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天空评价:时政热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1:25:38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时政热点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章

  时政热点

  历年的申论测试内容都不乏很强的时效性,多涉及时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可一心只读圣贤书,更需两耳多闻窗外事,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关注热点,留心时事,开阔眼界,勤于思考,多备求胜之妙计于锦囊。


  第一节 政治类

  一、关键词:依法行政

  (一)背景链接

  2009年9月,私家车车主张晖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遇一“胃疼”男子主动搭车,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以非法营运处罚。对此,政府部门承认“钓鱼执法”,张晖诉诸法院也获得胜诉。同年10月,打工者孙中界驾驶车辆同样被“职业钓钩”搭乘,后被交通执法部门抓获并处罚。孙中界则愤然斩指,而有关政府部门的初次调查简单草率,与事实不符。此后,上级政府及时纠正错误,承认存在“钓鱼执法”现象,并向当事人道歉。

  (二)标准表述

  1.分析:“钓鱼执法”是执法者或第三人以欺骗、诱惑等手段引诱相对人做出违法事实,然后对其进行处罚的行为。其涉嫌用不当方式取证,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

  2.内涵:依法行政,简言之,就是行政机关自身的设立、行政机关的运行都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遵守相应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违法行政应承担法定责任。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行使行政权力履行管理国家职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具体来说:(1)行政机关在制定规范、实施立法活动等抽象行政行为时应做到依法行政,符合法律优先的要求;(2)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以及具体行政行为时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体现权责统一的原则,不仅要遵守或依据实体法,也要遵守程序法,所有违法行为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3)一切行政行为都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措施:

  (1)以提高认识为前提,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2)以提高干部法律意识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3)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关键,全面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4)以深化监督机制为突破口,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作为政府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一般也不会直接考查,但是基本原则和内涵会渗透进材料的方方面面。

  2.拓展延伸

  政府工作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一些事例,考生需要搜集整理,例如“钓鱼执法”,国外的类似执法方式,如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等,可作比较,延伸阅读。

  3.备考方向

  依法行政的原则,对于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关键词:政务公开

  (一)背景链接

  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标准表述

  1.内涵:政务公开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措施:推进政务公开,需要从各个制度层面逐步推行,目前可以重点在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契机,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体系。

  其次,依法清权确权,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各级政府要着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政府各个部门要狠抓清权确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权力事项、工作规则、流程图等,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

  再次,创新审批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努力将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改革现场审批方式,建立网上审批平台,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建立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改革,实行行政许可“一个窗口对外”。

  最后,把握公开重点,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各级行政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争取让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总之,要创新公开形式,确保公开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各级政府要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形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的窗口、在线办事的平台、联系群众的桥梁和公共服务的载体。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1)转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行政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加强权力监督,减少政府腐败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2.拓展延伸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后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上的创新做法。

  3.备考方向

  政务公开的内涵、措施和意义。

  第二节 经济类

  一、关键词: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

  (一)背景链接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0年的经济工作基调定为: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会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标准表述

  2010年经济会议指出,调整结构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重点。要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扩大消费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还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消费的重中之重。要改变政府投资热,民间投资冷,公共投资热,私人投资冷的现状。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也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2010年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首先,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再次,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要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也是增强消费、保证中国经济求得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解决的深层次改革。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拓展延伸

  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备考方向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

  二、关键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一)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强调,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管。落实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工作意见,指导各地规范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管理,加快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二)标准表述

  1.意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用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这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2.措施: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甚至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

  2.拓展延伸

  进一步联系社会基本保障问题(如新农保、新农合等),以及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问题。

  3.备考方向

  对关键词所包含的内容,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最低工资制度、个税改革方案等等予以关注。  第三节 文化类

  一、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一)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历史性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引人注目地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管党治党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

  (二)标准表述

  内涵: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支柱上,这四个支柱也可以视为一个人四个方面的素质或能力。其中学会学习的能力更是一项核心能力,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创业,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学会适应并跟上时代前进和变化的步伐。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建设学习型社会,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2.拓展延伸

  与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执政能力。

  3.备考方向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联系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现状,从提升技能、促进就业角度谈及意义。

  二、关键词:软实力

  (一)背景链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二)标准表述

  1.内涵:“软实力”作为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与影视传播、介绍与宣传,而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展示过程,是本国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载体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和理论本身。

  2.措施:目前我国的软实力要着眼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儒文化,切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外交等各种领域的工作,追求国富民强、社会公平正义、平等法制、公民社会建设以及国民幸福程度等重大目标,调整经济模式和利益结构,设法逐步恢复改革发展的道义基础。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自主创新水平,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2.拓展延伸

  一些教育、文化领域的现象,民众热议的话题,如诺贝尔奖、建设高水平大学、异国文化冲击、文化贸易逆差问题等等。

  3.备考方向

  软实力与国家地位,与大国政治、经济影响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类

 

  一、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背景链接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二)标准表述

  措施:为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

  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尽快构建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逐步完善,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共交通、电力供应、农业水利与防灾设施及服务等。

  第三,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2.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体设施三大基本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均等现象。

  3.备考方向

  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信息和内涵,掌握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的措施和手段。

  二、关键词:社会公平

  (一)背景链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初次分配中不平等竞争是造成当前收入差距扩大不容忽视的因素。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

  (二)标准表述

  1.内涵: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2.措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当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再次,进一步改革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低收入者、无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的生存条件与基本生活需要。最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要强化司法公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石。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2.拓展延伸

  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备考方向

  掌握社会公平的内涵以及保证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  第五节 生态文明类

 

  一、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一)背景链接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二)标准表述

  1.原因: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并且环境污染严重,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还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2.措施: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就需要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第四,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第五,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七,把节约的立足点放在节省经济资源的耗费和占用上。第八,大力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的日常节约意识。第九,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1)发展绿色经济,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2)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拓展延伸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成长。

  3.备考方向

  需要了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因以及措施。

  二、关键词:低碳经济

  (一)背景链接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表述

  1.内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有4个方面:

  一是应对气候变化;

  二是保证能源安全;

  三是占领未来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提高竞争力;

  四是赢得国际政治主动权并增强国际影响力。

  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成长期,其目标首先是发展。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是为了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措施: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

  (三)命题角度

  1.考查主题

  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2.拓展延伸

  哥本哈根会议和全球气候变暖,生态文明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3.备考方向

  低碳经济的意义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