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大师ml:廿四節氣與養生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6:31:12

廿四節氣與養生功法1

(2009-10-09 13:29:16) 转载标签:

养生

保健

脾胃

廿四节气

北方地区

健康

分类: 医

1.立 春
   2月3日~5日,太陽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季的開始。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濃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鍊,提升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
立春功
正坐,右手掌按在左手背,按壓右大腿上。上身慢慢向左側轉動,同時扭動頸部,頭朝左肩背上方看,並將上身盡力向左上提拔,兩肩向左上聳起至最高點。稍作停頓,改為頭慢慢向右側轉,同時拗動頸部,頭朝右肩背上方看,上身向右上提拔,兩肩向右上聳起至最高點。稍作停頓,再向左側轉動,如此左右互轉,連做十五次。
接著,兩手相,左手掌按在右手背上,按於左大腿上。同上式作法,連做十五次。然後,恢復正坐姿勢,頭正不偏,兩手鬆開,分別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風氣積滯,引起頭頂痛,耳後痛,肩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

2.雨 水
   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侵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原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濃,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升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雨水功:
正坐,左手掌疊在右手背上,按壓右大腿,上身慢慢向左側轉動,並向左側傾倒,扭頭拗頸,睜目回視,稍作停頓後,改為頭慢慢向右側轉動,上身轉向右側,同時向右側傾倒,扭頭拗頸,睜目回視,稍作停頓後,再向左側轉動,如此,反覆做十五次。
然後,右手掌疊在左手背上,按壓左大腿上。按定,同前向右側轉傾倒,如此左右反覆做十五次。
恢復正坐姿勢,頭正不偏,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三至五分鐘收功。
保健功效:
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嗌乾及腫,乾嘔,喉痺,耳聾,汗出,目銳(目此)痛,頰痛等。

3.驚 蟄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3月5日~7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但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原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於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原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採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驚蟄節氣中向大家重點介紹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沈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於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於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可大大提升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鐘,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干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証,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營運,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藥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征。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裡。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濃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松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致密的肌肉。
    無論何種體質的人,只要堅持有目的的保健養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每個人都能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驚蟄功:
正坐,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先向左側轉動頭部,待轉至不可再轉時,改為向右轉動。左右互轉,連做三十次。
接著,兩手徐徐抬起,抬至胸前,虛握拳,轉動前臂,拳心朝上猛力後掣,然後放鬆手掌心朝下,向前平伸,待兩手伸正不可再伸,再翻動前臂,掌心朝上,同時虛握拳,猛力後頓。反覆伸縮三十次。然後,兩手輕按兩大腿上,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效:
腰膂肺胃蘊積邪毒,目黃,口乾,鼽衄,喉痺,面腫,暴啞,頭風,牙宣,目暗羞明,鼻不聞臭,遍身疙瘡等。

4.春分

321--22
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陽光直照赤道。 的意思,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透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生命的根本條件,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就成為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這一法則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係的平衡。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縮短人的生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由於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的出現,即有些元素的累積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如當前在世界上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產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究其原因,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平衡保健理論研究認為,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裡,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將會有益於我們人類健康。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鬆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鍊、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到達站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功
正坐,兩手掌心向下徐徐上提,至胸前連同上身一同向左側盡量平伸,但頭盡量向右側轉動至最大極限,頭微揚起,稍作停頓。
然後,兩手慢慢回縮,在胸前部連同上身向右側盡量平伸,同時頭盡量向左側轉動,至最大極限,頭微提起,稍作停頓。
然後,再向左收,如此,連做四十次。恢復正坐姿勢,兩手分別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調息。
保健功能: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頭腫,寒栗,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外背痛,氣滿,皮膚殼然堅而痛、搔癢。

 

5.  清 明
   4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農曆書曰︰“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清明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
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墓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之習俗,但其祭祖的模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區常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豬狗”的說法,而且從人們把清明稱為“鬼節”的意義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所以,民間還把清明稱為“寒食節”。也就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不動灶火,忌食熱食,否則要遭到神的懲罰的說法。我國台灣地區的祭祖模式更顯不同,台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這些古代舊時的遺風保留至今,說明人們對清明的重視。
    在農業生產中,清明作為重要的節氣,更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說法;在我們城市裡也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由此可見,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個讓人們值得重視的日子。
    中醫養生,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而言,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該病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也較正常血壓者高出3─5倍。中醫對本病的辨証要點,除觀察血壓變化外,還要對病患眩暈、頭痛等全身症狀進行分析。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証型有︰陰虛陽亢証(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時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証(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証(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採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現代醫學研究亦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焦慮和煩躁等情緒波動,都可導致和加重高血壓病的症狀。因此,在調攝過程中的情志方面,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回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鍊模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菜蔬。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陰虛陽亢証,取野菊花5─10克,加水煮沸3─5分鐘代茶飲。
    肝腎陰虛証,可選食蜂乳。
    陰陽兩虛証,可取枸杞、胡桃肉、黑芝麻各20克水煎,每日一次與湯同服。

這裡再給大家介紹幾款防治高血壓病的菜肴(選自《高血壓防治》)。
    家常公雞
    [配料] 嫩公雞250克,芹菜75克,冬筍10克,辣椒20克,瘦肉湯30克,姜、豆瓣醬、白糖、醬油、醋、食鹽、澱粉、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雞肉切成小塊,用有水焯后撈出備用;芹菜切斷,冬筍切細條,辣椒剁碎,姜取其末,澱粉兌成濕粉,取一半和醬油、料酒、醋、鹽放入同一碗內拌勻;另一半濕澱粉和白糖、味精、高湯、調和成粉芡備用。
    植物油入鍋加熱,先煸雞塊至雞肉變白,水分將干時,放進冬筍、豆瓣醬、姜等用大火急炒至九成熟,加入切好的芹菜,略炒一會兒,倒入調好的粉芡,隨炒隨攪至熟起鍋即成。
    [功效] 溫中補虛,降壓安神。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營養補良、術后恢復期患者食用。
     
    口磨白菜
    [配料] 白菜250克,干口磨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白菜洗淨切成3厘米段,口蘑溫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后,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入鍋,炒熟后,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 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於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者。
     
    雞湯魚卷
    [配料] 鮮活鯉魚250克,瘦豬肉30克,雞蛋清、豌豆各10克,火腿8克,冬筍、雞湯、料酒、醬油、鹽、澱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 火腿蒸熟切絲,冬筍切絲,姜、瘦肉剁成末,澱粉水調成濕粉,活魚常規處理,剔去骨刺,片成小長方形魚片。絞肉加入醬油、半個蛋清和料酒、味精、姜末、及一半濕澱粉攪拌成餡,剩下的蛋清與濕澱粉調成糊狀,把魚平放在案板上,先抹上一層糊,再放上肉餡,把魚片捲起來,再涂上少許糊把魚卷黏住。將雞湯至於旺火燒開,改為小火,將卷好的魚卷下入鍋內  一下,去掉浮沫使湯清涼,待魚卷熟后,再把切好的火腿、冬筍和其它佐料加入湯內,燒開及成。
    [功效] 滋陰潤燥,清熱利濕。對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腎炎、消化不良等都為適宜。

清明功
正坐,兩手緩緩上提,在胸前左手向下向外翻掌,並盡量向左側用力推出,右手內翻掌,五指微屈,曲肘向右側拉。兩手同在一條直線上,如張弓狀。兩手活動的同時,頭轉向左側並微微提起,睜眼朝左肩背上方看,稍作停頓。
接著,左手緩緩內收,右手前收,同時翻掌,改為掌心朝下,輕按兩側腿上,頭隨兩手活動而轉正。
接著,向右側,同上式作拉弓狀,如此兩手左右交替作拉弓狀,連做五十六次。
而後,保持正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頭正不偏,靜坐三至五分鐘,收功。
保健功能
腰腎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嗌痛,頸痛不可回頭,肩拔,臑折,腰軟,及肘臂諸病。

6. 榖 雨
   4月19日--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
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采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采茶,茶農家裡忙著製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榖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榖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榖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裡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佈於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且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喜調達,惡抑郁。如遇情志郁結,肝氣失於疏泄,絡脈受阻,經氣營運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郁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下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痺証”範疇,痺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痺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稱為行痺;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痺;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痺。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証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痺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於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營運受阻,而突然疼痛。《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於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郁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榖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
    注意︰風寒濕痺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痺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現列舉常用藥膳幾款︰
    參蒸鱔段︰
    [配料] 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紹酒、胡椒粉、生姜、大蔥、味精各適量,清雞湯500克。
    [做法] 黨參、當歸洗淨浸潤後切片備用;鱔魚剖後除去內臟,清水洗淨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粘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熟火腿切成大片,姜、蔥洗淨切片、段備用。
    鍋內入清水,下入一半的姜、蔥、紹酒燒沸後,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將火腿、黨參、當歸、放於面上,加入蔥、姜、紹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濕浸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姜、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 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痺引發的腰膝酸痛。
    菊花鱔魚︰
    [配料] 粗活鱔魚1斤(兩條),白糖2兩,番茄醬1兩,干澱粉1兩,黃酒、白醋、食鹽、蔥、姜、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油2斤。
    [做法] 鱔魚宰殺、剖腹去內臟,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姜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干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
    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1斤,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余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 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痺,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三色湯︰
    [配料] 黃豆芽2兩,姜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煸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將鍋內放入雞湯,姜絲,燒開後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後,將黃豆芽、鹽、入鍋,再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對筋骨拘攣,腰膝疼痛者更為適宜。

榖雨功
正坐,兩手掌心向上緩緩提起,上提至胸,左手內旋外翻掌,同時過頭頂手臂伸直,掌心朝上如托天狀;右手同時向左側移動,移至兩手掌心在一條直線上。兩手活動的同時,頭微偏轉向右側,並微仰起。稍作停頓,右手往右縮,左手往回收,同時翻掌。
輕按兩側大腿上,頭隨兩手活動而轉正。
接著,兩手復緩緩提起,同上式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作托天狀,如此交替進行,連做三十五次。
而後,保持正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頭正不偏,靜坐三至五分鐘後收功。
保健功能
脾胃結瘕瘀血,目黃,鼻鼽衄,頷腫,肘臂外後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7.立夏

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忙種、夏至、小暑、大署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後,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惟、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脈,是血液營運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惟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在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神倚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惟活動;其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活動。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下面給大家介紹幾款適宜食譜。
    荷葉鳳脯︰
    [配料] 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節、姜切薄片,荷葉洗淨,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
    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姜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15分鐘即可。出籠後可將原盤翻於另一乾淨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 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配料] 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大蒜、蔥各10克,姜、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魚腥草摘去雜質老根,洗淨切段,用沸水焯後撈出,加食鹽攪拌腌漬待用。萵筍削皮去葉,沖洗乾淨,切成1寸長粗絲,用鹽腌漬瀝水待用。蔥、姜、蒜擇洗後切成蔥花、姜末、蒜米待用。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姜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痰。對肺熱咳嗽,痰多黏稠,小便黃少、熱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桂圓粥︰
    [配料] 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 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尤其適用於勞傷心脾,思慮過度,身體瘦弱,健忘失慮,月經補調等症。
    注意︰ 喝桂圓粥忌飲酒、濃茶、咖啡等物。

立夏功
正坐,兩腿向前伸出,自然分開,自然呼吸,全身放鬆。
深吸氣後閉氣,右手不動,左手抬起,向外,向上翻動,掌心朝天盡力上舉,頭隨之轉向左側並微微仰起。稍作停頓,左手下收,輕按左大腿上。慢慢呼氣,呼氣後慢慢吸氣,然後閉氣。左手不動,右手緩緩抬起,同前式如此上舉連做三十五次。然後,深吸氣後閉氣,右腿平伸不動,左腿慢慢屈膝豎起,兩手十指相叉,合抱於膝部。抱定後,腿膝往外掣動,兩手向內抑拉。
稍作停頓,鬆兩手,左腿伸出,慢慢呼氣,呼氣後徐徐吸氣,接著右腿屈膝抑掣同前法,連作三十五次。
保健功能
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證。

8.小滿

5月20日~22日,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物候專著,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后,《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並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后,三后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八個節氣裡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 (意思是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二十四番的花信風是︰小寒三候梅山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三候瑞蘭礬(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帆);立春三候春桃望(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三候菜杏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三候桃棣微(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三候海梨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三候桐麥柳(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三候丹糜棟(一候牡丹花、二候酴糜花、三候棟花)。從中我們可知在一年的花信風中,梅花最先見,棟花最後開。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反映物候的諺語,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在此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開始茂盛、豐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長的旺盛期。南方地區平均氣溫一般高於22度以上,處處呈現的是夏日夏景。正可謂“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症、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在未病先防的養生中仍然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並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原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原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因此,“治未病”應該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由於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按未病先防的養生觀,我們重點講講“風疹” 的防治。《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說︰“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癮疹”。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風疹”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複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於腸胃積熱,複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於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疹病,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痒,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一般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三型︰
(一)風熱証 其疹色紅赤,痒甚,遇熱加重,脈見浮數,此為感受風熱之邪;(二)風濕証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重,脈見浮緩,身受風濕之邪郁於肌膚︰(三)胃腸積熱証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征。在治療上應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濃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下面列舉食療方三款︰
        芹菜拌豆腐︰
    [配料] 芹菜150克,豆腐1塊,食鹽、味精、香油個少許。
    [做法] 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后用涼開水冷卻,控淨水待用。
    將芹菜和豆腐攪拌,加入食鹽、味精、香油拌攪勻即成。
    [功效] 平肝清熱、利濕解毒。
    [特點] 清涼適口,夏令佳菜。
     
    [冬瓜草魚煲]︰
    [配料] 冬瓜500克,草魚250克,食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淨切三角塊,草魚剖淨,留尾洗淨待用。先用油將草魚(帶尾)煎至金黃色,取沙鍋一個,其內放入清水適量,把魚、冬瓜一同放入沙鍋內,先武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燉至2小時左右,湯見白色,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平肝、祛風、利濕、除熱。
     
    青椒炒鴨塊︰
    [配料] 青椒150克,鴨脯肉200克,雞蛋1個,黃酒、鹽、干澱粉、鮮湯、味精、水澱粉、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鴨脯肉劈成2寸長、6分寬的薄片,用清水洗淨后淋干;將雞蛋取清和干澱粉、鹽攪勻與鴨片一起拌勻上漿;青椒去籽、去蒂洗淨后切片。
    鍋燒熱后加油燒至四成熱,將鴨片下鍋,用勺劃散,炒至八成熟時,放入青椒,待鴨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鍋內留少許油,加入鹽、酒、鮮湯、燒至滾開后,再將鴨片、青椒倒入,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裝盤即成。
    [功效] 溫中健脾,利水消腫。
     
    有條件的朋友,在這個季節還可以常飲如下飲品。
    荸薺冰糖藕羹︰
    [配料] 荸薺250克,藕150克,冰糖適量。
    [做法] 荸薺洗淨去皮,藕洗淨切小塊。沙鍋加水適量,將荸薺、藕同入鍋內文火煮燉20分鐘時,加入如冰糖再燉10分鐘,起鍋即可食用。
    [功效] 清熱利濕,健脾開胃,止瀉固精。

小滿功
正坐,兩手緩緩提起,在胸前左手掌向外,向上盡力向上舉托;右手手掌就勢下壓在右側大腿上。
稍作停頓。然後,左手慢慢下收,右手徐徐上提。在胸前部交換,右手掌向外,向上翻動,盡力向上舉托;左手手掌,就勢下壓在左側大腿上。稍作停頓,然後,右手慢慢下收,左手徐徐上提,在胸前部,換左手。
如此,兩手交替互換,連做十五次。
保健功能
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鼻赤,目黃,心煩作痛,掌中熱,諸痛。

9.芒 種

芒種,六月六日,太陽黃經為75度。農曆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就是說,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征也有差異。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后,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回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裡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間管理,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於發洩。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這裡給朋友們介紹幾種藥浴的方法,所謂藥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湯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湯藥,以蒸氣沐浴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藥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據載,自周朝開始流行就用香湯浴潔身,宋明期間,這種香湯浴傳入民間,便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人們擇日選用不同的藥浴潔身、防病。如春節這天用五香湯沐浴,浴后令人遍體馨香,精神振奮;農歷的二月二,古人稱之為“中和節”,民間曰為“龍抬頭”的這一天,多取枸杞煎湯沐浴,可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湯洗浴,是為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到了清朝,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
    在藥浴的過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主要是藥物對人體的影響。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透過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根據不同藥物的組方,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痒等功效。
    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
    浸浴的具體方法,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為例︰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鐘,然后煎煮30分鐘,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即可浸浴。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於局部泡洗。
    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選擇美容護膚方︰綠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粗末,裝紗布袋煎湯浸浴,可使容顏、肌膚白潤細膩,體香驅邪。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濃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菜蔬、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須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菜蔬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對老年朋友來說,多吃瓜果菜蔬,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沈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菜蔬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累積,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后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芒種節氣的具體食療、食譜方。
    西紅柿炒雞蛋︰
    [配料] 西紅柿300克,雞蛋3個,精鹽、味精、白糖個適量。
    [做法] 西紅柿洗淨切片,雞蛋大入碗內攪勻。
    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入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融化,把西紅柿倒入鍋內翻炒2分鐘后,將雞蛋、鹽入鍋同炒3分鐘,放少許味精出鍋即可。(糖尿病患不放白糖)
    [功效] 生津止渴,養心安神。
     
    香菇冬瓜球︰
    [配料] 香菇、雞湯、澱粉各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精鹽、姜、味精、麻油各適量。
    [做法] 香菇水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遇用,姜洗淨切絲。
    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姜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后,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后,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 補益腸胃,生津除煩。
     
    五味枸杞飲︰
    [配方] 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適量。
    [做法] 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再入白糖,攪勻即可飲入。
    [功效]滋腎陰、助腎陽。適用於“夏虛”之症,是養生補益的有效之劑。


芒種功
正身站立,兩足平行,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含胸拔背,兩手輕靠於兩腿外側,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兩手掌心朝下,徐徐上提,至胸前,兩手手掌向外,向上翻動,手臂上舉,掌心朝天,兩手用力托起,頭及上身盡力往後仰,兩手托定,左右手依次盡力向上托舉三十五次。
兩手托舉,下收,在胸前部,翻掌掌心朝下,自然輕靠兩腿外側,頭及上身隨之前收,恢復含胸正立姿勢,待自然正立,兩手輕靠腿側,靜養調息二、三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
腰腎蘊積,虛勞,嗌乾,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身熱而股痛,心悲,頭項痛,面赤。

10.夏 至

 6月20日~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原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鬆一下。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志裡的記載較為具體︰“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是用來驅熱的,而香囊則可壓汗臭,用這兩種物品納涼消夏顯得非常實用。 《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虫害的高發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虫害,因為菊葉灰裡含有一種殺虫的化學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種綠色“農藥”。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為此“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徵,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裡都是米”。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朴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濃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裡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練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練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練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痺証、黃汗等多種疾病。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製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濃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濃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季食譜︰
    荷葉茯苓粥︰
    [配料] 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 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涼拌萵筍︰
    [配料] 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 萵筍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腌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 利五臟,通經脈。
     
    奶油冬瓜球︰
    [配料] 冬瓜500克,煉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鹽、鮮湯、香油、水澱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淨削成見圓小球,入沸水略煮後,倒入冷水使之冷卻。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加鹽、味精、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把冬瓜球複入盆中,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後,用水澱粉勾芡,冬瓜球入鍋內,淋上香油攪拌均勻,最後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
    [功效] 清熱解毒,生津除煩,補虛損,益脾胃。
     
    兔肉健脾湯︰
    [配料] 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
    [做法] 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 健脾益氣。
    此外,西紅柿炒雞蛋,也是夏季時令菜。



夏至功
正坐,兩腿向前平伸,自然分開,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兩手上提,在胸前十指交叉,兩手向前伸出,上身隨之微俯,右腿不動,左腿屈膝內縮,足底置於所叉兩手內,兩手扳住左足足掌前三分之一部位,盡力往內拉,內屈之足用力往前蹬。
待稍作停頓後,十指鬆開,兩手內收,左腿平伸放回原處,兩手輕按大腿上,恢復正坐、腿平伸姿勢。接著,同前兩手複徐徐上提,內收,交叉,換右腿。
如此左右交替,連做三十五次。而後,保持正坐姿勢,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風濕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重。

11.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豪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
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台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虫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虫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正因為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素問?保命全行論》亦雲︰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道教經典《太平經》也反覆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欲去凶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說明,只有透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練,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fon=新細明體]功效] 解熱、除煩、止渴。
蠶豆燉牛肉︰

    [
配料]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
做法] 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汆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后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
功效] 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西瓜番茄汁︰

    [
配料] 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
做法] 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沖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小暑功
正坐,兩腿向前平伸,自然分開,全身放鬆。
兩手手掌平攤,手指朝後,在臀部兩側略偏後處據地,支撐上身,左腿平伸不動,屈右膝著地,右側臀部坐於右腿上。上身略向後抑,左腿盡力向前伸,足趾盡力向下屈,反覆掣動十五次。
待十五次掣動後,兩手著力,撐起上身,伸出所屈之腿,恢復兩腿平伸姿勢;然後,收回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
接著,雙手在兩側向後移,手指朝後,在臀部,右腿平伸,屈左膝著地,跪坐,如此,左右反覆各十五次。
然後,收回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腿膝腰髀風濕,肺脹滿,嗌乾,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臍右小腹脹引腹痛,手攣急,身體重,半身不遂,偏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無常。
12.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大暑時節即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我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後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大暑也是西北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下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西北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西北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當你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時,多為中暑先兆。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患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進入夏季後,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証等陽虛証,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可內服外用並舉,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外敷藥可選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細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姜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症狀。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証。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  一大包”。《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道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後,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裡,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
    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下面介紹幾種適合大暑節氣的佳餚。
    清拌茄子︰
    [配料] 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花椒各適量。
    [做法] 茄子洗淨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內,撒上少許鹽,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撈出放蒸鍋內蒸熟,取出晾涼;蒜搗末;將炒鍋置於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後,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干淨,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 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注意︰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中毒蛋白,加熱後毒性可大為減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炝拌什錦︰
    [配料] 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味精蔥末各適量。
    [做法] 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均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分別焯透(西紅柿略燙即可),撈出淋干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  出香味,再將蔥末、鹽、西紅柿、味精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綠豆南瓜湯︰
    [配料] 綠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鹽少許。
    [做法] 綠豆清水洗淨,趁水氣未干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腌製幾分鐘後,用清水沖洗干淨。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內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將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 綠豆甘涼,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苦瓜菊花粥︰
    [配料]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 將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淨,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置於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後,將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功效] 清利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痢疾等症。
    注意︰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麻辣、濃膩之物。

大暑功
正坐,十指內收握拳,上身微向前傾,雙手按壓腿兩側地上。兩手按定,上身盡量上抬,以兩手不離地為原則。在上身上抬的同時,慢慢向左側轉動,頭亦隨之轉向左側,並盡量向左肩背後上方拗動,睜目仰視,稍作停頓。
然後,兩拳據地不動,頭及上身慢慢迴旋,向右側轉動,如前法,如此左右交替,連做十五次。接著,恢復正坐姿勢,兩手分別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膈滿,臑臂痛,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頻,瀉泄,皮膚痛及健忘,愁悲欲哭,洒淅寒熱。

13立秋
立秋  

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8月7日~9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秋是肅殺的季節,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遵循。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
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徵、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化(生、長、化、收、藏);
五氣(風、暑、濕、燥、寒);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
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聲(呼、笑、歌、哭、呻)。   
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練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練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后,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五、立秋功︰

正坐盤腿,深吸氣後閉氣,上身徐徐微向前傾,兩手手掌平攤,五指放鬆,按壓兩腿前方地面。按定後,上身盡量下縮,繼而盡量往上挺,兩肩盡量住上聳。
接著,以兩手掌著力支撐,保持盤腿正坐姿勢向上躍起,如此反覆踴躍五十六次。兩手收回,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本功可補虛益損,去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頜痛,目銳眥痛,缺盆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

六、立秋食譜︰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乾品量減半)洗淨細切后,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后,潷出藥汁,再複煎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並后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黃精煨肘︰
    [配方] 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姜15克,蔥適量。
    [做法] 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淨待用。豬肘刮洗乾淨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淨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 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后體弱者由為適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蘋果1個,鴨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 蘋果、鴨梨、菠蘿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后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魚︰
    [配料] 黃魚1條,香菜、蔥、姜、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黃魚洗淨后剞成花刀紋備用,蔥、姜洗淨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干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后,將胡椒粉、姜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14處 暑

處暑  8月22日~24日,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處” 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
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從農業角度看,則有“谷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處暑后的綿綿秋雨時常會光顧我們,所以農民朋友要特別注意氣象預報,抓住每一個晴天,不失時機地做好秋收工作。
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其實,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
   中醫的睡眠理論從唯物的形神統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動靜統一的功能狀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包括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之中,其表現為晝夜的交替出現,晝為陽,夜為陰。而人體的陰陽之氣也隨著消長而變化,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零樞?口問》對此又進一步解釋為︰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礎是營衛運行;人的寤寐變化是以人體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氣)、衛氣(衛氣是行於脈外,具有保衛功能的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以衛氣運行最為相關。《靈樞?衛氣行》曰︰“衛氣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夜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而《靈樞?營衛生會》也有相同得說法︰“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裡說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見,當衛氣行於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人體進入相對靜止狀態而欲睡);行於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人體進入動態而睡醒)。所以說人體的睡眠與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靜則寐,神動則寤;情志過極則難寐。
   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四期︰1.入睡期,2.淺睡期,3.中等深度睡眠期,4.深度睡眠期。當你進入1和2期時是在朦朧狀態,易被喚醒,3與4期則處於熟睡狀態,一般地說熟睡時不易被叫醒。
   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証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個方面︰
一、消除疲勞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複;
二、保護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三、增強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複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所以保証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長的條件之一;
五、利於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於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証。
      在這裡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的觀點的。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如果能正常地進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証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處暑功:
正坐,兩手虛握成拳緩緩上提,至離胸前約一寸處不動,頭慢慢向左側轉動,上身亦隨之微微轉動,以口徐徐吐氣,待不可再轉,上身向左拔起,同時雙拳順勢轉向身後,稍作停頓,雙拳由上而下輕輕捶擊兩側腰背部,然後頭慢慢轉向右側,上身亦隨之緩緩轉動,待不可再轉,上身向右上拔起,雙拳由上而下輕輕捶擊兩側腰背部,如此反覆作九至三十六次。
然後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早飯前,晚睡前各練一次。
保健功能: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脅、脊膂、腿膝、踝骨等疼痛及氣虛、咳嗽、喘氣等。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參考食譜︰
    芝麻菠菜︰
    [配料] 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后撈出格去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 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青椒拌豆腐︰
    [配料] 豆腐1塊,青椒3個,香菜10克,香油、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厘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將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鹽、味精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 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慾不振者尤其適合。
     
    百合蓮子湯︰
    [配料] 百合100克,蓮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 百合浸水一夜后,沖洗干淨。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乾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續煮40分鐘,加入冰糖,略加熱後熄火,待糖熔解後即可食用。
    [功效] 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百合脯︰
    [配料] 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
    [做法] 將百合清水洗淨放入碗內,澆上蜂蜜,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出鍋,或烘干或風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功效] 清心安神。適於睡眠不寧,驚悸易醒者

15白 露

白 露     9月7日~9日,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由於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羽族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尤應注意的是,在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的病患,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回應性;在很多地區內,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而成正比,這說明哮喘病患不宜吃得過咸。在食物的屬性中,不同的飲食有其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沈浮”及“補瀉”作用。不同的屬性,其作用不同,適應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要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隨時調節飲食結構。
   飲食作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而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人體的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如《內經》所言︰“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即人體正氣旺盛時,邪氣就沒有機會侵襲肌體,自然也就會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如果體內缺少某些營養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缺少就會引起肝功能障礙;缺少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夜盲症、香港腳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病等;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質會引起佝僂病,缺少磷脂會引起神經衰弱,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鐵會引起貧血,缺鋅和鉬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只有透過食物的全面搭配,或有針對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才能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中醫前輩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症,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的記載。
   在秋季養生中特別是節氣的變更時,我們不但要體現飲食的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地加強某些營養食物用來預防疾病,還應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使之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如用蔥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紅菜頭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蔔、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紅蘿蔔煮粥可預防頭暈等。當我們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的時候,國際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食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並證實了很多食物都能預防和協助治療各種疾病。如發現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飲食習慣和飲食方法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難經》記載︰“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膚(滋養皮膚),充身,澤毛。”這是兩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營養作用的評述。可見飲食的滋養不但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之為“水谷精微”)轉化為人體的組織和能量時,更是滿足生命運動的物質保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安身之本必資於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強調了食物屬性是因人而異。

   白露既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乾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乾、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白露功︰

正坐,兩手分別輕按兩膝上,頭慢慢向左側轉動,同時,盡力向左側傾倒推引,如同對側有力相加,不可抵擋(不同於處暑功的向上提拔),轉至不可再轉再倒時,稍作停頓,頭慢慢向右側轉動,同時盡力向側傾倒推引,至不可再轉後,稍作停頓,如此左右反覆作九至三十六次。
然後,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惡寒發熱,風氣留滯腰背經絡,不喜人與火,聞木聲則驚狂,易流鼻血,呵欠,口歪眼斜,面色黧黑,大便秘結,欲褎棄衣而奔,狂歌往上攀爬等。

   
    下邊是幾則藥膳、食療方。
    蓮子百合煲︰
    [配方] 蓮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200克。
    [做法] 蓮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鐘,精瘦肉洗靜,置於涼水鍋中燒開(用水焯一下)撈出。鍋內重新放入清水,將蓮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鍋,加水煲熟(可適當放些精鹽、味精調味)。
    [功效] 清潤肺燥,止咳消炎。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柚子雞︰
    [配料] 柚子(越冬最佳)一個,公雞一只,精鹽適量。
    [做法] 公雞去毛、內臟洗靜,柚子去皮留肉。將柚子放入雞腹內,再放入氣鍋中,上鍋蒸熟,出鍋時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 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銀杏雞丁︰
    [配料] 銀杏(白果)100克,無骨嫩雞肉250克,蛋清2個,高湯、白砂糖、紹酒、澱粉、味精、香油、食鹽、油、蔥各適量。
    [做法] 白果去殼,在油鍋內煸炒至六成熟,撈出剝去薄衣待用。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放在碗內加入蛋清、食鹽、澱粉攪拌均勻。炒鍋燒熱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燒至六成熟時,將雞丁下鍋用勺劃散,放入白果繼續翻炒,至熟后連油一同倒入漏勺內瀝去油。再在鍋內倒入少量油,將蔥段煸炒,隨即烹入紹酒、高湯、食鹽、味精,把加工過的白果雞丁倒入鍋內翻炒,用濕澱粉勾薄芡,出鍋前淋入香油,攪拌均勻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 補氣養血,平喘止帶。本方可作為老年性慢性氣管炎、肺心病、肺氣腫及婦女帶下証患者之膳食。
     
    香酥山藥︰
    [配方] 鮮山藥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克(實耗150克),醋、味精、澱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 山藥洗靜,上鍋蒸熟,取出后去皮,切1寸長段,再一剖兩片,用刀拍扁。鍋燒熱倒入植物油,等油燒至七成熱時,投入山藥,炸至發黃時撈出待用。另燒熱鍋,放入炸好的山藥,加糖和水兩勺,文火燒5、6分鐘后,即轉武火,加醋、味精,澱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 健脾胃,補肺腎。對於脾虛食少,肺虛咳嗽、氣喘者更為適合。

16. 秋 分
   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太陽黃經為180度,“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
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在農地工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民眾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蓍、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升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數千年來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是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盡量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飲和食之間的合理搭配。主張食而不偏,量不可過。對於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過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時珍曾講︰“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告訴我們要想延年益壽,就應該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飲食的作用。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其中以常見的三百多中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涼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這類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厥菜、馬齒莧、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帶、螃蟹等等。
    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鱒魚等為熱性食物,櫻桃、荔枝、龍眼、杏、石榴、栗子、大棗、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蔥、姜、韭菜、小茴香、鱔魚、鰱魚、淡菜、蝦、海參、雞肉、羊肉、鹿肉、火腿、鵝蛋等為溫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蓮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赤、黃豆、扁豆、豇豆、圓白菜、芋頭、胡蘿卜、白菜、香椿、青蒿、大頭菜、海蜇、黃魚、鯉魚、豬肉、豬蹄、牛肉、甲魚、鵝肉、鵪鶉、雞蛋、鵪鶉蛋、鴿蛋、蜂蜜、牛奶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飲食搭配上應根據食物的性質和作用合理調配,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証用膳,這也是避免機體早衰,保証機體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一。歷代醫家和養生家之所以重視養護正氣,是將其視為機體強壯的根本所在。
    秋分節氣食譜︰
    油醬毛蟹︰
    [配料] 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蔥、醋、醬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黃酒、澱粉、食油各適量。
    [做法] 將蟹清洗干淨,斬去尖爪,蟹肚朝上齊正中斬成兩半,挖去蟹鰓,清洗乾淨,蟹肚被斬剖處摸上干面粉。將鍋燒熱,放油滑鍋燒至五成熟,將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鍋煎炸,待蟹呈黃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熱均勻,至蟹殼發紅時,加入蔥姜末、黃酒、醋、醬油、白糖、清水、燒八分鐘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濃湯汁,入味精,再用水澱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鍋即可。
    [功效] 益陰補髓,清熱散瘀。
附:殺蟹方法—先別為蟹鬆開繩子,將蟹翻過來,肚向上,然後用刀於中間部位切下,這樣,蟹就不會再動了。之後,就可以放心慢慢再處理。
     
    海米熗竹筍︰
    [配料] 竹筍400克,海米25克,料酒、鹽、味精、高湯、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竹筍洗淨,用刀背拍松,切成4厘米長段,再切成一字條,放入沸水鍋中焯去澀味,撈出過涼水。將油入鍋燒至四成熱,投入竹筍稍炸,撈出淋干油。鍋內留少量底油,把竹筍、高湯、鹽略燒,入味后出鍋;再將炒鍋放油,燒至五成熱,下海米烹入料酒,高湯少許,加味精,將竹筍倒入鍋中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功效] 清熱消痰,祛風托毒。
     
    甘蔗粥︰
    [配料] 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 甘蔗洗靜榨汁,高粱米淘洗干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放入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 補脾消食,清熱生津。



秋分功:

兩手掌心向上,自身體兩側徐徐上提,過肩上頭,而後屈肘沉肩,手掌緊貼頭皮慢慢下移,將耳殼向前下按,掌心正對耳孔,十指相對,緊按不動。
雙手抱頭掩耳不動,約一分鐘,以手帶頭慢慢向左側倒下,上身亦隨之側向左側,待倒至不能再倒時,閉目屏息,稍作停頓,改為頭慢慢向右側倒,上身亦隨之倒向右側,待倒至不能再倒,閉目屏息,稍作停頓,再向左側倒,如此連作九至三十六次,而後,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風濕積滯,胸脅腰股、腹、膝、腿、足跗等處腫痛,腹脹腸鳴,遺尿,消榖善饑,胃寒喘滿。

17.寒 露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史書記載“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由於寒露的到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祖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時節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陽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也就時說,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之感,出現情緒不穩,易於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患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於形成血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為大家提供一份秋季藥膳粥︰百棗蓮子銀杏粥
    配料︰百合30克、大棗20枚、蓮子20克、銀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棗、銀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至粥稠時加入冰糖稍燉即成。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寒露功

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兩手徐徐自兩側向上提起,上肩過頭,在頭頂部劃弧翻掌,掌心向上,屈肘沉肩,兩手稍往下收,而後盡力托起,作托天狀。
兩手托天不動,上身用力向上踴起,連做十五次。
反覆踴起十五次後,保持正坐姿勢,頭正不偏,兩手下收,輕按兩腿,靜養調息,一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諸風寒濕邪挾脅腋經絡動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折,痔,狂,巔痛,頭兩邊痛,頭囪項痛,目黃,淚出,鼽衄,虐亂,諸痛。

18.霜 降

霜降,從每年的陽歷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開始。此時天氣漸冷、開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每當霜降時,我國南方地區就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而黃河流域一般多出現初霜。民間常有“霜降無霜,主來歲飢荒”,在我國少數民族居集地雲南更有“霜降無霜,碓頭無糠”的說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了氣候對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又該如何使自身這一有機的整體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使人與自然界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
    這種動態平衡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點。其一,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而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在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生克製化”關係,由此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體生理的協調平衡。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系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在飲食進補中當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節,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複發或加重的時期。
    這裡向大家介紹幾種秋季適宜的水果、乾果、蔬菜以及餐桌上的食譜︰
    梨︰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微酸,入肺、胃經。
    [功效]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若在勞動口渴時食梨給人以清涼除燥之感,酒后吃梨可謂甘甜香馨,意在玉漿鮮美之中,酒意全消。
    蘋果︰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
    [功效] 生津、潤肺,消食、止渴。
    對蘋果的功效早在唐朝的《千金食治》中就有記載。西方人曾有“日食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說法,我國蘋果產區也有“飯后一蘋果,老頭賽小伙”的諺語。
    橄欖︰
    [性味歸經] 性平,味酸甘。
    [功效] 清肺,利咽,生渴,解毒。
    《本草求真》︰“橄欖,肺胃家果也,性能生津止渴,酒后嚼之最宜。人服河豚魚肝及子,迷悶至死,取此煮汁飲既解。
    白果︰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澀苦。入肺腎經。
    [功效] 斂肺氣,定喘咳,縮小便,止帶濁。
    銀杏樹葉形似鴨掌,故有鴨腳之稱。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有“鴨腳生江南,名實本相浮。降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之句。銀杏樹還有公孫樹之稱,這是因為此樹生長緩慢,“公植樹而孫得食”的緣故。
    洋蔥︰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入肺經。
    [功效] 清熱化痰。降脂、降糖。
    洋蔥作為利尿劑和祛痰劑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是西餐中不可缺少的高級調味底料。
    近年醫學研究發現,洋蔥內含有降血糖的物質──甲磺丁脲,常食對糖尿病人頗有益處。
    雪裡蕻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入肺、大腸經。
    [功效]宣肺豁痰,溫胃散寒。
    對於急慢性氣管炎寒痰內盛,咳嗽白粘痰,胸膈瞞悶者宜食之。
    白果蘿卜粥︰
    配料︰白果6粒,白蘿卜100克,糯米100克,白糖50克。
    做法︰蘿卜洗淨切絲,放入熱水焯熟備用。先將白果洗淨與糯米同煮,待米開花時倒入白糖文火再煮10分鐘,拌入蘿蔔絲即可出鍋食之。
    [功效] 固腎補肺,止咳平喘。


霜降功:

著地平坐,兩足向前平伸,自然分開,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徐徐屈膝,兩足內收,兩手向前伸出,由兩側扳住足底;兩足向前伸,兩手稍稍放縱,隨兩足向前伸,上身亦隨之略往前俯。
而後,兩手用力,慢慢往內拉,在兩手內拉的同時,兩足稍稍放鬆,隨之屈膝內縮;待兩足內縮至極點,再兩足用力,慢慢向前伸,兩手稍稍放鬆,隨兩足向前伸。
如此兩手扳兩足往內拉,外伸,反復屈伸三十五次。
而後,恢復平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風濕痺入腰腳,髀不可曲,膕結痛,踹裂痛,項背腰尻陰股膝髀痛,臍反出,肌肉痿,下腫,便膿血,小腹脹痛,欲小便不得,臟毒,筋寒,腳氣,久痔,脫肛。

19.立 冬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但在道統理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虫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模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那么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麼?怎樣調養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製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濃,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菜蔬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這裡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模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幾款食療方:
    黑芝麻粥《本草綱木》︰
    [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 補益肝腎,滋養五臟。
    注︰本方更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並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虫草蒸老鴨《本草綱目拾遺》︰
    [配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鴨1只、黃酒、生姜、蔥白、食鹽各適量。
    [做法] 老鴨去毛、內臟,沖洗干淨,放入水鍋中煮開至水中起沫撈出,將鴨頭順頸劈開,放入冬虫夏草,用線扎好,放入大缽中,加黃酒、生姜、蔥白、食鹽、清水適量,再將大缽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小時鴨熟即可。(也可用氣鍋蒸)
    [功效] 補虛益精,滋陰助陽。
    本方以虫草為主,助腎陽,益精血;以老鴨為輔,滋陰補虛。方中一偏於補陽,一偏於補陰,兩者合用,共成補虛益精,滋陰助陽之威權藥膳。
    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番茄砂糖藕︰
    [配料] 番茄2個、藕1節、沙糖適量。
    [作法] 番茄去皮,開水煮藕(3至5分鐘),兩者一並放入盤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生精止渴。
    立冬之日,希望這兩菜一粥能給你帶來家庭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增強保健意識,並提醒大家對“流感”早作預防,這裡教你一首民間流傳的“神仙粥”歌,易學、易記、易操作。“一把糯米煮成湯,七個蔥頭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立冬功:
正坐,左手按膝,右手上提,挽住左手肘關節部位,往右側拉,稍作停頓,鬆手按膝上。接著,左手上提,挽住右手肘關節部位,往左側拉,稍作停頓,鬆手按膝上,如此反覆做十五次。
接著,兩手上提至胸前向左側推出翻掌上托,隨著兩手推出,頭向右側轉動。稍作停頓,兩手回收,輕按兩膝上。
繼而,兩手提起,向右側推出,頭向左側轉動,稍作停頓後,兩手回收,輕按兩膝上,頭隨之轉正,如此反覆做十五次。
然後,恢復正坐姿勢,靜坐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胸脅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嗌乾,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食滯,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冒,目瞳痛。

20.小 雪
11月22日~23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望文生義,表示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這個節氣裡我要著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們講講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裡學會調養自己。
    用中醫病因學的觀點“千般灾難,不越三條”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淫侵襲所傷)、不內外因(房室、金刀、跌撲損傷、中毒)。抑郁症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體現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而精神心理活動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可以說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關鍵。因此,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郁症的關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那么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古人從內外兩個方面說明,對外,要順應自然界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要謹守虛無,心神寧靜。即思想清淨,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失散,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也是“靜者壽,躁者夭”的最好說明。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季節變化對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響,因為與抑郁症相關的神經遞質中,腦內5-羥色胺系統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春夏季,5-羥色胺系統功能最強,秋冬季節最弱,當日照時間減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腦內5-羥色胺的缺少,隨之出現失眠、煩躁、悲觀、厭世等一系列症狀。
            綜觀中西醫學的觀點,為避免冬季給抑郁症朋友帶來的不利因素,我建議大家變被動為主動,不妨用管子的愉悅調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製怒,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以保持腦內5-羥色胺的穩定,多聽音樂讓那美妙的旋律為你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除此之外的飲食調養也不容忽視,醫學大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
    在眾多的食物中,此季節最適宜的飲食有︰
    水果︰首選香蕉(香蕉含有能幫助人腦產生5──羥色胺的物質);
    飲品︰荸薺豆漿飲(荸薺5個絞汁,兌入250克豆漿內煮熟,加入白糖適量);
    菜肴︰芹菜炒香菇(芹菜400克,水發香菇50克,二者加調味品同炒);
    玫瑰烤羊心
     [配料] 羊心1個,藏紅花6克,鮮玫瑰花50克或無糖玫瑰醬15克,食鹽適量。     [做法] 羊心切片備用。鮮玫瑰花搗爛取汁,放入小沙鍋內,加清水適量、藏紅花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繼續煮15分鐘濃縮取汁備用。羊心串成串,醮上玫瑰、紅花汁,在火上反覆翻烤至羊心熟透即可食用。
    [功效] 本品對心血不足,驚悸不寧,郁悶不舒者有補心解郁之功效。
    注意︰ 這款菜孕婦不宜食用。
    芝麻兔︰
    兔子洗淨開水煮沸5分鐘撈出,黑芝麻炒香待用,鍋內放入清水燒開后,把姜、蔥、花椒、鹽投入,再將兔子放入同煮至六成熟撈出,汁不用,鍋內重新倒入鹵汁燒沸,下入兔子鹵熟撈出切塊放入盤中,加上味精、香油,撒上黑芝麻既可食用。
    以上幾款不但適宜抑郁症的朋友,對病后體弱,陰虛便秘,肺熱咳嗽同樣適用。
小雪功︰
正坐,雙手按膝,右手上提,挽住左手肘關節。左手下按,肘部向左側用力,右手盡力向右側拉。稍作停頓,松手右手回原位。
接著,左手上提,挽住右手肘關節。右手下壓,肘部向右側用力,左手盡力向左側拉,稍作停頓,松手,左手回原位。左右手互換,做十五次。
接著,保持正坐姿勢,靜坐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脫肘,風濕熱毒,婦人小腹腫,丈夫痍疝狐疝,遺溺,閉癃,睪腫,睪疝,足逆,寒骨行,善螈,節時腫,轉筋,陰縮,兩筋攣,洞泄,血在脅下喘,善恐,胸中喘,急閉。

21.大 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歷),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裡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透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兩點︰
    1.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濃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愿違。
    所以,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供養的方法,力求“……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
    為大家提供以下營養食譜︰
    枸杞肉絲︰
    [配料] 枸杞20克、瘦豬肉100克,青筍20克、油、鹽、砂糖、味精、紹酒、麻油、乾澱粉、醬油適量。
    [做法] 枸杞子洗淨待用。瘦肉、青筍洗淨切絲,拌入入少量澱粉。炒鍋燒熱用油滑鍋,再加入適量的油,將肉絲、筍絲同時下鍋翻炒,烹入紹酒,加入砂糖、醬油、食鹽、味精攪勻,放入枸杞子翻炒致熟,淋上麻油即可起鍋。
    [功效]滋陰補血,滋肝補腎。
    這是藥食合用,陰血雙補,明目健身的藥膳方。對於體虛乏力、貧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強身益壽之效。
     
    火腿燒海參︰(選自《隨息居飲食譜》)
    [配料] 水發海參200克、火腿50克,素油、黃酒、濕澱粉、白糖、生姜、蔥白、醬油、食鹽各適量。
    [做法] 海參洗淨,切成條塊,放入滾水中略燙后撈出備用。火腿切片備用。炒鍋燒熱放油之后,入蔥姜略炒,再放入海參、火腿翻炒至六、七成熟,倒入黃酒、醬油、白糖、清水,小火煨烤,燒至湯汁濃稠時,濕澱粉勾芡即完成。
    [功效] 補血益精,養血充髓。最適宜精血虧虛,產后虛嬴,陽痿遺精,虛弱勞怯,久病體虛,衰老瘦弱者。
     
    蒜泥茼蒿︰
    [配料] 大蒜3瓣,茼蒿250克,味精、食鹽、香油適量。
    [做法] 茼蒿洗淨,切一寸長段,大蒜搗爛為泥備用,鍋內放入清水煮開,茼蒿下鍋開水焯3分鐘撈出,將蒜泥、味精、食鹽、香油同時放入,攪拌均勻盛盤即可。
    [功效] 開胃健脾,降壓補腦。
    說明︰茼蒿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所含維生素A的利用率。
    大蒜含有一種“配糖體”,可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的幾率。食用大蒜最好生吃,因為大蒜中的有效成分預熱會失去作用。吃蒜后,為消除氣味,可用濃茶漱口或吃幾枚大棗,氣味即可消除。
     
    木耳冬瓜三鮮湯︰
    [配料] 冬瓜150克,水發木耳150克,蝦米15克,雞蛋1個,食鹽、水澱粉、味精、麻油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淨切片。木耳、海米洗淨備用。雞蛋打勻攤成蛋皮切寬片備用。
    鍋內加鮮湯上火燒開,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鐘,再將冬瓜放入,開鍋后撒入食鹽、澱粉,起鍋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幾成。
    [功效] 生津除煩,清胃滌腸,滋補強身。


大雪功︰
立姿,雙手側平舉,掌心朝下,與肩平,慢慢將體重移至右腳,支撐身體;左腳腳底外側邊著地,用力向外用力。
稍作停頓,再將重心移至右側,上臂不動,用勁上托,兩手托定,雙腳原地踏步三十五步或先向前走五步,複向後退七步。
然後,兩手翻掌下收,輕靠兩腿外側,如此反覆三十五次。
保持立姿,雙手輕置臍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
腳膝風濕毒氣,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腫,煩心,心痛,黃疸,腸澼,陰下濕,飢不欲食,面如漆,咳唾有血,渴,喘,目無見,心懸如飢,多恐,常若人捕等症。

22.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陽移至黃經27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短,氣溫持續下降。
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來和曆法有著直接的關係。古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日短”、“日短至”之說,這段經文從陰陽學觀點闡述了冬至的到來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從天文學角度說明了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明確指出︰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后,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早在漢代曾把冬至作為公定節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在我國台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他們把這一天比做過年一樣重要。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也表現了我國勞動民眾的智慧。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 ”的說法。在我國長江流域更有︰天雖寒,獨有臘梅來爭妍的迷人景觀。
如此重要的節氣,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雲︰“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並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証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余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製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製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証。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証。

    老年養生
一、(精神攝養(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保持“謙和辭讓,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態,即處世要豁達寬宏、謙讓和善,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熱愛生活,保持自信,勤於用腦。宋代醫家陳直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載詩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詩中告誡我們,只有進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絕情志疾病。

二、飲食調養(審慎調食)
1.食宜多樣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針對老年人脾胃虛弱的特點,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用現代營養學觀點,老年人的飲食應“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3.食宜溫熱熟軟 老年人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由於年老齒松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熟軟之品。
4.食宜少緩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谷氣長存”。主張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証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三、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四、起居護養(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五、藥物相助(固先天之本,護后天之氣)

    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是先天稟賦的強盛和后天營養的充足。由於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除進行其他方面得調養外,有些藥物是可以幫助其強身健身的。藥物養生應以固先天之本,護后天之氣為主。所謂“先天之本”即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充盛,機體代謝能力強,人的衰老速度緩慢;所謂“后天之氣”指脾胃為后天之氣,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靠脾胃供給。所以,老年人的藥物養生應以固護脾、腎為重點。用藥原則應遵循︰多補少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分類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觀察規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用藥方能補偏救弊,防病延年。
   皇家御膳“冬至”日的首選菜肴是羊肉燉蘿卜。具體做法如下︰
    羊肉燉白蘿卜
    [配料] 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卜、羊肉洗淨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炒雙菇︰
    [配料] 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淨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后,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后,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 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這道菜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麻油拌菠菜
    [配料] 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 菠菜洗淨,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 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另外,建議大家多吃山藥(蒸、煮均可),它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
     
    飲食禁忌︰
    吃蘿卜時不能和人參、西洋參、首烏同服。
    羊肉禁與南瓜同食。
     
    “補冬”常用的藥膳處方︰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四味(當歸、芍藥、川芎、地黃)(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
    用法︰將備好的中藥裝入紗布袋,(根據自身情況取八味、四味、單味均可)放進大沙鍋內,倒入清水浸泡30分鐘,把清洗干淨的家禽、豬腳、豬腰、鰻魚、甲魚等經過處理后,放入沙鍋與藥同煮,開鍋后文火慢燉至有效成分完全滲入湯中,肉中的軟骨松軟宜爵,此時藥膳煲湯之味的醇香定會令你垂涎三尺。


冬至功︰

正坐,雙手輕握拳,上身微向前俯,頭微仰起,兩手分別按壓兩膝上。兩拳按定,向外著力,兩腿同時作向內用力,稍作停頓,兩腿向外用力,兩拳向內著力,如此一內一外,連作十次。
接著,恢復正坐姿勢,十指開,手掌向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手足經絡寒濕,脊股內後廉痛,足痿,厥,嗜臥,足下熱,臍痛,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腹大,頸腫,咳嗽,腰冷如水,反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胻寒而逆,凍瘡,下痢,善思,四肢不收。

23.小 寒
   1月5日~7日,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會有霜凍。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肴。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飢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后患。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
    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原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濃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雄性激素水準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蔬果,避免便秘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療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沖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藥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總之,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虫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鱍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藥膳進補可選︰
    山藥羊肉湯︰
    [配料] 羊肉500克,山藥150克,姜、蔥、胡椒、紹酒、食鹽適量。
    [做法] 羊肉洗淨切塊,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姜蔥洗淨用刀拍破備用;淮山片清水浸透與羊肉一起置於鍋中,放入適量清水,將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鍋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燉至熟爛即可食之。
    [功效] 補脾胃,益肺腎。
    強腎狗肉湯︰
    [配料] 狗肉500克,菟絲子7克,附片3克,蔥、姜、鹽、味精適量。
    [做法] 狗肉洗淨切塊,置入鍋內焯透,撈出待用,姜切片,蔥切段備用。鍋置火上狗肉、姜入內煸炒,烹入紹酒  鍋,然後一起倒入沙鍋內,同時菟絲子、附片用紗布包好放入沙鍋內,加清湯、鹽、味精、蔥大火煮沸,改用文火燉2小時左右,待狗肉熟爛,挑出紗布包,即可食用。
    [功效] 暖脾胃,溫腎陽。
    素炒三絲︰
    [配料] 干冬菇1.5兩,青椒2個,胡蘿卜1根,植物油、白糖、黃酒、味精、鹽、水澱粉、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 冬菇水發洗淨,擠干水分,切成細條,胡蘿卜、青椒洗淨切絲。鍋內放油燒熱,將三絲入鍋煸炒后,放黃酒、糖、再煸炒,然後加鮮湯、鹽,待湯燒開后加味精,用澱粉勾芡,淋上麻油,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 健脾化滯,潤燥。
    飲食禁忌︰狗肉忌與綠豆,杏仁,菱角同食。
    患有頑固性皮膚瘙痒症者忌食香菇。
    絲瓜西紅柿粥︰
    [配料] 絲瓜500克,西紅柿3個,粳米100克,蔥姜末、鹽、味精適量。
    [做法] 絲瓜洗淨去皮,切小片西紅柿洗淨切小塊備用。粳米洗淨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置火上煮沸,改文火煮至八成熟,放入絲瓜、蔥姜末、鹽煮至粥熟,放西紅柿、味精稍燉即成。
    [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生津除煩。(患有痤瘡的人可長期食用)
小寒功︰
正坐,兩手緩緩抬起,左手掌向外,向上翻動,盡力向上舉托,右手掌心向下,順勢下壓在右大腿上。兩手活動的同時,頭隨之慢慢向左側盡力轉動。睜目仰視左手背部,稍作停頓。
接著,左手下收,右手上提。然後,兩手一並下按兩大腿上;同時,頭隨之慢慢轉正。
接著,同上向右舉托,如此,兩手交替互換,做十五次,繼而,保持正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榮衛氣蘊,食即嘔,胃脘痛,腹脹,噦,飲發中滿,食減,善噫,善嚏,身體皆重,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生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口乾,怠惰,嗜臥,搶心,心下痞,苦善飢,善味不嗜食。

 

24.大 寒
   1月20日~21日,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氣象記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於寒冷時期。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製年肴,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腌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進入了“冬三月”的農閑季節,而隨著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閑接近尾聲,在準備腌魚、臘肉之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們的身、心狀態也應隨著節氣的變化而加以調整。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禦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  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民眾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借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素問?上古天論》雲︰“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文闡述了女子生長、發育、衰老的規律,並認識到腎氣、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與衰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前人認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點,如月經、妊娠、產育、哺乳都與血的關係十分密切,《校注婦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洒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可見女子“以血為本,以血為用”不無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於肝、脾、腎的功能旺盛,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為“月經之本”,而精血充足,經、孕、產、乳才會正常。婦女的另一特點是情緒易於波動,每遇思、戀、憎、愛、妒、憂情緒往往不能自製。《校注婦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若五臟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見,情志原素對婦女的影響極大。這裡告戒大家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度。否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營運逆亂,加重“經期”不適,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等症。另外,月經期應適當活動有利於氣血條暢。
    更年期的婦女(45~50歲進入更年期)生理機能由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按中醫理論,由於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憊,導致陰陽失調而症見頭昏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抑郁焦慮,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症狀,輕重因人而異。如果調攝適當,就能避免或減輕症狀,縮短回應時間。所以,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障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選擇適當的模式怡情養性,保持樂觀情是平安度過更年期的關鍵。這也是歷代醫家對婦女養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的”的原因。
    對婦女養生中飲食調養的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常用的藥膳有︰
    當歸生姜羊肉湯︰(選自《金匱要略》)
    [配方] 當歸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做法] 當歸、生姜清水洗淨順切大片備用,羊肉剔去筋膜,洗淨切塊,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晾涼備用。砂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下入鍋內,再下當歸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燒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燉1.5小時至羊肉熟爛為止。取出當歸、姜片,喝湯食肉。
    [功效] 溫中,補血,散寒。 
      紅杞田七雞︰(選自惠安堂滋補藥膳方)
    [配料] 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雞1只,姜20克,蔥30克,紹酒30克,胡椒、味精適量。
    [做法] 活雞宰殺后處理干淨,枸杞子洗淨,三七4克研末,6克潤軟切片,生姜切大片,蔥切段備用。雞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淋干水分,然後把枸杞子、三七片、姜片、蔥段塞入雞腹內,把雞放入氣鍋內,注入少量清湯,下胡椒粉、紹酒;再把三七粉撒在雞脯上,蓋好鍋蓋,沸水旺火上籠蒸2小時左右,出鍋時加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 補虛益血。(其性溫和,老年人及久病體虛,月經、產后血虛者均可食用。) 
  糖醋胡蘿卜絲︰
    [配料] 胡蘿卜半斤,姜、糖、醋、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胡蘿卜洗淨切絲,生姜切絲備用。炒鍋燒熱放油(熱鍋涼油)隨即下姜絲,煸炒出香味倒入胡羅卜絲,煸炒2分鐘后放醋、糖、繼續煸炒至八成熟,加入鹽至菜熟后入味精調味,盛盤即可。
    [功效] 下氣補中,利胸膈,調腸胃,安五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胡蘿蔔中含有“琥珀酸鉀鹽”,是降低血壓的有效成分,高血壓患者也可榨汁飲之。)
     
    牛奶粥︰
    [配料] 牛奶半斤,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掏洗干淨,放入鍋內倒入清水,大火煮費后,改用文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牛奶,繼續煮至成粥。
    [功效] 潤肺通腸,補虛養血。

大寒功︰
平坐,兩腳向前平伸,自然分開,全身放鬆。
兩手握拳,在臀部兩側略偏後處,據床支撐。上身後仰,右腿前伸不動,左腿內收,屈膝跪坐。
稍後片刻,上身前俯,重心前移,使全身重量偏壓在左腿上,稍作停頓,上身後仰,左腿向前平伸。接著,屈右膝跪坐定,上身前移,使全身重量偏壓在右腿上,稍作停頓,上身後仰,右腿跪坐,如此,兩腳互換,連做十五次。然後,回複預備式,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經絡蘊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或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尻陰臑胻足背痛,腹脹,腸鳴,食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竅不通,足胻腫,若水脹滿。

 

分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