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革命精神:南京,甘家大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5:30:46
到南京的人一般都会去中山陵、明城墙等处去游览,其实南京还有一个可看之处那就是甘家大院,也就是甘熙故居,老百姓俗称九十九间半的民居。

南京历史上著名的民居不少,但是保留下来的却不多见。
甘熙故居便是有着典型的南京风格的著名私人宅第,其大小建筑有三百其间,但是因其规制的原因,只能称其为九十九间半。
甘家大院位于升州路附近的南捕厅路十九号,一条不太起眼的巷内。过去我们常常在此走过,感觉有些破败。听说过甘家的辉煌历史,据说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道光初年江宁的甘福修建。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相传甘氏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册,建藏书楼,名津逮楼,并因此留名青史。
九二年政府将修复的部分建筑辟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二零零六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家大院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便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当时的甘家主人是甘贡三,有着江南笛王的称号。喜欢戏曲,常常在家中与名家相聚。
甘贡三的儿子甘律之风流倜傥,时与落难在南京舞厅陪舞的严凤英认识。
在甘家几年,严凤英的戏曲功底大有见长,可是婚姻却难有希望。
甘家的门第观念使严凤英颇有怨言,解放后正好安徽黄梅戏剧团邀请严凤英回去,严凤英便离开了甘家。后来严凤英出名后,还与甘律之有过分和缠绵,江苏电视台据此还拍过一个电视剧。
严凤英文革中惨死在安徽,却成就了黄梅戏新秀马兰。
严凤英是从甘家大院走出去的,如今这甘家大院的故事不知谁还在诉说。。。
甘家大院,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缩影。
老南京民俗 ......
南京白局......
市井民生......
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南京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闹市之中,不起眼的在一条巷子里,白墙灰瓦,挂一串红色灯笼,标记着南捕厅十九号——甘家大院。甘家大院又叫甘熙故居,据说现在已经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
羊肠深巷将大院内的各个庭院巧妙的分布开来,游人不多,幽静的很.雪还没化尽
滴答落下的水珠将青石板路洗刷干净,踩之上的脚步声都不自觉的塌实起来.
门楼的装饰古朴,简单大方.偶尔飘来的戏曲声,南京那直爽大咧的谈说声,真实,亲切的味道.
在这个城市越来越同化的时代,偶尔去探寻城市原本的文化特色,也是必要的,
也许在这过程中能找到一些快被遗忘的感动古朴的建筑

化雪









书孰



甘家小吃 20元/套,茶叶蛋,鸭油烧饼,烧卖,葱油饼,鸭血汤,鸡汁干丝,鸡汁回卤干,糖藕粥,酒酿鸡蛋元宵.地道的南京味儿,很是亲切.每样小吃都有它的故事,要深究起来那可真一发不可收拾了.
服务员热情爽朗,旁边的茶桌传来的南京腔,台上拉着二胡的民俗艺人,一切都是同一种调调.让你沉浸其中~

南京白局,地道的南京话,相信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80后都不明白很多老南京话的意思,不过腔调还是那个样儿,能感出那种直爽,朴实.
 





说起甘家大院九十九间半的故事,几乎没有一位老城南人不知道的。它静静立在市井之中,院门之外就是穿梭不息的车流人群,院墙之内则是渐行渐远的百年春秋。
缉捕衙门成就老巷名
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这在当时也可算得上是两个很有权力的衙门了。但这两个名噪一时的捕厅同样不能逃脱世间浮沉变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硝烟弥漫的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但到了抗战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甘氏故事和九十九间半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甘家大院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房屋最为独特的是,整个建筑坐南朝北,这缘于两个传说:一说是甘家到金陵经商,据《图宅木》的风水说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从北方南迁,建筑上坐南,是为感念祖先。不过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民间有个不确定但有趣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民族风情聚集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老巷南捕厅,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巷子里的15、17、19号就是甘家故居。用墁地石板铺成天井,阳光永远只在天井内盘桓,不会多往屋里挪动一步,可见当年设计房屋的精细。顺着15号后院的一条小径走进17号院落,这里陈列着民间手工艺品,有剪纸、京剧脸谱、工艺宝葫芦。
南捕厅里的京昆艺术
悠扬的曲调声,伴着优美纯熟的唱腔,从院落深处传来。循声而去,原来京昆票友和茶客们正在此雅聚,此处名为票友厅,厅内摆放着几张红木八仙桌,老人围坐其旁,摇扇品茶。
据悉,这南捕厅里的甘家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江南笛王甘贡三曾与清末皇帝之兄溥侗选此地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其子也在此主持过闻名遐迩的“新生社”。当年的曲社设在花厅,檀板轻敲,曲笛悠扬,水磨雅韵,绕梁不绝。旧时座中不乏张学良、梅兰芳等名流的身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时,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留政策,让他到此活动,张学良在甘家的协助下编辑了《九宫集曲大成南北词谱》82卷共50册。
严凤英——这位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也曾经在此受到熏陶,向甘氏族人学习京昆艺术,为完善她以后的戏曲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