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波尔特上线:只有彻底切割非“左”即右的僵化思维,中国才有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7 11:36:01

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2012-01-29 14:48

   




王冲

新年上班第一天,祝各位博友龙年有个好开始,诸事顺遂。

1

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将成为是亚洲的领导者,这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观察人士不绝于耳的预测。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向中国抛出G2的橄榄枝时,中国距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梦想曾无限接近。

如今,中国手里依旧拿着3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但在应对债务人时,债权人却显得处处被动;当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际,新朋旧友纷纷向美国靠拢,中国面临的周边态势,极不乐观。

亚洲大陆,中国和日本、印度、东盟国家的关系略显紧张,而朝鲜、缅甸、巴基斯坦这样的铁杆朋友,也正微笑着西方打开大门。

中国援助力度最大、消耗外交资源最多的国家,莫过于朝鲜。但对于朝鲜而言,中国并不是铁哥们儿,而是已经“变修”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不甘心做中国的“小兄弟”,而是要和超级大国美国建立直接的关系,和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和美国做生意挣钱。

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劝和、促谈,但对于拖延多年的六方会谈美朝都不买账,朝鲜更是利用“纽约渠道”频频抛开中国,和美国单线联系。有外交观察人士指出,从来没有一个大国,在盟友身上花费如此多的资源,却得到如此少的回报和尊重。

就长远而言,朝鲜维持现状是最佳选择,一旦朝鲜政权倒台,难民问题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负担;而朝鲜政权如果“变脸”,控诉“旧社会”苦难,毫无疑问会把中国视作罪魁祸首。当然,如果南北实现统一,即便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也会在偏向美国的情况下玩大国平衡游戏,对中国并无益处可言。金正恩接班,朝鲜在外交方面是否更多地买中国的帐,还是未知数。

此外,缅甸也生变故。去年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历史性的访问,送出“小礼包”,承诺将援助120万美元支持缅甸改革,2012刚至,双方便互派大使,修好之快,令人侧目。

缅甸和美国走近,其实是水到渠成之举。2010年11月,缅甸在大选后释放昂山素姬;2011年10月,缅甸军政府又解除对外国网络和异见电台的管制,并与昂山素季会谈;随之,又打出耐人寻味的一招——喊停由中国承建、造价达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工程。

缅甸这么做,一方面是借政治改革换取西方对其民选政府的承认,从而取消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制裁;另一方面,权衡再三,通过停建中国大坝这样的决定,获取美国青睐。

如此发展,缅甸真要倒向西方怀抱,成为美国布置在中国周边的一枚重要棋子。众多周知,中国一直谋求在缅甸建立“三路”,即油路、气路和铁路。这三条路可以说是中国破局马六甲海峡,避免和美国在马六甲发生冲突的最佳方案。缅甸倒向美国,中国经营多年的能源通道计划即便不付之东流,也大打折扣。

和中国关系最好的铁杆朋友非巴基斯坦莫属,中国大使的车可以直接开进总统府,畅行无阻,目前看中巴关系还是亲密的兄弟,因此巴基斯坦也是美国的重点照顾对象。去年12月初北约轰炸巴基斯坦的军营,有网友评论认为,这实际上是明确告诉周边国家:“你们看着,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铁吧!我要炸就炸,谁能奈我如何?,我就炸了,怎么样?”这就是美国用武力告诉中国的周边国家,谁才是真正的依靠。

当惯了亚洲老大的日本自然不甘心被中国超过,不仅加大对东盟等国的投入力度,更是借助日美安全同盟,遏制中国。日本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在钓鱼岛争端上多次挑衅,最近更是计划派兵进驻与那国岛,监视、防范中国之举有增无减。

印度作为另一大国,在龙象之争中始终不服输,印度军方更是对1962年边境战争的惨败心怀怨恨,希望有朝一日报仇雪耻。中印进行了多年边境谈判,不仅没有进展,最近更是横生波折。比如说,2011年年底,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政府计划未来5年招募近10万士兵,部署在中国边界以增强印度军队实力。

另外,随着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海洋争端和摩擦增多,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忧惧不断加深,鉴于中国的实力,东盟各国团结起来对付中国的态势显露无疑。

这,就是进入2012中国在亚洲面临的战略态势。

 

2

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盖洛普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的情况下,虽然中国正实现快速发展,但美国仍保持对这些亚洲国家的影响力。

美国更是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去年1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奥巴马总统也表示,美国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

美国重返亚洲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大经济整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就是把美国重新引入到亚洲的经贸合作中,来抗衡中国的影响力。2010年TPP成员国 GDP总量占世界的27.2%,如果算上日本和韩国,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看,通过经济贸易合作,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可以从贸易深化到以贸易联系为纽带的国家战略合作,完全可以影响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强化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存在。

其次,在军事领域美国也“重返亚洲”。 刚刚进入2012,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新的军事战略。新战略明言,要增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加强防范来自中国的威胁,包括阻止中国“支配南海的国际水域”。

对中国的防范,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实在不是什么秘密,美国20世纪初就要这么干,只是由于本?拉登发动9?11袭击,美国把战略重点转向中东,转向反恐,可回头一看,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比十年前更强大,因此才亡羊补牢。

其实,从古罗马帝国到美国,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会极力防范身后的竞争者。对“第二名”,总会采取拉拢、分化、威胁等策略。2009年美国提出G2,是拉拢;重返亚太、拉近和东盟国家的距离,是分化;而增强在亚太的军事力量,算是威胁。

对于美军的调整,中国需要淡定,需要静观其变,而不是针尖对麦芒。中美之间目前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经济两方面都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都是美国领先、中国追赶的态势,在较量中互有得失,各有几副牌可打。但在军事上,实事求是地说,差距甚大,中国军方所说的20年差距绝不是谦虚之言。

整体而言,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受各种因素制约。比如说钓鱼岛问题;有着殖民者制造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中印边境问题;也有着中国地处亚洲大陆、被大国环绕的不利地缘现实。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可以用ipad等产品让大家自愿打开钱包,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缺乏超乎利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古代朝贡体系之所以存在,不仅仅因为中华上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是蛮荒之国对华夏文明的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但今天的亚洲各国,对中国没有文化上的敬佩和尊重,也缺乏价值观上的认同,更多是期待通过合作得到更多贸易机会,中国可以在国力强势时大度一点,予以让利,但一旦自身经济发展受阻,就会失去这一优势。

其实,美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亚洲,中美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共治亚洲”。在和邻国的关系方面,中国应该更多想想如何吸引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抛开美国。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外交政策专家格拉瑟(Bonnie Glaser)所言:“我预计,对于美国挑拨中国与邻国关系的举动,中国将通过保持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来吸引这些国家,而非寻求说服邻国弱化其与美国的关系,后者只会适当其反。”

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2012-01-29 14:48

   




王冲

新年上班第一天,祝各位博友龙年有个好开始,诸事顺遂。

1

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将成为是亚洲的领导者,这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观察人士不绝于耳的预测。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向中国抛出G2的橄榄枝时,中国距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梦想曾无限接近。

如今,中国手里依旧拿着3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但在应对债务人时,债权人却显得处处被动;当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际,新朋旧友纷纷向美国靠拢,中国面临的周边态势,极不乐观。

亚洲大陆,中国和日本、印度、东盟国家的关系略显紧张,而朝鲜、缅甸、巴基斯坦这样的铁杆朋友,也正微笑着西方打开大门。

中国援助力度最大、消耗外交资源最多的国家,莫过于朝鲜。但对于朝鲜而言,中国并不是铁哥们儿,而是已经“变修”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不甘心做中国的“小兄弟”,而是要和超级大国美国建立直接的关系,和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和美国做生意挣钱。

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劝和、促谈,但对于拖延多年的六方会谈美朝都不买账,朝鲜更是利用“纽约渠道”频频抛开中国,和美国单线联系。有外交观察人士指出,从来没有一个大国,在盟友身上花费如此多的资源,却得到如此少的回报和尊重。

就长远而言,朝鲜维持现状是最佳选择,一旦朝鲜政权倒台,难民问题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负担;而朝鲜政权如果“变脸”,控诉“旧社会”苦难,毫无疑问会把中国视作罪魁祸首。当然,如果南北实现统一,即便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也会在偏向美国的情况下玩大国平衡游戏,对中国并无益处可言。金正恩接班,朝鲜在外交方面是否更多地买中国的帐,还是未知数。

此外,缅甸也生变故。去年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历史性的访问,送出“小礼包”,承诺将援助120万美元支持缅甸改革,2012刚至,双方便互派大使,修好之快,令人侧目。

缅甸和美国走近,其实是水到渠成之举。2010年11月,缅甸在大选后释放昂山素姬;2011年10月,缅甸军政府又解除对外国网络和异见电台的管制,并与昂山素季会谈;随之,又打出耐人寻味的一招——喊停由中国承建、造价达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工程。

缅甸这么做,一方面是借政治改革换取西方对其民选政府的承认,从而取消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制裁;另一方面,权衡再三,通过停建中国大坝这样的决定,获取美国青睐。

如此发展,缅甸真要倒向西方怀抱,成为美国布置在中国周边的一枚重要棋子。众多周知,中国一直谋求在缅甸建立“三路”,即油路、气路和铁路。这三条路可以说是中国破局马六甲海峡,避免和美国在马六甲发生冲突的最佳方案。缅甸倒向美国,中国经营多年的能源通道计划即便不付之东流,也大打折扣。

和中国关系最好的铁杆朋友非巴基斯坦莫属,中国大使的车可以直接开进总统府,畅行无阻,目前看中巴关系还是亲密的兄弟,因此巴基斯坦也是美国的重点照顾对象。去年12月初北约轰炸巴基斯坦的军营,有网友评论认为,这实际上是明确告诉周边国家:“你们看着,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铁吧!我要炸就炸,谁能奈我如何?,我就炸了,怎么样?”这就是美国用武力告诉中国的周边国家,谁才是真正的依靠。

当惯了亚洲老大的日本自然不甘心被中国超过,不仅加大对东盟等国的投入力度,更是借助日美安全同盟,遏制中国。日本把中国列为假想敌,在钓鱼岛争端上多次挑衅,最近更是计划派兵进驻与那国岛,监视、防范中国之举有增无减。

印度作为另一大国,在龙象之争中始终不服输,印度军方更是对1962年边境战争的惨败心怀怨恨,希望有朝一日报仇雪耻。中印进行了多年边境谈判,不仅没有进展,最近更是横生波折。比如说,2011年年底,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政府计划未来5年招募近10万士兵,部署在中国边界以增强印度军队实力。

另外,随着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海洋争端和摩擦增多,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忧惧不断加深,鉴于中国的实力,东盟各国团结起来对付中国的态势显露无疑。

这,就是进入2012中国在亚洲面临的战略态势。

 

2

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盖洛普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的情况下,虽然中国正实现快速发展,但美国仍保持对这些亚洲国家的影响力。

美国更是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去年1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奥巴马总统也表示,美国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

美国重返亚洲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大经济整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就是把美国重新引入到亚洲的经贸合作中,来抗衡中国的影响力。2010年TPP成员国 GDP总量占世界的27.2%,如果算上日本和韩国,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看,通过经济贸易合作,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可以从贸易深化到以贸易联系为纽带的国家战略合作,完全可以影响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强化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存在。

其次,在军事领域美国也“重返亚洲”。 刚刚进入2012,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新的军事战略。新战略明言,要增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加强防范来自中国的威胁,包括阻止中国“支配南海的国际水域”。

对中国的防范,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实在不是什么秘密,美国20世纪初就要这么干,只是由于本?拉登发动9?11袭击,美国把战略重点转向中东,转向反恐,可回头一看,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比十年前更强大,因此才亡羊补牢。

其实,从古罗马帝国到美国,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会极力防范身后的竞争者。对“第二名”,总会采取拉拢、分化、威胁等策略。2009年美国提出G2,是拉拢;重返亚太、拉近和东盟国家的距离,是分化;而增强在亚太的军事力量,算是威胁。

对于美军的调整,中国需要淡定,需要静观其变,而不是针尖对麦芒。中美之间目前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经济两方面都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都是美国领先、中国追赶的态势,在较量中互有得失,各有几副牌可打。但在军事上,实事求是地说,差距甚大,中国军方所说的20年差距绝不是谦虚之言。

整体而言,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受各种因素制约。比如说钓鱼岛问题;有着殖民者制造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中印边境问题;也有着中国地处亚洲大陆、被大国环绕的不利地缘现实。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可以用ipad等产品让大家自愿打开钱包,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缺乏超乎利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古代朝贡体系之所以存在,不仅仅因为中华上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是蛮荒之国对华夏文明的滔滔江水般的仰慕。但今天的亚洲各国,对中国没有文化上的敬佩和尊重,也缺乏价值观上的认同,更多是期待通过合作得到更多贸易机会,中国可以在国力强势时大度一点,予以让利,但一旦自身经济发展受阻,就会失去这一优势。

其实,美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亚洲,中美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共治亚洲”。在和邻国的关系方面,中国应该更多想想如何吸引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抛开美国。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外交政策专家格拉瑟(Bonnie Glaser)所言:“我预计,对于美国挑拨中国与邻国关系的举动,中国将通过保持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来吸引这些国家,而非寻求说服邻国弱化其与美国的关系,后者只会适当其反。”

只有彻底切割非“左”即右的僵化思维,中国才有希望

转发(142)   评论(871) 01月29日 12:01

注:本文为我和杨瑞辉合著的新书《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前言

各位读者可能会觉得很纳闷,我和杨瑞辉教授,作为喝着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怎么会写这本关于马克思理论的小册子。其实理由很简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自由经济思想主导的三十多年经济改革的结果,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反思中国三十多年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我从大学就开始慢慢接触马克思理论,可是由于水平有限,一直无法领略其思想的本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修了一门一位德国教授 Alois Wenig开的资本理论(Capital Theory)课程,我很震惊地发现这位教授竟然用多变量微积分解释《资本论》,而且Wenig 教授就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经济理论教学,这位德国教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当时觉得德国人自己追捧德国人马克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领略不到马克思的思想本质,只是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资本论》可以用数学来解读。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教授出考题要求我们用数学解答《资本论》的几个问题。不瞒各位读者,我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人答对任何一题。最后Wenig教授要求我们全班补考,我只得了35分,这门课的成绩不是太理想,只是教授比较客气,没把我们全班给当掉了。以后我请求这位教授帮我写推荐信申请美国的大学,教授很客气地对我说,我很愿意帮你写推荐信,但是你的水平有限,你只能申请二三流的学校。所以我能进入世界一流名校沃顿商学院读书是一个我到现在都不能解释的奇迹,至少教过我的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命运就是这么有趣,我在纽约大学教书的时候, Wenig教授也到纽约大学访问,他看到我时的眼神除了有看到老学生的兴奋之外,我还清楚地看到了他的迷惑。

我进入沃顿商学院以后,经常在经济系修一些经济学的课,当时我想去修两门课程,一个叫经济思想史,一个叫中央计划(Central Planning)。可是开课第一周我就打了退堂鼓,因为数学之难、理论之艰深让我感到痛苦万分,可我还是决定旁听一个学期,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又是其中的重要主题。由于我本身的水平实在有限,我当时只能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技术性数学化的理解,而完全无法参透其中的玄机。我当时就已经了解了三卷《资本论》的理论几乎都在1950年之后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证实,而这也是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向各位读者介绍如何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数学解读《资本论》。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是现代经济学竟然证明了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的正确性。

我拿到博士学位的二十多年后,整个学术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我对于马克思的理论精华也渐渐地开始理解了。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间,经常和同事杨瑞辉教授喝茶讨论马克思。杨教授的知识非常渊博,我从和他的持续对话中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对话(dialogue)这么重要,这也是柏拉图对话集的重要意义,因为相互的对话、讨论、激辩才能形成辩证(dialectic), 我也开始慢慢地理解了马克思承袭康德、黑格尔等人而自成一派的唯物辩证法。我们在这本书中将马克思这一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而且以此为基础,我们开始讨论从马克思年轻时代始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到底是什么。我们查证资料发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他想达到和谐社会的一个手段,他这一生真正追求的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当我读完他的著作之后立刻有了一个疑问,以马克思的聪明才智而言,难道他真的相信透过共产主义可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研究马克思从年轻到去世的所有著作之后发现,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充满激情、乐观的年轻学者。但是到了晚年,他不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儿女的过世让他难以承受打击,性格开始转向悲观,而且痛恨命运的无情,甚至痛恨他晚年所经历的资本家的贪婪霸道。最后,他从根本上放弃了改革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而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就是资本主义必定灭亡,而由共产主义所取代。但是目前,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老大哥竟然轰然垮台。

难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吗?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三卷《资本论》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资本家则无情地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现代经济学基本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但是马克思接着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并最终孕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论》第二卷指出资本逐利的天性一定会导致再生产失衡和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后来也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资本主义确实也发生了危机,例如1929年经济大恐慌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但这些危机绝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论》第三卷指出资本家必然进行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投资,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必然降低,这个观点也在日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不过,在现代社会,持续的创新可以享受高额利润率,直到更多人跟进模仿,然后行业利润率才下降,因此美国就是透过不断的创新,例如互联网,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的霸权地位。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说法只存在于《资本论》第一卷,可是马克思并没有意识到他过世之后,资本主义透过进一步的民主与法治保护了工人的利益,从而避开了《资本论》第一卷的诅咒。

我实在很难想象,马克思这么严谨的学者竟然没有用他的唯物辩证法推理出民主与法治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崩溃。经过我们的研究,是可以推理出这样的结论的。所以在此书中,我们想重塑一个马克思,也就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论》所谈到的欧洲的历史,希望能够重新塑造马克思的思想,以解答为何资本主义能持续领导世界。我们详细分析了欧洲一千多年的历史之后,替马克思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现存所有社会的历史都是通过提高民主和法治水平来遏制腐败的阶级斗争史”。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就是因为在马克思过世之后,欧洲透过了更进一步的民主和法治控制了腐败,从而挽救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而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有什么错误,而是因为苏联没有遏制腐败,违反了马克思的理论。

当然,谈到马克思就不能不谈亚当·斯密,他被誉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孕育了自由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重新阅读《国富论》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会震惊不已。斯密应该重新被定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来源之一。当时英国庞大的资本家集团腐蚀了英国的议会以致通过了许多压抑劳工、图利资本家的议案,同时英国的资本家透过大英帝国的扩张,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甚至使得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同马克思一样痛斥资本家剥削工人,他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痛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还强烈谴责资本的贪婪摧毁了资本家的灵魂。同时,和列宁一样,他也谴责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人民,而且帝国主义自身的工人也遭受了严重剥削。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目的根本不是鼓吹资本主义,反而表现出像马克思一样的悲天悯人的胸怀,他反对政府腐败地使用政治权力,认为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就能使得整个社会得益,因此他才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舞台,不要干涉经济的自然运作。

我们比较了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理论之后,发现两个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竟然如此类似,马克思透过“民主和法治”打击权力的腐败,而亚当·斯密则是透过“看不见的手”打击权力的腐败,但是这两位悲天悯人的大思想家打击权力腐败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马克思称之为“和谐的社会”,而亚当·斯密称之为“社会整体利益”。请问各位读者,这两位学者到底谁是右派,谁是“左派”?这么看来,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谓的“左”和右的争论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基本上都是把手段当做目的的僵化思维模式。以“左派”所尊崇的马克思为例,把他的共产主义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完全忽略了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以及和谐社会的目的,从而造成了改革开放之前无民主、无法治的“左”的错误,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僵化,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后横行了三十多年的新自由主义的右派而言,他们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当成目的,否定政府的一切干涉,忽略了社会整体利益。例如,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都没有全面进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部门,而在中国,在新自由主义的误导下,政府全面退出公共产品部门,从而造成了房改之后住不起房,教改之后上不起学,医改之后看不起病的社会不公现象。而这些改革的结果忽略了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图利了少数人,而改革的成本却由全社会来承担。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错误的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维模式,切割“左”和右的思想羁绊,这也是我们写作这本小册子的重要目的。

既然切割了“左”和右的错乱思维,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和谐社会和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呢?其实对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也应该有着不同的阶段划分,以现实意义而言我认为应该以“追求公平”为现阶段的执政目的,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效率。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其他人不能更贫穷。只有这么做才能达到马克思的和谐社会和维护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为了阐释这个理念,我特别把我2005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放在本书中,这是我第一次提出这个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