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小游戏体育课:劉夢芙: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2:32:38

中国书法网's Archiver

中国书法网 » 【 古典文学 】 » 【留社诗课】 » 【转贴】劉夢芙: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

军持 发表于 2008-4-14 23:02

【转贴】劉夢芙: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

[align=left]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舊體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align]
[align=center][size=6][color=darkgreen][b]詩壇終仗棟梁才[/b][/color][/size]
[size=5]——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size]
  劉 夢 芙[/align]

[align=left]〔內容提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傳統詩詞復蘇。近二十多年來,在百萬詩詞寫作大軍中,中青年人數雖少,但作品代表了詩壇的最高成就。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年詩詞家繼承傳統的人文精神和典雅優美的藝術,《海岳風華集》展示了他們的創作成果。九十年代迄今,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嶄露頭角,借助於互聯網交流傳播,開拓出廣闊新異的空間,湧現一批高手。中青年是當今詩詞界的精英,擔負着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在新世紀將有光明的前途、更大的發展。
  〔關 鍵 詞〕傳統詩詞  中青年  《海岳風華集》  繼承發展  網絡詩人

  (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思想文化界開始糾正此前的極左傾向,飽經劫難的傳統詩詞也逐漸復蘇。八十年代初,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成立廣州詩社,編輯發行《詩詞》半月報;花城出版社印行李汝倫主編的《當代詩詞》。至1987年6月中華詩詞學會成立的前後幾年間,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詩詞組織。據《中華詩詞》、《中華詩詞年鑒》等有關資料統計,大陸經常參加詩詞活動的人在百萬以上,公開或內部發行的詩詞報刊近千種,其中《中華詩詞》月刊發行25000多份,是目前國內發行量最高的詩歌刊物。在百萬詩詞寫作隊伍中,離退休老幹部占大多數,中青年比例很小。“老幹部”是一個內涵寬泛的概念,主要指各級政府與各種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官員,也包括有別于普通工人身份的工作人員,如教育、文化、科學研究、醫療衛生等部門的知識份子。從中華詩詞學會到各省市詩詞團體,基本上是由政府離退休官員擔任會長、秘書長等要職,刊物正副主編、編委則由水平相對較高的知識份子分任,由會長統一領導,並定期向宣傳、民政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有些地方也有中青年詩詞組織,如廣州後浪詩社、南京春華詩社、北京青年詩社、山西中鎮詩社、杭州留社(主要爲網絡詩人)等;高校如清華、北大、中山大學有學生詩社,但規模很小,組織鬆散,缺乏定期出版、公開發行的刊物。中青年有各自的工作,緊張忙碌,詩詞創作本來就是一種獨立性強、以餘事爲之的個人活動,在思想觀念、藝術審美方面,中青年各有差異,與老幹部更有明顯的代溝,很難凝聚爲一個嚴密的整體,因此迄今沒有産生一個全國性規模的中青年詩詞組織,具體的人數也難以統計。
  詩詞爲中華傳統文學之英華,充分顯示漢字的聲韻美、形象美,歷代士君子高貴的人文精神與高雅的審美情趣是詩詞的鮮明特色。在藝術方面,體式豐繁、格律嚴謹、語言凝煉,表現方法與修辭技巧極爲靈變,形成千姿百態的風格流派。要成爲傑出的詩人詞家,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諸如才華、品德、膽識、胸襟、學養、閱歴、工力等等,不可或缺。學詩詞者首先必須熟讀歷代名家名作,充分瞭解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積累豐富的辭彙與典故,在刻苦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各種詩詞體式與格律,言志抒情、寫景狀物方可得心應手,逐漸升堂入室。繼承的遺産越多,創新的力量就越大,歷代名家無不是在博采精華的基礎上創立風格,開拓境界。詩詞中的精品,應該是情感之真、品德之善與藝術之美的高度統一,語言層面的“雅俗”與形式的“新舊”絕非判斷作品優劣高下的標準。缺乏對前賢虔誠敬畏的心態和切實深入的繼承,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違背詩詞藝術規律、大言“改革”的淺妄之徒,注定是要失敗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離退休的老幹部尤其是各級政府的官員,大多數青年時代就參加革命並入黨,歷經戰爭與頻繁的政治運動,思想方面接受的是從左傾到極左的意識形態教育,在長期鄙視知識、批判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中,他們不可能大量地學習古典詩詞,做到充分切實的繼承。平心而論,在詩詞復興的過程中,老幹部們積極呼籲,募求經費,成立組織,創辦刊物,確實有所貢獻,也不乏開明有識之士。然而老幹部退休時已到晚年,精力衰減,喜愛詩詞卻爲格律所困;因文化根基淺薄,甚難讀懂典雅高深之作,所謂“聲韻改革”和“大衆化、通俗化”便呼聲四起,行之於寫作實踐,便形成“老幹部體”。這類詩詞充斥於各種期刊,內容不外乎歌功頌德、粉飾升平,或者遊山玩水,吟風弄月;形式上則平仄錯謬、音韻混亂,語言直白乃至粗俗不堪。官僚習氣極重、頭腦極左的人,更是自以爲永遠正確,容不得半點批評,動輒指責繼承風雅之士爲“復古守舊”、“脫離人民,違背時代”。而知識份子中卓有成就的老一輩詩詞家已過創作高峰期,晚年作詩聊以自娛並用於社交應酬,作品不過格律嫺熟、語言雅馴而已,缺乏充沛的激情和抨擊時弊的銳氣,精品力作百難一見。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爲數不多、悄然崛起的中青年,實爲八九十年代至今詩詞創作的精英,其作品代表了二十多年來傳統詩壇的最高成就。
  〔二〕
  由毛谷風、熊盛元合編,浙江文藝出版社於1996年以線裝本印行、1998年再出平裝修訂本的《海岳風華集》,基本展示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青年詩詞創作的成果。此前也公開出版或內部印行過一些收錄中青年詩詞的選本,如《中國當代青年詩詞選》(花城出版社)、《中華青年詩詞點評》(中州古籍出版社)、《後浪新聲》(廣州後浪詩社編,油印本)等,或抉擇不嚴,收錄過濫;或範圍太窄,佳作寥寥。《海岳風華集》在老輩名家指導下,選稿較精,中等水平以下的作品概不闌入;雖然若干高手因不知其人而未曾約稿,不免遺珠之憾,但海內外詩壇有知名度的中青年作手大體網羅。中央文史研究館孔凡章先生作序云:“內容既不脫離時代,無背潮流,而格律聲韻,又多循唐宋之矩矱”;上海詞家周退密先生序言“入選作者,地不限南北,人不一其業,唯作品之精且美者是選,內容與技巧並重,庶幾無憾。而含章摛藻,吐葩呈秀,唐規宋矩,鏘金戛玉,浸浸乎盛世之元音,河岳之精英,比諸前賢,未見遜色,其或過之,爲之歡喜讚歎。”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霍松林先生序云“展卷誦讀,雋句佳章,流光溢彩,無不兼取古人之長而自運機杼,時出新意,固可傳世而行遠也”。予以高度評價後,霍先生指出詩詞創作的門徑、法度與發展的方向,並對當前詩壇狀況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
  “一曰應先作古體,漸及近體,古近各體兼擅,始能表現各種情境。二曰能入能出,先入歷代名家堂奧,含英咀華,盡取其法度、韻調及遣詞、錘字、宅句、安章與夫言情、寫景、敍事之經驗技巧,爲我所用,然後出其樊籬,於反映新時代、抒發新感情之創作實踐中求變求新。三曰提高文化素養,深入現實生活,識解高、感受深,既有助於‘入’以領會名作意境,更有利於‘出’以描狀新人新事。谷風、盛元、夢芙諸君深韙餘言,而譏爲保守者亦大有人在。當前詩詞熱方興未艾,令人歡欣鼓舞。然不諳格律、不辨平仄,而昌言‘革新’者有之矣;窮心力於律絕、鬥小技於詠物,而不知傳統詩歌中尚有各體古風可供縱橫馳騁以反映時代風雲者有之矣;未博古通今,不關心國計民瘼,略能飣餖成篇而沾沾以詩家自炫者有之矣。上述淺見,豈無的放矢也哉!今讀《海岳風華集》,詩詞俱美,古近兼工,皆能入能出而有益於匡時淑世之作也”①。
  霍先生是蜚聲海內外的詩詞家兼學者,曾任“李杜杯”、“鹿鳴杯”、“回歸頌”、“世紀頌”等歷屆全國詩詞大賽評委會主任,眼光高遠、識力敏銳,且胸襟寬厚,關愛中青年不遺餘力。序言有高屋建瓴之勢,論評頗爲精切,對詩壇後起之秀是很大的激勵,這與全國性詩詞組織中某些妒忌、排擠中青年的主事者,恰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丁芒、符逸公、王林書諸老輩也紛紛發表文章,讚譽《海岳風華集》的成就。
  此集線裝本收錄作者33人(女性6人),作品630首;修訂本入選作者增至52人(女性11人),作品增至1191首。選錄標準,“不問其風格流派、師承家數,惟高致真情、正聲雅調是求”。編者認爲:“考當代詩壇平庸之作泛濫,乃在於當今詩人多數未能承繼數千年優秀傳統,未能深入當代社會生活,率爾操觚,以吟風弄月、應酬唱和爲能事。值此世紀之交,社會變革風起雲湧,中青年詩人自應諦聽民衆呼聲,肩負時代重任,砥礪意志,開拓胸襟,騁自由之思想,樹獨立之精神,上繼風騷,中承李杜,借鑒前賢成果,關注社會人生,相尊互重,切磋琢磨,熔鑄百家,自出機杼,起衰振弊,弘揚詩學”②。
  上引論斷與批評,無疑是確切的。茲錄《海岳風華集》修訂本作者名單于下:

  周振光(1940),廣東開平人,移居美國
  梁鑒江(1940),廣東番禺人,居廣州
  周錫韋複(1940),廣州人,居香港
  沈秋雄(1941),臺灣人
  張夢機(1941),生於四川成都,居臺灣
  陳永正(1941),廣東茂名人,居廣州
  施議對(1941),福建泉州人,居澳門
  王翼奇(1942),生於廈門,居杭州
  于鍾珩(1942),生於甘肅天水,居烏魯木齊
  勒中煜(1943—1996),江蘇江浦人
  曹長河(1943),祖籍河北霸州,居天津
  滕偉明(1943),成都人
  劉斯奮(1944),廣東中山人,居廣州
  林  岫(1945),浙江紹興人,居北京
  方春陽(1945),浙江蕭山人,居杭州
  毛谷風(1945),生於杭州,現居深圳
  蔡淑萍(1946),女,四川營山人,居成都
  李國明(1946),廣東鶴山人,居香港
  嚴壽澂(1946),上海人,居新西蘭
  蘇和生(1946),祖籍廣東,居馬來西亞
  王邦建(1947),湖南醴陵人,居郴州
  星  漢(1947),山東東阿人,居烏魯木齊
  趙連珠(1947),天津人
  楊啓宇(1948),四川自貢人,居成都
  王玉祥(1948),河北樂亭人,居承德
  王蟄堪(1949),原籍河北霸州,居天津
  王亞平(1949),四川鹽亭人,居雲南蒙自
  熊盛元(1949),江西豐城人,居南昌
  舒傳寧(1949),江西靖安人
  馬斗全(1949),山西臨漪人,居太原
  熊東遨(1949),湖南寧鄉人,居廣州
  阮蓮芬(1950),女,江西興國人,居蘭州
  鍾振振(1950),祖籍湖南湘陰,居南京
  黃坤堯(1950),原籍廣東中山,居香港
  劉冀川(1950),女,原籍四川,居海南
  蘇些雩(1951),女,祖籍廣東東莞,居廣州
  劉夢芙(1951),安徽岳西人,現居合肥
  于文政(1952),祖籍南京,居瀋陽
  孫  潔(1952),女,河南開封人
  胡迎建(1953),江西星子人,居南昌
  段曉華(1954),女,祖籍江西萍鄉,居南昌
  徐長鴻(1954),遼寧北鎮人
  景蜀慧(1956),女,原籍山東章丘,居廣州
  周燕婷(1962),女,祖籍廣東順德,居廣州
  徐先龍(1965),安徽望江人,居蘭州
  蕭雨涵(1966),祖籍四川武隆,居蘭州
  魏新河(1967),河北河間人,居西安
  鄭雪峰(1967),遼寧興城人
  靳  欣(1972),女,北京人
  張樹剛(1974),遼寧鞍山人
  咸江南(1975),女,遼寧瀋陽人,居北京
  王震宇(1975),遼寧錦西人
  (線裝本中作者盧爲峰,1964年生,福州人。修訂本中未收)

  共52人。其中1940—1949年出生者31人,1950—1956年出生者12人,1962—1967年出生者5人,1972—1975年出生者4人,出生地與祖籍遍佈二十多個省、市,居處自大陸至港、澳、台以及海外,多在直轄市與省城等大都市。在職業方面,任大學教授、副教授者13人,研究員、副研究員4人,出版社編審或報刊主編、副主編6人,編輯6人,中學、中專教師7人,省、市文聯主席各1人,主任醫師1人,工程師1人,民盟市委宣傳部長1人,博物館員1人,金融部門主管1人,在鎮黨委、鎮政府工作者2人,空軍飛行員2人,海關工作人員1人,銀行職員1人,新聞記者1人,電器修造廠工人1人,作者小傳未說明職業者1人。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者絕大部分都有中高級職稱,其中多人兼爲學者、書畫家、小說作家,詩詞以外,已出版多種學術著作與書畫集。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文化素養很高、以知識份子爲主的創作群體。
  據線裝本和修訂本作者小傳中介紹,多人在青少年時代皆有師承:
  周正光:曾從南國詩人佟紹弼先生學詩,又隨嶺南詞人朱庸齋先生學詞。
  張夢機:從李漁教授習詩十年。
  陳永正:少從朱庸齋學詞,並獲陳寂、佟紹弼、莫仲予、劉逸生諸前輩指教。
  施議對:考取研究生,從夏承燾先生治宋詞,又從吳世昌先生治詞學。
  勒中煜:先後從林散之、唐鼎元先生學詩。
  曹長河:從外舅寇夢碧學詞,又從孔凡章先生習詩。
  劉斯奮:在父親劉逸生先生指導下從事詩詞創作,並獲詩詞名家陳寂、冼玉清、阮退之、佟紹弼諸前輩誨正。
  方春陽:曾師事夏承燾、陸維釗兩先生,研習詩詞。
  李國明:隨朱庸齋先生習詩詞及古文辭。
  蘇和生:從周慶芳先生學詩。
  楊啓宇:受業于黃稚荃先生。
  王玉祥:十六歲學詩,曾受夏承燾先生等前輩名家教澤。
  王蟄堪:早年從寇夢碧先生習爲詩古文辭。
  熊盛元:師從呂小薇先生學詩古文辭。
  舒傳寧:從盧位木求、劉緒焱、洪子修先生學詩詞。
  鍾振振:師從唐圭璋教授,治詞學。
  黃坤堯:從桐城汪中教授學詩,從花縣高永嘉先生讀詞。
  蘇些雩:師從朱庸齋先生學詞。
  于文政:啓蒙于瀋陽湯梓順先生。
  景蜀慧:師從繆鉞教授。
  周燕婷:師從張采庵先生學詞。
  盧爲峰:詩詞曾親炙陳兼與先生指教,頗獲騷壇前輩徐行恭、劉蘅、蕭勞、黃君坦、陳九思、繆鉞、何之碩、孔凡章、周退密、徐定戡諸公獎掖。
  徐先龍:師事北京孔凡章先生、天津王蟄堪先生。
  魏新河:師從北京孔凡章、天津王蟄堪先生。
  張樹剛:十九歲師從津門王蟄堪先生。
  咸江南:師承北京孔凡章先生。
  王震宇:初中時代即從鄉前輩張乃厚、李醒華諸老遊,入京後問詩學于孔凡章先生。
  筆者童年至青年時代從父親劉鳳梧先生學詩,中年師事孔凡章先生,同時問學于繆鉞、施蟄存、錢仲聯諸公,與宛敏灝、胡國瑞、周振甫、周退密、馬祖熙、張珍懷、陳機峰、饒宗頤、羅忼烈、徐定戡、霍松林、富壽蓀、彭靖、喻蘅、徐續、常國武、劉世南、葉嘉瑩、李汝倫等前輩名家均有書信交往,多蒙啓迪。《海岳風華集》作者52人,明確表示師承某先生並受某些前輩教誨者占半數以上,還有多人雖未明言,但實際上早年學詩同樣受到前輩影響。
  詩詞、書畫以及各種學問、工藝、技術(如醫學、戲曲、器樂、武術、雜技、氣功等)在民間師弟傳承,不是都由國家政府辦學校教學,本來就是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在科舉時代入仕須讀經史詩文,除國子監及府、縣所辦官學外,更多的是由遍佈民間的書院、私塾培育子弟。廢除科舉後的清末乃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的民國,南北各高等學府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河南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之江大學、安徽大學、無錫國專等依然開設詩詞寫作課,名教授諸如陳洵、陳匪石、劉毓盤、吳梅、汪東、汪辟疆、胡小石、劉永濟、顧隨、趙萬里、王易、林思進、龐俊、邵瑞彭、蔡楨、夏承燾、王蘧常、儲皖峰、徐英、龍榆生、詹安泰、李冰若、易孺、錢仲聯等,多爲一代詩詞名家,合而觀之,陣容頗爲壯盛。民國高校中培養的學生,諸如任中敏、陸維釗、胡士瑩、徐震堮、唐圭璋、王季思、宛敏灝、萬雲駿、沈祖棻、程千帆、任銘善、潘希真、盛靜霞以及年輩較晚的霍松林、葉嘉瑩等,皆成爲新中國建立後古典文學界的知名學者兼詩詞作手。家父鳳梧先生,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就讀于安徽大學,師從湖南陳慎登先生習詩,並在周岸登、李大防先生指導下填詞,曾下數年苦功。而到1949年後,教育體制全盤改革,大學中文系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只重理論,詩詞寫作課被廢除,以致當今中青年學者研究古典詩詞,只能寫現代模式的論文、論著,卻不通格律、不會創作。缺乏切實寫作體驗的理論往往是霧裏觀花、隔靴搔癢,甚至多用西方的文學、美學觀念與框架來硬套中國詩詞,郢書燕說,削足適履,流弊極深,幾成“殖民化心態”。學術界這一崇理論輕創作的局面,迄今未嘗改變。
  在學校抛棄詩教、政治批判彌漫全社會的環境中,護持傳統詩詞的老輩只能以私相授受的方式,栽培幼苗,悉心輔導,盡力延續詩詞垂垂欲絕的一脈。上列名單中有兩類情況:一是高校名師招收研究生,在訓練學術的同時也指導詩詞習作,如夏承燾、繆鉞先生,有些校外愛好詩詞的青年來求教時,也施以教誨。另一類是各行各業退休後散居于城鄉的老人,也多是名家,凡有社會青年求學,如是可造之材,即收爲門下弟子。例如廣州朱庸齋先生,帶出的學生很多,如呂君愾、周正光、陳永正、李國明、梁雪芸、蘇些雩等;寇夢碧先生的弟子有曹長河、王蟄堪等。成都孔凡章先生晚年居北京,尤其重視培養中青年,並廣交詩友,筆者與曹長河、魏新河、咸江南、王震宇皆從孔先生習詩。陳永正與孔先生有十多年交誼,此外如林岫、毛谷風、蔡淑萍、趙連珠、楊啓宇、王蟄堪、熊盛元、黃坤堯、劉冀川、于文政、段曉華、徐長鴻、周燕婷、徐先龍、鄭雪峰、張樹剛等或親謁孔門,或致書請益,關係在師友之間,構成一個聲應氣求、覆蓋面甚廣的詩詞網絡。詩詞蘊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懷、博大的人生境界,自古以來人品與詩品緊密相連,詩教有陶冶靈魂、變化氣質的功用,不僅僅是教會一門技藝,因此老一輩詩詞家崇高的道德與卓立的風骨,在潛移默化間對中青年後學産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這種教育效果,在現代學校中極難達到;未曾專拜名師、誠心求學的人,也難有這種親切的體驗。而學有所成的中年一代,也同樣去發現、培育青年弟子,如徐先龍、魏新河、張樹剛皆師承王蟄堪,可見薪火傳承之不斷。
  在前輩名家的殷殷教誨下,後輩學詩詞的門徑正大而根基深固,讀寫結合,循序漸進,資質聰穎者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鍛煉了鑒別作品優劣的識力,不爲當今僞詩、僞論所惑。許多未嘗拜師、以自學爲主的中青年,也多是先讀歷代名家作品,選擇個性偏嗜的某家或數家爲宗主,學其法度,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同輩之間的交游酬唱、切磋磨琢,相互促進,所謂“詩可以群”,也是增強學詩興趣和提高水準的有效方式(九十年代初王蟄堪倡立鴻雪社,請繆鉞、孔凡章、周退密、陳機峰等名師批點社課,中青年踴躍參加者30餘人,後因故中輟)。綜觀當今卓有成就的詩人,無不有其水源木本,絕無能在浮沙之上可建崇樓傑閣者。青年作品有摹擬古人、面目過似者,這是入門階段的必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歴與工力的加深,自能入而後出,開拓新境;身爲當代人,詩寫當代事,題材與情境也自然與古人不同,不刻意求新而能成其新。許多老輩名家大量運用歷史典故與傳統語彙,反映的卻是現代的社會現實,貌古而神新,典故只是一種婉曲含蓄的托喻,缺乏相關的學養和史識,就不能理解。有些人攻擊作詩詞“泥古、復古”,既未曾深入考察作品之實際,更不知詩中優秀的人文精神與高雅藝術千古不磨,永遠需要繼承,淺妄之見,不足一駁。
  出生於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的中年詩人,大多有艱難曲折的人生經歷。其父輩多是知識份子、民主人士,或被劃爲地主、資本家之類的“剝削階級”,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屬於被批判、改造的對象,其子女亦受株連,時時遭到大衆的歧視乃至淩辱。居於城市者曾當過上山下鄉的“知青”,到邊遠地區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原在農村而出身欠佳者更處於煉獄的底層,對社會的冷酷與黑暗,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從老輩習作詩詞,只能在隱蔽的狀況下進行,手稿需謹慎收藏,以避文字獄之危。詩詞,是四顧迷茫、孤獨痛苦中釋放心靈重壓、並寄託志向抱負的一種方式,也是真切反映風雲變幻時代的歷史之鏡。詩可存史,詩史互證,從《詩經》、屈原、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顧炎武、王夫之、陳子龍到清末黃遵憲、丘逢甲、陳三立、康有爲以迄現代名家,詩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顯示著爲國家民族而悲歌痛哭的憂患情懷。在滄桑易代之際,詩人留下了血淚交融、控訴與批判假惡醜的紀錄,分外珍貴。撥亂反正後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一片繁華的表像下潛伏著道德崩潰、人欲橫流的危機。中年詩人們思想已趨成熟,創作也隨之進入高峰期,作品中不乏對歷史的沈思、對現實的揭示,同樣承接著歷代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而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比較而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詩人缺乏上述經歷,作品多以才華取勝,意境每有創新,但內涵不及中年人詩詞的深邃厚重。以上只是大體而言,每位詩人各自的情況當然有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青年中出類拔萃者也未必不及中年,或有超越,要作詳盡的比較分析,非本文所及。
  就藝術宗尚與創作風格而言,中年詩詞家的作品取徑多異,繽紛多彩。有長於詩者,如周正光、周錫韦复、沈秋雄、張夢機、王翼奇、楊啓宇、王玉祥等;有工於詞者,如曹長河、蔡淑萍、王蟄堪、蘇些雩等;有詩詞兼擅者,如陳永正、林岫、嚴壽澂、熊盛元、段曉華、景蜀慧等。師承前輩名家的作者多能恪守正宗,格律謹嚴,語言典雅。詞人如王蟄堪,傳乃師寇夢碧先生之法乳,多作慢詞澀調,宗法南宋,融白石、夢窗、玉田、碧山諸家之長,婉麗幽咽。門下弟子魏新河、張樹剛、谷海鷹等爲詞皆有法度,精雕細琢,一絲不苟;與王蟄堪多年酬唱的熊盛元、段曉華、李靜鳳等,工力悉敵,詞風相互影響,儼然形成流派。詩人或宗唐或宗宋,或上法魏晉之高古,或下取晚清之瑰異,或專作近體或古近體兼工,長篇短什,各具風采。無明顯師承、以自學爲主的詩人一般不拘門戶,多融鑄口語新詞,或用韻較寬,或律法欠細,但仍有相當可觀的成就。青年中也有成就較爲突出者,如魏新河先學姜白石轉學陳其年,因在空軍服役,作飛行詞境界宏闊,別開生面,一家獨擅;女詞人周燕婷郁伊善感,其纏綿淒美之作,不讓昔賢。總之,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者四十多位,在《海岳風華集》中幾占人數的五分之四,幾位年長者到二十世紀末已步入老年。以嚴格的尺度來衡量,其中才情與學養兼優、綜合實力甚強的詩人詞家有十多位,與民國間成名的老輩相比,工力或有一定差距,但在“文革”後的八九十年代,已居第一流水平。歷屆全國詩詞大賽一、二等獎獲得者,多是中年詩人,也證明了充足的實力。這一群體中自然有造詣淺深、境界高下的差別,但即使是程度稍低的作者,也遠遠高於不學無術、製造贋品的庸衆。因此,中年詩詞家是當今中國傳統詩壇的中流砥柱,擔負着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在百萬大軍中爲數極少卻蘊涵著持久的能量,對青年尤有影響。詩詞界急功近利、趨炎媚俗的風氣只能喧囂于一時,大浪淘沙之後,留下來的必定是閃光的寶石。
  因編者當時視野所限,《海岳風華集》漏收了不少高水準的作手,據筆者所知,有呂君愾、鄧小軍、龔鵬程、汪茂榮等,另如潮州章唐箋,作《無題》詩與雜文詩,也有相當造詣。以神州瀛海之大,藏龍臥虎,何地無才,這就有待於全面搜集二十世紀詩詞時再爲彌補了。
  近期商界巨子王功權創辦中華詩詞研究院(BVI),禮聘13位中年詩詞家爲學術委員,《海岳風華集》中作者占11位。已在漢唐古都西安舉行首屆會議,商討振興詩詞的系列大計,諸如搜集、編選二十世紀詩詞文論爲傳世工程,開展詩詞教育、整理詞曲樂譜、舉辦詩詞大賽等等,多種項目如能付諸實施,將對中國詩壇的未來産生深遠的影響。
  〔三〕
  九十年代間互聯網興起後迅速普及,到二十一世紀初覆蓋全國都市以至經濟發達的鄉村,爲詩詞提供了交流傳播的廣闊空間。大大小小的詩詞社區與網站紛紛建立,網絡詩人飆騰雲湧,其中多有造詣精深之士。各種網絡詩詞也隨之出版,筆者手邊已有多種,諸如《有所詩》(2001年度、2002年度,內部印本)、《當代網絡青年詩詞選》(李長明主編,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版)、《網絡詩詞年選》(2001—2005卷,檀作文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春冰集?網絡詩詞十五家》(河北教育出版社),質量之精,遠勝於《中華詩詞》以及各省市詩刊。網絡詩人大多爲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多受過高等教育,精通電腦,思維靈敏活躍;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年詩人亦不乏上網者。詩詞借助於高科技手段,交流迅捷,無遠弗屆;作者多用化名,減少了在報刊發表的種種顧忌,更無編審程式,隨作隨發,故每能坦露真情、表現個性。僞劣之作一旦登出,會遭到尖銳的批評,衆目睽睽之下,真假立辨。雖不免衆聲喧嘩,魚龍混雜,但畢竟能百花齊放,鬥豔爭妍。隨著科技的普及,網絡詩詞在新世紀必將保持迅猛發展的勢頭,有着星光燦爛的未來。
  《春冰集》遴選網絡詩詞15家,作者爲:碰壁齋主(盧青山)、蓴客(錢之江)、軍持(秦鴻)、噓堂(段曉松)、胡僧、刀把五、矯庵(程濱)、燕壘生、伯昏子(眭謙)、LUQ、白小、青衫客醉、L1Z1(曾少立)、具漚生、惕齋。錢之江作序云:
  “詩道至今弊極矣!洎遜清以降,語體文興,而詩道賴以存者衰矣;老成凋謝,而坫壇爲之殄瘁矣;文網日密,而言詩者日鮮矣。遷延至今,風雅不聞,僞體斯興。雖間有俊彥,抗心希古,欲拯斯道於既溺,然於己雖見有成,於大局則無補焉。予聞當路諸公,每好點竄標語口號爲應制之詩,己且不信,欲以移人,豈不惑乎?至有倡隳廢聲律以卑其入門之階者。噫!詩道之淩夷,可知矣。雖然,吾華數千年聲教淪肌浹髓,有力者固欲斬之而甘心,其可得乎?秦火焚餘,尚存魯壁之書,詩道之必不亡,亦可知矣。然亦有說焉:聲氣難通,發佈無門,即老於斫輪,又誰知者?予以戊己間入網,始得相與言詩者二三子耳。比年作手疊出,早歲學詩,負不羈之才、掉臂遊於詩壇者有之;初無根柢,入網始習格律者益夥焉。且諸子多春秋正富,假以時日,或可有所成就云。詩道之不廢,蓋可見矣。今略舉十五人彙爲斯編,雖未能藥坫壇之病,亦用存儕輩嚶鳴。此數子者,姿性既殊,風骨各異,然有志於斯道則一也。名之以‘春冰’,取‘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之意也。蓋詩之爲物,特藝文之一端耳,然其所載者大,黽勉事之,於先聖存亡繼絕之義庶幾焉。若言夫詩道中興,請俟來者。”③
  錢之江爲留社成員,社址在杭州。無獨有偶,另一位網絡詩人徐晉如在北京發起成立甘棠詩社,編印《甘棠初集》,入選6家:徐晉如、高松、陳驥、眭謙、曾少立、檀作文(眭、曾二人亦《春冰集》作者),晉如撰序云:
  “詩者,志之所之也。凡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亦莫善乎詩也。是故聖門最重詩教。孔子以詩授群弟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又曰‘不學詩,無以言’。又曰‘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蓋深致慨乎詩教入人之深歟?當成周之世,宗廟朝廷、鄉党邦國,莫不設詩以成禮,當時賢士大夫,皆能通於詩教,朝聘盟會,亦多賦詩以達情,詩教之旨,可謂大矣。惟自暴秦隳宗周,四始之心,漸成墜緒,每思及此,良以喟歎。近世士風淩替,古近體詩乃竟不乏作者,兩戒以內,會社林立,惟多率爾操觚,淺近鄙野;不然則蕩詩遊詞,矜爲才人。欲求賢士大夫之心,烏可得乎?今有春明六子,慕周召之風教,仰甘棠之遺愛,吟詠情性,一歸於雅正,思挽斯文於既喪,遂倡爲甘棠詩社,孔壁微茫,正賴有志者存續耳。社事既竟,復有《甘棠初集》欲付剞劂,以予爲社首,因命書數語以志簡端。嗚呼!紅羊劫後,聖門詩教幾成廣陵絕響,任重道遠,凡吾甘棠社人,不可以不弘毅也”④。
  錢之江,1973年生,現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編輯;徐晉如,1976年生,別號胡馬,考入清華後轉北大,本科畢業後考入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門下,爲博士研究生。兩人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詩序中皆尊崇儒家詩教,痛砭當今詩壇病患,毅然負起存亡繼絕之責,南北儼成呼應之勢。而在17年前,詩壇泰斗錢仲聯先生爲富壽蓀《晚晴閣詩存》作序,慨歎甚爲沈痛:
  “夫詩詞,必有所法而後有所創,夫盡人而知其然矣;必葆其真而屏其僞,亦盡人而知其然矣。創,不在炫體制之新異;真,不徒表小己之情愫。不於詩之本質是求,而徒末技是騖者,不足以言詩詞。本質者何?亦曰詩詞必有所爲而作,其真情之激發,與時代之波濤浡潏相因依,所謂興觀群怨,詩之中有人、詩之外有事是也。詩詞至今日,疲苶彌甚,曹蜍李志,厭厭欲絕。……仍歲而還,儕輩之能詩者,有逝者之歎,存者一二人,晨星落落在天壤。而自通都大邑以迄下邑僻鄉,會社林立,幾欲突朱明末造而過之。考其實,往往韻律文字之未諳,遑論夫詩之體,遑論夫詩之質?蓋欲如數十年前同光體、湖湘派、彊村與大鶴詞派之作者,亦邈不可求,嗚呼唏矣!”⑤
  前文所引霍松林先生《海岳風華集序》,與錢先生此序、錢之江徐晉如二序,皆同樣對當今詩詞界之弊端提出嚴正的批評,在傳統詩詞創作宗旨方面,老輩名家與青年英俊高度一致,憂患意識亦相同,並無“代溝”,再次顯示了詩詞一脈承傳、堅韌不絕的生命力。有青年一代的繼起,錢先生泉下有知,當爲之欣慰。
  《春冰集》15家、《甘棠初集》6家(有兩家與《春冰集》相同,實爲4家),每家選稿多則五六十首,少則二三十首,總體質量較《海岳風華集》爲純粹。作者多用網名,無個人簡介,大多不知其學歷、職業與詩詞之師承,但從作品可見學養豐厚、根柢槃深,善於繼承,更能新變。其中碰壁齋主、軍持、噓堂、伯昏子、曾少立、蓴客、矯庵、徐晉如諸家,能代表網絡詩壇的最高水準,其餘稍遜者亦無不個性鮮明,非同凡響。筆者未嘗上網,惟與徐晉如十年交往,瞭解頗深,下文評介較詳,而與其他網絡詩人極少聯繫,僅就各類選集中作品略談印象。
  晉如著有《胡馬集》、《紅桑照海詞》(澳門學人出版社)、《大學詩詞寫作教程》(廣西師大出版社即出)、《人蘇世》(文集,風雲時代出版公司),主編《清華第一,北大第二》、《解毒于丹》等。對中國傳統詩學與詞學、京劇與昆曲、儒家政治哲學與道家莊子哲學、西方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思想體系,都有深刻的領悟與獨到的研究,學問廣博,識力敏銳。爲詩主張善葆元胎,抒寫生命,以此爲衡量古今作品高下之標準,推崇屈原、丘逢甲、陳獨秀諸家,觀點具見文集中《綴石軒詩話》。自爲詩受晚清以來近現代名家影響較多,古近體皆工,尤長於七言,雄渾悲壯與沈鬱深婉兼而有之,不瑣瑣於字句之雕鏤,而元氣不可遏抑,如神龍在空,飛騰變化。詞則兼取《花間》、小晏、美成、白石、大樽、納蘭諸家,寫悱惻芬馨之情,沈哀入骨;兼爲變調,蒼涼激越,上繼稼軒。晉如首重吾國士大夫高貴之人文精神,融合西哲之自由思想,鑄成“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之人格;詩藝則以典雅高華爲正宗,力斥僞體,鄙薄庸流,故每爲群小所嫉,頗遭非議,而晉如夷然不顧也。在詩詞推廣與教化方面,晉如貢獻尤多:十多年前就讀于清華、北大時,曾聯合兩校青年成立靜安詩詞社,出任社長,編印刊物;近年入中山大學,與師生組織嶺南詩詞研習社,創辦《粵雅》,並代其師主講詩詞課,校園風氣因之一變。近日中山大學文學院經廣東省教育廳批准,已開設詩詞創作與理論並重的專業,向全國招收研究生。晉如所著《大學詩詞寫作教程》,開篇“總論”首列“詩人與詩心”、“器識與胸襟”、“體性與門徑”三章,闡明創作之根本與詩詞之重要特徵;以下二、三編各章再分說詩詞之聲韻、格律與各體之作法。此書將“形上之道”與“形下之器”融爲一體,明體達用,識解超卓,且條理清晰、文字精煉,對指導學生入門及廣大詩詞愛好者端正學習方向、儘快提高水準,極有幫助,遠勝於一般僅講格律、技法的著作。在詩詞著述與宣教之外,晉如與曾少立合作,編印“懺慧堂叢刻”、“詞鄉校叢書”,推出一系列現當代名家精品,頗具傳世價值。在學術界和詩詞界,晉如與前輩名家有深厚的交誼,與青年詩人有廣泛的聯繫,已成爲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春冰集》中諸家,以碰壁齋主(盧青山)爲首選,取其詩30篇,詞35闋。盧氏生於1968年,現居深圳,爲自由職業者。詩多爲古體,融屈原騷體、漢樂府、魏晉古詩、唐人歌行於一手,氣格高渾,工力深湛。五言如《十月二十四午瞢坐復得十二章》、《采蓮曲》、《蓮塘曲》、《背欲駝處痛戲作》、《爲先父賦岳陽樓》、《班中見鳥》、《明月》、《微風》;七言、雜言如《哭笑歌行》、《北上觀海行》、《長相思》、《朗月行》、《飄風行》、《魂拾迹》、《有筆》、《觀星作〈天人語〉》、《山歌》諸篇,寫宇宙人生之悲懷,寄超越時空之情感,極爲沈摯。雜言長篇尤汪洋恣肆,煙霞變幻,風雨交飛,奇境獨辟處古人得未曾有,足見才力之大。網上有作《詩壇點將錄》者,以碰壁爲“天魁星宋江”,誠不虛譽。詞以小令居多,《蝶戀花?秋夜四章》及同調之作數篇,《卜算子》、《生查子》、《浣溪沙》等,狀人世之森寒、靈魂之傷痛,其窈窕之哀竟遠出王觀堂詞之上。蓴客(錢之江)《時雨庵詩》古近體兼擅,七律組詩如《湖山四首用亭林〈海上〉韻》、《與軍持胡僧二兄登虞山謁言子墓》、《獨坐二首》、《感春》三首,典雅精工,骨格堅勁,頗近義山。詞皆爲長調,題材爲登臨懷古與詠物,清峭如白石,沈咽若碧山。壯詞筆勢飛動,悲壯蒼涼,學稼軒能得其神髓,絕無龍洲、後村輩粗放叫囂之弊。蓴客澤古功深,精金百煉,而新創處似不及碰壁,魄力稍遜也。噓堂(段曉松)詩勝於詞,五言多於七言,五律如《異域詩人雜詠六章》,五古如《去寺行》、《雜詩四首步陶韻》、《誰說路有鬼》、《困詩四喻》、《古詩九首》、《春日雜詠》、《獨飲夜排檔》、《空地》、《自由之白日》、《中秋》等,于傳統詞句中融入現代語,慧心妙手,意境一新。其戛戛獨造之處當與碰壁爭雄,不知鹿死誰手。軍持(秦鴻)生於1967年,現居上海,詩詞皆屬一流,其《雪泥詞》我尤喜讀,詞兼有湖海、水雲二樓意境,風神高秀,氣骨崢嶸。小令有納須彌於芥子之手段,僻澀之長調如《劍器近》、《三台》、《無悶》、《石湖仙》、《傳言玉女》、《梅子黃時雨》、《暗香》、《三姝媚》諸闋,守律嚴細而舒卷自如;《金縷曲》、《木蘭花慢》、《甘州》、《水調歌頭》、《沁園春》等常見之調亦絕無凡筆。寫胸中塊壘,融經鑄史,拗生鐵爲繞指柔(此亦稼軒、其年長技),瑰奇之句特多,劍氣騰霄,珠光奪目。以天馬不羈之才,作詞仍不失本色之美,爲之拊掌稱絕。矯庵(程濱)1977年生,就讀于南開大學時聽葉嘉瑩先生講座,頗受青睞,現任教于南開中學。詩長於近體,孤蹤獨往,冥思入微,“合掌淩寒人自語,群星浸夢夜無聲”,堪爲寫照;“貞松澗底長孤直,不肯移根近鳳池”,殊見風標,洵矯矯不群之士。五古《非典行》寫時事,衆生皆病,仁者多憂,可知矯庵深受儒家陶冶之情懷。詞則多爲短調,工力似未及蓴客、軍持之深,而空靈神秀,亦可自標一幟。L1Z1(李子,曾少立)作詞遠多於詩,連篇化用口語,不入典奧之途,頗似新詩意境而格律嚴整、聲韻和諧,風格最爲獨特。詞寫山鄉景色之清麗,山民心性純樸而生計艱辛,與寫都市之光怪陸離、醉生夢死恰成映照,作者對人類前途、人生意義瀕於絕望,幽默詼諧中寓極深重之悲哀,大俗原爲大雅。伯昏子(眭謙)則作詩而不填詞,《春冰集》所載57首與《甘棠初集》載62首皆多爲五七言律。詩人行蹤甚廣,遍覽北疆南國之勝,遠至俄國之莫斯科、聖彼得堡,詩中多寫山川風物,兼及國內外時事與爭端,懷古愴今,沈雄悲慨。“倉皇出人世,破碎望神州”、“滿夜溪喧皆苦調,應知聖主樂聞韶”、“自是君王摒私議,未因芻狗放公心”、“垂楊深隔王侯宅,微火欲傳鐘鼓樓”、“忍使琅玕凋劫火,文明斫罷斧無痕”、“鷺鷗不競人間世,鼙鼓尚聞天盡頭”、“安從貝闕求沈劍,直上長城祀血衣”……警句聯翩,引之不盡。
  上述諸家外,《春冰集》中如胡僧、刀把五、燕壘生、具漚生、惕齋等,《甘棠初集》中陳驥、高松、檀作文等,皆不愧作手。《有所詩》兩集及《網絡詩詞選》中作者甚多,諸如天臺、沙子石子、獨孤食肉獸、潘樂樂、阿金、靜玄子、風愁予、殊熠在天、晚成、公子、燕台、三生、江湖秋水多、南華帝子、採石山人、閑來、稻香老農、風神、落花風雨、蘇無名、高樹晚蟬、移山詩客、有無山人、石人山、微吟無板、郁庵、蘭之幽兮、梁元讓、江上風清、怪未哉、種桃道人、何浩、甄不解、杜隨、公泰、李夢唐、風二中、晉嶸、綠綺、乖崖、白石郎、風一樣的、喵喵、一里、飄茵、十方、詩與刀、月暗、孟依依、容若、二公子、有來有去、燕河、舊遊如夢、問余齋主人、及時雨、賀蘭雪、懶殘、莫大、清揚、蒹葭、八胡敲爻、石天河、靜松、萼綠華、寥天、錦瑟、青衫浪子、江湖漁翁、吾本山東人、棲衡、三江有月、寸齋、天涯孤舟、艾揚、遠行客、李滄浪、楊無過、楊棄疾、汪順寧、披雲、金水、江南雨、柳父、響馬、郢芷、秋水軒主、結網、素手把芙蓉、殊同、桑雨柔、蕭子菁、象皮、琴韻、紫光、湘子、登徒子、寤堂、飄然、七風沐雨、水窮雲起、風妖、江南秀士、吳江濤、青衫磊落、柳如煙、城南、昆陽子、寒江月、零落一身秋、慕容……網名千奇百異,作品玉燦珠輝,其中或有一人用多種名號者,中青年以外或有老年,無從考證,亦難已盡列。上網或不上網之中青年詩人、詞人,我所知者有殷文(巢湖)、張智深(黑龍江)、張力夫(北京)、邱登成(四川)、汪茂榮(安徽桐城)、徐于斌(女,江蘇鹽城)、李靜鳳(女,江蘇江浦)、楊逸明(上海)、黃思維(上海)、馮永軍(上海)、張青雲(上海)、蘇俊(廣東高州)、許習文(汕頭)、江嵐(北京)、王群紅(女,巢湖)、谷海鷹(女,天津)、張庚鑫(廣州)、陳偉(潮州)等,除楊逸明外,皆出生於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海岳風華集》及時下各種網絡詩詞選本中皆未見收錄(或許已用網名,筆者不知)。其中如張青雲,1973年生,以三峽移民居上海,爲詩兼有唐人興象與宋人骨力,取境幽邃、煉句生新處頗近同光諸老,業餘閉門讀書,不與庸流來往,亦青年中奇士。陳偉生於八十年代初,供職潮州饒宗頤學術館,曾和韓昌黎《南山》五古百韻大篇賀饒選堂先生壽,力能扛鼎,履險如夷,雖應酬之作,已非凡手可爲。李靜鳳、谷海鷹皆女詞人,受王蟄堪、熊盛元等長輩詞家影響,爲詞意境深美、律法精嚴,非一般網絡詞人可及。綜上所述,九十年代以來青年詩詞作者陣容之強盛、成果之豐碩皆超出《海岳風華集》一書之範圍,“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這是當今中國傳統詩壇極爲可喜的現象。
  〔四〕
  縱觀二十多年來的中青年詩詞創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間以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作者爲主體,進入新世紀後,寶刀未老,仍然是中堅力量。九十年代後期至今,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嶄露頭角,思想更爲自由開放,借助於互聯網之傳播交流,開拓出廣闊新穎的境界。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金字塔上的明珠,照耀着民族的心靈,雖被煙塵遮蔽于一時,終將撥雲見日,流光溢彩。詩詞高貴的人文精神與典雅精美的藝術形式永存於歷代典籍,不可毀滅,必然有人繼承,作品中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融納新鮮血液,但基本特徵不會改變。“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歷史長河有割不斷的聯繫,古今新舊之間要消除激烈抗爭的二元對立,無數慘痛的史實已證明“文化革命”之荒謬。人類也只有堅持對真善美的追求,才不致於淪爲權勢與金錢的奴隸,率獸食人。在新世紀初期,中青年已成爲詩國棟梁,必將有更多的新一代青年加入創作隊伍,格調高雅、意境瑰美的作品,定當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然而這一預測是建立在政治開明、國家進步、民族文化素質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的,倘若一味斥古,或盲目崇洋,詩詞必將窒息衰亡。文學既有其獨立的品格,高貴的價值,又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聖先賢之訓未嘗過時,真正的詩人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有宏偉的抱負,跨出堅實的步伐走向未來。

  〔注〕
  ①《海岳風華集》修訂本,霍松林序,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②毛谷風、熊盛元《海岳風華集修訂本編後記》,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版。
  ③《春冰集》,錢之江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④《甘棠初集》,徐晉如序,內部印本,2006年。
  ⑤富壽蓀《晚晴閣詩詞》,錢仲聯序,油印本,1990年。
  2007年8月19日,草成於淝濱寓居
[/align]

许龙江 发表于 2008-4-14 23:22

:EM05: :EM05:

carvan 发表于 2008-4-15 08:27

[size=7]好一篇<<诗场现形记>>[/size]

龚睿 发表于 2008-4-15 21:34

已读

baowoji 发表于 2008-4-15 21:50

:EM14: :EM14:

燕俊萍 发表于 2008-4-27 18:59

读.看来,我江西诗坛亦有人才.燕当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劉夢芙:近二十多年來中青年詩詞創作述評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