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灵魂会去哪里:角色嬗变:新课程背景下基层教研员的必由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7 09:58:17

角色嬗变:新课程背景下基层教研员的必由之路

2010-02-20|  

 

教学调研工作,作为县(市)级基层教研室指导与服务学校教学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历来倍受学校重视。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累积了更多教学方面的问题,对教学调研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旧有的一套教学调研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调研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加快实现教学调研工作指导思想、方式方法的转变,才能使教研员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

一、变“检查官”为“服务员”

教学调研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突出专业性、学术性,淡化行政检查色彩,应是这项工作坚持的价值取向。但受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有些教研部门自身定位不准,不知不觉间俨然以“第二教育局”自居,动辄对学校发号施令,浩浩荡荡一队教研员开到学校,常将教师吓得四处躲闪,既而查课堂,查备课,查作业,查这查那,问题罗列一大堆,通报会上一古脑儿抖出来,压得连校长也抬不起头。

教学调研发现问题,如实通报,这是工作性质使然,不容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以什么身份、什么心态来开展工作的。是作为“检查官”来学校查找漏洞,而后批评一通;还是甘当“服务员”,为学校、为教师提供优质的上门服务?前者,教学调研的专业性、学术性被掏空;后者才有利于教研员和学校、和教师之间实现情感上的“无缝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调研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做好“服务”工作呢?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态度要诚恳。调研人员要想到,我来学校是提供服务的,学校、教师是主人,我是服务员。没有服务员向主人吆五喝六的理。——有了这样的想法,做事情,说话,自会谦逊有礼,易为人接受。其二,作风要务实。举个例子说,一节课听下来,要将同学科老师尽可能地召集到一起,坐下来好好分析,这节课成功在什么地方,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哪些课堂细节今后还要多加注意,如果换一种上法效果如何……总之,要倾情投入,真情告白,以诚恳的态度感召人,以中肯的剖析折服人;反之,听课以后不与教师交流,或是隔靴搔痒式地应付几句,或是华而不实地兜售几个时髦的专业术语,教师除了畏惧、疑惑之外,还能够有什么收获呢。其三,工作要主动。既为“服务员”,热情、周到是服务的宗旨。如和教师交流时,可热情主动地询问他工作中的收获与困惑,并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供其参考;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交流的同时,不忘与其他教师谈心、对话;发现了学校暂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不会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而是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如此积极主动的工作,自会让学校、教师产生“一家亲”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积极改正。

二、变“鉴定者”为“对话者”

相对一线教师来说,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普及者,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但教研员不能因此以专业权威自居,否则,很可能人为地制造与学校、与教师之间的鸿沟。时下,极个别教研员自恃站在本学科专业制高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掌握着生死予夺的评判权,故而教学调研时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教师的教学指摘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诘问多,引导少——致使不少教师以偏概全,认定教研员就是“权威”的化身。在这种心理状况下,教研员对课堂的评析再透彻、对教学的指导再到位,也由于情感上的阻隔,而使教师的收益大大折扣。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师生之间“平等中的首席”,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关系何尝不应该也是如此。对此,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潘涌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教研员理当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

诚哉斯言。如与教师交流对话时,教研员应做到如话家常,少一份拿腔拿调,多一份轻松惬意。发现教师工作有误时,先要共同查找出原因,然后适时适度给以婉转善意的建议。当教师对自己的建议有不同意见时,要仔细倾听。如说得在理要虚心接受;如观点偏颇,也切忌恼怒,要在辨伪存真的过程中耐心地予以匡正引导。——只有这样摆正与教师的关系,平等待人,教师才会信其人,听其道;教研员也才能在与教师的智慧碰撞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变“平面镜”为“多棱镜”

既为教学调研,肯定要对被调研教师的教学状况作出评价。在学校管理者看来,这种评价不啻对教师教学工作优劣的“判决书”,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安排乃至职称评定、职务擢升等一系列问题。可见,能否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被调研教师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教学调研的方式方法切不可简单了事,否则将可能给教师带来莫大的伤害。某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大家公认的教学骨干因接到远方父亲病危的消息,匆忙向校长请假。但不巧的是,第二天教研室要到本校进行教学调研。可能是为了使调研中课堂教学的优良率好看一些,校长决定让他明天上好课再走。第二天当调研人员真的走进他的课堂时,他感到一阵心慌,尽管他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但课堂上满脑子想的是父亲的病,所以一堂课出彩的地方不多。好不容易下课了,他来不及找教研员交流,就匆匆踏上了归程。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因没有如校长所愿拿下“优良课”,一次次会议上他遭到了校长含蓄的批评,这让他愧疚,更让他寒心:那种心情下我能够把课上得出彩吗?为什么调研人员不找我的学生、我的同事去了解了解我的教学情况呢?——好在这名教师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消沉,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市级学科教改带头人。

其实象这样以一节课的印象来给教师教学下“判决书”的事情,在教学调研工作中决非个别现象。如何改教学调研“平面镜”式的印象为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以使教师的教学形象从“多棱镜”中凸显出来?这方面,某地教研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的主要举措是:1、随堂听课。主要是了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风格特征。2、学生主观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感受和教师的主要优缺点。3、学生客观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师生关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他们参考有关研究结果,分别将新手水平、专家水平教师的典型教学行为特征列举若干条,设计成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4、与教师个别交流。主要是了解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感受、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等比较深层和内隐的情况。通过对前面几项调研内容的信息收集、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他们给每名被调研教师提供一份评价报告,密封后交到教师手中。

这种评价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不是端坐教室一隅以老眼光对教师的教学匆匆扫视一遍就给出结论,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透视,故而所获得的教师教学形象便呈现出立体丰满的特点来。

四、变“办事员”为“研究者”

教学调研,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对教学的调查、了解,进而进行教学研究,“研究”应是教学调研的落脚点和归宿。可令人遗憾的是,时下调而不研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有些调研人员将教学调研看成一般事务性工作,课听完了,备课本、作业等资料查过了,给教师、给学校领导的反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了。至于对教师的指导是雨过地皮湿,还是沁人心脾、余音不绝,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是老生常谈还是见解独到,许多有待研究的深层次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追根究底——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不愿多想,不愿深想,更不愿意劳神费心地去探索、去实践。如此,听课笔记倒是积了厚厚一大摞,可是除了学期结束写工作小结时数一数听课节数外,就基本上不派用场了,仿佛教学调研与瓦工砌一堵墙、车工加工一个零件一般别无二致。

十分欣赏山东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教学调研,他总是带着研究的心态深入课堂。这里试举一例。一次在初二年级的一个班,他一连听了六节课。感觉六节课中,课堂气氛最好的要数历史课了。可在听课的第三天,对其中四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测试,结果竟然是学生最喜欢的历史学科成绩垫底,且与其他学科成绩有较大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随堂听课记录进行仔细研究后,他发现,历史课堂上老师提出的17个问题中大部分问题其实是“假问题”,继而他又对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堂提问等待的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作为基层教学研究人员,我们自然难以企及李希贵的高度,但他以研究的心态来调研,以研究的眼光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调研作风确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立足实际,以下两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第一,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课堂原本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大富矿,其间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它的眼睛。当然,想拥有这样一双慧眼,必须具备相当的理论高度这个前提。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制高点,同时辅以较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近领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才能够在教学领域以如炬的目光洞幽烛微,尔后穿透表象直达本质,寻找到理想的“矿藏”。第二,拥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一披沙就可以拣拾到沉甸甸的金疙瘩,那种概率微乎其微。更多的时候,需要反复的钻探、鉴别,才能够采掘到有价值的矿物。同理,对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浮光掠影,草率行事,而应该通过反复的甄别、比较,筛选出“含金量”高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有了高质量的问题(研究课题)后,还要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科学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如此全身心地去钻研、去探索,才有可能收获“金灿灿”的研究成果。

五、变“独唱者”为“领唱者”

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对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研员的服务再周到,态度再诚恳,考虑再周全,研究再深透,也由于时间有限,而不可能与本地区众多的同学科教师长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独唱”为“领唱”,变自我封闭为示范辐射。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研员在做好听课、点评、研究等工作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搞教学研究的本事传授给广大教师。只有教师熟悉了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式,具备了教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学校的教学研究才具有了创生的动力和持续的活力,当下所大力倡导的校本教研才可能落到实处。打个比方说,即使教研员这根“外线”离开了,学校因为教师都成了本单位教学研究的“自备发电机组”,所以教学研究依然能够有效运转,而不致于引起“断电事故”。

如何教会教师搞研究?以下一个案例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为解决“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个问题,某教研员是这样深入学校与教师一起开展研究的:

第一步,首先是教研员带领学校教师听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或调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其次是进行研讨。教研员引导教师回顾所听的课中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谈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理分析教师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的关于学生小组合作没有实效性的原因及改进策略等内容,打印下发给教师。第二步,教研员帮助教师分析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调整改进策略;收集教师参照改进策略写成的案例。第三步,案例培训。教研员整理汇总案例,打印反馈给教师,根据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第四步,活动延伸。第五步,教研员总结本次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教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示范者,整个研讨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这个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对如何开展诸如此类问题的校本研究心中也有了底。这种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性研究,诚如顾冷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是对“教师帮助最大”的一种研究形式。

可见,教研员将独自下课堂听课继而评说一番“独唱”式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带领广大教师以课堂为舞台共同开展研究“领唱”式的工作策略,能够让广大教师从“听众” 的位置上站起来,“合唱”出一曲专业成长的华美乐章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于向东         《中国教师报》 2005年7月11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方法探索》梁旭   《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6期

3、《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  李希贵     《人民教育》2004年第5期

4、《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干啥?》   潘涌      《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7日

5、《走进校本教研》  张行涛  李玉平        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6、《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 顾泠沅 王洁   《人民教育》2003年第6期

(苏州教育科学研究院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