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壮:高中高二地理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28 08:54:25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初教三第一、二单元)
中国位置(纬度、海陆)
国土构成(面积、四至、邻海、邻国)
行政区划(识记中国行政区形状、位置、简称)
民族分布特点及少数民族集中区
中国人口增长特点问题、分布特点,人口政策
中国地形(初教三第三单元)
地形总体特征
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和位置、分界线)
几大地形特征和分布(识图)、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
中国气候(初教三第四单元)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六大温度带范围)
年降水分布特点和成因(200、400、800mm等降水线)
锋面对气候的影响(初教三P46)
气候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梅雨、伏旱、台风、春旱、洪涝、寒潮等)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
中国河湖(初教三第五单元)
1.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农业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季风气候 精耕细作
种植园农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温带大陆性气候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大牧场放牧
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
乳畜业 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轮转放牧
2.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劳动力丰富④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蓄种:牛、羊 潘帕斯草原:
区位条件:①优良草场②地广人稀③距离海港近
所做工作:①培育优良品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水陆运输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工业
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生长特点: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
作物:小麦、玉米
蓄种:猪、牛、羊等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特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
两大工业区与比较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分布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地
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工业
典型案例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距离铁矿区较远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综合整治:
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特点①中小型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分散在小城镇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

〖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
我国已接近现代型)
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
,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第一单元〗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
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
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第一单元〗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
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
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
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第一单元〗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
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
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
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
,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
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
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第一单元〗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
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第一单元〗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第一节 门槛人口与中心地
☆知识要点:
1、中心地
聚落(城市或乡村)既为本地、又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就成为了中心地
中心地(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和规模取决于它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取决于职能种类的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
※难点解析: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有的职能,而且还具备其他的职能
2、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数
※难点解析:门槛人口、实际消费人口、店内服务人员
门槛人口:基本是一个定值,是一个衡量企业是否赢利的标准值,实际消费人口大于门槛人口则企业赢利;实际消费人口等于门槛人口则企业
恰好维持生存;实际消费人口小于门槛人口则企业亏损。但在一定情况下(科技水平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也会发生变化(门槛人口数
减小)
实际消费人口:实际来企业消费的人口数(指顾客)
店内服务人员:指工作人员,反映企业的成本
※难点解析:
低级商品:人们经常需要的、价格较低的商品,门槛人口少,为低级商品
高级商品:人们不需要经常添置的,价格较高的商品,门槛人口高,为高级商品
3、服务范围
商品和服务范围等级高的,消费频率小,对消费者的个体数量要求就大,服务范围也大
〖第二单元〗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
1、中心地理论的形成过程:分离圆——相切圆——正六边形
正六边形服务网格是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
※难点解析:在实际情况中,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重迭,此时处于重迭区的人可能去任意一个中心地进行消费(书上P29图2.6)
2、正六边形服务网格
形成条件:在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上
※难点解析:由于地形、人口密度、交通原因,“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正六边形服务网格在现实中
是不存在的,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这种中心地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主要内容:
1、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成正六边形,中心地正位于正中间
2、相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独立和排斥
3、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嵌套
〖第二单元〗第三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
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
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
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
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单元〗第四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知识要点: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二单元〗第五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
1、三种常见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
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单元〗第六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1、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
带)
〖第三单元〗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三单元〗第二节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
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
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
分别判断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①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难点解析:
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单元〗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三单元〗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知识要点:
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①)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②) 文化区
※难点解析: ①代表狭义文化区;①、②总称广义文化区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
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3、文化区:
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
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
文化区特点:
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
〖第三单元〗第五节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
〖第三单元〗第六节 宗教与地理
☆知识要点:
宗教种类:世界三大宗教概况
1、基督教(1世纪初,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清教);欧洲、美洲
在欧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向美洲的扩散属于迁移扩散
2、伊斯兰教(公元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南亚、东南亚
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初期的扩张与国家势力的扩张相一致)
3、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北传佛教早期为迁移扩散
〖第四单元〗第一节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
※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
①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
②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
古代:前 产业化 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
(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
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
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
(机械化操作、经济有所提高、闲暇时间多,有条件出去旅游)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
4、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的需求(休息、求知、锻炼)
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扩大地区间交流
※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
〖第四单元〗第二节 旅游资源参考站长论文
☆知识要点: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
2、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③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
可创造性
④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
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
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
3、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
②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山,是自然景观,但
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
④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
※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
①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
②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
③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
〖第四单元〗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知识要点:
1、选择观赏位置
山峰——远眺; 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
瀑布——仰视; 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
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 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
2、把握观赏时机
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 日出日落——雨过天晴; 青海湖鸟岛——5月
3、抓住景观特点
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
※难点解析:注意练习中的实例
〖第四单元〗第四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知识要点:
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
〖第四单元〗第五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吸、汗水、践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
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
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标准:
一、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
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
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第五单元〗第一节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知识要点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
发展——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
结果:协约国胜利
影响:德国缩小、奥匈崩溃、俄国革命、英法衰败、美日兴起
※难点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原因?
战前,由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工业革命的地区,所以当时是世界上政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
战败国,所以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而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影响,也是元气大伤。美国是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在的
北美洲又远离其他大陆,所以大发战争财,迅速发展起来。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
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
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成恢滦说恼瘟α?br>
※难点解析: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法国没有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国土狭小,发展潜力小
※难点解析:超级大国想要实现霸权统治最终必将失败
2、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3、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
4、主要地区矛盾:
阿以冲突和平进程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1948年5月,建立了以色
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目的:争夺土地
②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
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
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
③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
④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
〖第五单元〗第二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要点:
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大的地区:拉美国家和地区、东亚、东南亚
※难点解析: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投入的吸引力大小的分析
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使吸引投资的能力加强
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北非和西亚:政治局势动荡,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第五单元〗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要点:重点掌握图5.7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运转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是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参加者: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
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中国于1991年加入
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减弱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
〖第五单元〗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要点: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
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业、农业、交通和通讯)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实行计划生育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高二地理复习资料(二)〖含答案〗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下面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 (  D  )
A.乌江、汉江、湘江、嘉陵江
B.湘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C.汉江、湘江、嘉陵江、乌江
D.嘉陵江、湘江、乌江、汉江
2.下列对各河流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B  )
A.①河流域空气湿度大,多云雾、阴天
B.②河盛夏水量大减,注入我国最大淡水湖
C.③河大部分流经高原,冬半年多阴雨冷湿天气
D.④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泄洪不畅
3.上述四河流域的共性 (  C  )
A.春夏之交梅雨期较长     B.水田比重均大于旱地
C.能源、原材料开发潜力大 D.梯级开发的重点地区
4.某旅游团从重庆出发,乘火车到郑州等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游览,最便捷的铁路线依次是 (  B  )
A.成渝线—宝成线—陇海线 B.襄渝线—焦柳线—陇海线
C.长江航运—京广线     D.川黔线—湘黔线—京广线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等值线为年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 D )
A.a<b<c                B.b=c              C.a=b             D.b<a
6.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C )
A.河流                B.湖泊                C.山脉                D.城市
7.甲地比乙地(   D )
A.纬度高地势高
B.年太阳辐射量小
C.日照时间较短
D.气温年较差较大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8-10题。

8.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9.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C )
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
10.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合正确的是( D )
A①-Ⅲ  B②-Ⅱ        C③-Ⅳ  D.④-Ⅲ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并由此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
知识依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错解分析: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不会利用题干条件(受地势影响较大);对重庆和拉萨日照时数大小的影响因素不会正确判读;气温曲线与日照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解题方法与技巧:8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年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读图判断符合的是C。
9拉萨是日光城,日照时数较大,但纬度较低;在夏季越往北昼越长,乌鲁木齐比拉萨纬度高,深居内陆,晴天多,日照强,所以Ⅲ是乌鲁木齐, Ⅰ是拉萨,Ⅳ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日照少),选C。
10调动已有知识结合图进行判断:气温①海南② 重庆  ③拉萨 ④乌鲁木齐,日照时数Ⅰ拉萨Ⅱ海南Ⅲ乌鲁木齐Ⅳ重庆,所以组合正确的是D4-Ⅲ
答案:(1)C (2)C   (3)D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完成11-13题:

11、图中③、⑤处的地形为( B )
A.③是山顶、⑤是盆地     B.都是盆地
C.③是火山口、⑤是平原   D.都是高原
12、下列关于②山脉说法正确的是( A )
A.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雪线海拔比南坡低
B.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雪线海拔比西坡低
C、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植被比北坡茂密
D、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比西坡茂密
13、下列关于①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温年较差小,日温差大,适宜于发展特色瓜果种植业
B、地势低洼、地形封闭,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C、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少,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D、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不易扩散,冬季出现我国最高温
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图,回答12-13题。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砂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规划,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读图2-3,回答14-16题。

14、图中①②两条铁路线分别是:( C )
A、京广线、京沪线 B、京九线、京沪线
C、京广线、京九线 D、焦柳线、宝成线
15、“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D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土壤
16、“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  D )
A、大量廉价劳动力           B、充足的农林产品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资金和技术支持
2004年6月22日,铁道部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安多车站施工现场,举行了铺轨仪式,从这一天开始,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7月1日将正式建成通车。回答44题。

17、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自然景观是:( C )
A.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  B.高山荒漠和高山草原
C.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  D.山地森林和高山草原
读右下面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19、若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则③地可能是:( D )
A、东南丘陵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20—22题。

2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春分日日出的先后顺序是( B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
21.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2.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C )
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24.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缓解甲、乙三角洲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两地都很重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C )
A.水能      B.太阳能       C.核能
下图为我国几个省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25-27题:

25、我国下面几个旅游资源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B )
A.①路南石林、  ②承德避暑山庄、③敦煌石窟、    ④苏州园林
B.①桂林山水、  ②云岗石窟、    ③长城嘉裕关、  ④苏州园林
C.①桂林山水、  ②龙门石窟、    ③酒泉航天中心、④杭州西湖
D.①黎族风情、  ②苏州园林、    ③秦兵马俑、    ④无锡太湖
26、从北京到上面四省区的铁路线较合理的路线是( D )
A.从北京到①可经过京广线、陇海线和宝成、成昆线
B.从北京到②可经过京九线、陇海线
C.从北京到④省区可直接通过京广线
D.从北京到③省区可经过京包线和包兰线
27、下列农作物,四省区都有大面积种植的是   ( D )
A、黄麻       B、甘蔗      C、甜菜       D、油菜
二.综合题
28.下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边缘某河流附近1月份和7月份等潜水位线,等高距为1.5米,读图回答:
⑴ 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7月份是______,1月份是______。
答:冰川融水 潜水 (2分)
⑵ 该河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 由此可知,该河流源于盆地______侧。
答: 自西北流向东南  北 (2分)
⑶ 通常情况下,甲、乙两处的流量较大的是______, 甲处1月份于7月份的水位相差______米。
答: 甲  1.5(2分)
⑷ 昆仑山、天山对塔里木盆地种植业发展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冰川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山下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1分)
29.图16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切点,且与经线B相交,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与全球其它地区日期不同的范围,读后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答:(1)45°E,20°S
(2)武汉某区(114.5°E,30.5°N)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地方时是      时      分。
答:36°04′ 16 38
(3)此时控制武汉的气压中心应为           压,气候特征是            。
答:蒙古高原   低温少雨
30.图8是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30题

(1)2008年1月中下旬,图示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京珠高速和铁路运输几近
瘫痪。请列举经过B省的四条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4分)
答:京广线;焦柳线;浙赣线;湘黔线。(4分)
(2)A、B两省南部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分)
答:AB两省南部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该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江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3分)
(3)C湖建国初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在湖区面积却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试
分析其湖区面积缩小的原因。(2分)
答:建国以来湘中南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区内;湖区长期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2分)
(4)A省北部有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每年游客如云,尤以夏季为甚。
试分析夏季成为庐山旅游旺季的原因。(3分)
答:庐山海拔较高,夏季凉爽,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避暑胜地;夏季降水丰富,溪流瀑布水量大,景色壮观;夏季山地植被生长旺盛,风景迷人。(3分)
31.阅读分析下列有关祖国宝岛--台湾的产业部门及经济统计资料(部分),结合
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要求。(8分)
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岛内生产总值(%)
1.8
30.4
67.8
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
7.3
34.9
57.8
岛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2960
外贸总额(亿美元)
2710
(1)岛内产业比重最大的是第         产业。2003年外贸总额占岛内生产总值的     %以上,说明岛内经济对外依赖程度     。(3分)
答:三;90;高。(3分)
(2)“宝岛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从人文地理角度给予论证(2分)
答:台湾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多数人祖籍在祖国大陆;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人文特征和祖国大陆一样。(2分)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逐渐表现出“进口-加工-出口”的特征,试分析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3分)
答:台湾面积狭小,资源相当匮乏,需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台湾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台湾商品生产能力强,岛内市场较小,需大量出口工农业产品。(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决定干2006年7月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边境通道,恢复两国中断了四十多年的边境贸易。自古以来,乃堆拉一直是中国通向南亚的最大通商口岸、交通要道和文化走廊.素有“西藏至南亚陆上丝绸之路要道”的美誉。
材料二:图10:乃堆拉山口位置示意图
(1)简述图中B国多水灾的自然原因。(4分)
答: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夏半年飓风多发。带来强降水,特殊的海陆轮廓、飓风和季风的推波助澜以及河水的顶托使风暴潮频繁发生。(4分)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峡谷.试从内、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2分)
答:内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易形成断层;外力: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2分)
(3)青藏铁路通车后,我国正在规划建设拉萨-亚东铁路线,越过乃堆拉山口与A城相连,形成中国-南亚大通道。试分析建设从拉萨到A城的铁路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5分)
答:地形起伏大,南北高差大;处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地质灾害;冻土广布;高寒缺氧;沿线生态环境脆弱。(5分)
33.上图为“黄河流域某年夏季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分析:B点风向是       ,D点风力       (大于、小于)B点。(2分)
答:西北或偏北;小于(2分)
(2)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地停留时间过长.则C河流域将会出现何种灾害,井分析这种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3分)
答:洪涝;C河流域受锋面气旋(或伊低压槽)控制时多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塞河道,河流行洪困难。
(3)c河流域是所在省(区)最重要的农业基地。请综合评价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6分)
答:有利;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渭河提供充足的水源。(4分)不利: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冬半年的寒潮(春季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答:修筑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展冶金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

广东省普宁市2010届高二级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高二地理(必修)
(福建省福州八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Word下载)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2.若甲、乙、丙三阴影区所跨纬度一样,那么有关这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乙的比例尺最小
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d四点中,可能形成小溪的是
A.a         B.b          C.c           D.d
4.图中XY、MN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一架飞机在当地时间7月1日5时从旭日东升的A机场起飞,沿纬线向东飞行,一路上阳光普照,降落到B机场时正值日落。读下图回答5-6题。

5.从A机场到B机场的飞行时间约为
A.6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18小时
6.降落到B机场时的当时
A.7月2日11时  B.7月1日21时 C.7月1日19时  D.6月30日19时
7.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A.风由b吹向c,陆地气流上升 B.风由b吹向c,陆地气流下沉
C.风由c吹向b,海洋气流上升 D.风由c吹向b,海洋气流下沉
8.读下图,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半球及虚线处洋流性质

A.北半球,暖流  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寒流  D.南半球,暖流
下图是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图中③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气候类型的名称按顺序依次为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12.上题①②③④与下图甲、乙、丙气候类型相同的配对是:

A.①—甲 B.②—乙  C.③—丙 D.④—甲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3-14题。

13.城市①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部 B.大陆东部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14.城市③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季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5.“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下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16-17题。

16.甲、乙、两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7.下列关于乙图的坡向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为向阳坡,夏季风迎风坡 B.南坡为背阳坡,夏季风背风坡
C.北坡为向阳坡,夏季风迎风坡 D.北坡为背阳坡,冬季风背风坡
下图示意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完成18-19题。

18.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C.地形 C.洋流 D.人类活动
19.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  B.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C.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D.喜阴喜湿的特点
下图中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下图,完成20-21题

20.甲、乙两地间高度大致为
A.80米 B.110米 C.170米 D.220米
21.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
22.读下图,回答图中四地所在大洲排序正确的是

A.①南美洲 ②非洲③北美洲 ④亚洲 B.①非洲 ②南美洲③大洋洲 ④欧洲
C.①南美洲 ②大洋洲③亚洲 ④欧洲 D.①非洲 ②大洋洲 ③北美洲 ④亚洲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4.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26.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下图是世界局部地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图中全部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岛屿或半岛是
A.④ B.③ C.② D.①
28.图中岛国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主要是因为
A.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B.沿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优良的港湾、便利廉价的海洋运输
29.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该地区地壳活动剧烈,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处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区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区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区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区
30.日本和印尼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半岛国家  B.多火山、地震 C.季风气候显著  D.盛产小麦、粮食自给有余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读甲、乙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国家:甲地南面临________洋,乙是__________(国家)。(2分)
(2)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_________图,其所示区域范围较_________(大或小),图示内容较_________(简单或详细)。(3分)
(3)就五带而言,甲区域们于_________带,乙区域位于_________带,图甲区域位于图乙区域的_________方向(3分)
(4)图甲国家南北距离大约是_________。(1分)
A.290千米  B.190千米   C.400千米  D.600千米
(5)今年4、5月份,甲地某火山多次喷发,喷发的火山灰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欧洲的运输业受冲击很大,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_________。
A.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内河航道  D.高速公路
32.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登山线路出发点与山顶之间最大温差不超过_________℃。该登山线路总长度约为_________。 (2分)
A.20千米 B.38千米 C.60千米 D.88千米
(2)该地区山林茂密,山麓代表性植被是_________,同学们沿登山线路行走,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3)图中B、D两条河流,水流较湍急的是_____河,理由是_________。(2分)
(4)图中航运起讫点_________(以南或以北)河段因航运条件差,不适于行船。有人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路线中最佳的是_________。(2分)
(5)同学们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试从地形方面简述理由
33.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简图,图中等值线表示2009年1月某日15时(北京时间)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日此刻北京吹_____风,上海与北京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2分)
(2)此刻B点气压值大致是_________(1分)
A.1020-1025百帕 B.1020-1015百帕 C.1025-1030百帕 D.1015-1010百帕
(3)下列两幅气候资料图,表示北京的是___图,表示松江的是_____图。(2分)北京与松江同属季风气候,简述两地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3分)

(4)日本是个经济大国、资源小国,为适应原料、燃料和工业品进出口需要,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简要分析日本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较少分布在日本海沿岸的主要原因。(2分)
34.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
(1)湄公河是图中的数码_________。图中湄公河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图中湄公河上游段流域面积狭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4分)
(2)图示半岛山脉河流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湄公河入海口附近形成著名的湄公河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的_________作用(2分)
(3)湄公河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其发展季风水田农业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图中A地与B地相比,降水较为丰富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广东省普宁市2010届高二级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高二地理  必修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
1-5  BDBDA   6-10 DDDBD  11-15 BABAA  16-20 AAABD  21-25 DCCDB  26-30 BDDCB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10分)
(1)大西  日本  (2分)
(2)乙  小  详细 (3分)
(3)北寒  北温  东南(3分)
(4)A (1分)
(5)B (1分)
32.(10分)
(1)3.  3  B (2分)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  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3分)
(3)B  B河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2分)
(4)以北  ②  (2分)
(5)A位于鞍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1分)
33.(10分)
(1)西南(或偏南)  北京(2分)
(2)A  (1分)
(3)① ②  北京气温年较差比松江大(1分)北京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夏季(2分)(或松江气温年较差比北京小,年降水量较多。)
(4)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日本海沿岸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日本海属于边缘海,与外界联系不方便。(答对其中2点得2分)
34.(10分)
(1)③(1分)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2分)河流两岸山脉(分水岭)较为靠近。(或地处峡谷,山高谷深)(1分)
(2)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沉积(2分)
(3)劳动力充足;传统农耕经验丰富。(2分)
(4)B  B地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或A地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

季延中学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单位:米),P为河岸的一处观测点,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可能位于黄土高原
C.可能会出现凌汛        D.一年有两个汛期
2.此时,该河流的剖面可能为

3.已测得A点的海拔为1000米,通过水准仪A点标尺的读数为1.38米,B点标尺的读数为O.82米,判断B点的绝对高度和AB两点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A. 1000米, 1.38米     B. B.1000.82米, 2.20米
C.1000.56米, 0.56米   D.1000.56米, 2.20米
4.下图所示为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用简易方法测得某地面高程,如果该地降水丰沛,根据图中信息判断,  图示区域可能有几条溪河
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四条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7题。5.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
A.西北向东南流     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
6.该地区拟建一条铁路,有人设计了一选线方案(如图)。方案沿线甲、乙、丙、丁四处中
明显不合理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7.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A.W    B.X    C.Y    D.Z
在一张长为42厘米,宽为40厘米的白纸上绘制中国地图,要求图幅边缘各留空1厘米,据此回答8—9题:
8. 绘制地图采用的比例尺最适宜的是:(我国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
A. 1:15 000 000    B. 1:50 000 000      C. 1:5 000 000      D. 1:30 000 000
9. 如果新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新图的图幅面积为旧图的4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
A. 1:7 500 000    B. 1:200 000 000     C. 1:10 000 000    D. 1:15 000 000
读等高线图,已知等高距为25米,AB为一空中索道。读图后回答10—11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5米  B.图中索道上行方向为西南向东北
C.A处坡面径流的方向是流向西北  D.D处可能形成瀑布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E三地中,B处是建火情瞭望哨最佳地点
B.若要在B或E附近选一处建寺庙,B比E更合适
C.B处是欣赏瀑布比较理想的地点
D.若图示区域将可能发生泥石流,正在欣赏瀑布的游客应往南逃生
河流流量的变化与河流所在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下图“某地降水量与河流径流量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其中最能反映集水区内植被覆盖良好的流量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保持水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也很明显。图3(比例尺相同)中的四种植树造林方案,效果最明显的是

图3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15.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Q点以东为海洋,H点以西为海洋,FK段为大陆。回答16—18题。
16.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点是
A.F             B.K               C.N         D.L
17.F所在国家的旅游项目有
A.湖光山色、手表作坊                B.观赏花卉,参观围海造田工程
C.游览峡谷                          D.登山滑雪
18.下列有关G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资源丰富,自给自足 B.中小城市特别发达
C.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D.能源以核电为主
读图24 “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19题。19.能正确反映图24中沿a-b线所做的地形剖面图的是    阅读图2,完成20~21题。20.E处的一批物资要运到F处,走水路依次要经过
A.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B.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红海、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
D.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波斯湾
21.F地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下图为河口位于回归线附近的两条河流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城市中,位于乙河口三角洲附近的是
A.开罗   B.孟买   C.圣保罗  D.加尔各答
23.甲河中、上游地区小麦单产量较高的原因主要有
①降水十分丰富  ②土壤肥沃  ③光照资源丰富  ④水源丰富  ⑤高产良种的推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读图,回答24~25题。24.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5.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读下面四幅湖泊图,回答26—27题。
26.下列关于四个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湖泊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 B.②湖泊周围为茂密的热带雨林
C.1月,③湖泊周围水草丰美 D.④湖泊南侧的河流冬季为枯水期
27.四个湖泊的周围地区中,为世界主要棉花产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28—29题。28.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29.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下图是世界某些岛屿或大陆轮廓图。读图判断30—31题
30.种植牧草,乳肉畜牧业发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1.受暖流和信风影响,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读下图,回答32—34题。32.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热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33.甲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后果是
A.水土流失,草场沙化                  B.河流的洪峰降低
C.土壤肥力下降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34.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河的流量比乙河丰富   ②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大   ③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④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35、读两个国家的地形剖面图,甲剖面线为55oN,  乙剖面线为23o26′S,下列关于两国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西部均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B.甲国地广人稀,乙国地窄人稠
C.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矿产品出口国 D.甲国工农业发达,乙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读下图回答36~37题。
36.图中反映的是哪一种物质的世界贸易状况
A.铁矿石 B.石油 C.粮食 D.木材
37.该种物资从①地运往②地,在亚欧大陆部分主要采用哪种运输方式
A.管道 B.水运 C.铁路 D.公路
下表反映了中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四国1997—1999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情况,分析表中数据回答38—40题。
 38、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印度 B.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
C.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中国 D.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美国
39、①国的国土面积比③国小,但耕地面积却比③国大得多,原因是
A.①国河流众多,有广阔的冲积平原B.①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区面积小
C.③国山区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小 D.③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
40、③④两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中,相同的是
A.热带沙漠广布  B.水旱灾害频繁
C.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二、综合题
41、读图回答:(12分) (1)要在海边建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为什么?
(2)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虚线所示,请说明理由。
(3)分别从C、D两地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
(4)B处在甲山顶的什么方向?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42.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在一个30CM×5CM×10CM的玻璃水槽中间插入隔板,隔板上下有二个小洞,将隔板上下二个小洞密封,然后在隔板两侧分别加入水和油(注意:水和油的深度一样,且油有颜色、不溶于水)。而后将小洞打开,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况。材料二:读南美洲局部图
(1)上述实验验证了哪一种海水运动的形成?(2分)
(2)①、②、③、④四地的盐度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1分)
(3)C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1分)
(4)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简要说明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5分)
(5)A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分)
43、(10分)下图为经度20°线上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它在地形上以______________为主,赤道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1分)
(2)下面四幅气候类型的“降水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中,该洲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代号),表示上图B地所属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代号)。(每空1分)(3)图示为_________月前后大气环流状况,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每空1分)
A.尼罗河水量大增,阿斯旺水电站的发电量进入高峰期
B.图中C地树木落叶,草类枯黄,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徙
C.开普敦天气多雨,好望角附近风急浪高
D.黄河下游出现凌汛
(4)A地降水的主要类型是______________,它与我国夏季午后雷阵雨的降水类型_______ (“相同”或“不同”)。(每空1分)
44、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1)图中A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
(2)图中B谷地名称是          谷地;该地最主要粮食作物是          ;
(3)图中C地降水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是          ;D地主要经济作物是          。
(4)图中95°经线及其附近B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①                                                                   ;
②                                                                    。
(5)你是否赞同在这一河段修建水电站,并提出你的理由。
45.(14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4分)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4分)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45.(14分)(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背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4分)(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4分)(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6分)

博文链接:
青岛市2008-2009学年度下期高二调考地理试题
长岭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吉林三校2008—2009学年度下期高二地理联考题
泉州七中2008—2009学年度下期高二地理试卷
嘉兴市重点中学2008~2009学年下期末高二地理试题
江苏省南通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地理考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08—2009学年下期期末地理考试题
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2008~2009期末高二地理考试题
浙江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度高二下期末地理试卷
2008-2009学年福建永定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北京朝阳区2008—2009学年下期末高二地理试题
河北邯郸市2008-200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2008-2009学年下学期江西师大附中期中高二文科地理题
2008-2009学年度南京市第六中学下期末高二地理试卷
福建福州八中2008—2009学年下期末考试高二地理选修5
福建江市季延中学2008-2009年度下期末高二地理试题
陕西西安第一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期末地理试题(选修)

测试题
高二地理
一、选择题(45分)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2.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4、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5、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臭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7、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
一系列环境问题。回答10-1212ww.ks5u.com
10.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    ②城市人口剧增    ③水域面积扩大    ④市郊农业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1.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    B. 扩大湿地面积  C. 开发旅游景点    D. 提供优质水源
12.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回答13-15Ww回答w.ks5u.com
13.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出很多    B. 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    D. 高度较低
14. 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A. 黄土塬    B. 沙滩地    C. 沼泽地    D. 自流盆地
15.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 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C. 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D. 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 据此完成16-18题。
表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1  16.在该水源地内
A .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17.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w.w.w.k.s.5.u.c.o.m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18.该水源地位于w.w.w.k.s.5.u.c.o.m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完成19-21题。
19、下面关于农业污染物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农作物和土壤污染B、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水体污染
C、废旧塑料——白色污染                   D、农业机械粉尘及工业烟尘——大气污染
20、农业污染的特点有   (     )
①发生时间长   ②影响范围广    ③毒害残留短    ④危害深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能够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有               (     )
①水体富营养化       ②生物防治        ③发展有机农业    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2—24题。
22.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2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采取的措施有www.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24.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图6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25~26题。

25.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6.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完成27~28题。
27.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28.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表1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耕地
林地
草地
建设用地
其他用地

57.80
37.32
0.76
3.59
0.53

40.96
25.68
0.16
11.60
21.60

30.71
31.15
0.37
31.86
5.91

20.16
50.95
0.56
7.61
20.72
A. ①   B.  ②   C.  ③   D.④
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29-30题。w.w.w.k.s.5.u.c.o.m
29.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30.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这对地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31-32题。
31. 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32.  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  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  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  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2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读图2,回答33-34题。
33.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维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3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减少太阳紫外线辐射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缩小酸雨区面积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35-37题。
35.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 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6.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7.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图1是亚热带欧亚大陆东部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8-40题。

38.图示区域内拥有且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是
A.瀑布飞流        B.湖光山色      C.云海日出      D.奇峰峡谷
39.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
A.甲——育用材林                  B.乙——培育橡胶
C.丙——种植棉花                  D.丁——发展茶园
40.对图示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位于三角洲                  B.河流②与河流③流向相反
C.盛夏晴朗的夜晚④地常吹偏北风   D.深秋的清晨乙地比甲地更容易出现雾
根据表1资料,回答41-43题。
表1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41. 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
4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4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44.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45.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二、问答题(55分)
1.(10分)读某区域河流封冻等日数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简要分析其原因。
(2)该区域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源有           和            。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点是:
(3)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__
(4)C区域有我国最重要的环境资源是_______,其功能有: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从能源输出类型和方式方面比较图中A、B两省在能源跨地区调配中的不同。(选做题)
(2)武汉主要的工业部门是____          _,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图中天兴洲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
(3)据右图分析武汉钢铁公司选址在青山区的理由。
(4)B处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3.(11分)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根据2008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左图)和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右图)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填数字)②③⑤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是________年。
(2)简要说明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的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我国“人增地减”的矛盾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基本国策。试列举除此之外我国为保障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其他基本国策。
4.、(6分)读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                        。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         ℃。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该线调水最终调到____________(城市),该线调水的有利条件有:
5.(9分)图12是“我国某湿润山区不同年代植被状况图”。20世纪50年代一支考察队从S点出发沿线考察该山区的自然资源,最终到达最高峰,考察日志中记录到:“河谷地带都发育有河流,山区植被茂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县界沿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2)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拟在图示山区建取水口为城市供水,M、N两地中哪个地点合适?为什么适合在此建取水口?
(3)20世纪70年代,来自取水口的供水总量减少且供水不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4)20世纪90年代从图上看哪些方面体现生态条件的改善?
(5)据图示信息,试就该地区今后的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选做题)
6、(9分)读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一)(单位:毫米)和该区域一种典型地貌等高线图(图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


图(一)
1)说明甲、乙两地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并分析甲地农业部门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判定图(二)等高线所代表的典型地貌在图(一)中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该地形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描述图1中,300mm等降水量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选做题)
参考答案
(1)3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或近似南北方向)(3分);主要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影响(3分)。西半段呈近似东西走向(3分);主要受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的影响(3分)。
(2)甲地适宜发展种植业(2分);乙地适宜发展牧业(2分)。
甲地发展种植业是因为该地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为我国半湿润地区(3分);且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3分),土壤肥沃(2分)。
(3)分布地区:黄土高原(2分)突出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2分)
水土流失的成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多暴雨(2分);(新构造运动使)黄土高原地表起伏变大,沟壑纵横,(1分);(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1分);长期陡坡开垦、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等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抗侵蚀能力弱(4分)。
(答案(1):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气温比同纬度高,所以河流封冻期短。
(2)  季节性融雪水    雨水
29.):
(1)山脊线或分水岭(2分)
(2)M地(1分) M地所在山间盆地有多条河流汇集,集水面积大,水源充足(2分);M地上游方向有湖泊,有湖泊调节径流作用的影响,供水稳定(2分)
(3)过度砍伐,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2分);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的功能被削弱(2分);垦殖开荒,农耕活动耗水多(2分)
(4)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湖;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