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火工作总结:新疆兵团与促进民族人口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18:40:35
*
郭永园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兵团是增进新疆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而民族人口发展是巩固和发展新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坚实基础。在56年兵团发展历史中,通过改变新疆人口构成、均衡新疆人口规模分布、建设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促进新疆民族人口发展。完善与强化促进新疆民族人口发展的路径是进一步兵团增进民族团结作用发挥必然要求。
关键词:兵团 新疆 民族人口发展 民族团结
On the XPCC and Xinjiang Ethnologic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Guo  Yong yuan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Abstract:  XPCC is the key of  the xinjiang national unity, meantime the ethnologic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will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new-style socialist national relations of xinjiang. In 56 years XPCC’s development history, it improves the xinjiang ethnologic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by  the change of xinjiang demography, equilibrium xinjiang population size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talented person troop, the social security construction. To perfect and strengthen ethnological population developmen’s path is needed for XPCC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XPCC  Xinjiang  Ethnologic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National unity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于1954年组建,1975年撤销,1981年恢复,对外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实行党、政、军、企合一,计划单列的省级组织实体,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兵团的14个师、138个团场成“插花状”分布在全疆各地,既融入新疆社会,又具有集团化组织、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在新疆起着促进社会进步和建设大军的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
一、民族人口发展与兵团增进民族团结
民族人口发展是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民族人口的发展,主要是指人口的数量的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更注重人口素质的优化。一定规模的人口是民族壮大的一个标志。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人口的科学发展是巩固和发展新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坚实基础。
民族人口的发展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关系发展与民族人口发展息息相关,和谐民族关系必须通过促进各民族人口的科学发展才能实现。
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疆的民族结构,尤其是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改变了南北疆的人口规模分布,提高新疆人口的文化素质,优化了人口构成,实现了新疆民族人口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和团结。
二、兵团对新疆民族人口发展的历史考量
(一)改变新疆人口构成
新疆解放初期,人口总计433.34万,其中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共计404.24万,占全疆人口的93.28%;汉族29.1万人,仅占新疆人口的6.72%。
随着新疆解放,人民解放军进疆以及兵团的组建和发展,内地与新疆形成了长期稳固的人口流动,由于屯垦戍边的需要,国家有计划地从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据统计,1954年到2002年间,约有114.35万人迁入新疆。新疆的汉族人口由1949年的29.1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72%,到1982年达到528.4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1.39%。1964年和1982年的汉族人口增长率分别比1953年增长598.95%,比1964年增长127.64%。这一时期的新疆汉族人口增长主要由政府主导大规模组织性移民和疆外民众自发性移民,人口增长形式为机械性增长。1982年以后汉族人口逐渐转变为自然性增长。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和汉族人口的增加,客观上改变了新疆民族人口结构。2008年,新疆总人口2130.81万人,其中维吾尔族983.18万人,占总人口的46.14%;汉族836.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9.25%[1]。
表1主要年份自治区与兵团人口结构比较
单位:人
1954
1965
1985
1995
2000
2008
自治区
总人口
5000800
7891000
13611400
16613500
18459500
21308100
维吾尔族
3667000
4115100
6294400
78000000
983180046
汉族
479000
2758400
5349200
6318100
7489900
836330039
兵团
年底总人口
175451
1293151
2222350
2287896
2427920
2573100
维吾尔族
3017
19652
128577
148692
157511
188953
汉族
169076
1229105
1993968
2022108
2143676
2247742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新疆年鉴2009》,新疆年鉴社,2009年
表2 历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万人、%
民族
1949年
1953年
1964年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新疆总人口
433.34
478.36
727.01
1515.69
1845.95
2130.81
增长率
10.39
51.98
15.86
21.79
15.43
少数民族
404.24
445.15
494.89
946.15
1096.96
1294.48
增长率
10.12
11.17
21.34
15.94
18.01
占总比
93.28
93.06
68.07
62.42
59.43
60.75
汉族
29.10
33.21
232.12
569.54
748.99
836.33
增长率
14.16
598.95
7.79
31.51
11.66
占总比
6.72
6.94
31.93
37.58
41.57
39.25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新疆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兵团对新疆民族人口规模分布的影响重要体现在均衡南北疆人口分布。
1949年前后,新疆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2],北疆人口则较少,1949年,南疆人口有303.94万,北疆人口有129.40万,分别占当时总人口的70.14%和29.86%。1949年以后,新疆解放后,国家对开始对新疆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兵团的组建和大批工矿的建立,新疆与内地、南疆与北疆,人口流动频繁[3],入疆的汉族人口大量分布于南北疆的农牧团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北疆地区),同时少数民族人口也加快了往天山以北的流动。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南疆地区人口有872.54万,北疆地区人口973.41万,分别占总人口的47.27%和52.73%,与1949年相比,南疆人口的比例下降了22.87个百分点,北疆人口的比例则上升了22.87个百分点,人口规模分布较为均衡。[4]
兵团初建时期,干部队伍主要是军队转业干部组成,干部总数为2.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仅占1.4%,1965年底,兵团干部总数达到7.76万人,少数民族干部占2.4%,到1998年兵团少数民族干部已近1万人,占兵团当年干部总数的5.5%,2008年。[5]
兵团体制恢复后,建立了党委总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抓的民族干部人才管理机制。兵团党委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兵团人才整体规划中,各级党政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党政人才纳入日常管理轨道。
目前,兵团有农三师、农四师、塔里木大学设立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中心”,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使兵团少数民族人才总数逐年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人数由恢复体制时的46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9943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668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工作领域的民族人才队伍。
近五年来,仅培训少数民族厅级干部36人次,处级干部1534人次,处级以下干部7458人次。异地挂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73人次,32名少数民族干部赴广东、江苏、福建、北京、天津、西安、沈阳等地挂职锻炼。兵团从2003年起,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对宗教人士培训和赴内地学习参观。
兵团目前还建立以兵团所属师(院校)、企业和农牧团场组织、人事、劳动、工会、统战、民宗等部门联合的少数民族职工的培训机制,多种方式,多部门联合并举,使得兵团逐步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生产技术骨干队伍。2007年,兵团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实施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双百计划”新疆兵团项目,在14个师的50个团场开展了在职职工培训,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边境团场受训职工达3万余人。
(四)民族人口发展的社会保障建设
兵团已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少数民族聚居团场都建医院、妇幼保健所和卫生防疫疾病控制中心。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医疗卫生保障和预期寿命,较之前都有了大幅提高。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兵团所有少数民族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保险。
兵团各级党政投入资金对民族团场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完善:少数民族团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灌溉设施等,2005年以来已投入1亿多元;2005年投入5463万元,解决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近10万人饮水问题;少数民族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3亿835万元;解危解困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资金1亿94万元,改造少数民族团场危旧住房16756户,近5万人住进新居,改善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用于少数民族团场道路投资5亿250万元,修建各类道路170条,里程677.5公里,解决了队职工出行难问题。[6]
发展的路径选择
兵团人口,或者具体到兵团汉族移民人口,不仅是新疆屯垦、西部大开发开发的生产者,更是实现民族整合的生力军,兵团人口发展关系西北边疆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兵团人口的科学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坚实基础,将民族人口发展的社会差距控制在一个安全值域是巩固和发展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兵团人口规模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兵团是增进新疆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和汉族干部的“蓄水池”、“中转站”。
就人口规模而言,近年来兵团职工、子女因家庭、求学、就业、经商等迁往内地,由甘肃、河南等地的新进职工流向地方或迁回原籍,兵团职工流失严重,人口规模增长缓慢,较之于地方民族人口高速增长,两者发展并不协调。兵团现有的人口规模不利于增进民族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兵团需多渠道发展自身人口规模,在政策性移民的基础上,通过兵团经济壮大和兵团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口的自发流动;根据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不同类型和路径,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创新人口发展政策,并作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如兵团团场章程第六条:团场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工政治素质、经营素质和军事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7]但该规定主要是原则性体现,应当有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性规定和措施。
)影响新疆民族人口分布
新疆包括兵团而言人口分布从历史上就呈现出南北差异:北疆汉族居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过度集中。其中包括兵团屯垦重北轻南的历史原因。
南北疆人口分布的差异导致南北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民族和谐、社会稳定方面的巨大差异,证明了汉族移民对和谐民族关系、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借助于西部大开发和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兵团战略布局的调整和城镇化、中心团场建设,重点发展南疆地区兵团师团,集中移民,壮大南疆兵团人口规模,合理人口分布,增进民族交往和互信,兵团新增人口(内地、北疆移民为主)以其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推动民族现代化。
(二)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乎民族工作根本、长远的大事。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历史与现状,了解本民族的意愿和呼声,是党和国家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的纽带,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关键在于领导干部。
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是兵团民族工作的重点,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建设、深受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进一步增强兵团增进民族团结职能发挥的政治保障之一。
兵团应当加强民族干部选拨、培养、使用的制度机制建设,亦应建设民族干部后备队伍。
)民族人力资源开发
兵团人力资源开发直接决定着兵团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兵团增进民族团结职能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现代化,民族现代化自身动力是关键,而民族人力资源是民族现代化中的智力支支撑和有效载体,也是民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大力实施人才强兵团战略,为兵团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民族现代化提供增长动力和技术、人才保障。兵团制定完善的民族人才发展战略,尤其是民族聚居团场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将提高民族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生产技能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戍边维稳素质纳入兵团民族工作体系,将其作为兵团民族工作的最终衡量指标。
“十二五”时期,解决兵团基本民生问题,既是兵团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兵团成立到撤销前,社会生活水平、职工平均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均高于全国和新疆地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新疆地方,兵团职工与周边地方农牧民间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民生问题影响兵团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不利于发挥兵团增进民族团结特殊职能,进而成为兵团事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兵团作为国家计划单列的党政军企特殊组织,有诸多地方政府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如组织化程度高、生产方式先进、成员素质较高、民族关系和谐等,具备建设“福利兵团”的条件。福利兵团的建立,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善新疆地区的民生问题,也是兵团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化兵团认同,更是实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结语
兵团作为增进新疆民族团结的中流砥柱,完善与强化促进新疆民族人口发展的路径是进一步兵团增进民族团结作用发挥必然要求。通过民族人口发展,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实现新疆民族现代化,进而巩固和发展新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组织的特殊职能研究阶段性成果(09ZD004)。
作者简介:郭永园,男,山西榆次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 2009新疆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南疆是指以天山为界,南疆主要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北疆主要指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
[3] 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以政策性移民为主,改革开放后以自主移民为主.
[4] 新疆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新疆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 新中国五十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编辑委员会. 新中国五十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6.
[6] 兵团党委统战部,兵团民族宗教事务局.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 努力开创共同繁荣新局面[A].光辉的历程 不懈的探索[C].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0:47.
[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章程(试行).