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郭兴华:对美国“网络冷战”宣言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4:14:05

对美国“网络冷战”宣言的分析与思考

李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0年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世界存在着柏林墙,一些国家站在互联网自由的另一端。有人将这次演讲称之为希拉里的铁幕演说,这一比喻恰如其分。20112月,希拉里再次就此议题发表演说,其内容相比上次演说相去不远。但是,结合美国在这一年间各种相关动作来看,其互联网自由战略并非应对谷歌事件的权宜之计,而有其长期考量。

美国互联网战略中的三个套路

希拉里两次互联网演讲均是以热点事件为头、理念阐述为腹、无端攻击为臂、政策行动为尾。对比2010年,2011年演讲中的热点事件从海地地震转为埃及政权更迭。理论阐述方面,希拉里添加了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将安全与自由设为同等高度。在无端攻击中,中国仍是希拉里的首要目标,而维基解密事件则成为一个新靶子。政策行动方面,希拉里除重申2010年演讲中所谈及的几个互联网自由行动外,还更具体的增加了美国资金支持的方向。从表面来看,希拉里此次演讲仍是打着互联网自由大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无端指责,并试图塑造美国在互联网领域至高无上的道德地位。希拉里也希望借助演讲为其推动的几项外交行动进行宣传,回报那些对其进行全方位支持的企业家和华府人士。这些行动包括全球网络倡议公民社会2.0”行动,美国大多数网络巨头和非政府组织是这两个协议的参与者。

从深层次分析,希拉里此次演讲的动机更为不纯,显露出美国在互联网自由议题上的三个固定套路

第一个套路是通过热点事件显示美国所推行的互联网自由及美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优越性。2010年,希拉里描述了美国高科技企业所提供的互动式地图是怎样帮助海地儿童获救的。这一事件被希拉里复制为全世界范例,以印证其互联网自由适用于全人类。一年后,希拉里将埃及动荡描述为一场由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引发的革命,这两个互联网工具成为当地民众迫使穆巴拉克下台的最终利器。希拉里以此事件认为互联网自由已跨越东西方,成为民主运动的最终选择。希拉里试图构建一个互联网自由和美国网络企业人类福祉之间的直接联系,或至少证明前者对世界上各种热点事件均产生影响。从埃及和突尼斯事件来看,世界上很多民众都相信脸谱推特是革命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居心叵测或被美式价值观蒙蔽的人或许就会因此迷信美国新媒体的巨大力量,并进而信奉及捍卫希拉里之互联网自由观。然而,希拉里叙事背后却存在着两个背景:一是互联网影响已无孔不入;二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对美国互联网服务存在依赖现象。这两点是诸多热点事件中美国互联网自由行动产生巨大影响的真实原因。

第二个套路是将互联网自由与人权议题绑定,塑造美式互联网自由价值观。希拉里再次在演讲中强调互联网自由与普世人权之间的联系,认为互联网自由是新世纪网络世界的通行规则。希拉里将自由表达、自由联接和无权干涉作为其互联网自由价值观的三大支柱,这一阐述比去年演讲更加具体和系统。在国内,美方试图将互联网自由作为其宪法所规定的美国国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自然延伸。在国际领域,美方试图将互联网自由与《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的言论自由挂钩。通过绑定这两大法律基础,美式互联网自由似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获得权威支撑。但是,希拉里有意忽略了自由权的限度。美国最高法院在1940年《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一案中,对自由权加上了行为有赖于调控以保护社会的限定。在《联合国人权宣言》,自由也有其前提,即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这两个限定都表明自由权并非绝对。希拉里所提出的互联网自由则不然,她认为不应封杀仇恨或极端的观点,不应遏制互联网上的极端情绪。希拉里此种观点很难被学界或别国政府所接受,但却迎合了极端网民的口味,这正是希拉里鼓吹绝对网络自由的目的。从埃及到突尼斯,正是一群激进的年轻人依靠互联网聚合在一起,完成了美国期盼已久的中东民主革命。希拉里希望全世界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挑战当地政府和权威。

第三个套路是以维护互联网自由和网络安全为名对别国进行指责甚至打击。在2010年的演讲中,希拉里借谷歌事件对我国进行无端指责。今年,希拉里的攻击对象又有所扩大。维基解密、外国政府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的审查和监视皆成为希拉里谴责目标。希拉里将维基事件视为偷窃行为,认为此类事件将干扰美实现促进全世界人权和民主大业。这段言论不仅彰显其互联网自由宣言的虚伪和双重标准,也受到西方学者批判。有学者指出希拉里正在侵蚀互联网的网络中立性原则,而按照美国利益为虚拟世界制定所谓行为准则。2010年演讲中,希拉里提出将发展能力推行其所谓“21世纪外交方略2011年,希拉里进一步提出应对及打击各种威胁,其推行网络外交战略更是昭然若揭。

美国正加速互联网国力建设

过去一年,美国已全面启动互联网国家战略,与希拉里互联网自由行动互为表里。在经济方面,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20103月公布未来10互联网蓝图,将全面提升美家庭宽带速度。这一计划将增强美网络安全硬度,并使美在云计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公布其4G网络方案,计划在5年内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98%的国民。这将使美拥有多重网络保障以应对网络突发情况。

在军事方面,美军在20105月正式启动其网络战司令部,美国网络军队的组建正式拉开帷幕。按照计划,美国网络战部队将在2030年前组建完毕。美国网络战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指出网络军队将具备网络攻击能力,依靠各种手段瘫痪敌方信息系统。6月,美军进行第六次施里弗太空演习,此次演习重点试验依靠太空武器对网络进行攻击的效果。9月,美国联合12个西方国家进行网络风暴3”演习,演习目的在于检验包括电力、水源和银行在内的重要部门遭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协同应对能力。美国还与以色列共同对伊朗实行震网打击,拖慢其核计划。这些行动均使美应对网络战能力显著增强,并重点强化网络战的先发制人功能。

在规划层面,美国政府在2010年公布《美国国家互联网安全战略》,其内容包括设置专门官员负责全美网络安全事务,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工作。20106月,资深参议员利伯曼推出《维护网络空间作为国家财产法案》,法案将赋予奥巴马在紧急时刻关闭美互联网服务的权力。

从上述动作来看,美国正加速其互联网国力建设。美国试图率先发力占得先机,尽快赢得网络霸权,从而在国力缓慢衰落的过程中继续维持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思考及建议

与冷战时期类似,美国互联网战略也分为文化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两部分。希拉里的演讲以互联网自由为皮,行互联网文化侵略之实。美国在互联网自由领域信誉不佳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许多恶劣的网络举措都源于美国,如过渡保护版权的行为、监视互联网用户和因恐怖主义威胁而执行的强制性IP登录等。这些行为均为世人所不齿,我们毋需高估其互联网自由价值的吸引力。希拉里推行互联网自由所依靠的是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统治地位。一旦第三世界国家摆脱对美国互联网服务的依赖,美国透过互联网进行的文化侵蚀也就难以奏效。因此,美国势必将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符合本国特色的互联网服务,更会对其他国家向第三世界推进网络外交倍加警惕。作为当今世界上网民第一大国和互联网科技强国,我国已基本摆脱对美国互联网服务依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可不必对其推行互联网自由过度紧张,我国网民更倾向使用本国服务。我国应进一步支持本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尽快为其制定国家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我国应高度关注美国开启网络冷战所带来的安全威胁。美国正在互联网这个原本无界的领域修葺边界,制定游戏规则,确定国家利益,组建暴力工具。这种国家化趋势曾在疆土、海洋、极地和太空领域中发生,如今,它又会在虚拟世界中重演。

在未来世界,对网络安全构成的最大威胁不再是网络恐怖主义或黑客,而是国家性网络暴力工具。现存国际互联网规范将难以约束这股强大的破坏性力量,我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据此,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应尽快制定互联网国家战略。互联网不仅是一个高新产业更具有高度战略意义,其重要性堪比海洋与太空。互联网国家战略应包含基础设置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网络安全和法律规范等一系列内容,全方位囊括互联网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及促进包括政府、民间和军方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

第二,作为互联网国际舞台角力的主力,我国应积极促进本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技术创新。应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符合其特色的网络服务,与美国展开良性竞争。

第三,我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规则制定及国际合作,着力提升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相关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我国宜应推动互联网相关国际法律体系的构建,强调互联网领域的主权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制度维护互联网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四,我国应加快发展网络国防力量建设,加强应对别国网络攻击或其他网络安全危机的能力。我国应加强宽带、无线宽带及太空网络建设,形成对网络安全的多重保障体系。应定期排查电力系统、金融系统等国家要害网络的网络安全隐患,谨防类似震网的木马攻击。为确保对别国网络攻击产生威慑力,我国国防力量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攻击能力。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