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5级矿在哪挖:麦地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11 04:38:41

麦地那

(2011-05-10 15:18:21) 转载标签:

老城

突尼斯城

凯鲁万

突尼斯

旅游

杂谈

分类: 非洲


突尼斯共和国

 

 

    本以为麦地那是个地名,到了突尼斯,奇怪地处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城怎么跑这儿来了。走了几个城市,都有一个麦地那,才知道搞错。“麦地那(medina)”,除了那座圣城,阿拉伯语还有“老城”的意思,专指阿拉伯人传统聚居的城区。北非小国突尼斯,面积和山东省差不多,却拥有七八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三四项都和麦地那有关。

 


突尼斯城麦地那

 

    突尼斯在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但影响最深的还是阿拉伯文化。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侵来,和土著的柏柏人先冲突,再融合,将近10个世纪,如果加上同样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奥斯曼帝国占领时代,就更加漫长了。在这悠悠千年岁月面前,前面的古罗马统治时代太遥远,后面的法国保护地时代又太短暂。所以要问传统的突尼斯人如何生活,最好的答案就是去逛逛阿拉伯人的传统聚居区——麦地那。



寻常生活

 

    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Tunis)的麦地那是保护得最好的。现代化的都市大道在一扇土褐色的拱门前驻足,这拱门其实是麦地那旧城十几面城墙之一,当年拱门外就是地中海的汪洋,如今填海成了漂亮的新城区;拱门内就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高亢深沉的诵经声,一千多年了,从来不曾断绝。

    如果不是头顶上偶然现出远处的清真寺,还真以为到了中国的哪个庙会。窄窄的街巷,两边都是店铺,卖瓷砖的,卖地毯的,卖金银首饰的,卖手表古董的……最绝是卖铜器的,店门口挂满了锃光瓦亮的工艺铜盘,光耀四方直如百面照妖镜。循着叮叮咚咚的击打声,才能在一堆铜盆中找到铜匠滚圆的脑袋。

 


蚂蚁巢穴的宽敞部位

 

    导游书上说突尼斯城的麦地那仿佛一个蚂蚁的巢穴,小街窄巷如穹窿四散。我们也如蚂蚁入巢,瞎走乱窜。土生土长的伊萨姆兄弟说他也在这里迷失过几次,那我们就更不指望还能从进来的那个拱门出去了。其实,在外人看来杂乱无章的麦地那有着自己的规律。在这个封闭的阿拉伯世界里,有2800个手工作坊、3000多家店铺,各色小作坊和小店铺各司其职,组成了不同的街坊:铜器巷、香料巷、服装巷、织毯巷、木器巷、首饰巷、毡帽巷、餐饮巷。生活在麦地那的当地人很容易找到他们的需要,更何况,还有一个座标绝对不会迷失——城中央的大清真寺(Grand Mosquee)。

 


窗棂

 


马赛克阳台

 

    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清真寺被此巷那巷包围,据说可以容纳2000人祈祷。我们七转八绕了半天,居然不得其门而入!大概在地毯巷的某个角落,我们稀里糊涂被引上一栋自称是哪个阿拉伯王朝旧宫殿的老宅。一楼二楼的地毯我们没兴趣,直奔三楼的阳台,老城旧貌尽收眼底。那貌似遥不可及的大清真寺终于浮现眼前,高高的宣礼塔无疑是麦地那的地标。周边的旧宅凌乱错落,铺展搭置成那让我们晕头转向的蚂蚁巢穴。而我们脚下的阳台地面,居然是用漂亮的碎马赛克铺就的,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泽。大块面的碎马赛克一直绵延到墙面的窗棂,和远处的老城景致构成一幅精妙的伊斯兰装饰画。凭此一景,虽然对他家的地毯敬谢不敏,但还乐于相信那阁楼上住过阿拉伯的贵族。

 


喝一杯,抽一口

 

    再次回到迷宫般的蚁穴。这次吸引我们的是窄巷边的咖啡馆。幽暗的厅堂内,咖啡馆所谓的西方小资情调荡然无存,一色伊斯兰风格的马赛克墙砖,蔓藤花纹纤细幽静,使本来就暗淡的环境更显拙朴。男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里面,有的高谈阔论,更多则是沉默发呆,不过嘴边啜着咖啡,咕噜咕噜地抽着水烟,一脸的满足。我们坐下,一杯卡普奇诺,一杯意式浓缩,一杯突尼斯特有的薄荷甜茶,看街边人来人往、你吆我喝,呆坐了半晌结帐,居然只有人民币10块钱!回身再望,喝茶的依旧喝茶,抽烟的继续抽烟,丝毫没有散会的意思。喝过咖啡,街角对面的路边餐厅又勾起我们的食欲。狭长的店面一分为二,一半店堂,一半厨房,做菜的看着吃饭的,吃饭的看着做菜的。蒸黄米配炸鱼或牛羊肉的库斯库斯(cuscus)是突尼斯招牌菜,一定要尝尝;整只的羊头有点恐怖却也诱人,不妨劈开来上半个。我们落座,店主来问要不要喝茶。我们说要,店主却飞奔出门,未几,引回一人端薄荷茶来。定睛一看,居然就是对面咖啡店的小老板!

 


师徒好

 

    突尼斯城的麦地那,忙乱与闲适同在,嘈杂与清幽同在,神圣与世俗同在。不过你据此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麦地那老城可就错了。首都的麦地那,不可避免地多了些商业气息,只有在那个咖啡馆和小饭店里,才让人感觉这里是阿拉伯人聚居区,而不是某个旅游景点。还是离开突尼斯城,一路往南吧!凯鲁万,伊斯兰心目中的重镇,真正的麦地那,已经在那里守候千年了!

 


凯鲁万的城墙内

 

    凯鲁万(Kairouan),距首都南部不到200公里,人口不过10万出头,毫无现代气息,却是伊斯兰世界除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外的第四大圣城,理由非常简单:凯鲁万是伊斯兰世界在非洲大陆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公元670年,伍麦叶王朝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跨过红海,踏上了广袤的非洲大陆。他们一路西进,一直推进到凯鲁万才安营扎寨,建立了第一个城市兼兵营。“凯鲁万”就是阿拉伯语“军营”的意思。此后,他们以凯鲁万为基地,挥师西征到大西洋东岸的摩洛哥,再班师向东,搞定埃及。伍麦叶是伊斯兰早期非常成功的王朝,扎根北非之后又征服了西班牙,并东征印度和中亚,甚至打败了中国唐朝的军队。

 


太阳当头,乌云滚滚

 


外墙黄,内墙白

 

    凯鲁万城被一个周长3.5公里的完整城墙围裹起来。阿拉伯人建城后,不仅与土著的柏柏人战争,其内部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也战乱频仍,我们看到的城墙虽也古老,却已是第七次重建。黄土地上耸立的褐色城墙给人以沙漠地区的苍凉感,但进得城内,却是一片耀眼的白。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外墙都是白色的,和明媚耀眼的阳光一起提醒你,这里的风,来自临地中海。想知道道道白墙后面是什么吗?看门窗吧!绿色的门里面就是小型清真寺,蓝色的门里面就是居家,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就这么彼此相连。居家的门是蓝的,窗也是蓝的,而且窗花雕镂得密难透风。这窗是专为居家的伊斯兰女性设计的,她能看你,你没法看她,潘金莲的眉笔掉不下去,就更没指望砸到西门庆的脑袋了。

 


不怕潘金莲的描眉笔

 

    凯鲁万与突尼斯城的不同,是嗅嗅空气都能感觉到的。这里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虽然商店和作坊的设置和其它的麦地那相仿,但显然是为围墙之内的居民生活而存在的,油饼滋滋作响,薄荷茶袅袅飘香。往来行人低头走路,不像首都拉客的人在你耳边聒噪。凯鲁万的一切,让你领略一个传统伊斯兰城镇的生活常态:内蔽,收敛,自省。

 


工作在最神圣的地方

 


奥克巴清真寺

 

    凯鲁万的大清真寺绝不会被小商小贩们包围。离得还远,它巨大的外墙就震慑了我们的脚步,与其说是个寺院,更不如说像个城堡,四角有岗楼,门楼有御敌设施,35米高的宣礼塔是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每天五遍的唱经声从这里传遍全城。围绕着宣礼塔,是一个带拱廊的长方型内院。由于凯鲁万是伊斯兰世界在非洲的第一个城市,这座以当年阿拉伯征服者奥克巴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成了所有北非及西班牙地区清真寺的模板,即便是突尼斯城麦地那的那个清真寺,也是按这个形制建造的。关于奥克巴清真寺有一大串的数字,记都记不住,比如大讲坛的几百块嵌板来自印度杉木,大殿的多少面装饰来自伊拉克贴砖,这在1300多年前是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更独特的是,寺院的许多回廊石柱纹饰和形状各有不同,原来这些都是就地取材于周边的迦太基、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废墟。奥克巴清真寺建于阿拉伯人建城之初,公元820年左右扩建到现在的规模。无论是迦太基还是古罗马,在当时已经是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往事,昔日辉煌都成残砖废瓦拿来一用。今天,阿拉伯帝国本身也成了千年一叹的历史。

 


市场

 

    凯鲁万的古老,还有几样有趣的物证。有个寺院俗称“理发师清真寺”,埋葬着先知默罕默德的追随者阿布·扎马的遗骸,此君生前一直带着先知的三根头发四处游历传教。这三根头发依然在寺内存放,这里无疑就成了许多伊斯兰信徒拜谒的地方。还有个叫巴鲁塔(Bir Barouta)的水磨房,我们起初还以为又是骗骗游客的小把戏,其实它的历史已经老到1200多年前:每天清晨,一头骆驼会被牵上楼,蒙着眼睛,拉着水车一圈圈地转动,汲起一灌灌的水供居民们使用。据说,这口凯鲁万最早的水井连着圣城麦加。一代代的凯鲁万人就在这里获得生命的源泉,直到有一天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汲水。只是,水房依旧,骆驼还在。敲一敲水池,骆驼就乖乖地转起圈来,只不过喝水的人换成了好奇的游客。

 


千年无语

 

    11世纪以后,北方的突尼斯城兴起,凯鲁万不再是北非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但在伊斯兰社会面临现代化和西方潮流冲击的今天,沉着安静、风采依旧的恰恰是凯鲁万。我们离开的时候,奥克巴清真寺里又传来悠扬高亮的诵经声:“祂是唯一的真主、唯一的永恒,祂不会冒犯人,也不会被人冒犯。祂无与伦比……”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非洲穆斯林有一个说法:“去过七次凯鲁万,就等于去过一次圣城麦加。”今天,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去过麦加,我会回答:我去过七分之一。

 

分享

1

阅读(710) 评论 (1) 收藏(0) 转载(3)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让我摸摸哈佛的脚后一篇:萨尔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