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风而来随风而去:血荒:计划献血埋下的祸根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2:28:42
第一大血库高校:65%的大三学生须强制献血
植根计划时代的计划献血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2004年1月至11月底的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在北京市各职业的献血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4.88%,逾7万名大学生参与了献血。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里,各省区大学计划献血占所有献血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强制大学生献血无疑成为了此前最大的“血库”。
但是计划献血体制中,这个稳定的血库是由层层的硬性指标分解来维系的。每年北京市献血办公室会按照在校大三学生总人数的65%,确定当年各高校的献血指标,这样的比例据称已延续十余年而未调整。一个万人的大学,每年必须要有1200名左右的学生献血,才能确保学校完成指标,此前年年如此。根据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校献血工作的计划完成情况,将作为校长在任期内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完成指标,一些学校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有学校要求健康适龄的学生拒绝献血,将取消其各类荣誉称号、奖学金等评选资格,甚至取消学位。由于献血产生的纠葛,在一些学校时有发生。
各省区大学计划献血占所有献血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强制大学生献血无疑成为了此前最大的“血库”。
第一大血库机关:干部献血比例须达2%,并伴有高额献血福利
除高校外,计划献血另一个稳定的“血库”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此前北京市献血办公室文件规定,单位工作人员,包括临时工按2%,无主管单位和外地驻京人员按1.5%的比例参加献血。而一些地区的卫生局和献血办制定了针对完不成献血指标的单位的罚款标准,有的规定为200毫升血价(255元)的5倍。也就是说少完成一个献血指标(200毫升血),单位需交罚款1275元。
因此,许多单位为完成献血指标,在单位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有的为献血职工给予2000元左右的补贴以及1至2周的带薪休假。有的组织献血的职工到外地旅游修养。这些补贴费用计算下来,支付的成本远远高于1275元的罚款。高额的献血补贴和其他福利,在献血“计划”下的许多单位已成定例。
 
强制献血遭遇大学生普遍抵制
在中国高校因计划指标带来的强制献血风波不断,2004年11月30日首钢工学院一位大三男生,以不满学校强迫献血为由,当场撕毁了“无偿献血”的表格。而2004年2005年高校也连续爆出强制献血风波,2004年10月,据《天府早报》报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织本科生献血:不献血,不发给学生学位证。
同年,北京某工学院计算机系学生会和团委,要求全系700名不用献血的学生为参加献血的100多名大三学生捐“爱心”款,与此同时,另一所高校则强制女生经期献血,此类问题显示大学校园——中国城市最大的一个血库,也暴露出一丝裂痕。
高校因强制带来的献血风波不断。
单位“有偿不自愿”模式也难以为继
行政权力尚能伸入触角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计划献血阻碍。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员相对固定,在有些单位,献血的人已经转了不止一轮。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这一部分的人数正在在缩小。“单位人”的减少,“社会人”的增多,使献血计划的推行举步维艰。
“行政指令计划指标的无偿献血”在一些地方已经被演绎为一种“有偿不自愿”的献血模式。所谓“不自愿”,是因为计划指标与生俱来的强迫性质,不完全与带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献血事业相协调。所谓的“有偿”,是指血液中心不再直接付款给献血者,但是还是要由献血者的单位出钱。计划指标献血所能控制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事实上,最终为献血者“买单”的还是国家。
计划指标献血所能控制的主要是国家机关、军队和学校。
机关单位无法完成指标,催生“指标黑市”
计划供血体制的弊端,正在城市中催生“指标黑市”在上海,将近80%的用血是来自单位组织的“有计划的无偿献血”,但这样的供给越来越显出窘境。2004年10月,卫生部公布了全国“十大非法采供血案”,其中三起发生在上海,均是由“血头”、“血霸”非法组织他人冒名顶替上海市有关单位的职工献血。
计划指标献血所产生的高额补贴、长休假的人力成本,与单位支付给血头的费用相比要高得多,这就使那些不愿或不能完成指标的单位,主动寻求血头的帮助,一个“指标黑市”就此形成,这使得中国的血液安全雪上加霜。
 
06年之后部分地区取消计划献血,过于依赖指标导致缺口凸显
由于计划献血本身弊病丛生,自80年代初计划献血体制建立,施行将近30年的计划献血被部分废止。06年以后,部分省区市废止了计划献血的制度,使得部分城市的用血完全依赖于自愿无偿献血和部分有偿卖血。北京市于2006年3月废止了《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昆明也于近日修订了《献血用血管理办法》,规定中有关计划献血的内容被删除。
据长春市中心血站资料显示,长春市每年用血总量约为1200万毫升,按照每人每次献血200毫升计算,每年需要7.3万人献血才能基本满足需求。但随着长春各单位指标执行已没有之前严格,实际完成的献血人数只有1.3万多人,从“血荒”发生前一周(7月29日至8月4日)的情况看,单位计划指标献血人数应为563人,而实际上只有4人参加了献血,单位计划指标献血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昆明市空空如也的血库。
计划献血比例降9成,北京血液库存量也降了一半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献血人次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才能满足该国临床用血的需要,而中国的人口实际献血率仅为0.84%,发生血荒已是必然。此前,依靠计划献血尚能勉强维持临床用血需要,北京计划献血占总献血量的89.2%。但由于计划献血本身不容易贯彻,各单位和高校都发生诸多因强制导致的矛盾,且随着计划献血指标的取消,到2007年,计划献血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2%,降幅达到86%。
虽然2000年以来,街头自愿无偿献血每年以净增4.5万袋的速度递增,但因为计划献血这个大头降幅过快,近年来北京的血液库存量只徘徊在50%左右,据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目前本市血库正常库存应该至少在12000单位,而现在只有6000单位的存量。而此前上海将近80%的用血是来自单位和高校组织的“有计划的无偿献血”,自愿无偿献血量只占不到两成。随着计划献血部分被弃,总量上迟迟上不来,无独有偶,这样的供给在全国各地越来越显示出窘境。(本文据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报道)
从七八十年代普遍的有偿卖血,到九十年代后的计划式的强制献血,献血政策从一个极端出来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而最应该普及推广的自愿无偿献血却被严重忽视。当计划时代的指标相继被弃,而自愿无偿献血又因此前的忽视尚未根植于人心,结果只能是为当初的弯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