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故事钢琴曲:当前刑事犯罪高发凸显加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5:31:13

当前刑事犯罪高发凸显加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 作者:马晓黎  宜都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转贴自:《宜昌检察》2007年第二期    点击数:855    文章录入:研究室 ]


 刑事犯罪高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加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操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视角分析犯罪的成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减少刑事犯罪,找寻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一、当前刑事犯罪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2004年至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批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005年比2004年上升6.1%,2006年比2005年上升3.6%;起诉各类被告人2005年比2004年上升9.6%,2006年比2005年上升5.1%。
从地区看(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2004年至2006年,刑事犯罪呈上升态势:2004年,起诉各类刑事犯罪136件194人;2005年,起诉138件236人,比上年件数增长1.5%,人数增长21%;2006年,起诉149件222人,件数上升8%,人数略有下降(5.9%)。
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当前刑事犯罪高发和逐年上升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下以宜都市为例,分析当前刑案犯罪主体方面呈现出的特点。
宜都市2004年至2006年共受案476件731人,起诉的652人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0.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均无;从年龄结构看,14-18岁的青少年占12.3%,19-35岁占51.4%,36-50岁占36.1%,50岁以上仅占0.2%,从职业状况看,农民占25.7%,无业人员占43.2%,其它占31.9%。从以上数据看当前刑案犯罪主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素质普通较低,绝大多数没有受到过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二是无业人员和农民犯罪较多,这部分人没有或很少接受过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没有理想信念,更不用说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三是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较大,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植根于青少年的头脑之中。
刑事犯罪高发,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必须深入分析犯罪的原因,找到应对的措施,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犯罪成因
具体到个案,刑事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刑事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尚未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正在逐步削弱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使人依“礼”而行,不违法、不犯罪。就如同当前我们强调的“以德治国”方略一样,要用道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一部《论语》管了中国两千多年,“立德、立身、立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义、仁、智、信”等精深要义培养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历史上出现了大唐盛世、康乾盛世,充分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也在进一步发扬光大。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出现,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边缘化,其功能也在逐步丧失。比如,传统文化精粹“礼、义、仁、智、信”中的“信”,如今已经基本丧失殆尽,不仅是商人不讲诚信,新闻媒体、商店、医院、学校、电信、甚至有的地方连政府都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各大商店和广大的农村,人们在商店里不知道该买何种商品才不至于受到欺骗。各类媒体为了赚钱,根本不顾消费者的利益,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上当受骗,商业诈骗、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等刑事犯罪比比皆是。诚信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再如,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是要求人们要用正当的、合法的手段去获取财富。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是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一些党、政、军机关在变通做生意,一些群团组织、学校、医院、垄断行业、房地产等行业和领域,更是变本加厉地采取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赚钱。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就医难、上学难、买房难”则形成压在群众头上新的“三座大山”。一些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有的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我市近三年来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就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2%,侵财型犯罪占44.8%,两者加起来占整个犯罪的50%,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在社会的转型期,某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扭曲,他们信奉的是金钱至上,似乎只有拥有金钱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经不再是人们普遍遵循的准则。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社会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经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促进了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内涵。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但是,先进性教育也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好,这些教育活动只是在部分人中间进行的,比如先进性教育只是在党员中间开展,我们国家6900万党员,只占13亿人口的5.3%,而且先进性教育活动受教育的只是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农村基层组织,而部分流动党员、农民工、城镇下岗人员,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他们并没有接受到先进性教育。如前所述,一些违法犯罪的人员中,大部分属于无业人员、青少年和农民。再如普法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五五普法”阶段,但是普法的对象只是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的人员,普法的重点则是各级领导干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普法活动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一些农民工、无业人员、下岗工人、广大农民几乎成了普法的盲区。大部分公民的法制观念依然淡薄,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机关不依法行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前面统计的652名犯罪人中间,80%的人没有接受过普法教育,98%的人没有接受过先进性教育,90%的人根本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理想信念,没有先进文化的观念,在他们周围,先进文化建设的氛围也不浓。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先进文化教育的社会覆盖面还太小。试想,一个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法制观念,没有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公民,身处人人追求金钱的社会环境中,指望其不产生犯罪的念头无疑是过于苛求了。
(三)外来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价值观正在侵蚀人们的心灵
外来文化入侵,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西方先进管理模式等人类文明成果引入我国的同时,一些颓废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带来巨大冲击,如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等都对人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所谓“民主政治”、“金钱至上”、“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侵入,导致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最大冲击,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的严重不良影响上。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吸收几乎不具备甄别的能力。毕竟堕落比进取向上来得更为容易。于是反民族文化和对外来堕落文化的崇尚,一时间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青少年,现在已经变成社会的成年阶层,并且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
当前,腐败现象仍处于高发时期,究其根源在于腐败官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追求的是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骄奢淫逸的“享乐主义”,为了个人、金钱、享乐,便去贪污、受贿,而且贪污、受贿的数额越来越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由于外部环境(西方文化的侵入)不好,导致人的内因发生变化(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我市近三年来查办的贪污受贿案件中,67%的人在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中认为是受了不良文化的侵入才导致犯罪,有50%的人理想信念动摇,在关键时把握不住自己。外来文化侵入了意识形态领域,加上优秀传统文化边缘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没有深入到这些人的心目当中,便使这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以至于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后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动态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有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综合性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将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核心价值。从“吾一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中国而发愤励志、努力奋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张骞出驶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是国家强盛时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陈列在历史遗址中以供游玩,更不能淹没于故纸堆中、尘封PersonNameProductID于学者教授的案头前。它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弘扬让全社会成员都参与其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许多一致之处。传统文化提倡“和”的概念,提倡个人修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传统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继承传统价值观也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以德治国”深入人心。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个人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对社会怨恨、仇视的情绪,容易诱发犯罪。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对社会的仇视情绪,进而减少犯罪,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其覆盖面最大化
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互为关联,互相促进,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愧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强调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它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指导我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以之为指导,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只有以之为指导,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到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法律的功能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文化的功能则是一种教化和引导,二者的功能不可替代。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种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时代,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我们要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一步弘扬主旋律。同时,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覆盖面扩大,使广大的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社会流动人员、广大的青少年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良好的修养、诚信待人的良好品格、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报酬的健康心态。如果使上述人员能够经常性地接受教育,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要对一切腐朽没落的文化进行坚决抵制,使其没有市场
当前,一些错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观正在抢占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一些宣扬暴力、色情、非人道的影视作品,正在侵蚀青少年无辜的心灵,对此应坚决抵制。一是要净化文化市场,尤其是网络管理,更要坚决净化。近年以来,网络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长期地抓下去。二是在各种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上,要尽可能多地展示公益性广告,让那些充满虚假、欺诈、甚至是与色情沾边的广告远离大众的视线,要开辟更多的诸如红色记忆、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社会所倡导的主旋律是什么。三是要用法律的手段规范文化市场。该查处的坚决查处,决不手软,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该判刑的坚决判刑。只要将法律和道德的手段相结合,只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我们社会的风气一定会好起来,各类犯罪一定会大大减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