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卖药的网站:[转载]探究《中庸》之源——《荀子宥坐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5:11:07

[转载]

探究《中庸》之源——《荀子宥坐篇》2004-12-17作者:韩文彬

主题词:中庸、宥坐、攲器

内容摘要

 《中庸章句》称: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①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介绍②》中称,《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述资料表明,迄今为止《中庸》一直是个“无源”之说。重温孔子曰:吾闻宥坐③之器者“虚则攲④,中则正,满则覆”这一“攲器三言”。破解宥坐!解读攲器何物?论证“满则覆”之器怎样打水!方知:孔子观于周庙,所见、所试、所论之攲器,概为取水灌田的器具,具体之物就是圜底、宥坐之攲器——戽斗⑤。论攲器之“中用”乃《中庸》之根蒂,《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

 (一)圜底“宥坐”之攲器(见附图1)

 《辞海》1979年版3039页注,攲(qi.gui.yi) 通[危支]。亦作欹。

 《康熙字典》1996年版,四三九页注,[攲器]倾攲易覆之器。

 《辞源》1988年版注,[危支]倾侧不安也。攰gui筋疲力尽也。同[危支]。 (1)

 以上所注,攲、欹、[危支]这三个字之间,明显有着通假关系。究竟各是何物!三者有何关系和区别!古今一直没有定论。

 荀子《宥坐篇》称:孔子观鲁桓公之庙有攲器焉。……此概为宥坐之器。对其居中系绳,提吊悬空进行试验,可知圜底敞口之器,“攲器三态”的效果十分明显。晋 杜预、南朝 祖冲之皆曾仿制。想必是落地作注水试验,因有不确定因素其效果不佳,而毫无建树。宥坐之攲器,就是圜底之器的宽坐,如同不倒翁,康乐椅之坐。宥坐之攲器入水不倒而不能汲水,实际就是灌田的戽斗,为戽(挹)水之攲器,这一直鲜为人知。言传和字典注解的戽斗,也均与宥坐和攲器,就没有明确的关系!

 问题就在于,圜底之器,应分宥坐与无坐。后来定义[攲器]为“倾斜易覆”之器!是由于不理解宥坐,而忽视宥坐之所为。宥坐与无坐不能兼容,因此宥坐之攲器,就不复存在!这是攲器与宥坐二者之间,暗藏着说不清的纠葛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使攲器和欹器无法定论,也阻断了《中庸》与《荀子宥坐篇》之间的关系。故以往只用“满则覆”告诫世人。杨倞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也。《说苑》作右坐。或曰宥与侑同,劝也。发展有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等警句。如今看来,尔后给[攲器]复加的“倾攲易覆”这一“无坐”之词,则值得反思!

 孔子观鲁桓公之庙,对戽水灌田的器具——戽斗,进行“攲器三态”的静态平衡试验,堪称2500年前中国的物理学。至于将攲器作为自动灌溉的工具,动态平衡而用,这就是“满则覆”之器的打水之能。这比牛顿定理,至少要早2100年。

 (二)圜低“无坐”之欹器(见附图2)

 《辞海》1979年版,欹器的定义中称:

 欹器(qi-)本作“攲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试验考证得知,所谓汲水就是表面之水,自动流入侧向倾倒之器的过程。器物之“坐”是拟人化的诸多称谓之一,无足、圜底、敞口之罐,体型较长者, (2)为“无坐”之欹器。欹器与攲器体形相似而大小不等,《欹器之宥坐属误⑥传》。

 把欹器理解为攲器的改型之物,称其为“倾攲易覆”之欹器。居中系绳悬空试验,同样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三态”之能。而欹器是高系绳使用,为提吊取水,这也是“满则覆”之器的打水之能。其实就是自动汲水排水的柳罐(筲),这很好理解,已是家喻户晓。

 《辞海》1979年版,提到攲器是欹器的原型,欹器是攲器的改型之物,这一点讲的就很在理。可见,孔子观于周庙所见、所试、所论之器,就与《子路,宥坐篇》,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三)倾侧不安之[危支]器(见附图3)

 《辞海》1979年版注,[欹器]古代的一种巧器。原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其系绳的罐耳,位于罐腹靠下的部位,空时其重心位于罐耳以上,用绳悬挂时,便于打水;到了半满时由于重心下降到罐耳以下,罐身自动扶正;当水灌满时,由于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很易倾覆。这种汲水陶罐略加改型,称为“欹器”。

 以上所说的低耳巧罐,显然指的就是“尖底瓶”。显然用低耳之瓶定义欹器,确实是十分的偏题。这也是因不知“欹器”是一何物!以不知论不知之所为。1928年在河南渑池,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古陶尖底瓶,1953 年考古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数以百的低耳、小口、尖底瓶。

 按造型而论:体形对称均匀的尖底瓶,锥插入水就是个漂浮的不倒翁,不能提吊自动汲水;其“尖”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口小可兼作手柄,手握提举;尖底瓶为了解决高耳强度不足的问题,才做成低耳。尖底瓶装满水时,系耳提吊易翻,只能盛水不满,才能系耳提吊。因此,尖底瓶既不是攲器,也不是欹器。

 按材质而论,用耐火陶土烧制的尖底瓶,转动煨火加热,是陶器受火不裂之诀窍。可见,古人在有谷粟收藏的时代,尖底瓶应是倾侧不安之[危支]器——烧水的尜ga壶。

 (四)探究《中庸》之源

 古今未定义“宥坐”!对于宥坐与倾攲易覆,不能兼容的问题,未能发现也无人问津,攲器与欹器一直纠缠不清,从而使《荀子,宥坐篇》与《中庸》无缘。

 对于《辞海》1979年版注攲(qi.gui.yi) 通[危支]。亦作欹。笔者考证的结论是:

 宥坐不覆之攲器——戽斗、翻斗是挹水。(欹器的原型)

 倾攲易覆之欹器——柳筲、柳罐是汲水。(攲器的改型之物)

 倾侧不安之[危支] 器——尜壶、尖底瓶,则是给其注水和烧水。

4.1.满则覆和虚则攲与“中则正”,相对立而存在。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4.2.在静态平衡条件下,“不满和不虚”均统一于《中则正》。攲器是在动态平衡中取水灌田。不空、不满均属《中则正》,攲器有着广泛的切实可行之“中用”的内涵,也是其绝对优势。系绳点略高的之欹器,提吊则不翻,全然是垂直端正之身。

4.3.“中则正”量化的数学表达式是,0<盛载量 %<1,该中是其中之中而不是中点或一半,也是空虚与全满两个极端之间,可行和能行之所为,称其为“中用”。后来将其理解为消极折中、欠勇无谋,中庸不才等,这已使《中庸》的面目全非!

 子曰:中庸也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为久矣。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为“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意谓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完全一致。而后来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消极怠慢、聊以自慰等,均属偏解《中庸》,则值得反思!

  攲器挹水灌田,为之“中用”俗称“中”。庸者用也,宥坐之《中庸》乃切实可行之举。破解宥坐,重读“攲器三言”,解读攲器是动态戽水。追根求源则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蒂,《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⑦。

 

探究《中庸》之源——《荀子宥坐篇》

目 录关键词  摘 要

(一)圜底宥坐之攲器

(二)圜底无坐之欹器

(三)倾侧不安之[危支]器

(四)探究《中庸》之源

注 解

① 此“易”,应为欹或倚(笔者著)

② 《中庸介绍》——Copyright © 2001 ChinaZones Inc

③ 《康熙字典》1996年版,[宥]字注。

④ 《辞源》1988年版721页,[攲]字注,攲器。

⑤ 《辞海》1979年版,3606页——戽斗。

⑥ 《攲器之宥坐——属误传》,2004年9月19日《咸阳日报》

⑦. 《中庸之源——戽斗》,2004年《中国哲学大会》入选文件。

通信地址

咸阳邮电南院

邮编 712000

电话 33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