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卫校援交:何妨来点科技节食和信息斋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23:35:14
何妨来点科技节食和信息斋戒?

黄锫坚

上周,一位美国科技哲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访问了北京。十年前还在大学里念技术哲学时,我遇到过这个名字。在现场看到白胡子老头本人,心头还是不免有些激动。

凯文的中国之行,安排了多场演讲。12月4日的会场是在798,对话的嘉宾还有创新工场CEO李开复、3G门户总裁张向东。让一位哲人和商业明星同台亮相,恐怕也是组织者的一番苦心。没办法,在今日中国,李泽楷的名声注定是超过李泽厚的。

在一般人眼中,网络风潮的主角是雅虎的杨致远、亚马逊的贝佐斯以及Google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但其实真正蛊惑人心、让其成为一场革命的,不只是福布斯榜单上的富翁,还有幕后的传教士和吹鼓手。而《连线》杂志(Wired)的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创刊主编凯文·凯利就是这样的人。

凯文等人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我也不能免俗,还是以最熟悉的名词作为跳板吧。除了媒体人仰视的《连线》杂志,凯文是创刊主编,另一轶事来自电影《黑客帝国》(Matrix)。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凯文在1994年的著作《失控》。该书的副题是──新生物文明的兴起。书中提到了蜂巢、大脑、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复杂系统,凯文认为,这些自然和人造系统有许多共同点。此书中文版已由东西网以众包的方式翻译,刚刚由新星出版社推出。

好的思想和著作,总是历久弥新。《连线》创刊时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定位:这是一个逆向时间飞行器,是从未来投递到现在的一条讯息。《失控》也是如此,20年前它所讲述的东西,有点象未来小说。而今天则已部分成真:互联网的技术进化,电话、iPad和其他便携电脑的硬件进步,以及社会与互联网的共生共融,都已出现在我们眼前。因此,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现在比十多年前还好。

在时尚廊书店的媒体发布会上,凯文跟我们分享了他早年在亚洲的穿越、与路易斯创办《连线》的心路历程,并回答了关于技术和人类未来的提问。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阿米什人(Amish)的分析。阿米什人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一群新教信徒,他们拒绝汽车和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凯文非常欣赏阿米什人,“他们并不是反技术,而是有选择地使用技术。”

阿米什人没有自行车,只有煤气马达。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之所以不接受现代文明,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新事物会影响家族的团聚或者使生活变得复杂。是否接受新事物,由每一个社区自行口定,每个社区对采纳哪些技术可以有不同看法。例如,一般来讲,电力被视为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使用家电会令阿米什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并引发为了物质生活的个人竞争,进而摧毁整个社区。但在某些社区,发电机可以用于金属焊接、电池充电、驱动牛奶搅拌机等。

凯文甚至称阿米什人为“黑客”──他们喜欢耍弄规则。当手机出现时,他们会问“这东西对家庭有益吗?对社群有帮助吗?”然后集体做出选择。凯文本人也是有选择的对待技术。比如,他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这是经过仔细权衡后做出的选择。他还在自己的网站上编辑了一个名为“酷工具”(Cool Tools)的博客,点评各种技术,让人们有可能据此做出选择。“在自己的生活中,我让技术最小化。与此同时,我为他人提供技术选择,这算是让技术最大化吧。”

这些话如同清醒剂,给迷失在科技浪潮中的我们来了个醍醐灌顶。阿米什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有严格的标准来筛选技术;而大多数随波逐流的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技术面前,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从手机、相机、MP3、MP4到iPad等便携设备,过去十多年,我们周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数码玩家。在摩尔定律指挥下,厂商忙着升级换代,媒体和广告对各种新科技追风逐浪。但到底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

微博、iPad等新玩意儿,吞噬了多少空余时间,让人变得身心疲惫、腰酸背痛呢?科技和资讯泛滥引发的最大问题,是分神和注意力的涣散。凯文的见解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至少在采纳某一技术之前,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它的利弊。他也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新闻。他总喜欢把自己的报纸垒得老高,几个礼拜以后再翻出来阅读,这样可以自动过滤掉无足轻重的报道,有些事情如泡沫般破灭或者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在西方,其实存在一股非常难得的力量,那就是媒介教育,或者说技术评论。这个力量的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特曼、芒福德等等,而凯文·凯利可说是当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共同使命是,评估各种媒介和技术对人类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并让大家做出选择。

《纽约时报》在11月21日有篇名为“数字化成长,连线导致分神”的长文。作者指出,学生经常会遇到让人分心的诱惑,而电脑和手机以及它们带来的不间断刺激,对注意力集中和学习带来了深远的挑战。研究发现,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等技术,对年青人的影响尤其显著。而最大的风险是,正在发育的大脑可能会比成年人的大脑更适应不停地切换任务,同时也更难保持注意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上网、手机社交的流行,学生们会遭遇越来越的诱惑。如何抵抗它们,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抗衡力量。科技节食、信息斋戒,也许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必备常识了。

我在10年前曾经翻译过一本书《信息烟尘》,这里列几条信息节食的建议吧。

一、找到混乱所在,然后把它剔除掉,比如关掉电视;二、摆脱“重大新闻”。三、把寻呼机和手机从身上摘掉;四、节制电子邮件;五、抵制广告;六、抵制升级狂热。最终说来,要判断哪些可以称得上是信号,哪些根本就是噪音,这得靠个人的主观阅历。

最后一条,用“信息斋戒”(data-fasts)净化你的系统。许多信息过剩的受害者发现,一周或一个月的定期信息斋戒能让人极大地恢复活力。毕竟,要判断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离开它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

(本文作者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清华大学中文学士、科技哲学硕士。曾在《财经》、《经济观察报》、《东方企业家》和搜狐网等媒体工作,有10年财经和科技报导经验。译有《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信息烟尘》和《大冲突》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pjhuang) 与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