数按秧龄长短而不同,分别为578个孔体、648个孔体和2015个孔体。前二种适于育中苗,后一种适于育小苗。在日本东北、北陆等寒冷稻区.以及九州等温暖稻区等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1975年正常气候丰收年和1976年低温歉收年考验,证明是一项安全、省力、稳产的水稻栽培方法,并传播到了中国、韩国、印度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等地。
我国在引进日本塑盘抛秧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水稻孔体育秧抛栽技术。1981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东北塑料一厂共同研制出塑料方格育苗盘,规格为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盘中有800个各为2.25平方厘米的小方格,上大下小,底有5毫米渗水圆孔。1985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塑料三厂又生产了聚氯乙烯压塑406孔育秧硬盘。由于硬盘成本高,农民一次性投资难以承受,故推广应用面积不大。1987年,牡丹江地区农科所与上海市塑料厂合作利用聚氯乙烯回收料,研制出价格较低的孔体塑料软盘,并生产出多种规格孔盘,满足了各地培育大、中、小苗的需要。
(二)抛秧技术现状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于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能大幅度地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省工(每公顷省30~45个工)、省秧田(秧田只占本田的1/40~1/50),提高工效5~8倍,同时没有缓苗期,可比手插秧田每公顷增产粮食0.23~0.45吨。所以,在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总站统一牵头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和推广,使水稻抛秧种植方式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资料,1990~1997年全国各地抛秧面积逐步扩大,其中1994~1997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单季稻抛秧,以江苏省增长最快,连作稻抛秧,以广东省扩大得最多。目前以南方各省、自治区为主,抛秧面积仍在持续增长。双季稻地区的早稻抛秧面积扩大得更快,而且从有盘发展为无盘肥床旱育,从手抛发展到机抛。
二.培育类型
(一)有专用设备育秧类型
1.肥床细土法塑盘旱育秧 指在肥沃疏松的秧床上,利用塑料软盘进行旱育秧,集肥床和塑盘于一体。这种育秧方法,一是播种期不受水源限制,旱秧地育秧操作方便,二是适于大、中、小苗的培育,这是适于我国北方稻区的主要育秧方法。江苏淮北稻区一般秧龄在30~35天,比塑料盘湿润育秧延长12天秧龄,但不串根,有利于高产品种的搭配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三是便于统一供种,集中规模育种,并实现商品化供秧。例如在1993~1995年的3年里,淮阴县全县累计示范推广1893.33公顷,每公顷平均产稻谷9.22吨,比其他方式育秧的抛栽稻增产8.1%~11.7%,其中1994年调查证明,由于此法省种子、省秧田、省水(电)和省工等,每公顷节省直接成本868.35元,节支率33.3%。这种育秧方法需要事先制备育秧营养细土,平均每盘2.5千克左右,需增加一定的工本投入量。
2.泥浆法塑盘湿润育秧 这是目前南方双季稻抛栽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原因之一是利用秧沟肥泥或河泥浆作为盘育苗床土,就地取材,无需事先准备床土,并且成苗率较高。原因之二是适于早稻20~25天秧龄、晚稻15~20天秧龄品种搭配模式的应用,结合使用降低浓度的多效唑或烯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高促蘖。连作晚稻或单季晚稻地区秧龄可以掌握在25~30天,有利于熟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应用。原因之三是秧本田比大(1:40~50),秧田占用面积小。原因之四是大田抛栽基本苗容易抛足。直立比例较高等。
3.吸水树脂种子包衣旱育秧 这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首先采用的方法。他们用高吸水树脂,辅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杀虫剂,微肥等制成粉状种衣剂。种子浸湿(但不浸种)后放到有粉状种衣剂的容器中滚动,使种子包衣,然后将种子播入旱育苗床。种衣吸取土壤水分而迅速膨胀,在种子周围及秧苗根部形成1.8厘米X1.5厘米X1.2厘米左右的“蓄水球囊”,具有保水、杀虫、杀菌及生长调节作用。育成的秧苗最适合人工抛栽。在机抛的适应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无专用设备育秧类型
1.无盘旱育秧直抛 就是采用肥床旱育秧方法培育大、中、小健壮秧苗,采用手拔、带泥抛秧。这种育秧方法主要是不需要买塑盘,成本较低,首先是符合农村经济收入较低稻区农民省力种稻的需要,推广应用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但是拔秧时节难以控制土壤水分,遇到降水,土壤过湿,带泥太多,不利于抛匀,土壤太干,拨秧时根系不易带泥,抛后易出现躺苗,会影响早立苗、返青和分蘖。
2.无盘旱育乳苗直抛 这种育秧方法,在连作晚稻上应用得比较多。早稻由于育秧期气温低,需要加温保湿,成本较高。具体操作步骤是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组合),把催好芽的种子与一定量的粘性泥浆拌和,泥浆配比为泥:水等于2:1,泥浆用量为于种子量的l/2左右,再与1.5~2倍重量的钙镁磷肥拌匀,达到既配重、又增肥的要求,以提高抛栽竖苗率。再按每平方米2千克干种子量,平摊、匀摊在底垫塑料薄膜,上面能防止雨水冲淋的场地上。根据“干长根、湿长芽”的规律,要求粘附谷粒表面的钙镁磷肥呈湿润状态为度,
一般每天洒清水2~3次,但要防止过于干燥导致根系过长而缠结,影响抛栽均匀度。经过4~5天培育,长成1叶龄(针状叶),高5厘米左右,根短而粗白的乳苗。抛栽前1天傍晚洒水,起苗抛栽前,喷含量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0.1%乐果混合液,以起到增肥和防虫害的作用。抛前将乳苗抖散,然后装箩挑到田头。如果当天遇到猛太阳天,以在下午3时后抛栽为好。一般按3~4米宽为一畦,在畦面湿润平整的状态下抛栽。抛后2~3天内田面不上水。若连续太阳暴晒使田土裂开甚至局部发白,最好在傍晚或早晨灌跑马水。
乳苗抛栽除了具有一般抛秧种植时能够保证足苗、浅栽、早发、多穗等生育优良性状以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秧龄特别短,高度密播对本田来说,几乎不需要留多少专用秧田,便于多种和早种早、晚稻,增加总产量;二是乳苗短龄,在秧床上生长不受任何限制,个体间能正常生长,没有瘦秧,整齐度一致,素质好。这种小苗抛栽后几乎都是斜躺苗,但过2~4天就会全部扎根立苗、早分蘖,其主要缺点是抛秧后遇到当天下雷阵雨夹大风时,会冲乱甚至漂移秧苗,需要在雨后做筛密补稀工作。
3.半旱育秧手拔抛栽 这种方法一般在短秧龄(10~12天)情况下,直接密播在土壤较疏松的半旱秧田内,然后手拔带泥抛栽。由于苗不高,叶龄处于2叶1心期,根部又带泥,抛后扎根、立苗也比较快。买秧盘一次性投资困难的农户,如果种植面积不大,采用此法只要把苗抛足、抛均匀,也能达到省力、浅栽、早发、多穗和较高产量的目标。其难点是手拔带泥秧,运秧叠放叶片易粘上泥土,带泥根系抛栽时不易分秧,影响抛栽速度。
三.个体特征与群体态势
抛栽水稻由于育秧和种植方式不同于手栽稻,因此形态特征、生育特性、群体发展态势和穗粒构成因素等方面都有其特点。下面以盘育秧为例加以分析。
(一)抛栽水稻的个体形态特征
1.秧苗期 据测定,由于受秧盘孔体和密播的生育条件所限,相同秧龄情况下,盘育秧植株较半早育秧苗矮、叶龄减小、分蘖增长迟缓、根量相对较少。但是根系活力强,主茎绿叶数多,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长基础,移栽后具有较强的生长、早发潜在能力。
2.本田期
(1)根系 盘秧抛栽后根系横向分布于土表的比重大,而且较为均匀。据测定,抛栽稻有85%的根系分布在0~10厘米土层中,10~20厘米的土层中只有15%左右。而半旱秧手栽稻分布在0~10厘米土层中只有70%,11~20厘米土层中有17%左右,20~40厘米土层中还有13%~15%。由于抛秧稻根系入土浅,同等栽培条件下,较易发生根倒。
(2)茎叶 茎基部节间较手栽短,茎的节数几乎相等,管壁略厚,叶龄相对减少;主穗株高以抛栽的高,但由于抛栽的分蘖穗比率高,所以群体平均高度不如手栽稻。穗的长短和每穗粒数多少,两者与株高趋势相一致。
(3)分蘖 抛秧浅栽分蘖早而节位低,分蘖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在抛栽苗的平躺或倾斜情况下更为突出。所以,有效穗数多,而成穗率偏低。
(4)生育特性 据观测,抛秧稻在土、肥、水、气、热等良好的环境中,带有土坨的小苗抛秧后,没有出现缓苗期。因为生物向性作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抛后3~5天;斜、躺苗可以基本直立。测定结果表明,抛后1天露白根,2天始扎根,3天后出新叶。抛秧种植早晚稻,由于浅栽分蘖早、多,分蘖期长,肥水控制得好,分蘖整齐,幼穗分化和成熟期较手栽提早1~2天。若迟发,则因拖后褪小分蘖穗幼穗分化、抽穗较迟,因而成熟期比手栽稻稍迟。
(二)抛栽水稻群体发展态势
抛栽稻满天星分布田面,丛间、株间关系与手栽不同,植株呈半散射状生长,通风透光不受行向的影响,有利于群体全方位生长发育。高产抛栽稻的前、中、后期群体发展态势如下。
1.前期早发 早发是抛秧种稻多穗、大穗和高成穗率的基础。抛秧稻带土浅栽、分蘖节位低,有利于早发。但是这些早出生的分蘖成穗率要达到70%以上,而且是大穗,必须掌握适中的群体。就是要在栽培措施上保证预期穗数苗在有效分蘖末期之前1~2个叶位时达到,过早过迟都不利于穗数和产量的达标。因为过早发足,群体过大,被迫超前搁田,使一部分分蘖本来可以成为有效而转为无效,不利于稳产高产。迟发,由于部分分蘖到了有效分蘖末期或更迟产生,当主茎幼穗进入分化时,这些分蘖缺乏独立生长的根系,多数变成无效分
蘖,小部分自身虽形成独立根系,但季节推迟,成为迟抽出的落脚小穗,在增产的穗组成中作用不大;
2.中期稳长 抛栽稻与手栽稻一样,进入长粗拔节阶段,分蘖就开始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中期稳长,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多,茎粗,基部节短、鞘壮,叶色正常,叶片含氮量适中,茎内淀粉含量高,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大穗型,产量也高。这一阶段要防止过量施用长粗肥导致生长过旺,叶量过多,群体过大,下层叶由于郁闭,处于饥饿状态,甚至死亡,成穗率不高。肥力过头型植株,往往叶片含氮量偏高,叶色过深,
以氮代谢为主,使茎内碳水化合物蓄积量低,茎秆也较细,不利于顺利地向生殖生长转化;穗型虽然不小,但结实率不高,或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的提高。如肥力不足,会使叶色发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也不利于养分积累,茎秆内淀粉含量少,难以孕育成大穗,产量必然比较低。
3.后期协调 抛栽稻的穗数、穗形虽然在前、中期已经定局,但是抽穗扬花、结实灌浆,以至成熟的各个阶段均在生长后期进行。这个阶段的生理、生化过程,较前中期复杂得多,其经济意义也更为重要。因此,如何从栽培措施上协调好植株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植株养分的制造、运输和累积的关系,即源、流、库的协调关系,直接影响到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劣。颖花退化,大多集中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一般在剑叶的叶枕和下一叶的叶枕相距为负10厘米时,为穗的颖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始期;叶枕距“0”时为减数分裂盛期;叶枕距达到正10厘米时,为减数分裂末期。随着整个稻株对同化产物需要的急剧增加,使颖花间的同化产物的分配出现激烈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颖花向着有效和退化两极分化。这时,植株在田间的适宜肥水等生态条件,直接关系到颖花的成长或退化。协调的群体,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增加颖花,减少退化。
四.双季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我国南北稻区生态条件不一,单季稻、双季稻抛秧高产技术都要因地制宜地应用。总的技术要求是:选好优质高产品种;育足齐整健壮苗,抛足基本苗,促进早发控苗蜂,提高成穗攻重穗。
(一)双季稻优质品种(组合)搭配模式的筛选及示范
1997年,通过9种优质高产兼顾早晚稻品种(组合)搭配模式对比试验结果,筛选出优质早籼嘉早935,搭配特早熟晚粳丙93-390,翻秋早杂交稻K优402和早籼嘉早935等3种(组合)搭配 模式,每公顷产量超15吨粮,分别为16.08吨、15.52吨和15.30吨,每公顷比双季手栽稻对照增收3670.5元、1864.5元和1519.5元,实现了双季优质品种(组合)搭配高产高效目标。其主要原因是选用了优质高产兼顾的早籼嘉早935,并采用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1998年,对1997年每公顷超15吨粮的3种品种(组合)搭配模式,建立了高产示范方和攻关田。结果49.23公顷示范方,每公顷平均产量14.74吨,比同等管理条件下的手栽对照田平均增产4.17吨。其中2.42公顷攻关田,经专家双季同田验收结果,每公顷平均产量达16.12吨,比手栽对照田增产13.91%。产量构成因素:早稻平均有效穗483.6穗每平方米,每穗实粒75.9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77克;晚稻平均有效穗477.6穗每平方米,每穗实粒64.9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6.05克。另外,统计表明,每公顷抛秧田比手栽对照田可节省秧田60%~70%,因此可增加早、晚稻播种面积而增加产量;每公顷节省用种量30~45千克,节省用工45~60个。由于节本增产,每公顷纯收入增加1995~3868.5元,增值幅度达21.6%~41.5%,受到稻区农民,尤其是种稻承包大户的欢迎。
(二)抛秧配套栽培技术
1.选用优质高产兼顾型品种(组合) 各点早稻选用嘉早935,嘉育948,中丝2号;晚稻选用丙93-390,两94-54,浙95-133,丙97-408,翻秋种植的K优402和嘉早935。这些品种(组合)进行早、晚稻双季搭配,除了产量高、熟期适宜之外,抗性较好,米质较优。至于其他地区,目前生产上用的优质早稻品种均可采用,晚季则应选择品质优、熟期早、抗性好的当地审定品种。
2.根据早晚稻搭配品种(组合)的适宜接茬期,决定播、抛日期 从双季高产出发,要求早稻在7月22~23日成熟,以便7月25日左右抛栽晚稻。为此,把早稻播种期安排在3月底前后,抛秧期在4月19~24日,秧龄20~25天。由于 1998年早稻成熟期较预期提早3~7天,7月15~21日均已成熟,这不仅使早稻收割后有较充裕时间进行精细耕整和除草,而且晚稻由于提前抛秧种植而缩短秧龄,提高了秧苗素质。当然各地实际安排播抛期时,还要考虑常年气候变化规律。
3.重视培育早、晚稻龄短质好的秧苗 种子在前处理中,用1.05比重的泥水或盐水精选出饱满谷粒,并实行统一催芽,使发芽率达到95%以上,为高成苗率打好基础。塑盘播种量按秧龄来定,早稻平均穴播、3粒芽谷,杂交稻2粒芽谷,粳稻3粒芽谷。早、晚稻塑盘秧采用湿播旱育方式,早稻搭拱架覆塑膜保温,晚稻多用麦秆、稻草或遮阳网搭架覆盖,避免高温强照或阵雨冲刷,使出苗整齐,成苗率达到90%以上。秧龄,绿肥田早稻掌握在25天,春粮田30天,晚季特早熟晚晚粳、翻秋种植的早籼和早杂25~30天。秧田水分管理:幼苗期做到保湿出苗,3叶期开始排干秧沟水,以旱育为主,苗叶不卷不灌水上秧板。机抛秧苗叶龄为3.5~4.5叶,苗高12~15厘米,易于抛撒操作,且立苗生长良好。
4.抛秧本田平整、泥糊、无杂草 抛秧田现耕现耖,平整泥土后按3~4米(手抛)和6~8米(机抛)宽起沟做畦,清除杂草残茬,耥平,保持泥土软糊无水层,以利于带土坨的秧苗根系入土1~2厘米深,以减少斜躺苗率,促使扎根和早分蘖。
为了减少早稻脱落谷粒在晚稻抛秧田内发芽生长的数量,采取了在早稻收割后深翻灭茬埋谷,并灌水浸泡2天,利用高温烫死田面谷芽,然后在浅水状态下进行耙耖的措施,减少了籼粳混杂。对于发生倒伏的个别早稻抛秧田,采取人工收割方法,并把脱粒后的稻草搬出田外,减少了残谷在田面发芽长苗。
5.把握好苗、穗动态发展数量关 一般绿肥田或闲冬田早稻,每平方米抛栽52.5~60丛为宜,以每丛平均3株苗计算,需匀抛、抛足157.5~180株基本苗;春粮田早稻和晚稻抛60~67.5丛,180~195株基本苗。在肥水合理运筹配合下,茎蘖数最高达到每平方米600株左右,成穗率75%~80%,有效穗达450穗上下。
6.合理运筹肥料,形成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早衰的“早发缓降”群体发展态势 抛秧稻分蘖节位低,在示范、攻关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基肥又较充足的情况下,容易早发。若分蘖盛期肥水过头,会出现前期群体过大,中期群体质量差,后期成穗率低,穗型小,易发生根倒现象。因此,各点都适当控制了分蘖盛期的氮肥施用量。在每公顷施氮素总量150~180千克的情况下,施有机肥7.5吨作基肥,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375千克、氯化钾75千克作面肥;抛秧后4~7天,每公顷施尿素113~150千克和氯化钾75~120千克作追肥,并拌人100克丁苄,促早发和除杂草结合;为了防止早衰,提高成穗率和增粒增重,绿肥田早稻在5月25~30日,春粮田在6月上旬末,晚粳糯稻在8月下旬,每平方米施尿素和氯化钾各45~75千克作保花肥。有的点在始穗期喷施“粒粒饱”生长调花剂,起到减少包颈穗,提早齐穗和增加粒重的明显效果。
7.搞好水浆管理,协调生长发育,达到健根防倒效果 在抛秧后3~5天内,畦面不上水,促使早扎根立苗,遇晴天保持满沟水并开好“平水缺”,防止大雨造成田面积水引起苗株漂移。立苗后灌浅水促蘖,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搁田并加深排水沟,搁到田面出现细裂缝为止,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稻株进人中后生育阶段,在倒二叶露尖时,结合施用保花肥和防治病虫害要建立浅水层,其余时段均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促进根系深扎和保持株间适宜温湿度,以延缓根系衰老进程,实现增粒增重增产。
8.防治病、虫、草、鼠,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播种前2~3天,在秧田四周撒放4.5%氯敌鼠钠盐药饵诱杀老鼠,减少其对芽谷的危害。针对抛秧稻群体较大,以病虫预报为依据,选择对口农药,及时肪治螟虫、飞虱、纵卷叶虫,蚜虫(密穗型晚粳稻易发生危害)和纹枯病。由于实行“浅、露、湿”的灌溉方法,对扎根立苗和早发有利,但易引发两次杂草出生高峰。因此,抛秧后5~7天,每公顷用35%丁苄或38%的抛秧一次净可湿性粉剂1.5千克,拌尿素撒施,雕后田面保持水层4~5天(当时由于稻苗较小,不用绿草隆、稻草畏、精克草星等除草剂,以免产生药害),抛后15天左右,排干水后,每公顷用50%杀稗王可湿性粉剂375克,加10%苄黄隆可湿性粉剂225克,加水560升均匀喷杀,第二天覆浅水,以控制杂草生长。
五.农艺农机配套技术
(一)机抛的优点
机械抛秧种稻比手工抛秧作业效率高,能够进一步减轻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深受欢迎。目前已成为稻区,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种稻统一服务的重要内容,种稻大户也有自己购买应用抛秧机的。
据对比测定证明,2ZPY-C型水稻抛秧机,净抛生产率为每小时0.67~1公顷,抛幅6~8米,抛高2米,后抛距离为4~6米。其主要优点是:①每台抛秧机平均作业人数为8.7人,平均每天抛栽3.43公顷,折合每人每天抛栽0.39公顷,是人工抛栽的2.15倍;②机抛秧苗分布较均匀,直立苗比例高。抛后考查结果,每平方米平均苗数的变异系数小,平躺苗占12.8%,低于手抛4.4个百分点;③机抛田每公顷平均产量为7.17砘,比手抛对照增产3.42%,比手栽增产9.9%。
(二)机抛胁农艺技术
机抛秧苗的一般培育和本田管理技术,与手抛秧培育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为了提高机抛质量,还需要以下技术予以配合。
第一,选用茎秆粗壮、抗倒、分蘖力中等、熟期适中的优质、高产早、晚稻新品种(组合)。
第二,秧苗要短龄、矮壮、即最佳叶龄为3.5~4.5叶,不超过5.5叶,最适苗高为8~12厘米,不超过15厘米。
第三,根据天气条件和孔泥干湿程度,灵活决定揭盘起秧时间。即在孔泥干湿度适中或孔泥砂性沥水性强时,起秧后即可抛栽;有露水的天气,等露水干后起秧为宜;如果盘泥过湿,晴天可先揭盘稍晒苗,再起秧抛栽;阴天可在抛栽前一天揭盘,置于原秧板上沥水,或抛栽当天先起秧摊晾。起盘后的机抛秧经装柜、运输,分批喂人机内。
第四,机抛时,1台机械配8~12人,其中机上1名机手和2名喂秧手,1天可抛栽3.33~4.67公顷本田。机抛行走挂慢速挡,以匀速前进。根据机械两侧抛幅,确定机械行走路线,确保抛幅间秧苗均匀、密度正常。两名喂秧手喂秧速度与机械行走速度要相匹配。机械靠近田边时,喂秧手设法挡住一边秧苗,避免秧苗抛出田外。根据田块长短,机上备足每趟用秧数量,尽量在田块两头加秧。机械抛秧在加快、转弯过程中仍有部分疏密不匀粗缺苗的边角地段,应留10%~15%的秧苗进行人工补抛。抛后3~4天内,捡出操作沟内秧苗,酌情匀苗、删密补稀。
(三)机抛操作技术
除了做好一殷的机器运行前检查工作以外,机抛最好选择在风力小的晴阴天进行。遇到有风天气,机行方向应与风向平行,似免影响抛栽均匀度。
抛秧机入田时,要根椐田块形状,选择合适作业路线,避免漏抛、重复抛或抛出田外。一般1次可装秧30~40盘,行走60米左右。行走要根据装秧方便,选择横向或纵向梭形作业。为使抛秧均匀,达到计划密度要求,喂秧手要熟练抓苗数量和喂入技术。一般每公顷抛50万~60万穴,机器行进挂10厘米挡时,每秒需喂125穴秧苗,挂12厘米挡时,每秒需要喂入150穴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