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相机闪退:当年谁因职工下岗而兴高采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18:43:09
当年谁因职工下岗而兴高采烈? [ 田嘉力 ] 于2009-04-27 09:20:15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以及用铁面孔、铁心肠、铁榔头“砸烂”这个又“砸烂”那个的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我们的知识界精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企业职工说话。反倒显得兴高彩烈,幸灾乐祸。翻开那时候的报纸,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大唱赞歌,为“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费力找工作”张目,以及国企职工被养娇了养懒了失去竞争力理应被淘汰的论调几乎无日无之。


  当时,领导们在报纸上倡导说,要改变就业观念。摆地摊,当棒棒,擦皮鞋,干钟点工,都是就业。何必挤在机关和国企狭隘的小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或者有些道理吧。然而,领导们,领导们的子女,以及知识界的精英们,新闻界的从业者们,还有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人实践这种理论。别说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即使是街道办事处小官们的子女也不会去摆地摊,当棒棒,擦皮鞋,干钟点工。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理论脱离实际,是地地道道的挂羊头卖狗肉。哪怕他们说得再热闹,再冠冕堂皇,实际上人们对这一套嗤之以鼻。


  那是官方的视角。民间视角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是企业职工,当个班组长也把鸡毛当令箭,连商场的柜台小头目也在起劲地喊“淘汰,淘汰”。其实何必。有些班组长忘了他这把组长的交椅并非铁交椅,正在起劲的淘汰人家,没想到自己却先被淘汰了。凡是裁员减员下岗猛烈而无情的单位,职工之间人际关系都紧张。中伤、攻讦、造谣、打小报告、人身依附、曲意迎合,等等,邪恶的言行沉渣泛起。职工为了保住一份工作不得不曲意迎合,不得不委屈求全,趋炎附势,人身依附,出卖色相乃至出卖人格的现象屡见不鲜。


  还有,从来没有在企业里工作过的人,对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根本一无所知的人,站在一边道听途说了精英们散布的“理论”,也跟着兴高彩烈地为“牺牲3000万老职工”叫好,为“淘汰一代人”而兴奋莫名。这与当年文革中因“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而激动不已的人们的心态何其相似。古人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是看得太透了。


  国企职工的遭遇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然而,即使不得不淘汰,在淘汰职工的时候,不必如此兴高彩烈吧?至少可以做得比较人性化一点,比较温和一点吧?


  国企老职工的遭遇还可以说是他们的运气不好。他们的命不好。可是,你不在国企吃饭,你的年龄也不是很大,你就过得舒服吗?在升学、就业等事情上因年龄、性别、身高、户口、居住地、甚至籍贯等问题而受歧视、被人家兴高彩烈看笑话,你可曾尝过那种滋味?职场中的“35岁现象”,有几人逃过了那个梦魇?如果你是农民,从你往上数三代,备受歧视的滋味,难道就忘了?


  时至今日,只要有外国人同在,本国同胞必受歧视;只要有港澳人同在,内地同胞必受歧视;只要有官员同在,普通民众必受歧视。谁又能跳出这个渊薮?


  不管我们的GDP翻了多少番,也不管我们的国力增强了多少倍,只要我们的同胞在外国人面前矮三分,只要我们的同胞还在彼此歧视,只要“四海之内皆兄弟”没有真正实现、人民不能做到相亲相爱,我们的改革就不能算是成功。改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重塑健全的人格。那甚至比提高生产力要高出好几个层次。清除一切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比创建GDP之类艰难多了。重塑健全的人格,重塑我们的民族形象,再铸民族之魂,我们任重而道远 当年谁因职工下岗而兴高采烈? [ 田嘉力 ] 于2009-04-27 09:20:15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以及用铁面孔、铁心肠、铁榔头“砸烂”这个又“砸烂”那个的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我们的知识界精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企业职工说话。反倒显得兴高彩烈,幸灾乐祸。翻开那时候的报纸,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大唱赞歌,为“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费力找工作”张目,以及国企职工被养娇了养懒了失去竞争力理应被淘汰的论调几乎无日无之。


  当时,领导们在报纸上倡导说,要改变就业观念。摆地摊,当棒棒,擦皮鞋,干钟点工,都是就业。何必挤在机关和国企狭隘的小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或者有些道理吧。然而,领导们,领导们的子女,以及知识界的精英们,新闻界的从业者们,还有他们的子女,没有一个人实践这种理论。别说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即使是街道办事处小官们的子女也不会去摆地摊,当棒棒,擦皮鞋,干钟点工。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理论脱离实际,是地地道道的挂羊头卖狗肉。哪怕他们说得再热闹,再冠冕堂皇,实际上人们对这一套嗤之以鼻。


  那是官方的视角。民间视角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是企业职工,当个班组长也把鸡毛当令箭,连商场的柜台小头目也在起劲地喊“淘汰,淘汰”。其实何必。有些班组长忘了他这把组长的交椅并非铁交椅,正在起劲的淘汰人家,没想到自己却先被淘汰了。凡是裁员减员下岗猛烈而无情的单位,职工之间人际关系都紧张。中伤、攻讦、造谣、打小报告、人身依附、曲意迎合,等等,邪恶的言行沉渣泛起。职工为了保住一份工作不得不曲意迎合,不得不委屈求全,趋炎附势,人身依附,出卖色相乃至出卖人格的现象屡见不鲜。


  还有,从来没有在企业里工作过的人,对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根本一无所知的人,站在一边道听途说了精英们散布的“理论”,也跟着兴高彩烈地为“牺牲3000万老职工”叫好,为“淘汰一代人”而兴奋莫名。这与当年文革中因“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而激动不已的人们的心态何其相似。古人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是看得太透了。


  国企职工的遭遇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然而,即使不得不淘汰,在淘汰职工的时候,不必如此兴高彩烈吧?至少可以做得比较人性化一点,比较温和一点吧?


  国企老职工的遭遇还可以说是他们的运气不好。他们的命不好。可是,你不在国企吃饭,你的年龄也不是很大,你就过得舒服吗?在升学、就业等事情上因年龄、性别、身高、户口、居住地、甚至籍贯等问题而受歧视、被人家兴高彩烈看笑话,你可曾尝过那种滋味?职场中的“35岁现象”,有几人逃过了那个梦魇?如果你是农民,从你往上数三代,备受歧视的滋味,难道就忘了?


  时至今日,只要有外国人同在,本国同胞必受歧视;只要有港澳人同在,内地同胞必受歧视;只要有官员同在,普通民众必受歧视。谁又能跳出这个渊薮?


  不管我们的GDP翻了多少番,也不管我们的国力增强了多少倍,只要我们的同胞在外国人面前矮三分,只要我们的同胞还在彼此歧视,只要“四海之内皆兄弟”没有真正实现、人民不能做到相亲相爱,我们的改革就不能算是成功。改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重塑健全的人格。那甚至比提高生产力要高出好几个层次。清除一切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比创建GDP之类艰难多了。重塑健全的人格,重塑我们的民族形象,再铸民族之魂,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